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屠俊
春節假期已經結束了,很多家庭在這個假期裡選擇外出旅行,市民王先生和家人選擇去海南度假,但有些糟心的是,王先生在回程途中正患感冒,帶病坐了2個小時的飛機。「當時右耳朵像穿孔一樣疼,下了飛機疼的症狀是消失了,但是現過了一個星期,咽口水的時候,右耳朵會咯噔響。」王先生描述。到醫院檢查,醫生診斷他患上了航空性中耳炎。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李樹峰指出,正常情況下,乘客發生航空性中耳炎的機會並不是很高,「中招者」往往有咽鼓管(耳咽管)——中耳系統功能紊亂。但在感冒的情況下,出現中耳炎的機會就會明顯增高。所以,感冒後,最好不要再搭乘飛機。如果6歲以上的兒童搭乘航班後,感到耳朵悶脹、耳內有響聲,聽力出現中度以下的下降,要懷疑中耳炎的可能。嬰幼兒不會準確表達疼痛,如果出現哭鬧不休,幼兒稱「耳朵疼」,家長要提高警惕。
但是,有些行程是提前預定的,無法改變,李樹峰醫生建議,感冒患者可以提前去醫院配一些含麻黃素或者羥甲唑啉等收縮鼻腔血管、減輕黏膜腫脹的滴鼻液,這些都有助於保持耳咽管暢通。在飛機起降階段,可多喝水,或者通過打哈欠、吞咽口水、咀嚼口香糖來促進耳咽管的開放,保持中耳與外界的氣壓平衡。若感覺症狀仍未消除,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閉緊嘴巴,用力呼氣,讓氣流衝開咽鼓管進入中耳腔。但在做這個動作之前,要保證鼻腔內沒有過多分泌物。
「不過也不用過分擔心,一般耳鳴耳痛的症狀都會自行恢復,但是如果一到兩周症狀沒有改善的話就需要去醫院治療。有鼓室積液、積血者宜在無菌狀態下行鼓膜穿刺抽吸術;個別鼓膜穿孔者用消毒棉球塞住外耳道,保持乾燥,全身應
用抗生素。」李樹峰醫生說。
李樹峰醫生解釋,耳部分為外耳、中耳、內耳,而聲音的傳導主要靠中耳進行,所以一旦中耳出現問題,就會引起耳悶、耳鳴等症狀。而中耳與外部交通主要通過咽鼓管進行,咽鼓管是與鼻腔後方—鼻咽部連接在一起的,這也就是鼻部患病會導致耳部疾病的原因了。正常情況下空氣可以在打哈欠、咀嚼、張口時由鼻咽部的咽鼓管張開,使中耳與外部進行氣體交換,保持氣壓平衡穩定。而感冒會引起鼻咽部水腫,造成咽鼓管堵塞,這會造成空氣不能進入中耳,如該種情況持續較長時間就會引起中耳負壓的情況,繼而導致耳悶、自聽增強,有回音、耳鳴等,如病情繼續發展則會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粘連性中耳炎甚至聽力下降。
另外,感冒時,鼻腔內會有鼻涕分泌液,擤鼻涕時分泌液容易被壓入中耳內感染導致中耳炎。而感冒時坐飛機,由於高空負壓,會使原本咽鼓管堵塞更嚴重,造成中耳內負壓更大。因此,一旦出現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要及早治療,如果鼻涕比較多,擤鼻涕時最好採取一側擤的方法,千萬不要過分用力,以防鼻涕進入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