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雅安4月22日電 題:蘆山震區心理重建路漫漫
中新社記者 殷櫻
在四川雅安蘆山縣龍門鄉王家村,4歲的張禾傑在自家院子裡玩耍,當母親張蓮香提起是否想念在蘆山地震中罹難的外公和哥哥時,張禾傑立即悶聲不吭,甚至出現反抗情緒。張蓮香告訴記者,這一年來,曾經跟外公和哥哥最親的小兒子不許任何人提此事。
在蘆山震區,張禾傑的情況並非個例。震後一周年,在記者重返震區的數日採訪中發現,不少經歷過地震又失去親人的震區兒童性格發生巨大變化,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鬱、焦慮等心理症狀仍然存在。
中科院心理所蘆山工作站副站長李曉景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該工作站在震區做過三次調查報告,大部分人已不再出現恐慌和做惡夢的情況,但由地震誘發出的心理深層次問題逐漸浮出水面,比如震區兒童的逆反心理,性格發生大扭轉等。
曾經參與了汶川地震心理幹預的李曉景表示,與汶川地震不同,蘆山震區有很多留守兒童,來自家庭的關心少,面對大型創傷反應更大,承受能力更差。「地震只是導火索,隨之引發的一些心理問題是成長過程中多次積累的創傷事件。」
震後,中國科學院心理學院也在學校開展了不少心理幹預措施。一年後,震區學校師生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況都有很大改善。但李曉景仍建議,留守兒童更需要的還是家人的關心與陪伴,老師和同學只能做替代性的幫助。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援助隊伍會逐步撤出震區。根據汶川地震的經驗,「輸血」要變「造血」。為了讓教師心理培訓持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還成立了五加三模式,研究院的五位老師指導學校的三位老師,完成心理健康課時。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災害心理援助與創傷研究秘書長吳坎坎認為,災後心理健康教師的培養,不要作為災後重建的「消防隊員」,一次性使用,而是借災後心理重建的機會,為學校培養一些「留得住、用得上、能工作,會研究」的心理健康教師,探索出適合中國中小學現狀的心理健康教育體制。
如今,記者在震區安置點看到,笑容已重新回到震區民眾的臉上。他們表現出了足夠的堅強、樂觀和感恩,但偶爾在他們的眼神和言談中仍透露著一絲對漫漫重建路的迷惘。
「災難發生後,面對很多受災民眾的心理創傷,最急需的便是簡單的陪伴和關愛。」知名心理學家、美國卡薩醫院心理健康中心董事兼諮詢師尹璞說,從恐懼中走出後,要經歷一個短暫的迷茫期,災後心理重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除了蘆山震區的普通民眾需要長期的心理重建,還有一類特殊群體值得關注。當記者震後一年重返震區時見到,不少忙碌在工作一線的基層幹部神情疲憊,周末還堅守崗位。
中科院心理所蘆山站工作人員劉洋說,蘆山地震傷亡情況遠小於汶川地震,震區民眾心理需求會小許多,相比之下,基層幹部要承受來自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對心理援助的需求更迫切。
「在震區,許多傷痛可能只是隱藏起來了。」李曉景表示,震區心理重建之路還很漫長,不容忽視。但災難畢竟是一個非常態的狀況,人們最終還要回到常態之中去。「隨著時間的推移,震區民眾都有自己的震後恢復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