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外來電影,為何兩岸三地的電影譯名差異那麼大?

2021-01-09 搖落深知玉悲

主要還是文化差異吧,不過,從譯名來說,大部分還是大陸的譯名最好,也許是個人喜好吧!

隨便舉幾個例子

就說勵志神片《肖申克的救贖》,這是我們熟知的大陸譯名,而香港的譯名叫《夜黑高飛》,聽起來就夠low了,而臺灣的更是莫名其妙的雷人,叫《刺激1995》。

眾所周知,早期大陸看的電影幾乎以港片為主,黑幫、動作、鬼片都如此,而為了達到效果,片名一直都取得直接刺激,吸引你觀看,而不是以文藝內涵為主,這也導致這個習慣一直遺留到現在。

咱們也可以隨便就再舉個慄子

就拿正在上映的《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香港譯名叫《猿人爭霸戰:猩兇巨戰》

你更喜歡哪一個估計也不用說了

最後我再舉幾個經典的慄子,你們回復編號喜歡哪個譯名,比如我全喜歡第一個,那麼就是1111

1、盜夢空間(大陸)/ 2、潛行兇(港)/ 3、全面啟動(臺)

1、寂靜嶺(大陸) 2、鬼魅山(港)/ 3、沉默之丘(臺)

1、聞香識女人(大陸) 2、 女人香(臺) 3、 女人的芳香(港)

1、黑客帝國 (大陸) 2、廿二世紀殺人網絡(港) / 3、駭客任務(臺)

強調三次

個人最喜歡香港的譯名,其次內地,最後臺灣。但這裡有作為中國人、中國的廣東人混合和國語及粵語的情感在。才有這個排序,拋開這些客觀來說,三地的譯名均根據自己文化來翻譯的,沒有土、LOW之分。同理,香港人看我們的譯名、臺灣人看我們國內譯名,也感覺我們是很土、LOW爆的。

所以,我並不認同其他回答中,說港臺譯名LOW、很土的說法。

我對翻譯的理解

翻譯,就是把其他你不懂語言,轉譯到你懂的。

好萊塢大片,經常會出現感嘆「oh my god」 「Jesus,god!」。字面準確翻譯就是「我的上帝啊」「耶穌,上帝」。這是英語中對驚訝、好奇、害怕等等情感的一種表達。

如果做國語配音,字面準確翻譯「我的上帝啊」「耶穌,上帝」,當然沒錯。但你聽著時候總感覺彆扭。因為國人感嘆,一般說「靠」「哇 操!」「牛逼」等之類。聽著國語,卻說「我的上帝」就有點彆扭了。

字面翻譯對了嗎?對了。

但情感上、文化上翻譯正確嗎? 不正確。

只要不影響到劇情,我認為類似的感嘆,可以直接用「靠」「哇 操!」「牛逼」合適的代替。

大概94或95年,我在明珠臺看基努.裡維斯的《終極豪情》(國:驚爆點),那時候明珠提供雙語廣播,有粵語配音選擇。裡面的「OH SHIT,FUXK YOU SHIT」等,直接用粵語「頂你個肺,撲你個街」代替了。

上月,看《極盜車神》,國語配音版本。木下總統安排一場打劫,全部安排妥當後,自嘆了一句「我簡直太牛啦!」,影院全場笑了出來。原版英文沒看,但估計就是「I AM FU*K SO GOOD」之類,如果翻譯是「我真太好了,太厲害了」之類,笑點就沒有了。

當然,「我簡直太牛啦!」這句國語配音很神,有笑點。到了粵語這樣說則不行,要講「我真系勁爆」之類。

上述舉例,講的就是翻譯核心目的,不僅要把意思翻譯過來,更要用你懂的語言翻譯過來。初級的翻譯就是把意思直譯過來,高級的就能把感情、笑點也按照當地文化翻譯過來。

作為廣東人,粵語為母語,國語為教學用語。

熟練國語粵語,深刻體會到國語和粵語之間文化差異,也就深刻體會到香港翻譯電影片名和國語翻譯片名的差異。

所有,這樣的情況下,其他回答收到香港譯名「怪」「LOW」「土」,我並不認同。最終因為其他回答根本不理解粵語文化。

臺灣文化不熟悉,但按照所理解國粵差異能感受到,就能推理到了。

下面所講就是粵語、國語翻譯片名的差異。

港譯片名,一直比較大膽。很多時候直接捨棄原版名字,自己根據影內容用新的名字。

新名字會因應香港特有"快,簡單"的文化特色,務求觀眾根據片名了解影評內容及題材,吸引入場觀看。

MATRIX 國: 黑客帝國 港:22世紀殺人網絡。

MATRIX,一層意思,計算機技術用語,意思是「矩陣」。

二層意思:母體、子宮。

外國人看來,一看片名就聯想到,計算機、孕育、母體等內容,基本和影片內容掛鈎了。

如果國內上映時候,直接用原版翻譯「母體、矩陣」什麼的,估計這片子當年直接淪陷,變成星爺的《大話西遊》,上映時候撲街,後期出名就神作。

所以,該影片無論國語粵語,都不可能用原來的片名。必須新建。

國內翻譯用新片名,黑客帝國,翻譯很好,神還原。我很認同。滿分10分給9.5

香港翻譯,如果用黑客帝國,用粵語讀簡直糟透了!黑客帝國,國語讀起來沒問題,粵語讀起來就是(哈哈抵果)類似,讀不過來,很饒舌。

港譯:22世紀殺人網絡。我也覺得很好,22世紀是影片所發生的時間,殺人網絡也側面反映影片內容。也很容易聯繫到「動作片 科幻片」的想法。滿分10分給9.5。

這個國粵兩總翻譯,懂雙語的人,均不覺2種翻譯有什麼問題。都好!

如果作為國語為母語的人,你說你接受《黑客帝國》,文化使然,沒什麼奇怪。但你根本不了解粵語文化,指《22世紀殺人網絡》"誇張 LOW 差 土",這樣說法欠妥。

廣東人,粵語為主,聽不懂趙本山的小品、笑話等。我跳出來說,趙本山如何如何「差 LOW」,你就覺得我才是"LOW 差 土"。而我誠意告訴,文化有差異,實在GET不到笑點,你能體會。

影視百年,兩岸三地誕生的譯名十萬百萬計算了,不能一一列舉。大家都按照自己當地文化特色、語言習慣來翻譯而已。沒什麼高低、LOW逼之分,而看人家就是LOW逼,自己就是血脈正統高大上,有點一葉障目。

而我們內地,也沿用了很多香港的經典譯名,90年代後期我們才正式開放引進好萊塢大片,那時候才正式誕生我們標準國語官方翻譯,之前,我們能夠接受翻譯基本來自香港,我們也默默接受很多經典譯名,你沒發現嗎?

啊甘正傳,原版:Forrest Gump (福雷斯特·岡普)。

知道這個翻譯怎麼來嗎?1991年,香港著名電影《阿飛正傳》大熱,橫掃當年金像獎。到了1994年,Forrest Gump這沿用了風格,叫了《啊甘正傳》。

這個殺手不太冷,原版:LEON (李昂)

該片上影的同年,張學友的這個冬天不太冷,歌曲紅爆華人地區,如果你是80後,應該都聽過。於是上影時候這鬼使神差用了《這個殺手不太冷》。

虎膽龍威 原版 Die Hard 直譯為」死性不改」,也可意譯為「抵抗到底」或者「戰鬥到底」。

亡命天涯,The Fugitive,逃忙、逃犯的意思。

這些經典影片,如果今天上映,你覺得國譯或這樣翻譯嗎?

可能會是《這個殺手不太冷》 = 李昂殺手(這裡是補充的,我查了資料,原來當年國譯的確叫 殺手李昂)

《啊甘正傳》= 啊甘的故事

總之,按照國內做法,我可以說,你絕對不會見到這個殺手不太冷、啊甘正傳這樣傳神的譯名了。

這些電影當年都沒有登錄國內影院(1993年起自亡命天涯為第一部正式引進電影,那時候每年配額沒記錯的話是10部以內,2002年正式院線改革,才大量逐年加大引進量),我們都用香港的翻譯,那時候大家覺得土嗎?LOW嗎?

香港誕生的經典譯名:

生死時速、虎膽龍威、啊甘正傳、人鬼情未了、寶貝智多星、魂斷藍橋、風月俏佳人、七宗罪、北非諜影、盜墓迷城、鋼琴戰曲、奪寶奇兵、這個殺手不太冷、壯志凌雲、雲中漫步、碧血黃沙等等。

好了,如果給片名翻譯給個說法,好與差來說,我們在80-90年代,較為保守,翻譯片名一律循規蹈矩直譯,說錯吧,倒也沒辦法說是錯,但翻譯出來味道有難言不適。

GHOST,國譯叫《幽靈》,CCTV播放過了,港譯《人鬼情未了》。按照翻譯的原則,《幽靈》是正確到不能再正確,《人鬼情未了》就錯爆了。但誰的翻譯味道更好,跟貼近影片呢?你自己判斷吧。

TOP GUN 壯志凌雲 湯哥成名大作,也奠定了雷朋眼鏡為眼鏡裝逼屆一哥的地位。當年知道當年我們國譯叫什麼嗎?《最好的槍》......翻譯沒錯,很好,很準確呢。但好嗎?

風月俏佳人,國譯叫美麗女人....也對,但沒味道。

到了千禧之後,逐步加大外語片引進量,開始注意翻譯片名的問題,不能照搬直譯,要照顧觀眾「看到片名 知道內容 吸引進場」這點心理,開始逐步誕生較為優質的片名翻譯。

兩岸三代,都有誕生過很多翻譯很傳神、經典的譯名。一些共有文化特色的,如果《生死時速》《人鬼情未了》等等,翻譯很好。但也有一些加入了極強的當地文化的翻譯,如《搞乜鬼奪命雜作》,國語看來不所云,粵語看來我馬上知道「搞笑、無釐頭、雜作」,其實這就是《驚聲尖笑》。

香港翻譯非常誇張,《二十二世紀殺人網絡》《天神下凡》《沖天救兵》《月黑高飛》《皇上無話兒》《新鐵金剛智破天兇城》你猜都是哪些影片……灣灣向來比較含蓄文藝矯情,經典案例《洛麗塔》被翻譯成《一樹梨花壓海棠》。

內地是要過審的,因此我們的翻譯大部分會比較直白,這樣規規矩矩的翻譯風險比較小。沒有過分暴力、兇殘的字眼,才符合我們和諧的氛圍。

我們幾千年來崇尚的「儒家」文化已經深入到骨子裡,內斂一些、中庸一些也體現在了翻譯中。所謂的「信達雅」,首先要讓觀眾快速知道影片內容,例如《肖申克的救贖》《無恥混蛋》《羅馬假日》等等,僅憑片名就能略知電影內容,對於我們現在的「快速消費」也很幫助,不需要觀眾去猜去做功課。

而香港的娛樂色彩非常強烈,必須用最勁爆最扎眼的東西來抓住觀眾,所以怎麼誇張怎麼來,可以想一下香港那些娛樂報紙的樣子。

香港社會兩極分化較大,精英分子英語666直接看外文片名就好呀,因此譯製名往往針對那些素質並不高的人,既然有了更為明確的受眾,不如就迎合他們的口味,因此更故弄玄虛,甚至是低俗,分分鐘以為是三級片的感覺。我才不告訴你《仙樂飄飄處處聞》其實是《音樂之聲》呢……

此外,香港的翻譯還結合了粵語的發音,對於香港民眾會更接地氣一些,這又是我們無法體味的了。

灣灣的翻譯總之就是我很特別唷,我很用心的唷,我是文鄒鄒的唷。例如災難大片《後天》臺版為《明日之後》,《寂靜嶺》臺版為《沉默之丘》。但個人感覺常常用力過猛,但我個人不是非常能GET到點。《肖申克的救贖》臺版譯為《刺激1995》應該是個經典老梗。

相關焦點

  • 兩岸三地電影譯名大比拼
    近幾年,兩岸三地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也有不少香港的電影人不斷尋求北上發展。然而,兩三代人的隔閡導致了大陸、港澳以及臺灣的文化差異相當巨大。這一點從許多歐美電影名稱的翻譯上便可一窺一二。由於文化不同,各地區在引進國外電影的時候出於市場的考慮都會針對片名進行一些本土化的翻譯。
  • 兩岸三地電影譯名大不同背後的秘密"不得鳥"
    值得一提的還有今年的另一部大熱門電影《水形物語》。大陸版譯名中的「物語」二字稍顯日式風格,臺灣譯名《水底情深》缺少婉約美,而到了香港地區,影片的譯名則非常傳神——《忘形水》。當一部電影來到中國發行時,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由發行方「頭腦風暴」提交方案交給片方決定。在這一點上,大陸、香港和臺灣三地間其實並沒有太大差別。大陸早年有不成文條例,牽涉到所有的外文譯名:人名、地名和片名,都是以新華社的翻譯為標準。在1993年正式引進大片之前,沒有被新華社翻譯的電影,就沒有正式譯名。對於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譯名都沿用自文學翻譯作品的譯名。
  • 【票·資訊】兩岸三地電影譯名大不同背後的秘密可"不得鳥"
    值得一提的還有今年的另一部大熱門電影《水形物語》。大陸版譯名中的「物語」二字稍顯日式風格,臺灣譯名《水底情深》缺少婉約美,而到了香港地區,影片的譯名則非常傳神——《忘形水》。當一部電影來到中國發行時,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由發行方「頭腦風暴」提交方案交給片方決定。在這一點上,大陸、香港和臺灣三地間其實並沒有太大差別。大陸早年有不成文條例,牽涉到所有的外文譯名:人名、地名和片名,都是以新華社的翻譯為標準。在1993年正式引進大片之前,沒有被新華社翻譯的電影,就沒有正式譯名。對於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譯名都沿用自文學翻譯作品的譯名。
  • 《變形金剛》引發兩岸三地電影中文譯名大PK
    變形金剛差「譯」》,引起兩岸三地關於外國譯名的討論。直譯好還是意譯好?擎天柱好還是柯博文好?貝克漢姆好還是貝克漢好?且看來自大陸、香港、臺灣三位影評人對本地譯名特色的觀察分析。   大陸   ● 直譯往往力不從心   ● 四字譯名走紅批片   你看過《懷疑》、《滑鐵盧的橋》、《偉大的瓦爾茨》、《隨機收穫》這幾部經典電影嗎?哪尼,你確定是經典?
  • 電影譯名哪家強?兩岸三地大盤點
    原名:Lara Croft: Tomb Raider譯名:古墓麗影/盜墓者羅拉/古墓奇兵 港版譯名聽上去完全調動不了觀影熱情,臺版雖然片名有了一定吸引力,但還是不及陸版巧妙地將主角的女性身份通過原名:Inception譯名:盜夢空間/潛行兇間/全面啟動  此片的臺譯「全面啟動」其實是近似於inception的直譯,但這個寬泛的譯名未免太讓觀眾摸不著頭腦;而港譯則乾脆聽起來像鬼片;只有陸譯較好地體現了影片的科幻冒險主題
  • 兩岸譯名大PK
    — — — — — — — —柚子鋪  你在臺灣永遠的家令人頭禿的譯名差異 大家在臺灣有沒有看到過很多牌子明明很熟悉但是名字又那樣的陌生其實兩岸譯名有大量差異今天柚柚就來做個對比大家覺得哪個翻譯得更好呢
  • 盤點兩岸三地電影譯名,不好笑不要贊!
    大萬隨手又翻看了幾部臺灣翻譯的電影名恕我直言,看完之後,萬萬笑出了鼻涕 電影名的翻譯還是很有趣的今天來盤點下外國電影在兩岸三地的電影翻譯名,看完不不許笑。應該還有很多,大家可以留言補充,大萬先來舉幾個例子。
  • 那些年,兩岸三地讓人笑cry的電影譯名 壹讀百科
    因為歷史原因,有時候國外引進的電影,在大陸和港(澳)、臺地區會出現三個版本的譯名,用的都是漢字,卻有完全不一樣的個性。 大陸:不求吸引,只求無過大陸在近幾十年才開始改革開放,遠不如港臺地區受外來的影響大,文化上還是比較趨向傳統和保守的,因此也讓我們的外文影片名字翻譯都偏官方正統,風格保守又嚴肅。
  • 迪士尼電影中日譯名大對比
    在之前的推送中我們介紹過一些電影的中日文譯名,雖說日本引進外國電影時取名多採取直接音譯的方式不過也有一些並未直譯的特例。
  • 這些港臺電影譯名更狗血
    沒想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在兩岸三地,也有完全不同的叫法。比如標題所說,這些年被男生放在鞋子裡吸收臭味的護舒寶,原名Whisper,在臺灣的名字就很貼切很走心了:好自在。聽到這個名字時碗哥立刻腦補了電視廣告中的藍色液體,以及大S躺在鴨絨被上打滾的模樣。
  • 這些奇葩的電影譯名,簡直是喪心病狂!
    港版的翻譯老師又開始作妖,粗暴地翻譯為《史密夫決戰史密妻》。瞬間有了一種愛情動作片的即視感。好好一部電影,被活活翻譯出島國大片的感覺!而同樣被翻譯成「18禁」片名的無辜電影,還有《充氣娃娃之戀》。本來是部治癒系電影,可這這名字?!
  • 這些電影譯名,不得鳥!!
    由於文化和觀眾審美的差異,陸港臺對外國電影名的翻譯基本上是大相逕庭。小編盤點了以下幾類譯名差異。因為時值上世紀90年代,大陸對外國電影的引入比較少,自然而然地參考了香港的譯名。按原標題直譯,應該翻譯成《殺手萊昂》。但是「這個殺手不太冷」還是準確把握住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徵:有情有義有牽掛。念起來……呃……也是比較順口的。
  • 經典韓語電影名中譯,大陸港臺大不同!
    兩岸三地同根同源,但是因為文化環境的差異,對中文的使用習慣也發展出了各自的特色。
  • 臺灣為何把「尋夢環遊記」叫「可可夜總會」?兩岸不同用語的背後...
    不久前和朋友聊起兩岸用語差別,比如「熊貓與貓熊」「布希與布希」,這看起來頗為有趣,但背後門道究竟為何,則較少被人深究。 兩岸語文差異的幾種情況 根據《兩岸常用詞典》所載,大陸與臺灣所用詞彙差異大致包含四種情況。
  • 比麥當勞改名「金拱門」更Orz的,還有這些電影的奇葩譯名!
    說到文化差異,電影名的翻譯就成了不得不說的爆款話題。傳說中好的片名能抵3000萬票房,讓人一看就有戲;而一個low名,則會讓很多觀眾初初聽到就望而卻步。比如外文片翻譯中文名,往往有內地、港、臺三種版本,從風格上就能看出兩岸三地觀眾偏好的大不同。香港是自由港,譯名喜歡通俗活潑,開門見山,還要添油加醋一些:猛、爆、激情、情迷、驚、怪、豔、威猛、血戰等字眼可謂譯名中的標題黨。
  • 兩岸三地文化差異:臺灣比大陸更「傳統」
    內地、香港、臺灣,胡洪俠、馬家輝、楊照,三個同樣生於1963年的男人,因著三地在歷史脈絡下的不同肌理,有著迥然不同的人生。30個共同的日常詞彙,三人分寫,說著故事,串起歷史。  大至談臺灣、香港、大陸,或是影響華人社會深遠的人物,如孔子、耶穌、瓊瑤;小到尋常生活中的火車、電車、男廁所、報紙,或談及少年時代的初戀、女老師、女同學……以這些詞語為題,三位來自三地的知名作家,展開了「對照」寫作。以各自差異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寫出這些公共話題中的私人記憶,並於互相對照中折射出半個世紀兩岸三地的滄桑變化,這是該書迅速引起關注的原因。
  • 兩岸三地電影譯名大PK 灣灣和港港你們尊的不是來搞笑的嗎!
    其中12月11日即將開畫的賽車大片《極速風流》其實是從2013年穿越來的,片中「錘哥」克裡斯·海姆斯沃斯,與多語擔當丹尼爾·布魯赫扮演的兩大帥車手上演了一段世紀死對頭大戰。由於網上早早就資源泛濫,小鱘估計不少娛粉已經看過N遍了▼不過,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本片的香港譯名又被細心的網友們吐槽了...香港地區翻譯為《一級雙雄》!
  • 變形金剛譯名趣談
    兩岸三地,對變形金剛的各種譯名都曾有過巨大分歧,讓我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這其中的演變過程。
  • 看完這些民國電影譯名,這些年電影票白買了
    如果不看簡介,單看這海報,配上刺激1995的文案,我覺得這電影十有八九是同志題材,還是忘年交那種。電影譯名這事還得從民國時候說起。這些名稱大都源於民國時期,西方商業電影經由上海進入中國市場,好萊塢當時在上海還設有辦事處。
  • 【VG盤點】那些你猜不到的兩岸三地神秘譯名
    ,以及一位名為阿諾舒華辛力加的電影明星。▲阿諾舒華辛力加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在電影、遊戲的世界中,那些一本正經的官方譯名吧!  以其開頭兩字翻譯成的電影譯名不勝枚舉,我們這裡就舉幾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如果你的朋友中有外國人,我建議你讓他猜一猜這些電影的譯名和原名,笑果拔群。  電影名稱:The Revenant/復仇勇者(港) / 神鬼獵人(臺) / 還魂者 / 亡魂 / 歸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