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荷蘭攝影師曾在香港短短停留幾天,但卻深深著迷於金魚街上的金魚。去年再次返回香港,花了十天的時間記錄這些金魚,將其製成一系列影集。
~~~~~~~~~~~~~~~~~~~~~~~~~~~~~~~~~~~~~~~~~~~~~~~~~~~~~~~~~~~
香港金魚街上的一間金魚店鋪。圖片源自於紐約布魯克林大橋公園(Brooklyn Bridge Park )舉辦的香港金魚街照片展覽。圖:版權歸Janus van den Eijnden所有
今年33歲的Janus van den Eijnden說道,自己三年前在香港逗留期間(夠野夠堅韌的芒草之角:旺角),用手機捕捉到了幾張快照,數量不多卻給他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他說:「那些小魚們被裝在小小的塑膠袋子裡,這樣的場景會讓人著迷。架子或者牆上掛著的魚多達成數以百計只,看起來多麼漂亮。」
等待出售的金魚。圖片源自於紐約布魯克林大橋公園(Brooklyn Bridge Park )舉辦的「香港金魚街照片展覽」。圖:Janus van den Eijnden
Janus van den Eijnden的系列照片現於紐約布魯克林大橋公園戶外展覽的圍欄上懸掛著展覽。包括他在內的40名參賽攝影師都有望奪得大獎,名單於月底公布。大獎包括每年在紐約一年一度的最大攝影村展覽活動的展覽資格、5000美元的獎金和價值5000美元的相機套裝。
春節期間,香港人都紛紛湧至金魚街,因為魚象徵著好運。但是金魚街已經不如以往。一月份的一份報告顯示旺角曾有數百間金魚店,但是現在僅剩下約一半的數量。
旺角金魚店鋪裡不同顏色和大小的各種金魚。圖片源自於紐約布魯克林大橋公園(Brooklyn Bridge Park )舉辦的「香港金魚街照片展覽」。圖:Janus van den Eijnden
上世紀50年代起,商販們就開始在旺角港鐵站售賣寵物魚。 20年代中期,經濟復甦發展後,售賣寵物魚這一行業發展得異常火爆。一些街邊商販搬到了通菜街的商鋪裡,也就是現在金魚街的中心地段。
有間店鋪老闆在旺角賣魚已有60多年的時間,他把急轉直下的行業發展歸咎於魚類品種的單一性。他還說到由於租金的上漲,迫使很多金魚店鋪關門停止營業,取而代之的是餐館或者寵物店。
Janus van den Eijnden回憶道自己花費了數天的時間記錄下該市場本身的一些資訊,如商家、新開張的商鋪或者剛剛關門的商鋪。他還想要把精力集中於記錄「這些無名小魚們的肖像」上,所以他將它們置於白色背景下,捕捉到了一部分。
這是Janus van den Eijnden第一次偏離平時專注的人類肖像拍攝方向。他最近的一個項目持續了三年之久,專注於拍攝搏擊選手。
他還回憶道,一開始商家根本不理解他在做什麼,他還爭取了很久。很多的商鋪都有標牌明確表明禁止遊客拍照。但是當Janus van den Eijnden給他們看完了自己手機上的金魚照片後,他們就任他隨意拍攝。
這位攝影師承認香港如同普通的大城市一樣,而自己卻是香港的超級粉絲。因為「所有人基本上都會無視其他人,作為一名攝影師,這一點太棒了!因為你可以自在地四處遊蕩。」
他可能還會回到香港拍攝更多的金魚照片。他曾計劃要跟隨買家們回到他們的家中,即可記錄下工薪階層香港人家中小公寓裡的魚缸,再和富有的金魚主人們以及他們超大的水族館作對比。
Janus van den Eijnden說道自己早已準備好了金魚街之行收穫的第二組系列照片,希望能夠有一天在香港展示這兩組系列照片,讓它們「回到家鄉。」
文/ Alan Yu
「喲,不錯哦」—— 求分享!
點擊右上角…即可分享此文到朋友圈!
眾樂樂,才是真的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