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彭珊,2016年研究生畢業,放棄了留在貴陽的工作機會,選擇回到基層,考入織金縣地稅局工作。我愛人在國稅,後來國地稅合併,我們從同學變成了同事。
參與到扶貧工作後,我被選派至三塘鎮少仲村任第一書記。打卡籤到、入戶走訪、收集第一手資料成了我日日重複的工作。 因為第一書記要吃住在村,無法與愛人團聚,我愛人周末到少仲村看我時,總會陪著我一起遍訪貧困戶。我叫他不要來他硬是不聽,但其實,我也挺想他的。
在村裡開會
少仲村是深度貧困村,6個村民組124戶貧困戶。由於原第一書記退休,新婚燕爾的我「臨危受命」。從此,我成了家人的牽掛,也成了少仲村村民幫助留守婦女兒童12戶、化解矛盾糾紛20餘起、協調幫扶資金30餘萬元的「小彭書記」。從「小家」走向了「大家」。 剛到村裡,走在泥濘的毛路上,面對不願意交流的村民,我有過猶豫,但「既來之則安之」,我忍住淚水告訴自己:「單位信任才派我下來,我得為百姓多做點事才行」。
入戶走訪,進行政策宣傳
少仲村是典型的少數民族村寨,我剛開始入戶走訪就「碰了一鼻子灰」,多數村民幾乎不肯開口講漢話,不願意交流,我只能反覆「光顧」,做思想工作。 群眾房屋老舊破爛,我去協調資金修房;百姓的水未入戶,我協調資金修建水池,讓家家足不出戶就有安全飲水;百姓的銀行卡辦理不下來補助打不了,我就親自帶他們去銀行辦理。道路硬化了,百姓「3+1」保障解決了,人居環境乾淨整潔了,村民會主動找我這個「小彭書記」嘮家常了,少仲村也以新的面貌展現在大家面前。
發放物資
如今我得到村民信任,也算不辜負組織的信任,沒來少仲村之前我都不知道自己也可以是個女漢子。駐村兩載,我交給黨委一份答卷,少仲村如期脫貧出列,124戶625人貧困戶已全部脫貧出列,同全國一起邁入小康生活。沒有大家,哪來的小家,等打贏脫貧攻堅戰,完成使命,我也想體驗一下好媽媽、好妻子的角色,我也和少仲村的村民們一樣憧憬著美好。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澤爾
編輯 楊韜
編審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