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角色亮相:這部影片的開展,用了較長的時間介紹角色,從他的工作、他的精神、所用的工具等等,一路進到工作實境,用了1分鐘的時間讓我們對於「空中攝影師」這個職業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接下來,衝突發生:在1:00的時候,角色開始陳述問題,從體力到經濟上,角色所面臨的難關。我們可以發現這個難關是漸進式的,因為體力、情緒這些東西的克服都與個人努力有關,但後面的提到的龐大花費,甚至必須到了抵押房子,影響整家人生存的地步,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困境。
谷底:1:34秒,一張兒子留的字條,正中主角齊柏林最痛的地方。這無疑是一名父親最疼痛的時刻,不只是自己的不安,連家人都開始不安、懷疑。
過了谷底,故事步向結局。一個個美麗又珍貴的畫面,齊柏林最後獲得了眾人的肯定,證實自己的堅持是正確的。
從這個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起承轉合不是一刀四段,四等分的大餅。而是四個點,可以隨著作品的特性被推移。在這部2分鐘的作品中,用了一半的時間在介紹,四分之一時間講述問題,谷底只花了約5秒就走過了,最後四分之一的時間展現他受到的肯定。所以我們看完後不會有緊張刺激的感覺,而是用一種緩慢堅實的步調,去認識了一個新鮮的職業和深愛臺灣土地的人。
如果沒有中間的衝突和谷底,後面的肯定就無法浮現出感動的力道。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這短短的介紹影片,起承轉合一個環節都沒漏掉。
國外的三幕劇結構
那麼什麼是三幕劇結構?六個字,開始,衝突,結局。開始時,英雄/陰謀登場,戲劇開始發展;衝突開始越演越烈,在一連串的上升動作中,進入最後關鍵戰役;關鍵戰役英雄反敗為勝,美滿大結局。
愛情故事、推理故事、恐怖故事也都適合三幕劇結構。兩人相識、感情發展與衝突、結局在或不在一起;案件發生偵探登場、追查與兇手鬥智、真相大白;不怕死的人或超衰的人誤觸恐怖傳說、傳說成真死死死死死、收妖降魔..全都是三幕劇結構。
我們先前所介紹的四個標點,點承轉合,正好便是這三幕劇的始末接點。第一幕是啟到承(亮相到衝突發展);第二幕是承到轉(衝突發展到危機高潮);第三幕是轉到合(危機解除的後續)。
我們可以發現,通常這三幕劇的時間長短是不平均的,一、三幕較短,第二幕較長。以120分鐘的電影作品來看,第一幕通常約15~20分鐘(緊湊一點的可能是10~15分鐘),超過這個長度還無法讓觀眾認識角色和世界觀,觀眾便會開始失去耐性、覺得屁股坐得不太舒服,打起哈欠動來動去。
第二幕約有80~90分鐘,在這段時間裡記得保持「上升動作」,也就是「事情越鬧越大」,衝突越演越烈,角色感情越來越曖昧,直到這一幕的最後10~20分鐘發生「危機」(即高潮),非生即死,錯過再也愛不到回不去,鬼的真面目出現,就坐在主角的後面.這段時間通常是觀眾覺得時間過得最快,最專心的時段。如果這裡的上升動作沒有做好,事件接的不夠緊湊,觀眾就會分心,抱怨爆米花太快吃完,不斷看手錶,毫不考慮的按暫停或關閉來去上廁所,120分鐘的劇感覺像是過了180分鐘這麼久。
第三幕約10~15分鐘。一切的真相大白,懸念幾乎出盡,觀眾已經得到了滿意的答案,對於英雄最後親吻美人的畫面感覺像例行公事,可有可無。這一幕有兩個關鍵,第一點是速戰速決,儘快把尾聲交待完畢;第二點則是儘可能的安排懸念到最後一刻,甚至能夠保留一個翻盤的驚喜,使結局的韻味更濃(如全面啟動最後不知到底有沒有倒下的陀螺)。
一般坊間的編劇書都會介紹這三幕劇,但初學者編劇常會被這三幕劇困擾,因為不知從何著手。所以小農還是會建議大家回歸到起承轉合這四個點上,先解決如何亮相?發生什麼衝突?衝突如何解決?結局是什麼?這四個關鍵問題,剩下的工作便會變得比較順暢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