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零年 | 強權語境下的戰後心理重建

2021-01-09 辣評社

電影《德意志零年》作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用簡短的74分鐘介紹了戰後德國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態,藉助12歲的Edmund表現在現實既得利益面前,他如何一步步「墮落」,然後殺死自己的父親,影片看似在討論關於戰後國家重建的問題,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實則將這一切歸罪於法西斯主義的無聲暴力。

▊故事梗概

這是12歲的Edmund的世界,他只知道動蕩和暴力,在千瘡百孔的柏林廢墟中為了生存而努力。他的父親因營養失調患了重病;哥哥以前是納粹士兵,為避免被逮捕而躲在家裡;他的姐姐則慢慢淪為娼妓。Edmund遇到了從前的老師Herr Enning,後者為他提供希特勒的演講錄音到黑市上去賣,並將一篇出色的納粹宣傳品灌輸給這個小男孩,教育他鼓足勇氣擊敗軟弱。在他的影響下,困惑的小主人公走上了悲劇之路。他謀殺了父親,以及他自己。

▊ 辣評

羅西裡尼通過那些縈繞心頭的畫面以及普通市民(非職業演員)難以忘懷的表演,展示了法西斯主義對整整一代人進行洗腦而造成的危害。

羅西裡尼站在了人道主義的立場展現德國平民的悲慘生活,影片中的大量的墓穴告示世人德國人民同樣遭受不幸。限制用電、揀煤渣,為了家庭溫飽的童工,害怕懲罰而窩在家裡只會睡覺的前納粹的士兵,在現實裡的境遇往往決定著個人的命運,導演為小凱拉將來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對於家庭的不幸這個孩子的成熟程度明顯超過了同齡人,作為新現實主義的特點,大量非職業演員的運用讓角色更加接近生活,就像小演員Edmund,這個瘦骨嶙峋的孩子出色演繹了一個無辜孩子在動蕩年代的飄零。讓人震撼的是孩子對於所有事件的漠然,特別在弒父那段裡的從容令人不寒而慄。

影片中父親的形象也是導演著力塑造的,一個一戰的老兵一生除了傷病一無所有,最終被自己的孩子謀害,弒父的主題象徵著德國納粹對於國民道義的惡劣影響。這臉似乎隱喻著當時社會的思想處在臨界狀態,總而言之,身為戰後老兵的父親生活在法西斯主義的強權語境之下成為了真正的弱勢群體,更令人悲痛的是自己的孩子卻成為了殺害自己的「工具」。

《德意志零年》是一部極其簡練但又極其深刻的影片。它揭示了法西斯主義帶給不同人不同的心理扭曲,在它最終滅亡之後,這種扭曲轉變為一種重建年代的社會畸形。同時,由於整個國家百廢俱興,也有一部分人因對物質的需求及不滿而暴露了人性的醜陋面。影片三分之二的篇幅在描寫這些畸形和醜陋,直到男孩聽從他法西斯時期的教師的唆使而殺害了他的父親。

在這部新現實主義電影中,導演所想講述的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整體,沒有像現在的好萊塢一樣,有著亞里斯多德的完美戲劇結構。它展示的是生活般的細節,而每個細節零零散散構成一個思想整體。相較於羅西裡尼的《戰火》,《德意志零年》更加現實。現實並不是單純客觀的記錄現實,這包含羅西裡尼對二戰納粹深深的控訴。就如開頭字幕所說的那樣,我們往往記得納粹的殘酷,卻忘記德國的人民卻是無辜的。

羅伯特·羅西裡尼的這部《德意志零年》與前兩部新現實主義作品所不同的是,他把關注點放在了德國——那個曾經是誕生法西斯主義的國度也因戰敗而使得自己的國家淪落到了民不聊生的境地。它完成了羅西裡尼的對戰爭的全面的看法,即戰爭不僅僅給被侵略國以沉重的打擊,也同樣給戰爭發起國蒙受巨大的損失與痛苦。在我們看著千瘡百孔的柏林廢墟時,我們的心境也與小主人公Edmund發生了強烈的共鳴,因為他在這個國度裡、這個城市裡,他看不到一絲的希望,他沒有正常地接受他所應得的教育,他早早的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

電影《德意志零年》作為羅西裡尼的戰爭三部曲之一,將鏡頭聚焦於戰後軸心國德國,將千瘡百孔的現實生活展現在觀眾眼前,展現了由法西斯主導的強權語境下底層人們現實的悲慘遭遇以及災後身體以及心理的自愈困難,闡述了戰爭作為一系列生活惡緣的伊始,倡導和平似乎成了影片的在另一角度上的解讀方式。

-END-

文 | 祥子

審核 | 黎明扎爾 編輯 | 茹果

相關焦點

  • 冷門佳片《德意志零年》-羅西裡尼「戰後三部曲」之三
    《德意志》,這是一部極其簡練但深刻的影片。它揭示了法西斯主義帶給不同人不同的心理扭曲,在它最終滅亡之後,這種扭曲轉變為一種重建年代的社會畸形。同時,由於整個國家百廢俱興,也有一部分人因對物質的需求及不滿而暴露了人性的醜陋面。影片三分之二的篇幅在描寫這些畸形和醜陋,直到男孩聽從他法西斯時期的教師的唆使而殺害了他的父親。
  • 【推薦】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時代」與歐洲文明的戰後重建 | 董成龍
    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883-1969)與墨索裡尼(Mussolini,1883-1945)同年,終其一生伴隨納粹政治與歐洲文明戰後重建的歷史進程。1937年,雅斯貝爾斯被解職,1946年才重返校園,參與海德堡大學重建。
  • 吳青:何明華與戰後香港社會的重建
    他一生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帶領香港聖公會積極參與戰後香港社會的重建,故被稱為「戰後香港社會重建的總設計師」。關於基督教服務香港社會的歷史,前人已有所研究。惟本文從何明華這位基督教核心人物的思想和實踐角度,考察他所領導的香港聖公會參與戰後香港社會的重建,可以彌補前賢研究之缺漏部分,藉能彰顯基督教在戰後香港社會重建史上的特殊地位。
  • 趙京華|日本戰後思想史語境中的魯迅論
    本文結合思想史語境考察以下問題:第一,日本人如何在浴火重生的戰後國家與社會重建過程中持續關注到魯迅文學的精神特質,並將其作為本民族的思想資源;第二,日本人面臨的思想課題與20世紀世界史息息相關又具有東亞獨特性,在此之下,魯迅是怎樣得到創造性的闡發的;第三,日本知識者以怎樣的方式將魯迅推到本國思想論壇的中心,使其成為價值判斷的重要標尺。
  • 午間閱讀 | 戰後日本知識分子的「同時代集體性心情」
    知識人與大眾相遇、城市人與農村人相遇、文人/學生與軍人相遇,這一系列遭遇所形成的精神衝擊、戰時生活的困苦境遇,都極大改變了戰後初期日本知識人的自我身份認同、國族認同和思想形態。另一方面,1930年代的「轉向」以及軍國主義統治下的戰爭「協力」種種,更使得日本知識階層斯文不復、權威失墜,不再是民眾仰止的「啟蒙者」和道德典範。
  • 東德、西德的記憶之戰——柏林城市宮重建史
    長期以來,城市宮一直是德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在普魯士與德意志帝國時期,它是國王、皇帝所居住的宮殿、在東德時期,它又成為東德政權召開人民會議的地點。它曾數次被摧毀,又數次被重建。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重建從2013年開始,現在仍在進行之中,今年9月,重建過後的柏林城市宮將作為「洪堡論壇」的總部,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見面。
  • 知識精英如何進入大眾:戰後日本知識分子的「同時代集體性心情」
    如果說「走向民眾」是戰時的走投無路,那麼在戰後初期戰爭責任追究、東久邇內閣「一億總懺悔」的風潮之下,選擇與民眾站在一起,重建民族的道德脊梁和政治、社會秩序則成為「政治正確」的姿態和別無選擇的謀身策略——龍蛇以蟄,以存其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熊英二所描述的戰後知識人與同時代「集體性心情」共振的姿態,毋寧說是在異態時空之下前者別無選擇的必然,這是理解本書的重要前提。
  • 汶川地震12年後,比災後經濟重建更難的是,心理重建!
    專注於研究兒童心理問題的塞爾瑪·弗雷伯格,在1975年寫道:每個託兒所裡都有鬼,它們是來自未曾遺忘的父母的記憶。這句話的意思是,痛苦是有代際遺傳的。而創傷性後遺症的代際傳播也是如此,祖輩們的糟糕經歷和恐懼記憶所造成的心理創傷,一代一代向下傳承,導致子孫出現情緒問題和心理創傷的機率,也比同齡人要高的多。一項研究證明,情緒低落的風險中約有40%與遺傳因素有關。
  • 《情迷意亂》整個戰後日本的情迷意亂
    這種混亂感,既指男女主人公那種因無法跨越世俗而克制隱忍又難以自持的心理狀態,同時也是在影射戰後日本普遍瀰漫的一種社會氛圍——因戰爭留下的心理創傷、戰後「迷惘的一代」、開始現代化道路時帶來的碰撞衝擊。60年代的日本,經歷了戰後的百廢待興,工業飛速發展,經濟迅猛增長,可國富民不強,國民收入差距大,失業率持續攀升。在美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下,開始大力進行現代化建設。
  • ...德意志銀行策略師Alan Ruskin在周三的報告中寫道,如果2012年至...
    黃金與日元相關性崩潰,預示著做多黃金、做空日元的理想宏觀環境;① 德意志銀行指出,在當前新的宏觀經濟環境下,黃金和日元之間的緊密相關性已經被打破;全球對Covid-19大流行而採取的經濟應對措施促使黃金和日元這兩種傳統避險資產的走勢發生分化。
  • 戰後日本電影 記錄下了一代人的創傷
    一代人的困惑、傷痕和感慨都被完整地記錄下來,呈現出了日本戰後電影的獨特形態。1、日本戰後電影的獨特感傷最近因為一些機緣巧合,經常跟朋友討論到戰後日本電影的話題。因此想和大家分享我對於日本戰後電影的一些想法。2、「創傷」是日本戰後電影的母題戰後的日本電影出現了黑澤明與小津安二郎兩位電影大師。這兩位大師風格迥異,一位憑藉著《羅生門》成為世界影壇矚目的影像大師,一位憑藉著獨特、平實的影像風格成為日本詩意視覺美學的開創者。
  • 英媒曝光希特勒瘋狂設想:曾欲重建柏林為「世界首都」
    他曾打算推平德國首都柏林,把它重建成「日耳曼尼亞」——一個專門弘揚雅利安主義的巨大都市。據英國《明星日報》網站6月3日報導,他對於納粹德國的戰爭能力極有自信,甚至預期戰爭將在1945年獲勝,而日耳曼尼亞將成為5年後舉辦的大型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城市。報導稱,倘若希特勒成功實現了他建設日耳曼尼亞的夢想,德國的這個首都會被改變得面目全非。
  • 蘆山地震一周年:震區心理重建路漫漫
    中新社四川雅安4月22日電 題:蘆山震區心理重建路漫漫  中新社記者 殷櫻  在四川雅安蘆山縣龍門鄉王家村,4歲的張禾傑在自家院子裡玩耍,當母親張蓮香提起是否想念在蘆山地震中罹難的外公和哥哥時,張禾傑立即悶聲不吭,甚至出現反抗情緒。張蓮香告訴記者,這一年來,曾經跟外公和哥哥最親的小兒子不許任何人提此事。
  • 巴黎和會中,美、英、法三國是如何構建戰後世界秩序的?
    一戰中,歐洲是主要戰場,包括在當時歐洲的絕大多數強國都參與了戰爭,比如同盟國陣營中的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等,協約國以英法為首。從1914至1918年這四年間裡,攏共參戰人數達6500萬人,傷亡三千萬人,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除了二戰外,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痛的回憶。
  • 冷戰時期美國出於戰略需要,使戰後日本四十年時間內成為發達國家
    戰後日本的蕭條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終戰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美國總統杜魯門任命麥克阿瑟為駐日盟軍的最高司令,專門負責戰後日本的重建工作。雖然很多人認為日本在二戰之前,也是一個工業國家。
  • 電視語境下的語言符號表達
    【關鍵詞】電視語境;語言符號;非語言符號;表達 電視語言是遵循電視規律的傳播手段,是電視語境制約下的語體現象。[1]這其中涉及兩個概念:語言和語境。按照房德裡耶斯的理論,「人們對於語言所能下的最一般定義就是一種符號系統……符號可以有不同的性質,因此,語言也有好幾種,任何感覺器官都可以用來創作一種語言,有嗅覺語言、觸覺語言、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等」[2]。
  • 德意志帝國,全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
    德意志帝國,全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菜茵河邊,一條大道從東南通向西北。幾輛馬拉的貨車在緩緩行駛。「站住!檢查貨物!」當馬車經過一所路邊的房子時,兩個持槍的武裝人員攔了上來。原來,這所房子是一個關卡,過來的這兩個人是來收稅的。「先生!」
  • 6.25-26德國漢堡德意志戲劇院《約翰•蓋勃呂爾•博克曼》中國柏林戲劇節
    與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有異曲同工之妙,觀眾從主人公漫長的等待中感受到深刻的孤獨感和一種空有壯志的無奈。自2008年起她經常在德國當代著名戲劇導演卡林·拜爾的親自指導下工作,得其藝術真傳,迅速躋身知名導演行列,這段經歷也幫助她奠定了自己在克隆劇院和漢堡戲劇院的藝術格調。2012年她為慕尼黑室內劇院改編的《麥克白》受邀在柏林戲劇節上演。此後,她執導的作品紛紛受邀上演,如2013年科隆戲劇院的《老鼠》、2014年蘇黎世戲劇院根據亨利希·范·克萊斯特改編的《東道主和他的替身》。
  • ——訪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德意志銀行客戶業務大中華...
    「無論是因為在疫情背景下體現出的經濟韌性、對德意志銀行全球客戶的重要性,還是中國、中資機構及客戶在全球經濟貿易體系中不斷上升的相關性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中國都是德意志銀行在全球和亞太的戰略重點市場。」 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銀中國」)行長、德意志銀行客戶業務大中華區總經理邱運平近日接受《金融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 ...國家隊所在國家的中文名:德意志戰車所在的國家為什麼有多個名稱?
    最早使用Germanoi「(日耳曼人)這個詞的是希臘歷史學家波希多尼(Poseidonios, 前135-前51年)。公元前80年,這位自稱通才的歷史學者第一次使用了這個詞。 後來,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亞志》再次使用了這個詞。後來,日耳曼人滅亡了羅馬帝國之後,日耳曼人在歐洲建立起各個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