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保健】
老人和孩子易患中耳炎
伊海金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常見「四炎一聾」,其中「一炎」就是中耳炎。中耳是一個含氣腔,上承顱腦,下與大血管相鄰,外側是鼓膜,內側是內耳及面神經,其重要功能是傳導聽覺。一旦中耳有炎症,患者會耳聾耳鳴、耳痛耳堵、耳道溢液、自聽過響、眩暈等,甚至會出現面癱、頭痛以及顱內感染等表現。
中耳炎包括4種類型:分泌性中耳炎、化膿性中耳炎、中耳膽脂瘤、特殊類型中耳炎。分泌性、化膿性中耳炎最常見。小兒因咽鼓管解剖發育未成熟、反覆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發病率比成人高。前者是引起小兒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現是耳朵悶脹,像進水或塞了一團棉花一樣,聽不清聲音;後者患兒會有明顯耳痛等急性症狀,如不及時治療,易出現併發症。
中耳膽脂瘤,也稱「危險型中耳炎」,易導致顱內外併發症。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與中耳膽脂瘤關係密切,人群普遍易得,會有鼓膜穿孔、耳道流膿或耳道血性溢液等表現;隨著病情慢性進展,顱內外併發症機率增加,一旦確診應及時治療。
特殊類型中耳炎主要是指真菌性、結核性中耳炎或愛滋病性中耳炎等,比較少見,臨床易誤診、漏診,也應引起重視。
患了中耳炎,「一老一小」群體更容易出現併發症。老齡群體由於中耳炎反覆發作、病史較長,對周圍組織影響較大,而且他們可能罹患多種慢性病,機體抵抗力下降,更易出現顱內外併發症。
小兒患者的鼓膜較厚,急性炎症發作時,膿液不易經鼓膜排出,也易發生併發症。由於中耳膽脂瘤可破壞聽小骨及面神經等耳部重要結構,導致聽力損失或面癱;一旦炎症侵入大腦,會引起腦部感染,嚴重時會導致腦膿腫,危及生命。因此,中耳膽脂瘤需及時手術,徹底清除膽脂瘤。
由於中耳炎是一種常見病,但不同群體罹患中耳炎類型不同,危害也不同,注意事項要區別對待。
預防感冒。不少中耳炎是感冒引起的,減少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可減少中耳炎急性發作的機率。
積極治療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一般來說,腦膜炎、流感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會引起中耳炎,病菌、病毒可通過鼻咽部感染中耳,需及時治療。如果鼻腔有分泌物,不要同時捏住兩個鼻孔使勁擤,防止細菌分泌物被擠壓進咽鼓管,感染中耳。
遊泳時儘量避免進水。遊泳選擇乾淨泳池,以免感染細菌引發中耳炎。如果已有鼓膜穿孔,注意保持外耳道的潔淨與乾燥,淋浴、洗髮時防止進水,禁止遊泳。
小兒患者還需要注意3點:
不要平躺著哺乳 對於哺乳期的新生兒或嬰兒,應避免平躺哺乳或餵奶。嬰幼兒咽鼓管短、寬且平,平躺餵奶會導致奶液倒溢,將鼻咽部病原菌帶入中耳,引發感染。
保持充足水分 嬰幼兒不會準確表達不適,哭鬧、頻繁抓耳及發熱是中耳炎的常見表現。對於伴有發熱的患兒,應保持充足水分,避免脫水降低患兒抵抗力,影響恢復。
注意全身狀況 如果炎症未被有效控制或患兒出現嗜睡、頸部僵硬強直現象,家長應警惕顱內併發症,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