經典文化代代傳,川劇也有娃娃音

2020-12-23 德陽文旅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經典唐詩,一口稚嫩的川劇腔,德陽市岷山路小學全校學生在經典傳誦與川劇文化體驗中,生動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真切地感悟「珍惜糧食——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近日,在岷山路小學的升旗儀式上,一曲優美動聽的川劇《憫農》縈繞在校園上空。全校2500餘名學生在音樂老師李桃的帶領下,用富有濃鬱川劇高腔唱法集體吟唱《憫農》(圖),其間穿插原汁原味的四川話朗誦和「種地、播種、擔水、澆灌、擦汗」等戲曲動作,「一盤」地道的校園川劇「大戲」點燃了學生一天的精氣神。在現場「川劇基礎知識問答」活動中,孩子們興趣高漲,積極搶答,表現出對川劇的濃厚興趣。

據李桃老師介紹,本次活動是學校省級課題《基於學校美育背景下的小學「戲曲進校園」實踐研究》的六個子課題之一《基於學校美育的川劇曲牌吟唱研究》的階段成效展示,展現了近期「川劇進課堂」教學效果。創編並教學《憫農》,旨在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為全校學生推開戲曲藝術殿堂的大門,讓學生了解戲曲、喜歡戲曲、傳承戲曲。

作為德陽市「戲曲進校園特色學校」,岷山路小學以課題研究為抓手,開展深入研究與實踐,探索出一套戲曲普及的有效方法。學校原創的「戲曲課間操」得到《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人民網》、《中國國家藝術網》等七十多家媒體的報導。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相信通過深入探索、廣泛實踐,學校能充分發揮戲曲進校園的綜合育人作用,有力推動學校美育的創新與發展,全面提升「五育並舉」的辦學品質。

相關焦點

  • 【文化長島】鶯歌燕舞正月天|民俗文化代代傳
    喜慶的秧歌我們讀懂了文化的傳承文化傳承抓到「小不點」龍騰虎躍迎雞年民俗文化代代傳=============================⊙ 文章版權歸《滔哥話長島》《長島旅遊畫報》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 【直播活動】品端午制香囊,傳統文化代代傳
    【直播活動】品端午制香囊,傳統文化代代傳 2020-06-22 03: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天府文化 弘揚川劇精粹」 成都鹽小錦馨師生共享戲曲魅力
    中國網12月4日訊(鍾傳亮)為保護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川劇藝術,提升學生審美素養、陶冶師生情操、推進校園美育教育。12月3日,「傳承天府文化弘揚川劇精粹」2020年川劇傳承推廣「戲曲動漫進校園」系列活動走進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錦馨分校,學校組織了師生進行觀影、互動活動。
  • 「2017中國戲曲文化周」演出活動圓滿結束,為川劇瘋狂打Call點讚
    應組委會邀請,四川省川劇院派出優秀的中青年演員組成演出小分隊,在「國慶+中秋」雙節期間赴北京參加「2017中國戲曲文化周」之「地方園地方戲」活動,前後歷經10天,於10月6日圓滿地完成了21場川劇傳統折子戲演出。
  • 嶽西首部微廣播劇《紅色精神代代傳》明日上線
    嶽西網訊(融媒體中心記者 朱琴)嶽西縣首部微廣播劇《紅色精神代代傳》將於7月10日上線,追憶革命歲月,講述英雄故事,演繹紅色文化聽覺盛宴,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紅色精神代代傳》是嶽西縣迄今為止自主創作的首部微廣播劇,填補了嶽西廣播劇製作史上的空白。該劇充分發揮融媒體廣播音頻的宣傳功能,從嶽西瀚如煙海的革命故事中挖掘了30個紅色故事,短小精悍,獨立成篇,系列成劇。
  • 推進「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
    駐地邯鄲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有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左權紀念館等豐富的紅色資源和濃厚的革命傳統。為深入推進「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武警邯鄲支隊新訓大隊發揮駐地紅色資源優勢,舉辦紅色文化圖片展,使新戰士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武警邯鄲支隊始終把「傳承紅色基因」作為實現政治強心的重要舉措。
  • 川劇,「出圈」!
    1912 年,著名川劇班社「三慶會」在成都成立,如果以此節點作為現代川劇的誕生,那麼川劇已年滿百歲。今天,百年川劇不僅沒有老去,還在現代生活中煥發生機,成為了一種生活潮流。今年,成都川劇藝術中心(曾經的錦江劇場)改造擴建項目開始啟動,包括悅來茶園和川劇藝術博物館。成都市川劇研究院院長介紹,全新的川劇藝術中心將是「一座面向城市的戲臺」,川劇藝術中心正面有一個面向廣場的多功能露天舞臺,市民可以在這裡看戲、拍照甚至喝茶,增強川劇與市民的互動。
  • 八十歲後渴望再寫一部川劇|駢文|馮驥才|魏明倫|川劇|戲曲|詩詞歌賦
    在啟動儀式現場,年近八旬的魏明倫滿臉笑容,緩步走至臺上,依舊披著那條標誌性的大紅色圍巾,他從口袋裡掏出一份事先擬好的講稿,鄭重地一字一句念道:「川劇是孕我的胞胎,養我的搖籃,哺我的乳汁,育我的課堂。她與我形影相隨長達半個世紀,結下了千絲萬縷的血緣關係。她對我的陶冶,我受她的影響,寫下來將會是一部沉甸甸的書。」劇作、雜文、碑賦,三箭齊發,為何魏明倫卻只稱川劇為「母親」?
  • 千年傳奇、百年傳承——川劇《白蛇傳》的前世今生
    白蛇傳》也是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一出傳統經典。 又是一季四月天,海峽兩岸戲曲會,2019年4月6日、7日,臺北市士林區「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四川省川劇院傳統經典《白蛇傳》將亮相「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這是繼上世紀九十年代川劇《白蛇傳》兩度赴臺交流演出之後,川劇《白蛇傳》在新世紀的又一次臺北行。一個千年傳奇故事,一臺百年傳承劇目,兩岸同源文化,三度交流演出。川劇《白蛇傳》,一座連接海峽兩岸傳統文化交流的橋梁。
  • 【雲賞川劇】四川省川劇院傳承精品劇目《變臉》,攜手央視頻聚有戲雲賞看經典
    1997 年巴蜀鬼才魏明倫先生創作川劇《變臉》,由謝平安、張開國、劉忠義執導,任庭芳、楊韜主演,首次搬上川劇舞臺。一身絕技,兩代傳承,演繹出一段催人淚下的傳奇故事,川劇《變臉》也成為了一部深受觀眾喜愛,斬獲無數獎項的川劇經典劇目,而這也成為了四川省川劇院的一張傲人名片。
  • 【文化】保護了60多年的秘密,川劇變臉原理,被揭露!
    換臉是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殊技術。這是一種浪漫的方法,可以揭示劇中角色的內在思想和感受。根據傳說,「變臉」是指古代人類面對兇猛的野獸時,為了生存,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勾勒出不同的面孔,以嚇倒入侵的野獸。川劇以「變臉」為舞臺,以其精湛的技藝成為獨特的藝術。隨著故事的進行,在舞步的掩護下,故事被一一撕掉。
  • 四川省川劇院60周年,生日快樂!
    1月,川劇集錦赴美國底特律,在小凱撒球館舉行的NBA常規賽底特律活塞隊與達拉斯獨行俠隊的中場休息時間,進行了川劇表演。4月,川劇《白蛇傳》以及由《包公賠情》《老背少》《殺狗驚妻》《情探》《跪門》《六月雪》組成的「經典摺子專場」赴臺灣參加「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演出。
  • 內江市川劇團簡介
    1951年2月,與「和生」、「民慶」、「民生」三個民營劇社合併,改名為「內江縣新藝川劇團」。同年10月,更名為「內江市新藝川劇團」。1952年12月,改名為「內江市大眾川劇院」。1954年12月,更名為「內江川劇團」。1961年更名為「內江市川劇團」,由原內江市(現內江市市中區)管理。1966年更名為「內江市毛澤東思想文化宣傳隊」。1970年更名為「內江市工農兵川劇團」。
  • 四川非遺傳承人周正華,為川劇傳承默默付出 - 滾動新聞 - 嶽西熱線...
    說起川劇,大部分人對它的印象停留在傳統的戲臺上,表演者面帶花臉妝容,身穿豔麗蟒袍,結合特色聲腔與表演動作,將一首首經典曲目完美演繹。川劇對於基礎功底有著嚴格要求,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每一位川劇表演者都是經過多年的堅持與努力,才能熟練掌握川劇的表演技法,像是最近在全網大火的川劇男孩華華,父子二人通過短視頻展示了川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堅守,讓我們看到更具生命力的國粹經典。
  • 武警邯鄲支隊推進「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
    駐地邯鄲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有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左權紀念館等豐富的紅色資源和濃厚的革命傳統。為深入推進「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武警邯鄲支隊新訓大隊發揮駐地紅色資源優勢,舉辦紅色文化圖片展,使新戰士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武警邯鄲支隊始終把「傳承紅色基因」作為實現政治強心的重要舉措。
  • 川劇變臉到底是咋變的?
    噴火是秦腔的絕招,變臉是川劇的絕技。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卻各有各的美。說起變臉的來源,就要先從川劇的來源說起了!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如今的四川,廟堂裡都會搭起戲臺演川戲,也就是現在的川劇。那個時候川戲遊走在街頭小巷裡,穿梭在酒肆街坊中,加以當時的時文趣事,史料風月,慢慢被加入許多元素,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 百年川劇的前世今生,流傳著千年的成都記憶.
    川劇在唐朝時曾有著「蜀戲冠天下」的美名。可現在卻已經列入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許多神秘技法面臨著難以傳承的尷尬境地。碩果僅存的古老戲劇文化一臺又一臺的千年戲劇錦江劇場+悅來茶樓+川劇博物館,便是今日的成都川劇藝術文化中心。門外是靠近成都最繁華的春熙路,門內卻是世事無常的戲院變遷史。
  • 【點讚重慶人】沈鐵梅:把川劇聲腔帶入西方音樂殿堂的「第一人」
    沈鐵梅是川劇領軍人物,代表作品有現代川劇《金子》《李亞仙》《江姐》《鳳儀亭》,經典傳統劇目《三祭江》《拷紅》《闔宮歡慶》等。歷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 「巴蜀鬼才」魏明倫:從藝七十周年 我的根在川劇
    「我的根就在川劇!我現在八十歲了,但是思想、思維還很年輕,我還想為川劇繼續寫出好作品!」12月22日,由省文旅廳主辦,四川省藝術研究院承辦的「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在成都啟動,這位譽滿文壇的「巴蜀鬼才」也滿懷深情地回憶了自己從藝七十年的心得感受。
  • 天上宮開展2021年川劇惠民展演活動
    為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廣大市民朋友們的文化生活,將文化遺傳注入新活力,2021年1月1日-2日下午,由遂寧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主辦,遂寧市博物館、遂寧市川劇團聯合承辦的2021「元旦」川劇折子戲惠民演出在西山北路天上宮隆重上演,共計有350餘名來自市內外各個年齡層的遊客和市民前來觀看了兩次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