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齊柏林!壯志未酬身先死,《看見臺灣》成絕響

2021-02-07 我們生活的世界
文|徐迅雷(雜文家、《杭州日報》首席評論員)


沒有任何徵兆。
周六休息在家,下午打開鳳凰衛視,看見「臺灣花蓮直升機墜毀三人死亡」的字幕;隨即在澎湃新聞網看到「航拍直升機墜毀」的「航拍」二字,我立刻有了不祥的感覺,會不會是齊柏林!然後馬上就看到了澎湃新聞網另一條消息,正是齊柏林!我立刻在微信微博上轉發這個痛徹心扉的晴天霹靂——呀,真是齊柏林遇難了啊!!!
這是公元2017年6月10日。
齊柏林!
齊柏林!!
齊柏林!!!
1
報導說,10日上午11時,臺灣花蓮縣豐濱鄉一架直升機掉落山中。機上3人罹難,他們分別是紀錄片《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齊柏林的助手陳冠齊、機師張志光。
而就在兩天前的6月8日——特意選擇的「世界海洋日」,齊柏林舉行開鏡記者會,宣布《看見臺灣Ⅱ》航拍紀錄片開鏡。
我立刻上到中時電子報網站,頭條就是齊柏林遇難的消息,連續報導一條條刺目錐心:14:50《預計飛5國 齊柏林花蓮斷魂》,15:12《討論拍霧霾 彭啟明悼齊柏林》,15:16《8日記者會 看見臺灣Ⅱ成絕響》,15:40《齊柏林罹難 蔡(英文)要求查明原因》……
曾經協助拍攝《看見臺灣》的直升機駕駛陳秀明,2015年11月在新北市泰山清洗電塔時,亦因墜機不幸罹難。而凌天航空成立23年,先後已發生過5次空難。這次凌天航空說:「今天確實是支援齊柏林拍花蓮長虹橋的景象。」
在開鏡記者會上,齊柏林宣布,《看見臺灣Ⅱ》將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臺灣,執行「跨海空拍計畫」,將臺灣設定為「女主角」,範圍擴及日本、紐西蘭、馬來西亞與中國大陸等地,更將潛入海底,窺探海洋風貌。《看見臺灣Ⅱ》預計2019年正式上映。
哪想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齊柏林!
2
我緩緩打開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臺灣地圖,找到花蓮縣的豐濱鄉,就在大海邊,是臺灣東部長長海岸線的正中間位置。張雨生《大海》的歌聲立刻在我耳邊響起:「從那遙遠海邊,慢慢消失的你,本來模糊的臉,竟然漸漸清晰。想要說些什麼,又不知從何說起,只有把它放在心底……」
在一年前,我曾寫過一篇長文章《跟著齊柏林,〈看見臺灣〉!》,發表在當時還存活的我的微信公號上。《看見臺灣》,我已記不清看過幾回,也數不清在有關「閱讀臺灣」的講座上講過幾次了。《看見臺灣》拍成後,齊柏林曾說:「我跟臺灣的土地談了一場戀愛。」在今天,這是從天空撲向大地,這是徹底融入大地的愛呀!
愛她,就要呵護她。所以齊柏林的《看見臺灣》是一部美麗且哀愁的環保大片,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實至名歸。這是一部「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紀錄片。而《看見臺灣Ⅱ》選擇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開鏡,無疑又是齊柏林戀愛與呵護的結果;再早3天的6月5日,正是「世界環境日」——聯合國設立這些活動日,可謂用心良苦,齊柏林是最佳的踐行者,是真正的環保公益大使。
這是臺灣媒體的評價,簡明而到位:齊柏林不僅僅是一位導演、攝影師,更是一位環保教父,致力於倡導環保,喚醒大眾對環境的重視。他更為了拍攝《看見臺灣》,辭去公職、散盡家產,四處籌措資金,以不同的視角拍攝出臺灣的美麗與哀愁,讓大眾看見臺灣毀天滅地的創傷,讓世界看見臺灣。
這就是齊柏林與任何「戚戚於名利,汲汲於富貴」的人的不同之處。
3
齊柏林具有的是「山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雙重品格:山地文化,意味著實幹苦幹,具有吃苦精神;海洋文化,意味著敢闖敢幹,具有冒險精神。
在開鏡記者會上,齊柏林說,有人曾問他是否會繼續記錄臺灣,他曾感到猶豫,也曾因太多人的期許感受龐大壓力,一年半前下定決心開拍:「我覺得還有能付出的空間,想再度運用空中攝影貢獻社會。」與簡易的無人機不一樣,載人直升機飛得高看得遠,可以更好地掌握角度,是真正的「全畫幅」,而且這次是4K超高清的拍攝規格。
齊柏林預計花費一年半時間,斥資1億元新臺幣(約2000萬元人民幣)製作費,其中僅引進在航拍中起穩定作用的陀螺儀穩定器,就耗資2000萬新臺幣(約400萬元人民幣),這是靠《看見臺灣》剩下來的結餘買下來的。
火焰在火裡,海在海洋裡。不僅上天,而且入海,齊柏林同時引進了電影級的海底攝影器材,要讓人看見豐富的海底生態,並且一睹海洋垃圾問題和劣化中的海洋環境。
臺灣四面環海,海洋的生態環境尤顯重要;海洋垃圾會隨著洋流漂散,與相鄰國家、地區互為影響。齊柏林此前去到日本勘景時,特別飛到福島上空,拍攝了地震引發核災的現場。他是第一個爭取到可以在5公裡外、以千倍望遠鏡頭、在災區上空航拍的外籍導演。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本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期待齊柏林「談笑凱歌還」的……
4
「你見過什麼樣的中國?是 960 萬平方公裡的遼闊,還是 300 萬平方公裡的澎湃?是四季輪轉的天地,還是冰與火演奏的樂章?」這是今年春天在中國中央電視臺開播的《航拍中國》的導語。
「300 萬平方公裡的澎湃」,說的就是我國的海洋國土面積。
當第一季第一集《新疆》播出時,我第一時間收看,我當時就說,哇,這是學習齊柏林《看見臺灣》的成果。
果然,齊柏林說,央視拍《航拍中國》時,也曾與他進行交流,「大陸是很大的經濟體,有很多資金、資源投入空中攝影領域,發展快速」。
作為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共計要拍攝34集,這是前所未有的空中旅行。第一季6集,分別是新疆、海南、黑龍江、陝西、江西、上海。為了這一季,動用了16架載人直升機、57架無人機,先後拍攝了一年,總行程近15萬公裡,相當於環繞赤道4圈,積累了大量珍貴的4k空中影像。
齊柏林認為,大陸稱霸世界的綠色能源,是臺灣未來可以仿效的能源解決方案;而北京消滅霧霾的各種措施,也是臺灣改善空汙的借鑑,這些都會一一收入《看見臺灣Ⅱ》。齊柏林不諱言,在兩岸關係阻滯的此時,希望透過《看見臺灣Ⅱ》,讓兩岸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
兩岸的文化交流,是多麼的可貴。文化血脈是最無法分割的。春風化雨,文化化人;野蠻導向戰爭,文化導向和平。都是骨肉同胞,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齊柏林,是兩岸文化與和平的使者。
5
然而,大陸介紹齊柏林還是太少。在航拍《看見臺灣》之前,齊柏林是以航拍照片為主的,在臺灣先後已出版了30多部攝影作品集,在大陸還沒有看到有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
好在有網絡。進入網上「愛臺灣吧」http://itaiwan8.com,這是齊柏林空中攝影的資料庫,更多美麗無邊的航拍照片撲面而來。
這裡精選自齊柏林空中攝影的10萬張底片、數十萬張數碼照片、近2萬分鐘的影片素材,在這裡,你可以找到臺灣最全面的空中記錄。
齊柏林的「天空之城」,是這樣的廣闊!
今年2月,我在臺灣臺南的誠品書店,異常高興地買到了齊柏林《島嶼奏鳴曲》一書的限量籤名本。當時我就在微信微博上刊發了他在書籍扉頁上簽名的照片,黑底銀字,那真當是大氣瀟灑漂亮的籤名啊!
如今於我而言,這是多麼珍貴的一本書!當時我應該至少買兩本啊,《看見臺灣》DVD我就買了兩本。有了複本,一是觀看一是收藏,我那時怎麼就沒走心走腦啊!
《島嶼奏鳴曲》是齊柏林30年空中攝影精品集。這是70萬幀影像中精選出的123幀經典作品。吳念真說,當《看見臺灣》已然成為一種「公共資產」的時刻,這本全新的書仿佛是他個人珍藏和心情筆記的首度公開。
齊柏林飛翔在天上,尋覓與自然共生共存的角度。書中諸多照片所拍的景物,我是在地面上看過的:國立成功大學的百年榕樹、臺南赤坎樓、高雄左營的蓮池潭、臺北101大樓、彰化鹿港小鎮的龍山寺、萬人泳渡的日月潭、北投關渡溼地紅樹林、墾丁國家公園、野柳女王頭、臺中高美溼地、花蓮太魯閣峽谷、清水斷崖、陽明山國家公園、墾丁鵝鑾鼻、高雄港、宜蘭頭城鎮龜山島、高雄85大樓、霧峰921大地震地貌、地震前後的日月潭拉魯島……
一頁一頁翻過,許多簡潔的詩化語言鑲嵌其間。航拍攝影家也是熱愛大地與生活的詩人。
6
對於航拍攝影家來說,危險從來就是一位熟悉的夥伴,如影隨形。
齊柏林的不幸罹難,對齊柏林的親人和朋友以及熱愛齊柏林的人們來說,痛苦的打擊是沉重的、持久的;而對寶島臺灣來說,這位優秀的大地之子的離去,是難以彌補的損失。
想起當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後,隆納·雷根總統的演講《真正的英雄》,結尾是這樣的:「我們所能找到的惟一安慰是,我們在心裡知道,飛得那樣高那樣愜意的你們,在星際之外找到了上帝許諾以不朽生命的歸宿。」
今天的齊柏林也一樣。
在《島嶼奏鳴曲》中,齊柏林曾寫下這樣的語句:「經過快門的一剎那,即為歷史,今與昔,遠和近,存在或過去……任憑時光流轉,島嶼變遷,我們永遠等候下一個自己。」
我們永遠等候下一個自己!
齊柏林,在航拍作品中永生!


6月8日,齊柏林出席《看見臺灣Ⅱ》開鏡記者會(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齊柏林壯志未酬殞命花蓮 《看見臺灣2》成絕響!
    臺灣導演齊柏林日前宣布開拍《看見臺灣2》,10日與助手陳冠齊搭乘凌天航空直升機前往花蓮勘景,一路從花東縱谷、秀姑巒溪到新長虹橋再折返。不料回程遇上死劫,中午時分直升機墜毀在豐濱鄉新長虹橋附近,兩人和機師張志光均不幸罹難。
  • 快訊 |《看見臺灣》導演及攝影師齊柏林昨日墜機身亡
    因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看見臺灣》而一炮打紅,不但打破了紀錄片的票房紀錄,還於2013年第五十屆榮獲最佳紀錄片金馬獎。六月十日,為了拍攝《看見臺灣》第二集,齊柏林乘坐凌天航空機號B31118直升機去考察,不幸於花蓮縣豐濱鄉靜浦長虹橋附近墜毀。
  • 齊柏林——讓我們看見臺灣的「飛天英雄」
    (楊漢聲翻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6月10日下午,齊柏林創立的臺灣阿布電影公司證實齊柏林空拍意外辭世的消息。阿布工作人員表示,齊柏林和助手是為《看見臺灣2》至花蓮勘景,失事消息讓公司震撼。
  • 緬懷齊柏林導演| 讓我們重溫《看見臺灣》
    噩耗一傳出,《看見臺灣》的社交媒體平臺湧入大批粉絲留言哀悼:「從來沒有像此刻這麼希望有奇蹟出現」「謝謝你跟製作團隊帶我們看見最真實最美麗的臺灣」「感謝齊柏林老師對這片土地的貢獻」「希望大家能捐助完成這部紀錄片拍攝以慰導演在天之靈」……齊柏林1964年出生,25歲時第一次飛上藍天,以「神的高度」俯瞰大地,深受震撼,從此立志當高空攝影師。
  • 哀惋|齊柏林墜機,我願他還能:看見臺灣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看見臺灣》的ost是我的回憶殺。尤其是這首《看見》,主唱是教會唱詩班裡的基督徒,聲音充滿魔力,好像時光機,可以一下子把我拖進那個夜裡的西門町影院——2013年12月,我正籌備著第一次臺灣之行。為此做了不少功課,包括讀完當時極火的長篇,廖信忠《我們臺灣這些年》。
  • 《看見臺灣》,看見齊柏林
    六年前,籌拍《看見臺灣》時他曾反覆地說:「我就是等不及了。」6月10日,臺北101為齊柏林亮燈。齊導演遇難當天,正是圖書版《看見臺灣》即將面世的時間。在他生前,他沒有看到它。齊柏林與中國國家地理的合作由來已久,是我們在臺灣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但是他的作品作為一本大畫冊的封面,在大陸還是第一次。隨後《極致之美》畫冊即將印刷的時候,我們聽到了「看見臺灣」紀錄片獲得了第五十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的消息,編輯部的圖片編輯和我歡呼雀躍,覺得簡直神了!這本畫冊到現在銷售超過五萬冊,齊導演的封面功不可沒。
  • 齊柏林:用生命看見臺灣
    這則消息讓不少臺灣民眾悲傷落淚,因為飛機上遇難的三個人是紀錄片《看見臺灣》的導演齊柏林、助理陳冠齊、機師張志光,他們出事時正在為《看見臺灣2》執行拍攝、勘景任務。而就在此前的6月8日,《看見臺灣2》剛剛舉辦開機發布會,齊柏林說:「因為《看見臺灣》,我走遍世界,讓我深深感受到環境問題沒有邊界。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片海洋中,我們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 齊柏林導演走了,我們還能《看見臺灣》嗎?
    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6月10日中午乘坐直升機到花蓮為《看見臺灣Ⅱ》勘景時,發生墜機意外,包括助手陳冠齊、飛行員張志光,三人均不幸身亡。當時的臺行政機構負責人江宜樺看完《看見臺灣》以後,也相當有感觸,馬上要求成立「保育專案小組」,邀集相關部門共同解決影片中的問題,並列出16議題分別辦理。國民黨主席洪秀柱6月11日表示,齊柏林是國民黨優秀黨員,他僅差2年即可取得高速公路工程局公務員退休俸,卻辭職專注於臺灣環境紀錄片拍攝,以不同的角度視野守護臺灣,為臺灣的環境保護投入心力。
  • 《看見臺灣》這部紀錄片震撼全臺灣
    齊柏林曾執導航拍紀錄片《看見臺灣》。這部片拿下了2013年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並創下了臺灣紀錄片票房的歷史。這是一部完全用航拍完成的紀錄片,很多觀眾因此第一次用俯瞰視角見識到臺灣風光,也第一次知道了很多過去毫不知情的環境問題。拍《看見臺灣》,齊柏林前後花了三年,耗費9000萬臺幣。
  • 悼念永遠的齊柏林,讓我們看見臺灣
    悼念永遠的齊柏林,讓我們看見臺灣還記得幾天前才看到【看見臺灣ΙΙ】續集開拍的消息,預計2019正式上映,沒想到幾天後6/10新聞就傳來不幸的消息,52歲齊柏林導演為拍攝「看見臺灣II」,搭乘航空直升機在花蓮勘景,不幸墜機罹難。今晚,臺北101點亮看見臺灣字樣,悼念一位為理想、為臺灣奮鬥的熱血導演。
  • 悲報 | 紀錄片《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魂斷花蓮
    齊柏林導演2013年的紀錄片《看見臺灣》,就以高空視角航拍兩岸,希望以《看見臺灣》從高空引領大家看清臺灣的美麗與哀愁,透過真實的震撼與感動,凝聚民眾對環境保護的期待。6月8日,《看見臺灣Ⅱ》開鏡記者會,導演齊柏林(右3)及吳念真等人出席現場齊柏林分享了自己籌拍《看見臺灣Ⅱ》的初衷:「因為《看見臺灣》,我走遍世界,讓我深深感受到環境問題沒有邊界
  • 齊柏林|他一定要你《看見臺灣》
    他叫齊柏林,是的,齊柏林飛艇的齊柏林,導演齊柏林。2011年,一個電影素人憑著多年的執著,技術和熱情,拍出了《看見臺灣》。同年,拿下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齊柏林導演每次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會提到:他居然和飛艇之父、德國人菲迪南德·馮·齊柏林同名,而他的父親來自河南安陽,完全不知道飛艇為何物以及飛艇之父的名字,就給兒子起了這樣一個名字,這是怎樣的巧合。後來,《看見臺灣》畫冊出版之後,我親赴臺北見到了齊爸爸,聽著一口濃鬱的河南方言,這也從側面證實了齊導演的敘述。
  • 緬懷齊柏林導演:像一片雲一樣《看見臺灣》
    凌天航空證實,當時正執行《看見臺灣2》空拍的臺灣導演齊柏林在飛機上。」據凌天航空有關負責人公布的消息,該直升機當天上午10時許從臺東池上臨時起降場起飛,原定任務時間2小時,未料起飛一個小多時後,機上人員就與公司失聯,請塔臺幫忙聯絡後才知道發生意外。直升機當時搭載導演齊柏林、助理陳冠齊、機師張志光,執行任務為《看見臺灣2》的拍攝、勘景任務。
  • 看見臺灣丨6.25放映 致敬導演齊柏林
    6月11日晚上,在臺北101大樓樓頂點亮「看見臺灣」四個大字,並在59樓和60樓LED屏幕打上「看見臺灣,永遠的齊柏林,Green On」等字樣。這是臺北101大樓第二次為個人點燈。2009年「8·8」風災,臺灣山林受到極為嚴重的創傷,齊柏林乘著直升機飛入災區拍照,看見滿目瘡痍。那一刻,他下定決心要拍一部關於臺灣的空拍電影。
  • 我們緬懷齊柏林導演:像一片雲一樣《看見臺灣》
    直升機當時搭載導演齊柏林、助理陳冠齊、機師張志光,執行任務為《看見臺灣2》的拍攝、勘景任務。噩耗一傳出,《看見臺灣》的社交媒體平臺湧入大批粉絲留言哀悼:「從來沒有像此刻這麼希望有奇蹟出現」「謝謝你跟製作團隊帶我們看見最真實最美麗的臺灣」「感謝齊柏林老師對這片土地的貢獻」「希望大家能捐助完成這部紀錄片拍攝以慰導演在天之靈
  • 【沉重悼念】臺灣花蓮直升機墜機,《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等3人遇難
    主要拍攝題材有臺灣地景、臺灣河流、臺灣生態,並向臺灣大眾提倡環境保護而聞名。 2009年,受莫拉克颱風的影響,齊柏林開始拍攝紀錄片《看見臺灣》,這部電影製作長達三年時間,斥資9000萬臺幣,成為臺灣電影史上製作成本最高的紀錄片。2013年,電影上映後,票房破臺灣紀錄片票房紀錄,引發了臺灣社會的轟動,在臺灣掀起一股全民環保風潮。同年,齊柏林也憑藉《看見臺灣》影片榮獲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 《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罹難,「臺獨」組織問:外省人怎麼可能愛臺灣?
    臺灣導演齊柏林先生曾因《看見臺灣》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日前在花蓮拍攝續集時墜機身亡,社會各界多表哀悼:但也不乏不和諧的聲音,藍綠各方不斷上臺,齊柏林的逝世竟成為各種政治精英與評論人物的「演武場」,令人悲哀。
  • 齊柏林去世四周年,請記住那位用生命看見臺灣的導演
    吳念真說:「我的出演有兩種價碼,一種是很貴很貴,另一種是免費,『看見臺灣』就屬於免費!」其實後來「看見臺灣」這四個字的電影名稱就是吳念真導演給起的(報個料,這部紀錄片最早的名字叫做「新臺灣土地故事」)。曾瓊瑤女士也覺得齊柏林有一種聚集的力量,能夠將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
  • 金馬獎導演齊柏林先生魂歸藍天 《看見臺灣》是一代人航拍啟蒙片
    拍過的《看見臺灣》獲得過第50屆最佳金馬獎紀錄片殊榮,有機會你們(環球網無人機頻道)真應該去採訪他,他的航拍以及人生經驗足以令人受益。」4年前,臺灣導演齊柏林以高空視角執導的紀錄片《看見臺灣》,整部片子都是有人機拍攝,讓觀眾通過全新的視角(航拍)看到了臺灣的鄉愁和美麗,也看到了環境在人類活動下的脆弱與哀嚎。時隔4年後,齊導再次起飛,想用1年半時間打造《看見臺灣2》,並將走出臺灣,想將空拍視野延伸至國內、日本、馬來、紐西蘭等地。
  • 齊柏林生前航拍168張照片深情講述:「我和臺灣的土地談了一場戀愛」
    >這樣一個「不瘋魔不成活」的人卻在2017年6月一次拍攝《看見臺灣2》時不幸遇難而他的同名航拍畫冊《看見臺灣:齊柏林的島嶼奏鳴曲》>引爆了臺灣66天票房攀升至2億臺幣成了臺灣電影史票房最高的紀錄片並斬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