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流書,做一流人!人生必讀好書指南
微信平臺讀好書類的領先訂閱號
「我猜到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局。」這是《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中紫霞仙子對大聖說的話。在我懷著十分複雜的心情要寫這篇編輯手記的時候,這句話是第一個從腦海裡跳出來的句子。「因緣」的確是這個世界上最奇妙的東西,它把可能和不可能相互粘合,把時間與空間緊緊相連,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用最難以想像的方式聯通在一起。齊柏林導演的故事,我們這本畫冊的故事,就要從因緣說起。
齊柏林從上大學時期就開始攝影,後來開始給航拍攝影師做助手,當他第一次踏上直升機踏板的時候,就愛上了航拍。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橋段,齊柏林導演每次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會提到:他居然和飛艇之父、德國人菲迪南德·馮·齊柏林(Ferdinand von Zeppelin)同名,而他的父親來自河南安陽,完全不知道飛艇為何物,更別說飛艇之父的名字。
2013年,我編輯的畫冊《極致之美》正在緊張的製作中,這本書有83位攝影師供圖,其中就包括齊柏林。要確定封面的時候,我看著這麼多完美的圖片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但是當我看到齊柏林的作品「臺北官渡平原紅樹林」時,精神為之一振,「我要的就是這張圖」。
《極致之美》封面:臺北官渡平原紅樹林,攝/齊柏林
齊柏林與中國國家地理的合作由來已久,是我們在臺灣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但是他的作品作為一本大畫冊的封面,在大陸還是第一次。隨後《極致之美》畫冊即將印刷的時候,我們聽到了「看見臺灣」紀錄片獲得了第五十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的消息,編輯們和我歡呼雀躍,舉杯相慶!這本畫冊到現在銷售超過五萬冊,齊導演的封面功不可沒。
攝/齊柏林
2016年,齊柏林和他的團隊(臺灣阿布電影公司)通過郵件詢問我們是否可以出版他的航拍畫冊,那時候我們還沒有見過面,只有數次簡短的郵件往來。《看見臺灣》紀錄片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院線上映,為了彌補這個遺憾,把他看見的,也讓大陸的讀者能夠看見,我們圖書編輯部決定幫助齊柏林導演在中國大陸出版第一本原創畫冊——雖然他在臺灣已經出版了二十多本書,但是我們這次並不打算引進版權,而是重新挑圖,編輯一本全新的航拍畫冊獻給大陸的讀者。我們遂約在上海,利用他去復旦大學演講的機會見面細聊這本新書的策劃方案。
攝/齊柏林
齊柏林導演有著一種異常敏感且溫柔的視角,那平穩、如同絲綢一般溫潤的航拍畫面,以及柔和的色彩,仿佛是從天上用一雙溫柔的大手去撫摸臺灣的土地、山川、河流、溼地。他如同一個天使,在蒼穹上,凝視著臺灣的大地。
攝/齊柏林
齊柏林十分高大,但他說話卻溫柔而靦腆。他有一種不瘋魔不成活的品性,一門心思在做他想做的事,就如同他那個瘋狂的舉動——在僅有幾個月就退休且能拿到一筆客觀的退休金的時刻,毅然放棄退休金,辭去公職開始專職航拍一樣——他在自傳裡寫到:「朋友曾勸阻我說『你已經是47歲的人了,不是25歲,禁不起跌倒的。』但我想的是,正因為我已經47歲了,再不做些什麼以後就沒機會了,我不想這輩子一直有懊悔在心底。我就是等不及了!」
攝/齊柏林
這種執著的精神有著強烈的感染力,能把周遭氣場相同的人拉到他的周圍。紀錄片《看見臺灣》的監製是侯孝賢,侯導演就是被齊柏林的專注所打動,主動幫助齊柏林,說「你用我的名義,可以找到更多支持和贊助……」;類似的還有幫助他們錄製旁白的吳念真導演,當齊柏林和製片人曾瓊瑤去找他,看完粗剪版之後吳念真導演說:「這片子你找我解說就對了!」齊柏林和製片人曾瓊瑤又驚又喜,但是心裡打鼓得很,馬上問吳念真導演:「吳導演,您配音是不是很貴啊?」吳念真說:「我的出演有兩種價碼,一種是很貴很貴,另一種是免費,『看見臺灣』就屬於免費!」
當齊柏林用了五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看見臺灣」紀錄片,並且拿到金馬獎同時創造了2.2億新臺幣的票房紀錄之後,他依然沒有任何變化,沒有一點成名的架子。
臺北著名的101大樓,歷史上只為了兩個人點亮過名字,第一次是李安導演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另一次就是齊柏林的「看見臺灣」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當然後面還有一次,就是齊柏林在2017年6月10日墜機罹難之後,101大樓再次打出了「I LOVE 齊柏林」的字幕。
齊柏林是那樣的愛這片土地,我和曾瓊瑤都想不明白為什麼上天要這麼早叫他歸去。但是後來,我看到了齊柏林自己說過的一句話,找打了答案:「讓美麗的與缺憾的,同時存在於一個空間,這是真實的世界,也是真實的人生。」
攝/齊柏林
在事情發生後的兩三天裡,我進入了一種「應激狀態」——覺得可以做一切事來緬懷他,同時又覺得什麼也做不了;覺得難過到了極點,卻又覺得這事其實和我沒什麼關係;在辦公室以及在家裡,舉止必須正常,不能讓同事感到奇怪,不能讓家人擔心,但明明沉浸在悲傷中無法自拔。坦率地說,作為一個有一定社會經驗的中青年編輯和攝影師,我從來沒有,也不可能為一個只見過4次面的作者出現如此巨大的心理波瀾。但在那一刻,我們雖然陰陽永相隔,卻又心心相連。我知道他的心願和期待,也知道他的不舍和遺憾。這本畫冊也同時從一個「產品」變成了一個機緣,一個讓大陸讀者除了看到臺灣的美麗、環境的破壞,進而聯想到自己家園的故事之外,還能夠看到一個人的美麗心靈的機會。可能這就是「因緣」。因為他的離開,就在那兩天中,我理解了一句原來覺得特別俗氣的詞語——「用生命換來的影像」。這句話一點也不俗,因為它是真的!以前齊柏林也曾經講過,這些航拍的作品就像他的生命,但是我們所有人都完全沒有想到,這真的是用生命換來的……
攝/齊柏林
齊柏林的長子齊延洹後來在接受我的採訪時說:「他是用一種溫柔的,不理性的方式來關照這片土地……」,齊柏林自己也曾經說過:「我只拍臺灣,因為我和臺灣的土地談了一場戀愛。」這個世界很現實,但是我敬重身上有光芒的人。所以在6月11日,我打開微信,和齊導演說:「畫冊我會做出來,您放心吧。等做好了畫冊,我給您送到臺北去。就像我們約定的那樣。齊導演,願您安息。」過了幾天,曾瓊瑤也在把微信群的名字改成了「看見臺灣繼續前進」。在微信裡和我說:「大磊磊,麻煩你完成齊導演的心願,繼續完成畫冊的出版……」
攝/齊柏林
於是就這樣,我做了一件十分不理性的事:人肉快遞。帶著6本剛剛從印刷廠印出來還沒上市銷售的《看見臺灣》畫冊,交了110美金的行李超重費,我跑到臺北市去了,把畫冊放到了齊導演的書桌上,把畫冊交給齊爸爸齊媽媽,以及放到他長眠的山坡上,和他聊了聊。
最後,用齊導演紀念影展上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再合適不過了:
緣起不滅,再見,我們要起飛了……
《看見臺灣:齊柏林的島嶼奏鳴曲》
整本畫冊使用環保印刷,內文符合FSC認證條件,用環保紙張和環保油墨印刷;
封面用UV工藝模仿黑膠唱片的質感,護封使用觸感膜;
內封使用灰色棉布做布面精裝和壓凹工藝。
讀一流書,做一流人
微信公眾號:人生必讀好書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