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線上授課三小時,青年編劇羅周才發覺嗓子渴得冒了煙。然而一想到屏幕對面一雙雙期待的眼睛,她還是打消了中場休息的念頭。組織抗疫題材作品講座、參與文旅部「千人計劃」編劇高研班、開展江蘇戲劇講壇系列活動……應接不暇的「常規動作」,排滿了羅周的日程表。疫情影響下,她不僅劇本創作不輟,更以「網際網路+」的全新模式傳遞知識,傳播戲曲文化。
青春熱情,點亮「空中課堂」
「將戲劇人才的培養活動改為線上舉行,是為了滿足江蘇青年編劇對寫作知識的渴求。」羅周說,疫情發生以來,省內編劇積極投入相關創作,但由於技巧、經驗局限,作品還存在不足。為進一步加強專業編劇隊伍建設,江蘇省戲劇文學研究院決定採用線上授課,定期舉行培訓。身為院長,羅周「身先士卒」,每天都會熱情地在朋友圈「吆喝」授課預告,一周七天無休,守在電腦前上課成為「羅院長」每天的重要工作。一番實踐下來,她對授課效果挺滿意:「原先只招收江蘇學員,現在全國的編劇和戲劇愛好者都加入進來了。線上授課也保證了學生的選擇權,不喜歡的課可以不來,因此出席的人幾乎都是出於強烈的興趣和對專業的熱情,交流互動也很熱烈。」
線上課堂的氛圍雖然輕鬆,但課程節奏比線下更緊張,強度也高不少。儘管如此,羅周仍採用傳統教學法,儘量多講、細講,因為「沒有學生不期待老師的點評和指導」。授課現場,她堅持對劇本的人物、結構、技法逐一進行解析;詳細地教學員梳理人物特色;事無巨細地剖析戲劇創作表達方式,包括如何用分場完成戲劇結構搭建,怎樣通過民間敘事和官方敘事交錯來推進故事……不過,羅周很注意尊重編劇作者本人的寫作風格。「我就像一面鏡子去照他們的作品,儘可能保持原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戲劇追求。」她認為,作為老師,如果教出來的學生毫無個人風格,即使戲看起來很好,也是一種失敗。
「和青年編劇一起分享創作上的心得體會,感覺自己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和熱情,把對戲劇的信念和熱愛傳給了更多人。說到底,表演藝術重在傳承和發展,這種傳承發展唯有寄托在『教』與『學』上。」這樣的言傳身教讓羅周感到振奮和自豪。
羅周
筆下功夫,源出心中舞臺
面向全網進行創作交流的同時,羅周和省戲劇文學創作院的同仁們積極邀請表演藝術家參與授課,促進演員群體通過線上和編劇隊伍保持交流。 在羅周看來,要想提升戲劇文學的品質,不僅要加強藝術修養、磨練專業技巧,更重要的是與舞臺深度連結,深入探究文本與現場呈現的關係。
舞臺並非空泛概念,編劇在寫戲時就要對劇種、演員甚至院團瞭然於心。為此,省戲劇文學研究院開啟了「對話場上」系列講座,邀請「揚劇王子」李政成,錫劇名家董紅,著名崑劇演員石小梅、周鑫等表演藝術家做客空中課堂,通過面對面交流,讓藝術精髓以更直接的方式展現在青年編劇面前。在教學現場,名家們或回顧劇目的創排過程,或詳細拆解行腔唱法,或以神態、聲腔細節當場展現各色人物, 「獨門秘訣」讓觀眾聽得過癮。羅周則會不失時機地對學員們「旁敲側擊」進行啟發:如何讓人物形象和角色關係更契合演出?怎樣做好上下場銜接?舞臺的氛圍能不能更加從容?她希望年輕編劇在一開始就融入舞臺意識,「文本和舞臺的情感貫通了,作品就成了。」
《綴白裘》系列線上講座
青年編劇的作品往往要接受舞臺的檢驗才能成長,但現在新作演出的難度相對較大,這就更加要求年輕人廣泛吸取前人經驗。四月以來,省戲劇文學創作院對接省演藝集團崑劇院的直播演出,推出《綴白裘》系列講座。「《綴白裘》是清代崑曲折子戲的文本合集。每周六晚,省昆會演播其中四出折子戲。對其中代表性劇目的編劇技巧、法則的剖析,周日上午就可以在院裡的線上課堂聽到。」羅周說,這一系列講座一經推出,就引得全國各地的學員追劇似地前來打卡。「如何提煉和總結古典編劇法,同時作用於當代戲曲創作,身為戲劇人,都想在和舞臺的對話中求一個答案。」
崑劇大師石小梅做客空中課堂
文藝助「疫」,見證守望相助
疫情早期,羅周就積極圍繞抗疫題材、全面小康題材、建軍建黨題材等主題進行新作甄選。令人欣慰的是,很快就從全國各地傳來了回音,僅省內就收到20餘部作品。「這些文字所傳達的力量,表明年輕作者在這次疫情中深刻體會到了人類最高貴的精神品質。」
為了鼓勵後輩觸碰重大題材,羅周總會告訴他們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 二月初的時候,她認識的一位河南基層醫生獨自站在村口巡邏站崗。冒著寒風,他用手機點開了抗疫戲歌《東風春訊》,不禁激動地循環播放,還特地打電話告訴羅周。「一首歌,把許多心的呼喚傳給了千裡之外的一顆心,人們正是因此才能彼此依偎,不斷前行。這是文學藝術的力量所在,也是我們堅持的價值所在。」
施夏明
有一次,羅周和朋友、江蘇省崑劇院副院長施夏明半開玩笑地說:「不知道疫情的發展會怎樣,這時候苦練基本功值嗎?」施夏明回答說:「如果不練功,要是有一天,疫情好轉了,觀眾迫不及待地回到劇院,演員卻退步了,那該多讓觀眾失望啊!」誠懇的話語讓羅周感動:「一方面不放棄自我的鍛鍊和修煉,一方面想盡辦法,開抖音、舉辦線上演出、組織平臺交流,讓藝術以另一種的方式撫慰觀眾的心,這就是我們可愛的戲劇人!」
防疫漸漸趨於平穩,劇場以30%的上座率重新開放,劇團待上新、待落地的戲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當看到幾個月來最想看到的那一幕——人們歡天喜地再次走進劇院時,羅周很激動:「希望觀眾看到,我們沒有虛度這段特殊時期的每一刻。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對文藝初心的堅持,為生活帶來了亮色,讓人與人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也讓每個人收穫了更好的自我。」
交匯點記者 吳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