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看見臺灣》的ost是我的回憶殺。尤其是這首《看見》,主唱是教會唱詩班裡的基督徒,聲音充滿魔力,好像時光機,可以一下子把我拖進那個夜裡的西門町影院——
2013年12月,我正籌備著第一次臺灣之行。為此做了不少功課,包括讀完當時極火的長篇,廖信忠《我們臺灣這些年》。
兩個同事看了同一期綜藝節目(齊柏林上《康熙來了》通告),先後推薦我剛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的影片《看見臺灣》,說我一定會喜歡。
因為一直對做紀錄片的人心懷敬意。看了兩分鐘預告片,居然看哭,當時心想,如果也用同樣手法航拍寧波,做成一部紀錄片也會感動到哭吧。我就乖乖在本子上把這部影片寫在行程裡。並且立馬用App查了當地的排片。
終於在2013年12月26日夜,在西門町走街串巷,找這部影片還在線上的影院。
錯走進一家情侶影院,雖然有排片,但並不符合預期。前臺服務員知道我是大陸來的遊客,特地來看這部電影。他並不介意我沒有打算在他們這家消費,翻出當天報紙,耐心地幫我查影訊,並告訴我怎麼走去這家影院。
現在想起來,翻報紙查影訊,這個動作實在好復古。然而僅過去三年時間。
然後,這張影票,如今成了對齊柏林導演及《看見臺灣》整個團隊,最後的回憶和致敬。
西門町的夜生活真的好嗨哦,排隊買票看電影,爆米花也排隊。我心想,這麼晚了,還吃爆米花,臺灣人真不怕胖哦!
當時,坐在影院裡,表面沉靜得像當地人,內心雀躍得像鄉下人:我是在臺灣——看——《看見臺灣》耶!好酷哦!
吳念真的配音,本身就非常有代入感。作為一部紀錄片,它可能視角主觀了點,配樂感性了點,旁白說教了點。但無論如何,是在臺北的一次美好的觀影體驗,發現身邊有一樣跟我流淚的觀眾。能在影院裡,看到那些天白天有到過足跡的地方,以上帝視角領略未能至之所,動情與感慨。
片尾導演把高速鏡頭給了高山之巔歌唱的孩子《來自玉山的聲音》,好聽又純真,是淚點也是全片的高潮。
影片結束的時候,我習慣性地坐在坐位上看片尾上浮字幕,他們也是。都沒急著走,穩坐。
深夜,走出影院,走在西門町的夜道上,深感不虛此行。
齊柏林為了拍攝《看見臺灣》,辭去公職、散盡家產,四處籌措資金,以不同的視角拍攝出臺灣的美麗與哀愁,讓大眾看見臺灣毀天滅地的創傷,讓世界看見臺灣。
他耗費近3年時間,累積400小時直升機飛行時數,全心投入高空攝影,完成了這部巨作。齊柏林曾說:「我只拍臺灣,因為我跟臺灣的土地談了一場戀愛。」
事隔3年多,6月8日召開記者會,齊柏林宣布他決定開拍《看見臺灣II》。這次將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臺灣,執行跨海空拍計畫,範圍擴及臺灣、日本、紐西蘭、馬來西亞與中國等國家,更將潛入海底,窺探海洋風貌。
齊柏林更希望將臺灣設定為「女主角」,透過鏡頭說出「她」的前世今生。當時,齊柏林還正意氣風發說:「我覺得還有能付出的空間,想再度運用空中攝影貢獻社會。」
今日墜機意外,讓《看見臺灣II》從此成了絕響。令人哀惋。
部分資料來自《中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