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從「小家」走向「大家」|織金縣三塘鎮少仲村第一...

2020-12-28 天眼新聞

我叫彭珊,2016年研究生畢業,放棄了留在貴陽的工作機會,選擇回到基層,考入織金縣地稅局工作。我愛人在國稅,後來國地稅合併,我們從同學變成了同事。

參與到扶貧工作後,我被選派至三塘鎮少仲村任第一書記。打卡籤到、入戶走訪、收集第一手資料成了我日日重複的工作。   因為第一書記要吃住在村,無法與愛人團聚,我愛人周末到少仲村看我時,總會陪著我一起遍訪貧困戶。我叫他不要來他硬是不聽,但其實,我也挺想他的。

在村裡開會

少仲村是深度貧困村,6個村民組124戶貧困戶。由於原第一書記退休,新婚燕爾的我「臨危受命」。從此,我成了家人的牽掛,也成了少仲村村民幫助留守婦女兒童12戶、化解矛盾糾紛20餘起、協調幫扶資金30餘萬元的「小彭書記」。從「小家」走向了「大家」。   剛到村裡,走在泥濘的毛路上,面對不願意交流的村民,我有過猶豫,但「既來之則安之」,我忍住淚水告訴自己:「單位信任才派我下來,我得為百姓多做點事才行」。

入戶走訪,進行政策宣傳

少仲村是典型的少數民族村寨,我剛開始入戶走訪就「碰了一鼻子灰」,多數村民幾乎不肯開口講漢話,不願意交流,我只能反覆「光顧」,做思想工作。   群眾房屋老舊破爛,我去協調資金修房;百姓的水未入戶,我協調資金修建水池,讓家家足不出戶就有安全飲水;百姓的銀行卡辦理不下來補助打不了,我就親自帶他們去銀行辦理。道路硬化了,百姓「3+1」保障解決了,人居環境乾淨整潔了,村民會主動找我這個「小彭書記」嘮家常了,少仲村也以新的面貌展現在大家面前。

發放物資

如今我得到村民信任,也算不辜負組織的信任,沒來少仲村之前我都不知道自己也可以是個女漢子。駐村兩載,我交給黨委一份答卷,少仲村如期脫貧出列,124戶625人貧困戶已全部脫貧出列,同全國一起邁入小康生活。沒有大家,哪來的小家,等打贏脫貧攻堅戰,完成使命,我也想體驗一下好媽媽、好妻子的角色,我也和少仲村的村民們一樣憧憬著美好。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澤爾

編輯 楊韜

編審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付出、真心幫扶|織金縣三塘鎮布利村駐村第一...
    我叫毛勇,是織金縣第六中學的一名教師。2018年3月26日,我服從組織安排,赴三塘鎮布利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始了駐村幫扶工作。   布利村距三塘鎮政府4公裡,轄4個村民組,現有人口220戶857人,其中貧困戶63戶305人,海拔1810米。剛進村,只見山高坡陡,土地貧瘠,4個村落零星散落在大山之中,這讓我深知以後的幫扶工作任務不輕。
  • 「我的脫貧故事」高山蔬菜讓我成功脫了貧丨織金縣三塘鎮地猓村...
    我叫荀趙虎,家住織金縣三塘鎮地猓村団巖組,家裡有4口人,其中兩個孩子在學校讀書。2013年被納入貧困戶的我,一直以來得到政府的大力幫扶,感受到黨的溫暖,促使我脫貧的欲望更加強烈。2014年我參加了村裡的勞務合作社,在村幹部的勸導下攜妻子劉敏外出浙江義烏務工。一年來省吃節儉,但因為我們夫妻倆文化不高,幹的又是苦力活,收入依然微薄,難於支撐家裡的開支。2015年,我和妻子商量回家創業,種植高山蔬菜,一方面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另一方面蔬菜市場比較好,應該能掙上錢。
  • 「我的扶貧故事」找準在扶貧工作中的定位丨織金縣白泥鎮三合村第...
    我叫肖章春,是貴州畢節織金縣應急管理局的一名幹部,2018年受組織委派赴白泥鎮三合村工作隊擔任第一書記。如果說新任務、新環境使我的責任更大,要求更高樂。「責任重於泰山」是我人生的座右銘,人的一生只有勇於承擔對社會、對人民、對組織、對家庭、對朋友的責任,才能問心無愧。
  • 「我的扶貧故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織金縣阿弓鎮聯合村第一書記...
    我叫曾慶義,是織金縣應急管理局的工作員。2018年8月14日,在縣委、縣政府決戰脫貧攻堅大會上,我被組織派任阿弓鎮聯合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共產黨員的我,在那一刻便在心中堅定了要做老百姓的貼心人的信念。
  • 「我的扶貧故事」蓋起新房子 溫暖心窩子|織金縣上坪寨鄉扶貧幹部...
    我叫孫豔,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2018年參加工作,現任織金縣上坪寨鄉專職監察員。那個炎熱的夏天,我遇到了扶貧路上的第一個大難題--我的貧困戶住房保障不達標。王平家一共有7口人,王平和妻子任永琴在家務農,兩個兒子外出務工,兒媳周琴為三級智力殘疾,經常跑出門找不到回家的路,兩個孫子還不到3歲。2017年,王平生病住院,家庭經濟困難,被識別為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踏踏實實幹實事|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駐村幹部餘桂蘭
    我叫餘桂蘭,今年56歲,是織金縣委黨校的一名計算機教師,也是織金縣萬名幹部下基層的一員。在駐村扶貧的過程中,我從一件件小事中,積累了做好基層群眾工作的經驗,還自己也歸納總結出了一些「小妙招」。  在人居環境衛生改造上,我以身作則,發揮示範帶頭作用。在我看來,要脫貧就得先脫貌,連衛生都搞不好,還談什麼致富脫貧呢?
  • 「我的扶貧故事」志願服務是我最美好的回憶丨織金縣惠民街道辦事...
    我叫楊光耀。2018年大學畢業後,我放棄了在繁華都市就業的機會,毅然參加了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目前,我在畢節市織金縣人民政府惠民街道辦事處工作。在志願服務西部這兩年來,我認真負責的態度、熱心助人的激情深深打動了當地老百姓。
  • 「我的扶貧故事」盡心盡力去幫扶丨織金縣中寨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
    「文嬢孃,我家喝的水是從房子下邊郭家借來的,很不方便,我打算從對面小山引水下來,大約需要700米管子、還有家裡最近經濟老火,想申請點臨時救助,你看能不能幫忙申請一下......」這是我進入幫扶對象張習倫家中他說的話。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先扶智 治貧先治愚丨織金縣上坪寨鄉雙明村駐...
    我叫王勇,是貴州畢節織金縣醫療保障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6月,因組織信任,我又再次投入到脫貧攻堅一線的主戰場上——上坪寨鄉雙明村。建檔立卡貧困戶97戶413人,已脫貧86戶390人,其中2019年脫貧34戶157人,還剩11戶23人計劃2020年脫貧,異地扶貧搬遷了29戶129人。雖然只有一千多人樣大的一個小村莊,貧困發生率卻為38.28%,屬於上坪寨鄉的四個深度貧困村之一。根據上坪寨鄉扶貧工作站的安排,我分得11戶貧困戶結對幫助。
  • 舍小家為大家 | 我的扶貧故事
    舍小家為大家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1 1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永不悔|織金縣阿弓鎮吹聾村駐村第一書記...
    我叫陳虎,今年43歲,是織金縣紀委副科級幹部。2017年12月,因單位一名駐村老同志退休,我被組織安排接替他的工作,正式成為縣紀委派駐阿弓鎮吹聾村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工作的戰鬥堡壘作用,我帶領駐村工作隊加強辦公陣地建設,搬到新的村辦公樓,向縣紀委爭取辦公桌椅、電腦、印表機、複印機等辦公室設備,落實辦公陣地,保障村級各項業務能正常開展,並且吸納有志青年作為入黨積極分子。
  • 「惡之華」OP+ED集發售 廣播劇「惡之蕾」收錄仲村罵聲
    「惡之華」OP+ED集發售 廣播劇「惡之蕾」收錄仲村罵聲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3-04-29 15:32:00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生活要靠自己雙手去打拼—織金縣熊家鎮幹河...
    告別破舊的小瓦房,住上漂亮的大平房。依靠生薑種植、豬牛養殖產業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改變了我一家人的生活,我就是織金縣熊家鎮幹河村的村民周其貴。  我居住的地方叫做幹河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村子被整個幹河河流貫穿其中。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等靠要」|織金縣文騰街道獨山社區...
    我叫羅世亮,是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獨山社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四口早年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後來一場大旱讓家中經濟壓力大增,兒子媳婦兩人為謀出路選擇外出務工,留下三個還在上小學的孩子讓我和老伴代為照顧。村中沒有學校,三個孩子都是到8公裡外的其他村上學,由老伴負責接送。
  • 「我的扶貧故事」別讓貧困成為一種習慣|織金縣官寨鄉鳳崗村駐村...
    我叫熊江,是織金縣官寨鄉鳳崗村駐村幹部。   貧困的現象只有一個,貧困的原因卻是千差萬別,全面小康只是一條路,實現脫貧的路卻有千萬條。我是地道的農村人,畢業後在縣城工作,農村,便成為了我一生守望的地方。
  • 「我的扶貧故事」用愛解民「憂」丨織金縣茶店鄉安樂村扶貧幹部吳悠
    我叫吳悠,2017年到貴州畢節織金縣茶店鄉安樂村中壩組幫扶該村民組8戶貧困戶。初到安樂村中壩組時,每每走在滿是泥濘的「毛狗路」上,去走訪貧困戶時,新鞋變成「泥鞋」成了常態,我心裡一直思考「要想富先修路」,不把通村公路、連戶路修好,農戶的生產生活條件怎麼改善?怎麼脫貧?
  • 仲村美海的大頭照,不錯不錯
    Instagram @_nakamuramiu_ ,仲村美海的ins更新很少,只有71個帖子。今年27歲的仲村美海本來可以成為一名護士的,但命運就是充滿變數,在仲村美海從護士學校畢業那年準備找工作的時候,她遇到了領她入行的人,也就是她現在事務所的社長,而在去年年初日本周刊PLAYBOY竟然直接將仲村美海的檔案照登上了雜誌。
  • 「我的扶貧故事」舍小家顧大家,一切都值得|黃平縣重安鎮五福村第...
    我叫蒲祖潤,是黔東南黃平縣農業農村局一名幹部,從2016年4月開始,根據單位推薦和組織選派,我來到重安鎮五福村任第一書記,近5年的駐村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幾近癱瘓的愛人,舍小家顧大家。對全村235戶972人的貧困人口進行全覆蓋走訪,對他們情況做到心中有底;制定好脫貧方案,做好貧困戶的動態調整,做到應納盡納,應退盡退;把扶貧政策用好,把好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  我知道,駐村工作要從小事做起,每年的農忙時節都會和群眾一起活躍在田間地頭,出點力,幫點忙。
  • 「我的扶貧故事」陳亮:舍小家為大家無怨無悔
    幹群一家親唐松是我包保的建檔立卡戶,他家庭條件困難,由於沒有住房,全家4人一直在浙江寧波北侖居住,兩個大人務工,兩個孩子在私立學校讀書,租房和孩子的學習費用難以承擔,想回老家來但又沒有房子居住,他多次電話聯繫我希望得到幫助,我在電話裡告訴他,這是我責無旁貸的事,我一定想方設法給他解決。
  • 「我的脫貧故事」脫了貧,我也成了扶貧隊員|黔西縣大關鎮鍋仲村...
    我叫陳敏,是黔西縣大關鎮鍋仲村人,這些年,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下,在鎮村幹部的傾情幫扶下,我原本貧困的家庭脫了貧,我也有幸成了村裡扶貧工作隊的其中一員。  十幾年前,我從大關鎮文明社區嫁到鍋仲村田壩組,那時候家裡一貧如洗,房子是借別人家的,砌了磚牆蓋上瓦,地板就是土泥巴。公公劉正華患有胰腺炎、膽囊炎等疾病,經常都要打針吃藥。在我的孩子1歲多的時候,我們夫妻倆丟下年幼的孩子出門去打工,七攢八湊勉強建了毛坯房,門口還是泥院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