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宇|文 圖
說三灶鶴舞,自然要先說鶴。
鶴,一般指的是人們較為喜愛的丹頂鶴。丹頂鶴為什麼受到人們的喜愛呢?據《抱樸子》記載,丹頂鶴能活100歲。因此,人們就把鶴作為了長壽的象徵,還將鶴與青松相提並論,用「松鶴延年」、「松齡鶴壽」來象徵人的長壽。同時,鶴也被人們被賦予了高潔情志的內涵,成為名士高情遠志的象徵物。
生活在我國東北平原上的丹頂鶴,每年4月初的發情期間,雄鶴主動求愛,引頸聳翅,總是「嗝——嗝」地叫個不停,而雌鶴則隨著翩翩起舞,報以「嗝啊——嗝啊」的回答,雄鶴、雌鶴對歌對舞,你來我往,一旦婚配成對,就偕老至終。由於在這個過程之中兩隻仙鶴載歌載舞,歌聲悠揚,舞姿婆娑妙曼,事後兩隻仙鶴又能白頭偕老,因此自古以來,我國特別是東北地區,人們就把丹頂鶴擇偶過程中的對歌對舞看成吉兆,美其名曰「鶴舞」。再後來就進而學習丹頂鶴的動作編排舞蹈。這種舞蹈就是「鶴舞」。
「鶴舞」在古代就有了,本文開篇引用的周朝的《詩經•小雅•鶴鳴》就有記載。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唐、宋兩代最為喜歡鶴。從流傳的唐詩宋詞看,寫鶴和「鶴舞」的詩人詞家非常多,作品數量也多,光是蘇東坡就寫了15 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放鶴亭記》。這是蘇東坡貶任徐州時,有隱者張天驥隱居於徐州雲龍山,後遷於東山之麓並作亭其上,自馴二鶴,鶴朝放而暮歸,白日裡令其自由地飛翔於天地間,所以名亭為「放鶴亭」。蘇東坡為之作的題記。而蘇東坡自己所作的《後赤壁賦》,則是他那天第二次與友人坐船遊赤壁時看到一隻鶴從船邊飛過,當天夜裡夢到這隻鶴變成僧人來訪,他送僧人出門後,第二天一早就揮毫寫下了這傳世之作。,
與蘇東坡同列「唐宋八大家」、也是北宋時期人的曾鞏,也寫過一首《舞鶴》詩:「蓬瀛歸未得,偃翼清溪陰。忽聞瑤琴奏,遂舞玉山岑。舞罷復嘹唳,誰知天外心。」不過,這是詩人以鶴自比,而不是寫鶴舞。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最為愛鶴和喜歡「鶴舞」的,是宋朝的宋真宗和宋徽宗。他們之所以愛鶴、喜歡「鶴舞」,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都看重祥瑞——天降吉兆,都想利用天象異常來證明自己神受於天的合法、正統,進而增加神性,宣揚文治武德,鞏固自民的皇位和權力。
而鶴,就曾經給他們帶來「祥瑞」。
宋真宗趙恆是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 -1022年在位),他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即出自他所撰的《勵學篇》。可是卻因為他在位時的造神運動,被人們稱之為「神棍皇帝」。
趙恆年幼時曾登萬歲殿,坐上皇帝的寶座,宋太祖趙匡胤對此十分驚奇,摸著他的頭問他:「天子好做嗎?」趙恆回答說:「聽從天命罷了。」看,多聰明的孩子!
歷史果真偶然地讓「聽從天命」的趙恆坐上了皇位,成了宋真宗。因為偶然,就要通過「神」來證明自己的正統。特別是在和遼國打戰,被逼籤訂「澶淵之盟」之後,他不僅受到人們的非議,自己也覺得丟了君王的體面。
朝中大臣王欽若看出了皇帝心中的鬱悶,投其所好,提出封禪泰山。封禪泰山要天有祥瑞才行,沒有祥瑞怎麼辦?善於迎合的王欽若說:「陛下以為,前代那些什麼『河圖』『洛書』都是天然生成的嗎?這不過是『神道設教』而已,只不過是別人以人力為之,做皇帝的表示尊崇並且力推,那麼它就是祥瑞。」
王欽若這麼一說,宋真宗心領神會了。於是,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三,當宰相王旦率領群臣早朝完畢時,突然有司來報,說在皇宮承天門的左南鴟尾上,掛著一個黃帛。接著,宋真宗馬上召集群臣拜迎於朝元殿啟封號稱的「天書」。為了讓眾人信服,證明這個黃帛是從天而降的「天書」,宋真宗還編了一個故事公開向臣子們說:「有一天半夜我剛要睡,忽然臥室滿堂皆亮,我大吃一驚,見到一個神人乘鶴而來,此人星冠絳袍,對我說:『一月三日,應在正殿建黃籙道場,到時會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勿洩天機!』我悚然,起身正要答話,神人忽然消失,我馬上用筆把此事記了下來。此後我便蔬食齋戒,在朝元殿建道場,整整一個月恭敬等待,終於盼來了天書。」於是,宋真宗率領百官步行到承天門「迎奉天書」,並當眾打開封口,只見帛布上寫著:「封受命。興於宋,付於慎,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緊接著,宋真宗馬上下令將「天書」鄭重裝入之前準備好的金櫃中,並接受百官朝賀,還宣布大赦天下和改元,特允京師聚飲三日,以示慶祝。
於是,在宋真宗帶頭故作玄虛的鼓舞下,北宋舉國上下掀起了一股「爭言祥瑞」的熱潮,開啟了一場長達14年的造神運動。他死後,被人們稱為是「神棍皇帝」。
宋代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趙佶(1100年-1126年在位),書畫藝術造詣非常高。他在位的一天,都城汴京上空忽然雲氣飄浮,低映端門,群鶴飛鳴於宮殿上空,久久盤旋,不肯離去,兩隻仙鶴竟落在宮殿左右兩個高大的鴟吻之上。引皇城宮人仰頭驚詫,行路百姓駐足觀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長鳴如訴,經時不散,後迤邐向西北方向飛去。當時宋徽宗親睹此情此景興奮不已,認為是祥雲伴著仙禽前來帝都告瑞——國運興盛之預兆,於是欣然命筆,將目睹情景繪於絹素之上,並題詩一首以紀其實。
這件事,後被說成是「鶴遊皇宮」
宋代人愛鶴,有沒有跳鶴舞的時尚?因沒有文字記載,不好說。但既有「舞羽龡籥」,也就不能排除。
前邊說過「舞羽龡籥」是祭祀的文舞,也是文德之舞。
「文德之舞」除了頌揚皇家文治武功的內容之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表演是在皇宮的「方德殿」進行的。文德殿,是唐朝長安都城皇宮裡的一座宮殿。北宋將長安改名汴京。南宋在紹興定都之初因為政局未穩﹐建置因陋就簡,曾經一殿多用,將崇政殿同時稱文德殿。從唐朝至宋朝,包括南宋在內,文德殿都是皇帝的主要政務活動場所,也是舉行各種典禮的殿堂。這就是「文德之舞」的又一個來歷。
南方沒有鶴,三灶更沒有鶴。那三灶鶴舞是什麼時候、又是從哪裡傳承的呢?
我在珠海三灶海澄正表村「三灶鶴舞傳習展示館」採訪時,看到了三灶鶴舞表演過程的圖片展示,也從三灶鶴舞第十代傳人談森榮、鄧愛珍那裡了解到三灶鶴舞的相關情況。我認為,三灶鶴舞確實是宋代「文德之舞」的傳承,不過,是「隔代傳承」。
為什麼這樣子說呢?
兩位三灶鶴舞傳承人都說,他們是師從三灶鶴舞第九代傳人陳福炎老師學習的鶴舞。陳福炎老師近九旬,今尚健在,因身體原因不方便接受我的採訪。我對他們兩人說,如果按一代傳人20年算,加上他的年紀,那三灶鶴舞最早出現,應當是清朝乾隆年間,怎麼有人說三灶鶴舞是從宋代傳承下來的呢?同時,如果說你們是第十代人,陳福炎老師是第九代傳人,那你們應當有鶴舞的祖宗家譜的。他們笑著說應當有,讓我到文體局去查。看他們有些語蔫不詳,我也就轉移了話題。
後來我猜想,這裡面也許真的有說不清道不明的地方,才讓三灶鶴舞既然從宋代傳承,而後卻斷代了500多年。
原因,應當在於命運多舛、幾度風雨飄搖的宋朝。
1279年,當元軍的鐵蹄將南宋小朝廷一路趕往東南沿海,最後壓縮在廣東新會的崖門,苦心經營將近320年的大宋王朝,便一戰即潰。這慘烈一戰,10萬軍民隨小皇帝跳海,有風骨的人死亡殆盡,舊有的法紀,倫理,科技,道德消失,中國歷史、文明成長的過程隨之被打斷、耽擱。不過,還藕斷絲連。因為還是有跟隨南宋小朝廷一路南下的臣民倖存了下來。他們融入了當地社會群體,把包括鶴舞在內的中原的科技、文化在南粵傳播開來。江河嬗變的400多年之後,在取消了22年禁海遷界令之後的清朝乾隆年間,大批內陸人氏隨著原島民移遷到三灶島,其中就有傳承宋代鶴舞的藝人。鶴舞表演的基本動作和武術相似。這些藝人便以傳教武術和鶴舞伎藝為生,就這樣將宋朝「文德之舞」中的鶴舞,傳承了下來。
據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香山縣誌》第八卷中的記載:「小欖何庸,字用中,又字一之。涉獵書史,鼓琴調鶴以自娛,因自號琴鶴東人。成化中,至京師翰貲得七品散官,出入諸名公門下。皆為賦琴鶴東人詩。丘文莊公序之,略曰:昔宋趙清獻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李西涯學士亦為作記,文多不錄。其詩多長篇,略記其一二。大學士萬安云:香山山水清且妍,蒼松翠竹涵雲煙。中有高人遯世者,尋常琴鶴相周旋。……云云。皆翰林所作,多至百餘篇。……」
這段文字記載了宋朝香山人趙清獻,舞鶴技術高超,並把鶴舞傳入四川。到了明朝又有一位舞鶴高手香山縣人何庸,因舞鶴出名,得到明朝政府的認可,何庸因此而得到了七品散官,並在京師為各名門望族、文人雅士表演鶴舞,大學士李西涯、萬安等寫了一百餘篇詩,讚美何庸的鶴舞藝術。
南方是沒有丹頂鶴的,以上文字中單獨出現的「鶴」,應當說的是鶴舞。
這是三灶鶴舞傳承宋朝「文德之舞」的另一種說法。
孰真孰虛,由人自斷。
我第二次到「三灶鶴舞傳習展示館」,採訪三灶鶴歌第二代傳人湯福文老師時,聽他說了一則有關三灶鶴舞的傳說。他說很久以前,有一位雲遊四方、白須飄拂的老神仙,到了三灶的觀音山。老神仙看到一頭獅子和一隻白鶴打架上前調解,讓其停止打架後欲抽身離去。獅子和白鶴先後問他說:「老神仙,你這是要到哪裡去啊?」老神仙聽了後笑答:「今天是新年正月初一,各村男女老幼都穿新衣派利是,祈求一年四季平安、五穀豐登,這也是我們神仙對人間的祈盼。我既然下凡了,就想去湊個熱鬧,人神共樂。」獅子和白鶴聽了之後,便也高興地一同前往。此後,三灶每年春節就有了舞獅、舞鶴、唱鶴歌的風俗。
滄海桑田,時代變遷。三灶鶴舞傳承了宋代文德之舞的表演形式,不再囿於皇家殿堂的文德武治的頌揚,而是經過正表村陳福炎老師反覆的推敲、捉摸,確定了鶴舞一整套動作和表演程序後,在主要祈禱一方四季平安、風調雨順的同時走進了尋常人家,為普通村民百姓,祈福添壽。
湯福文老師說,三灶鶴舞表演時,配有鶴歌演唱。三灶鶴舞表演分為祈求、祝福,賀年、賀壽等內容。根據不同內容、地點、儀式和對象,配上不同的鶴歌,為鄉親們祝福賀壽,勸人向美向善,倡導鄰裡和睦、尊老愛幼等文明新風。
據介紹,三灶鶴舞表演活動一般在年三十晚各家各戶吃過團圓飯之後開始。人們將新紮的白鶴拿到廟裡點睛「開光」,然後在村廣場進行集體表演,維妙維肖地表現仙鶴臨門、覓食、洗嘴、梳毛、休息、嬉戲、歸巢等七個主要動作,過程以舞為主,鶴歌、鑼鼓伴舞,場面熱烈、歡暢、祥和。這時候的鶴歌唱的是:「白鶴仙仙白鶴仙,人鶴共聚在廟前,今晚請你拜新年,人鶴歡樂過新年。」
年初一至初七,表演的是仙鶴賀壽。凡年滿36周歲的男女村民都有資格接受仙鶴賀壽。這幾天每天一大早,他們端坐在大廳椅子上,鞭炮聲中仙鶴和獅子進門,接連三次上前叩首,旁邊唱鶴歌的人唱的是:「白鶴仙仙白鶴仙,仙鶴上門給你拜新年,祝你身體健康添福又添壽,壽比南山福如東海水長綿。」
初八、初九,攜帶白鶴到村外活動回到村裡之後,初十這天就將白鶴拿到村廣場去「羽化」——焚燒。這時候鶴歌唱的內容是送別,一般以「你出齊羽毛飛上天」結句,歌者朗朗地唱道:「白鶴仙仙白鶴仙,大家過咗歡樂年,你出齊毛翼飛上天,明年再來賀新年。」 「齊毛翼飛上天」說的是「白鶴涅槃」。因為一般來說,三灶鶴舞的表演活動一年一次,白鶴「羽化」之後,要到年底才又重新紮白鶴、重新開光來進行表演活動。
不過,三灶鶴舞2008年7月在上海世博會表演後,特別是2010年列入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名氣大了,也就逐漸走出了三灶。三灶鶴舞先後參加過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紀念活動大巡遊、澳門媽祖廟旅遊文化節大巡遊、廣東韶關市、湛江市旅遊文化節大巡遊、嶺南風情廣東省農民藝術大匯演、珠海市連續六屆的元宵民間藝術大巡遊、鬥門區元宵節大巡遊等活動,還參加了廣州、深圳的中國文化遺產與非遺文化博覽會和旅遊推介會、成都市關於廣東旅遊推介會的表演。這些活動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好評。
三灶鶴舞,也多次應邀參加市、區、鎮和村委會組織的公益活動。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秋詞》。從詞中可以欣賞到萬裡晴空一行仙鶴雲中的美妙舞姿,進而生發人生之秋昂然向上、直達「碧霄」的豪情壯志。也可以由此聯想到,美麗的仙鶴從唐代的碧空飛進宋朝的文德殿,在君臣寵愛和弦管鼓樂中翩翩起舞……突然,仙鶴一陣驚悚,騰空而起,穿越歷史雲煙和蒼茫歲月,流落南粵,「羽化」成「三灶鶴舞」……
作者楊宇,男,廣東省徐聞縣人,1968年下鄉龍塘公社插隊務農,1978年回城工作,大專畢業,中共黨員,政工師。著有《夢美家園》、《風起雲飛》、《風花雲月》、《風正雲帆》、《蘭香》、《人生如海》等6部長篇小說,在《湛江日報》《南方日報》、《海南日報》、《文匯報》、《中國交通報》、《中國民航報》、《神州》、《青年文學家》、《散文百家》、《牡丹》、《唐山文學》、《文學少年》、《藝術大觀》等報刊雜誌及網絡平臺發表詩歌、散文共計400多萬字,獲多個獎項,並獲中國旅遊散文創作金牌作家、德藝雙馨優秀作家、李清照文學獎、李煜文學獎、中外詩歌先鋒人物、全國文藝先進工作者等多個榮譽稱號。現為「芙蓉文匯」籤約作家、中國西南當代作家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網會員、 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珠海市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 點名字可欣賞編委作品)
名譽顧問:楊 煉
總 編:木子(楓葉丹)
編 委:鄧 瑛(德國) 阿 靜 黃龍 雪 兒
作家詩人:《作家詩人名錄》(典藏版)
總編微信:tiantian19890902
投 稿 須 知
1、投稿信箱241618280@qq.com 作品+簡介+照片+微信號,請在郵件主題處註明「獨家授權文學沙龍開通原創」(不同意者,請勿投稿)。三日未刊發,可自行處理。謝絕抄襲、一稿多投、違法及侵害他人權益內容,文責自負,與本平臺無關。
2、「讚賞」金額少於10元不結算(含10元);超過10元,2/3為作者稿費,1/3用於平臺運轉和發展,無讚賞則無稿費,文章發表後第四天晚上結算,第五天起,後續讚賞不再發放,不同意此規則者請勿投稿。稿費紅包24小時不領取,視為自願贊助平臺
3、編輯部有文稿編排、版面設計權利,不負責校閱修改文稿、不提供製作預覽。發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請製作個人微刊文集。
4、以上文圖為楊宇原創授權刊發,版權為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