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顧曼楨為例,淺析張愛玲《半生緣》中女性命運「無奈」的悲劇美

2020-12-24 動動的幸福

文/動動

張愛玲擅長對悲劇美的書寫, 並把悲劇、美以及人性等元素交織在一起, 賦予故事獨特的悲劇張力, 且對其給予人性的關懷。但這種人性關懷具有廣泛的意義, 並不受特定時空的限制, 其中夾雜了耐人尋味和綿延悠長的審美, 給讀者帶來心靈的感悟和啟發。

一般來說, 張愛玲在創作悲劇故事的時候, 往往都會提出一系列的現實問題, 但沒有對其進行及時的解答, 因此她的小說結尾並沒有濃厚的喜劇或者悲劇的場景, 因為她始終把悲劇審美定格在對人性的拷問, 並以此來告誡廣大讀者。

在張愛玲的《半生緣》這部小說裡,女主角顧曼楨無疑是這裡面最悲劇的人物,他和世鈞的半生緣分卻抵擋擋不住命運的捉弄。在姐姐曼璐的幹預之下,他被迫生下了祝鴻才的孩子,連分手都來不及道出。

就像書中開頭以世鈞的視角寫道:和曼楨認識,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來倒已經有十四年了—真嚇人一跳!馬上使他連帶地覺得自己老了許多。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顧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楨從認識到分手,不過幾年的工夫,這幾年裡面卻經過這麼許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樂都經歷到了。

對世鈞來說恍如隔世,於曼楨而言,更是度日如年,幾年光景就如同過去了一輩子,幾年就經歷了生離死別,看淡餘生。從一個對人生充滿熱情的年輕小姑娘,到心如死灰的中年單身婦女,沒有熱情,只有對命運的屈服。

曼楨的命運悲劇,令人割腕嘆息,透過曼楨的內心深處,可以感受到深深的無奈,而正是這樣無奈的悲劇色彩,反是小說的靈魂所在。

01 顧曼楨命運「無奈」悲劇的美學內涵

悲劇美是美學的主要範疇之一。它是在戲劇性的矛盾衝突和悲劇性的藝術表現中對美的肯定,而且往往與崇高和壯美相聯繫,使人產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靈震撼,並以其深刻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激勵和啟示,引發人們深層次的審美感受。

悲劇的美, 屬於崇高和陽剛;正因為這樣, 悲劇才是戰鬥的藝術。」這就是美學意義上的悲劇。悲劇的客觀基礎是人的苦難和死亡, 所以, 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被當作苦難的同義詞。魯迅先生說:「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曼楨的命運悲劇,用「無奈」一詞來形容最為貼切。原本擁有美麗的容貌、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著美好愛情、有著光明未來的曼楨,卻慘遭家庭、環境、封建倫理的摧殘,一個和命運抗爭、自強不息的女孩,最終隕落,孤身一人,接受著命運的安排,何其悲涼。

然而曼楨最後選擇離婚,獨自撫養兒子,亦是對命運做出的最後的抗爭,經歷了命運的百般侮辱和折磨,她依然選擇堅強、獨立的面對生活,值得稱讚。

只是一個活靈活現、充滿熱情的曼楨,再也回不來了。

02 張愛玲筆下的《半生緣》的悲劇意識

《半生緣》是在《十八春》的基礎上進行改寫而成為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 故事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發展作為敘述線索, 其中也夾雜了叔惠、豫瑾等人的情感糾葛, 把眾多年輕男女的酸甜愛情經歷和命運浮沉放置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

小說開頭通過靈活地運用倒敘手法,把對過去的回憶作為敘述的中心, 接著把人物命運的糅合作為小說情節的高潮, 讓讀者如同置身其中體驗了命運的捉弄、愛情的悲涼以及世事的蒼涼, 悲劇元素的融合增強了小說的敘事張力, 與讀者產生悲劇情感的共鳴。

但小說在結尾部分卻不關注於人物最後的結果, 這樣的安排無疑為文本籠罩了一種無奈的情緒。張愛玲來自於貴族家庭, 傳統文化在她身上已經形成了無法更改的烙印, 所以她的文本敘事手法傾向於古典, 並著重營造一種對過去的懷戀氛圍, 而故事的敘述時間也被設置為「很久之前」, 這種手法正是拉長了人物故事與讀者的時空距離, 使讀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並體味小說故事無奈的悲劇美。

03 曼幀的悲慘命運產生的無奈的悲劇美

曼楨是書中描寫得最豐滿、最成功的人物, 她本該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本該可以和沈世鈞生活在一起, 可上天卻和她開了一個玩笑, 不僅和沈世鈞擦肩而過, 還最終嫁給了讓人厭惡的祝鴻才。

曼楨的一生毫無幸福可言, 如果說有, 只能是和沈世鈞短暫的交往, 曼楨與世鈞的第一次相逢, 是在幽暗的小酒館中。沒有任何浪漫的氣氛、鮮豔的顏色, 但他們彼此一見鍾情。

這種蒼涼、冷色調的描寫是張愛玲一貫的寫法, 從幽暗的小酒館, 帶著油汙的茶杯與筷子, 破舊昏暗的小店這些詞彙中就註定了他們愛情的悲劇。

他們的愛情毫無奢華可言, 沒有花前月下,也沒有山盟海誓, 有的只是日常生活中彼此的關心、彼此的照應。

即使這麼簡單的愛情卻也無法得到, 如果錯過沈世鈞也就算了, 或許能找個和她匹配的人居家過日子, 但沒想到的是她的姐姐為了能留住祝鴻才, 竟把妹妹推進了火坑, 從此曼楨再無自己的人生。

1、性格鑄就的命運悲劇走向

性格決定命運, 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命運。曼楨是一個堅強、獨立、善良的女性, 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 為了不再用曼璐的錢, 自己身兼數職。也是因為她的自立, 她怕拖累世鈞, 影響他的前程, 而一直沒有答應他結婚的要求。

由曼楨性格造成的悲劇,讓讀者讀完滿是遺憾:如果不是曼楨的要強、獨立,曼楨興許可以早點和世鈞成婚,也就沒有後面的悲劇了。

這也正是體現了《半生緣》這本書的悲劇的美學價值,撥動讀者心裡的遺憾,透射著人們對小說中人物命運的悲劇的無奈。

而被祝鴻才戕害之後懷孕生子,倔強的曼楨費勁千辛萬苦終於從醫院逃離出來,雖然她外表柔弱, 但內心卻很堅強, 當她從醫院裡逃出來之後, 一個人孤單地生活, 自強自立, 充分激發了讀者的同情:手無縛雞之力的曼楨,實在是太可憐了。

2、愛情悲劇

故事的開頭,曼楨其實是一個很讓人羨慕的角色,有著姣好的面容、愛他的世鈞,上過大學,有教養,是一個典型的新時代女性。

可正是這樣的一個生存背景,讓富有知識的曼楨學會了自立自強,在姐姐曼璐嫁人之後,她理所應當的承擔起了養家的重任。

富有新時代思想的曼楨,和舊時代的女性不一樣,她有著和時代不匹配的超高的思想覺悟,不願意早早結婚去依賴丈夫,給丈夫增加負擔,所以她沒有答應世鈞的反覆求婚。最後錯失了嫁給世鈞的絕佳時機,搶先被姐姐曼璐強行扣押,她的愛情還沒有開花便已悄然隕落。

阿寶這個角色可能沒有人注意,她愚忠、勢利,不明辨是非,典型的悄悄作惡的僕人小市民形象,誰給錢她就聽誰的話,一味的討好有錢的曼璐卻忘記了曼楨曾對她的恩情。聯合曼璐陷害曼楨,偷偷的把曼楨給他的戒指和信件拿去討好曼璐,讓曼楨無法聯絡到世鈞。徹底鑄就了曼楨的愛情悲劇,世鈞到結婚也不明白為什麼曼楨不肯見自己。

世鈞的無奈亦是曼楨的無奈。

同時曼楨的戀人沈世鈞的家庭也是阻礙他們愛情修成正果的一道巨大的坎。

沈世鈞出生在南京的封建大家庭, 而曼楨的家庭是無法與沈世鈞相比的, 更不要說曼璐是舞女了, 從家庭背景上來說, 他們兩家是門不當戶不對, 僅此一條,他們的婚姻就不會有光明之路。

再加上當時孩子的婚姻必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雖然當時的環境是有自由戀愛的, 但世鈞的家庭是封建大家庭, 是絕對不允許曼楨和世鈞在一起的。這是時代環境下的悲劇,不是僅僅靠個人的努力和反抗就能起到作用的。

封建倫理道德、三綱五常, 摧殘著人的本性, 蠶食著人的心靈。封建倫理中沒有愛情自由和婚姻自由可言, 世鈞與曼楨的愛情受到了世鈞母親的極力反對, 在家庭的重壓下沈世鈞向他的家人屈從, 辭掉了上海的工程師工作。

沈世鈞的家人是瞧不起顧曼楨這種家境的人的, 再加上曼璐的舞女身份, 這更會讓世鈞家人趨而避之, 所以, 顧曼楨和沈世鈞的婚事就如同鏡中花水中月, 沒有一絲希望。

家庭倫理,身邊環境讓曼楨的愛情千瘡百孔,愛情於曼楨而言,亦是透射著無奈的悲涼。

3、婚姻悲劇

婚姻上,可以說曼璐是曼楨悲劇的導演和推手。曼楨的婚姻,亦是她悲劇命運的高潮。

曼楨是姐姐的犧牲品, 連她的母親也成了曼璐的幫兇, 沒一個人在曼楨陷入險境時拉她一把, 就這樣掉進了深淵, 曼楨這個角色實在是太可憐,透過張愛玲描述顧曼楨心理的文字,深深地感到窒息。

即使被無情的關押,曼楨也使勁了渾身解數進行抗爭,終於在生完孩子在醫院得以順利逃脫。這一走就是三年,直到了解到姐姐去世,孩子生病,為了孩子,她無奈選擇妥協,決定和殘害她一輩子幸福的祝鴻才結婚。

兩人結婚後, 即使她無法避免祝鴻才的侮辱, 但此時的她已經感受不到心痛了, 最令她心碎的事情都已經成為過去, 那麼她的餘生更是失去了生活的美好期待, 她已經墜入了人生的循環反覆之中。

這段無法擺脫的婚姻給她帶來的只有無盡的灰暗, 使她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向命運低頭, 尤其是知道了沈世鈞已經結婚了的消息, 這對於一個內心孤清的女子來說更是一段無法癒合的傷疤,。或許很多人都認為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 那些以為無法忘卻的傷痛自然就能消失, 事實上, 他們都敗給了現實, 高估了自己, 但一切都無法挽回了, 這是一種哀默大於心死的悲哀。

小說最後, 當沈世鈞和曼楨多年後重逢,相顧無言, 只曼楨一句「我們回不去了」, 道盡了多少滄桑無奈。真是造化弄人, 整部小說也在這種悲劇基調中結束。

04 結束語

正如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所說:「我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乏人性。」

她寫盡了人世的悲涼,女性本是真善美的化身,然而最後都只成為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她的悲劇命運令人扼腕嘆息,她的形象浸染了悲劇的因果。在張愛玲筆下,女性是永恆的主題,悲劇是不變的基調。

曼楨的悲劇亦是張愛玲筆下典型的悲劇人物,曼楨熱愛過、抗爭過,最終逃不過命運的魔爪,在時間的長河裡悄然隕落,和張愛玲的命運何其相似,如一朵美麗的鮮花凋零,透射著深深的無奈的悲劇美。

--END--

參考:張愛玲《半生緣》

相關焦點

  • 張愛玲《半生緣》:有知識,有膽識的顧曼楨,為何結局如此悲慘?
    《半生緣》改編自《十八春》,張愛玲的改寫工作歷經一年與方始完成,一九五一年結稿,後來旅美期間,進行改寫,刪掉了一些略帶政治色彩的結尾,改名為《半生緣》。 是張愛玲一生創作的最長的一部長篇小說。
  • 《半生緣》:從三個角度淺析曼楨的悲劇結局的原因
    離人心上秋意濃,葉落季節離別多,怨只怨人在風中,聚散都不由我,不怕我孤獨,只怕你失落無處說離愁。——《秋意濃》張愛玲的小說裡總是帶著一種幽怨與潮溼,讀的時候讓人覺得悶得慌潮的難受,即便是豔陽下也讓人感覺涼颼颼。
  • 半生不熟的《半生緣》改編劇,劉嘉玲也救不了張愛玲
    具體到《半生緣》這部小說中,主角沈世鈞和顧曼楨之間的情感關係是一步步明朗化的。獨立女性傻白甜拋開《情深緣起》的狗血偶像劇套路與原小說的含蓄蘊藉相差甚遠,《情深緣起》勸退觀眾的另一主因,在於這版改編偏離了張氏小說的敘事內核。張愛玲的小說以悲劇故事見長,而「蒼涼」是其悲劇敘事風格的內核。
  • 張愛玲《半生緣》:勇敢的女人擁有的是愛情,懦弱的人只有婚姻
    張愛玲在寫《半生緣》這本書的時候,可能是因為童年的流離失所的生活,加上母親也經常出走,和自己的婚姻,所以張愛玲的作品,大多數都是以探討女性的一些觀點。《半生緣》這本書講述的是一段很波折的愛情悲劇,一對年輕的戀人,沈世鈞和顧曼楨,兩個人因為家庭的問題,婚姻一直在往後拖。
  • 《半生緣》:堅韌的曼楨遇到懦弱的世鈞,他們的愛情註定是悲劇
    1997年,許鞍華將張愛玲的《半生緣》搬上了大熒幕。用兩個多小時演繹22萬字的長篇小說,必然會有一些刪減,好在那些決定故事走向的重要情節都被保留下來了,所以,電影呈現還算完整。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她和丈夫祝鴻才聯手暗算曼楨,讓曼楨懷了丈夫的孩子,並說服其嫁給祝鴻才。在人生最黑暗最無助的時候,曼楨始終忠於自己的內心,不為姐姐的威逼利誘所動。被囚在家裡一年,醫院生產終於讓她有了逃離的機會。在病友的幫助下,她逃出了姐姐的魔掌。命運雖不公,但曼楨像一個聖鬥士一樣,不斷抗爭,直到她嫁給祝鴻才。
  • 重溫《半生緣》發現,顧曼楨如果嫁給了沈世鈞,婚姻也不會幸福
    文/羅小可看過張愛玲《半生緣》小說的書迷都知道,它講述的是上海灘二三十年代女學生顧曼楨和富家公子沈世鈞半生緣起緣落的愛情故事。這些年《半生緣》也被翻拍過很多次,但最經典的莫過於蔣勤勤和林心如那一版本的了。
  • 《半生緣》:顧曼楨選擇祝鴻才並非迫不得已,而是順從了心意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大夢01《半生緣》電視劇中有一幕至今記憶深刻,顧曼楨撫摸著刻有兩個人愛的印記的樹,心事重重的樣子,說:世鈞,我們回不去了。第一次看《半生緣》的時候,因為覺得情感太過於細膩,怎麼都理解不了,覺得無趣,看不懂。後來知道了張愛玲,慢慢的也懂得了《半生緣》,不是一部皆大歡喜的喜劇,而是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的悲劇。在這一場愛情悲劇中,回不去的並不是兩個人青蔥美好的戀愛歲月,而是曾經下定決心要在一起的心。
  • 《半生緣》:格局是傳統社會中最奢侈的願望
    《半生緣》原名《十八春》,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其創作歷時十八年,是她創作時間跨度最長的作品。小說以講述顧曼楨與沈世均感情悲劇為線索,描寫了三十年代燈紅酒綠的舊上海,曼楨對社會封建思想的默默反抗和曼璐逐漸失去自我到墮落成「魔」的過程。
  • 《半生緣》改名《情深緣起》,瓊瑤劇來襲,張愛玲不再
    大量細節來證明,曼璐是曼楨生命中抹不掉的存在。曼楨接受了曼璐的撫養,也會為她遭受到的職業歧視買單。張愛玲當然知道曼楨曼璐外貌相似的作用。它在寓意兩人都是顧家的女兒,都為原生家庭獻祭,個人生活終究成為悲劇。如果曼楨曼璐不像姐妹,祝鴻才饞曼楨的身體,喜新厭舊貪圖青春肉體的一面沒有了,而只是單純的色胚。
  • 張愛玲名作《半生緣》裡,交際花姐姐曼璐為何設圈套把妹妹拉下水
    文·段宏剛張愛玲(1920年——1995年)是20世紀功成名就的女作家,至今在讀者心裡佔據著很高地位。「女人更懂女人」,在現實生活中是這樣,在文學創作裡也是如此。張愛玲習慣性地流露悲劇色彩,跟她的生活經歷以及所處時代有很大關係。她創作於1951年的《半生緣》,恰恰就是一部表現女性命運的傑作。
  • 張愛玲《半生緣》:顧曼楨的悲涼結局,真不是因為顧曼璐的狠心
    裡面,顧曼楨無疑是最令人惋惜的人。她善良美好,溫柔如水,最終卻被祝鴻才侵害,生下自己最痛恨的人的孩子,命運從此滑向另一個極端。很多人說,顧曼楨的悲涼結局,是因為顧曼璐的狠心和陰暗,其實細細分析,你會發現,所有的結局,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就算沒有顧曼璐,顧曼楨在那個時代,也難以按照自己所希冀的那樣美好下去。要我說,顧曼楨的悲慘命運,在於她的天真。
  • 讀了《半生緣》原著才發現,顧曼楨故意勾引張豫瑾,她沒表面單純
    作者:一朵《半生緣》裡顧曼楨是怎樣一個人?大多數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她知性溫柔,善解人意,有著高學歷又肯吃苦上進,典型的賢妻良母類型,簡直就是男人心目中的完美配偶,只可惜,這些美好被姐姐顧曼璐和祝鴻才親手毀掉了。
  • 改編自《半生緣》的《情深緣起》「氣瘋張愛玲」?
    但也是由於許鞍華導演拍攝的電影版《半生緣》中,黎明主演的沈世鈞和吳倩蓮主演的顧曼楨代入感很強。張愛玲的悲涼與世紀末的惆悵,成為《半生緣》的整體氣質,許多觀眾通過這部電影,真實地接近了一次張愛玲。但越是難,大導演們越是要挑戰。
  • 新版《半生緣》將播,壯曼楨、老曼璐人物形象不符?別被老版誤導
    張愛玲旅美期間,對《十八春》進行了改寫:男女主人公不是為社會主義國家做貢獻的初衷重逢,而是機緣巧合,命運的安排使兩個飽經風霜的中年男女對於《半生緣》,很多觀眾的刻板解讀是:女主角顧曼楨是溫柔善良、獨立自主的新時代女性,和男主角沈世鈞兩情相悅
  • 《半生緣》原著祝鴻才娶了四個老婆,但他最愛的卻不是顧曼楨!
    文/羅小可《半生緣》原著比劇版還要耐看,在才女張愛玲的筆下,無論是深情堅強的顧曼璐,還是知性優雅的顧曼楨,她們的結局都令人感到心疼。要知道,顧曼璐和顧曼楨這一對姐妹花都嫁給了祝鴻才,一個是為了穩固自己的家庭地位,一個卻是迫於現實和無奈。原著中祝鴻才是一路靠顧曼璐的幫助才發家致富的,他前前後後娶了四個老婆,究竟誰是他的最愛呢?
  • 《情深緣起》改編《半生緣》,張愛玲經典面目全非
    原著《半生緣》中顧曼璐年齡不到30歲,而顧曼楨則是20歲出頭,因此兩姐妹的扮演者——55歲的劉嘉玲和37歲的蔣欣,被網友吐槽是「史上最老的一對顧家姐妹」。而蔣欣由於個子高且骨架大,被網友戲稱為「最壯的顧曼楨」,其被郭曉東飾演的祝鴻才糾纏的場面,有彈幕評論:「感覺曼楨一個過肩摔就能把祝鴻才給放倒。」更有網友笑說:「劉嘉玲和蔣欣看上去哪裡像舊社會被壓迫的柔弱女性,感覺分分鐘就能稱霸上海灘。」
  • 劉嘉玲主演的《情深緣起》和電影版《半生緣》,為何天差地別?
    《雷霆戰將》可沒上架幾天,在一片罵聲中無奈下架。 張一山版《鹿鼎記》剛一上架,批評聲也是鋪天蓋地。 《狼殿下》悄無聲息的上線,風評雖然比前面兩部好一點,但還是被不少人認為是一部雷劇。 如今,又有一部雷劇款款而來。
  • 爛片如潮,再看張愛玲《半生緣》:筆下儘是蒼涼,道破人間荒唐
    悲涼的一生,留給現代女性5大啟示今天湊著新版電視劇的播出,舊話重提。許鞍華或許沒想到,她機緣巧合拍攝的版本,竟能成為《半生緣》的天花板~她出了一個喪盡天良的主意,讓祝鴻才「豬拱了」顧曼楨並產子,造成了一對恩愛情侶「情深緣淺,半世飄零」,沈世鈞娶了門當戶對的翠芝,顧曼楨領著兒子孤獨一生,故稱「半生緣」。裡面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世鈞,我們回不去了」。
  • 小邱鑑劇│《半生緣》被改成瓊瑤劇,張愛玲泉下有知會氣到吐血
    《鹿鼎記》播出後,為唐嫣的《燕雲臺》分擔了不少批評,而《情深緣起》的播出,又為張一山分擔了批評的火力……根據張愛玲《半生緣》改編的《情深緣起》,殺青於2018年2月,原定於去年5月登錄衛視,但臨時撤檔。如今推遲一年多、狂刪12集後播出,看到目前的口碑,該衛視可能會暗自慶幸「幸好當初沒有播」吧。
  • 《情深緣起》:當張愛玲作品刻上瓊瑤印記
    沒錯,即便忽略劉嘉玲已過了飾演顧曼璐的年紀,忽略蔣欣過於壯碩與小說中顧曼楨的形象不符,忽略港普、上海話、普通話與「灣灣音」的混亂原聲配音,《情深緣起》也是對不住張愛玲原著的——除了沿用故事框架、角色名字,其形、其神都與《半生緣》已無多少關係,真真是浪費了一眾好「食材」卻烹飪出一道難以下咽的「黑暗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