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並非黃埔出身,為何卻能久坐國軍憲兵司令的位置,原因就在這裡

2020-12-23 帥帥侃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隊,他們手持精良的外械衝鋒鎗,並排布置在前線作戰部隊的後方,卻很少參加戰鬥,因為他們的職責僅是「督戰」,其主要負責維持部隊紀律,保障命令的順利執行,是名副其實的部隊中的「警察」。

後來因為作戰需要,蔣介石將憲兵部隊擴充為戰鬥單位,其職責也逐漸被後來的軍統所替代,就這樣,這支裝備精良的憲兵部隊正式開赴戰場。在南京保衛戰時,憲兵第二團、第十團、以及教導團一併被編入南京衛戍軍的戰鬥序列,並與攻城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大大殺傷了敵人的有生力量,但自己也損失慘重。

當時的憲兵司令名叫谷正倫,他是貴州安順人,早年曾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就讀時,受到孫中山先生和黃興等人的進步思想的影響,參加了同盟會,後在學業未滿時,仍請假回國追隨黃興參加革命。1913年的「二次革命」失敗後,由於谷正倫善於見風使舵、投機鑽營,很快他就拋棄同僚,重返日本復讀。畢業後,谷正倫返回家鄉貴州,追隨黔軍總司令王文華。

後來,王文華將軍被部將袁祖銘派來的刺客暗殺,黔軍頓時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地步,為了爭奪一把手的位子,谷正倫和何應欽展開了一番激烈的「較量」,雖然當時何應欽的勢力要比谷正倫雄厚,但他還是小看了谷正倫的手段,最後,何應欽被逼得只能化裝成一個修女,然後藉此逃出貴陽,前往昆明避難。在趕走了何應欽之後,谷正倫順勢接手了黔軍,被孫中山先生任命為「中央直轄黔軍總司令」。

北伐戰爭結束後,谷正倫傍上了蔣介石的大腿,被其任命為南京衛戍司令兼憲兵司令,當蔣介石來到憲兵部隊訓話時,他總是十分筆挺地站在蔣介石的身邊聆聽教誨,儼然一副「總管」架勢。後來,他的這種恭順態度,得到了蔣介石的器重和信任,也正是因為十分「聽話」,谷正倫的憲兵得到了優先補充武器裝備的特權,為後來成為「精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抗戰爆發前,谷正倫控制的南京衛戍部隊和憲兵部隊,共同與中統特務配合,殺害了大量的進步人士,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尤其是在黃巖,當地百姓更是對他恨之入骨,並將其稱之為「谷屠戶」。淞滬會戰結束後,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作為「御林軍」的憲兵部隊也被劃歸唐生智指揮,共同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南京陷落敵手後,谷正倫率領憲兵部隊的殘部退至湖南長沙,並被升任為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

解放戰爭後期,谷正倫帶領親信逃往香港,隨後轉道去了臺灣,來到臺灣後,谷正倫被蔣介石安排了一個「閒職」,為此他整天鬱鬱不樂,無聊之際,他開始信奉起了天主教,每逢星期天都要到教堂裡祈禱,最後於1953年11月30日,因胃癌在臺北病死,時年64歲。

相關焦點

  • 廖耀湘正式軍銜騎兵上校,卻已擔任兵團司令指揮15萬大軍,原因為何?
    昨天發了一篇關於廖耀湘擔任第9兵團司令時正式軍銜仍是騎兵上校的文章,本意是簡單地科普一下國軍當中正式軍銜與職務軍銜的區別,進而說明「國軍將官泛濫」其實只是職務軍銜泛濫,正式軍銜仍然管得比較緊。
  • 他是軍統出身,投日組建最精銳的偽軍,竟敢主動叫板國民黨正規軍
    但偽軍中也有能打仗的部隊。有一人曾是軍統出身,投降日寇後組建最精銳的偽軍部隊,竟敢主動叫板國民黨的正規軍。此人名叫熊劍東。熊劍東,是浙江昌化人,曾經在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回國後在馮玉祥的部隊任參謀,抗戰期間他在軍統的前身復興社特務處任職,這個處的處長正是大名鼎鼎的戴笠。他因為有一定才能,受到了戴笠的賞識。
  • 國軍司令危難中救周公,老天卻同他開了個致命的玩笑,被直接槍決
    酆悌1903年出生於湖南省湘陰縣,21歲南下廣州,由粵軍總司令許崇智保薦投考黃埔軍校,同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二隊學習,與當年同在黃埔一期學習的我軍陳賡將軍結為密友,感情很深,思想也受到陳賡將軍的很大影響。
  • 國軍中將師長嘲笑解放軍沒空軍,粟司令巧妙回答,一年後此人自殺
    有一位國軍中將師長嘲笑解放軍沒有空軍,粟司令員巧妙回答,一年後此人自殺。他的名叫戴之奇。戴之奇,出生於1904年,貴州興義人,從小家庭比較富裕,讀過不少書,1923年他考入武昌師範大學預科,此後他投筆從戎,又考入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第二期,與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同等待遇。
  • 空軍鬥憲兵,一張電影票葬送了國民黨三個軍
    一位彭姓國軍空軍中士見買不到電影票,便大搖大擺地往影院門口走去,企圖以自己的國軍空軍中土的身份不買票入場。然而,大華電影院花錢請來的協助把門的憲兵擋住了他的去路,隨後憲兵還對準彭中土的臉打了一拳。彭中士很快找來空軍李中尉一起「對付」憲兵,最終兩人沒有打贏架。他們又直奔濟南第二「綏靖」司令部,準備找司令官王耀武告狀。當時,王耀武正在開會,李中尉就向副官掏出名片,甩門而去。
  • 抗日戰爭萬家嶺大捷,國軍司令指揮失誤,日軍師團為何反被全殲?
    等待出徵的國軍部隊負責駐守武寧的國軍部隊是川軍王陵基的第三十集團軍,在之前的戰鬥中表現不佳,國軍第九戰區指揮部無人認為王陵基可以守住武寧。戰區司令長官陳誠下令讓薛嶽趕到寧武指揮防守,然而此時薛嶽正在廬山和日軍大戰,根本無暇分身,只好將黃維的第十八軍調往寧武。結果黃維在武寧一戰擊潰日軍先頭部隊,岡村寧次大吃一驚,推斷武寧國軍絕對不是川軍而是薛嶽麾下的精銳部隊。
  • 廖耀湘擔任第9兵團司令,麾下15萬大軍,正式軍銜只是騎兵上校
    昨天發了一篇關於廖耀湘擔任第9兵團司令時正式軍銜仍是騎兵上校的文章,本意是簡單地科普一下國軍當中正式軍銜與職務軍銜的區別,進而說明「國軍將官泛濫」其實只是職務軍銜泛濫,正式軍銜仍然管得比較緊。他特意下令查一下裴存藩到底有何功績,能晉升少將。事實上,百度的資料關於廖耀湘的軍銜的描述非常混亂。比如百度資料說他1936年回國在教導隊擔任少校連長,後來又調任中校營長。而按照國軍慣例,連長一般對應的軍銜上尉,營長對應的是少校。剛畢業的廖耀湘到底有何魅力能讓上級每次對他任職時都拔高一級軍銜?
  • 臺軍憲兵操演狗不理 軍犬司令臺前大小便令人莞爾
    臺軍憲兵操演狗不理 軍犬司令臺前大小便令人莞爾 2011年01月15日 13:26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國軍五虎上將,就數這一「虎」打仗最厲害
    國軍五虎將現在還沒有一個非常權威的說法,各種版本不盡相同。這種經歷促使劉峙形成了極能忍耐的性格,在他看來古往今來,能成大事者莫不有一種渾容氣度。為了自勉,劉峙取其宅號為「渾容軒」。曾任黃埔軍校教官,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等多場戰事,甚為得到蔣中正賞識。1935年4月國軍首次授銜,他被授予二級上將軍銜,與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同列,排名第七位。黃埔系將領裡則居於第二,僅次於一級上將何應欽。    抗戰時曾任第1戰區第2集團軍司令,第5戰區司令。1948年被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被解放軍全線擊敗。1950年到印度尼西亞,1954年到臺灣,至1971年病逝。
  • 因為殺了我黨領導人,這個國軍兵團司令不肯起義,晚年追悔莫及
    電視連續劇《特赦1959》活畫出了在功德林改造的國軍戰犯群像。很多人物都刻畫得栩栩如生。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主要是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比如說,在刻畫宋希濂、沈醉和陳長捷這三個人物上,就運用了對比手法。
  • 雖握重權 處事有度 ——記國民黨憲兵中將副司令吳志勳
    吳志勳兄妹六人,他排行第四,大哥、二哥吳明黨和吳明舉在家幫父親 經商,三哥務農,妹在家,小弟吳志國從軍,1949年隨國民黨軍敗退離大陸到臺灣,後任國民黨金門島炮兵上校警備司令。        吳志勳從小生得聰明,父親認為他讀書有發跡,先送他到慄木橋附近的鐘家垸從鍾林爾老先生私塾啟蒙,十歲多點,又送到縣小學(當時縣城在梅川)蔡校長門下就讀。
  • 他既非浙江人,又是黃埔晚輩,為何提拔速度超過所有黃埔一二期生
    的確,畢業於黃埔一期的胡宗南提拔速度快得驚人,他是黃埔畢業生中第1個團長,蔣介石不僅將起家的第1軍交給他,還不斷為其加官進爵,將其一路提拔為西安綏靖公署主任,麾下20餘萬部隊,還立下了攻佔陝甘寧邊區首府及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大功。
  • 他是國軍三大參謀長之一,逃到臺灣被要求返回,晚年在臺北開飯店
    有一個人是國軍的三大參謀長之一,逃到臺灣又被要求返回,晚年他在臺北開過飯店。此人的名字叫盛文,湖南省長沙人,是胡宗南手下的一位高級將領。 盛文,出生於1906年,家庭富裕,從小讀書,他本來已考取了黃埔一期生,由於父親反對他當兵打仗,他被迫放棄了黃埔一期生的學籍,進入一個專科學校學習,大學畢業之後他還是上了黃埔軍校
  • 國軍五大主力,為何在解放戰爭中慘遭失敗,蔣介石追悔莫及
    歷史上蔣介石曾經有五支能徵善戰,裝備精良的部隊,他們在國民革命軍的戰鬥序列中戰力最為強大,戰績最為彪炳突出,但這五支國軍力量最強的部隊在隨後的解放戰爭中卻先後被殲滅,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五支王牌軍走向了滅亡的命運?感興趣的話可以讀一下這本書。
  • 閻錫山為何可以長期執掌,第二戰區司令官的位子,他是如何做到的
    更不同凡響的是,在八年抗戰期間,閻錫山擔任第二戰區司令官長達八年之久,成為抗戰時期某一戰區時間最長的戰區司令官,打破了國軍的紀錄。那麼,作為疑心很重的蔣介石,為什麼要讓閻錫山長期掌管第二戰區司令之位,難道蔣介石沒有想到要換人嗎?肯定沒有,相信蔣介石一定想過,無可奈何的是每次都失敗了,然後,閻錫山又怎麼能長期掌管二戰區司令的位置呢!
  • 《我的兄弟叫順溜》:從偽軍司令到國軍師長,這才是真正的求生欲
    只要槍聲傳到坂田耳朵裡,我們這裡不就有新四軍了嗎?《我的兄弟叫順溜》【論求生欲,只服《我的兄弟叫順溜》的偽軍司令吳大疤拉吳雄飛】 求生欲近幾年成了網上最火的流行詞,但凡男生對異性朋友提出的各種送命題的拷問,都能機智應對的,都稱之求生欲很強。
  • 《我的兄弟叫順溜》:從偽軍司令到國軍師長,這才是真正的求生欲
    只要槍聲傳到坂田耳朵裡,我們這裡不就有新四軍了嗎?他面臨的最大對手,就是淮陰城中的日軍松井聯隊,包括其附屬的數千皇協軍,領頭的就是這個司令吳雄飛,外號吳大疤拉。同時,在這一片區域,還有一股兵強馬壯的勢力,美械裝備的國軍精銳55師。
  • 解放戰爭:國軍最「泛濫」的一種軍銜,師長軍長副總司令全叫這個
    40年代國軍從師長到軍長,再到兵團司令和副司令,綏靖區長官,剿總副總司令,存在大量的中將軍銜。當不確定國軍高級軍官軍銜時,似乎叫中將基本沒錯。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國軍裡面到了中將一級,就很難再往上晉升了。主要是國軍中將不嚴格限額,而上將軍銜卻是限額的,除非老一批上將去世或者離開軍隊,才有人補得上去。國軍在內戰後期只有區區幾十名現任上將,加上死去追贈的、曾經授銜的情況,總數也不到百人。這是很多名氣較大的將領到了中將銜後,就難以再進一步提升的原因。而上將名額控制嚴的另一個後果,很顯然就是中將軍銜的大量積壓。
  • 三大戰役,為何國軍最難獲勝的是平津戰役?老蔣一句話說出了原因
    基於這個原因,看起來三大戰役裡面國軍最不可能獲勝的便是遼瀋戰役。然而,東北戰場敵我雙方實力差距較大雖然是事實,但國軍真正最無望的戰役其實是隨後發生在華北的平津戰役。 除了這部分官兵,如果能夠及時將剩餘主力從營口海路(戰役後期的國民黨52軍一部便是如此)撤入關內,則國軍有望保全40萬左右的有生力量,包括新1軍、新6軍、52軍、71軍等主力部隊都能投入到接下來的關內作戰,東北戰局未算全敗,國民黨軍整體損失也不大。
  • 追隨蔣介石時間最長的國軍將領,不是陳誠,而是他的第一任侍衛長
    如果要是說,在國軍將領中,「誰」追隨蔣介石時間最長,恐怕這三位國軍將領,而是蔣介石老鄉王世和。王世和在國軍中可是一位傳奇人物,他與蔣介石的關係可不一般,據說,王世和是蔣介石的表侄,其祖父與蔣介石母親王採玉系堂姐弟關係,反正,兩人有點親戚關係。而且王世和並不是在蔣介石發達後去投奔他的,而是在蔣介石還沒有發達之前就追隨蔣介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