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國軍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隊,他們手持精良的外械衝鋒鎗,並排布置在前線作戰部隊的後方,卻很少參加戰鬥,因為他們的職責僅是「督戰」,其主要負責維持部隊紀律,保障命令的順利執行,是名副其實的部隊中的「警察」。
後來因為作戰需要,蔣介石將憲兵部隊擴充為戰鬥單位,其職責也逐漸被後來的軍統所替代,就這樣,這支裝備精良的憲兵部隊正式開赴戰場。在南京保衛戰時,憲兵第二團、第十團、以及教導團一併被編入南京衛戍軍的戰鬥序列,並與攻城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大大殺傷了敵人的有生力量,但自己也損失慘重。
當時的憲兵司令名叫谷正倫,他是貴州安順人,早年曾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就讀時,受到孫中山先生和黃興等人的進步思想的影響,參加了同盟會,後在學業未滿時,仍請假回國追隨黃興參加革命。1913年的「二次革命」失敗後,由於谷正倫善於見風使舵、投機鑽營,很快他就拋棄同僚,重返日本復讀。畢業後,谷正倫返回家鄉貴州,追隨黔軍總司令王文華。
後來,王文華將軍被部將袁祖銘派來的刺客暗殺,黔軍頓時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地步,為了爭奪一把手的位子,谷正倫和何應欽展開了一番激烈的「較量」,雖然當時何應欽的勢力要比谷正倫雄厚,但他還是小看了谷正倫的手段,最後,何應欽被逼得只能化裝成一個修女,然後藉此逃出貴陽,前往昆明避難。在趕走了何應欽之後,谷正倫順勢接手了黔軍,被孫中山先生任命為「中央直轄黔軍總司令」。
北伐戰爭結束後,谷正倫傍上了蔣介石的大腿,被其任命為南京衛戍司令兼憲兵司令,當蔣介石來到憲兵部隊訓話時,他總是十分筆挺地站在蔣介石的身邊聆聽教誨,儼然一副「總管」架勢。後來,他的這種恭順態度,得到了蔣介石的器重和信任,也正是因為十分「聽話」,谷正倫的憲兵得到了優先補充武器裝備的特權,為後來成為「精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抗戰爆發前,谷正倫控制的南京衛戍部隊和憲兵部隊,共同與中統特務配合,殺害了大量的進步人士,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尤其是在黃巖,當地百姓更是對他恨之入骨,並將其稱之為「谷屠戶」。淞滬會戰結束後,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作為「御林軍」的憲兵部隊也被劃歸唐生智指揮,共同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南京陷落敵手後,谷正倫率領憲兵部隊的殘部退至湖南長沙,並被升任為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
解放戰爭後期,谷正倫帶領親信逃往香港,隨後轉道去了臺灣,來到臺灣後,谷正倫被蔣介石安排了一個「閒職」,為此他整天鬱鬱不樂,無聊之際,他開始信奉起了天主教,每逢星期天都要到教堂裡祈禱,最後於1953年11月30日,因胃癌在臺北病死,時年6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