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般男人豔羨的美好感情生活大概就是齊人之福或者娥皇女英了。如果說齊人之福是一妻一妾的和諧「三人行」,那麼娥皇女英的姊妹同嫁又是怎麼回事呢?
《山海經·中山經》載:「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出入必以飄風暴雨。」兩晉時期的郭璞註:「天帝之二女而處江為神也。」清代汪紱(fú)註:「帝之二女,堯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也。」這裡的天帝即堯,堯之二女即天帝之二女。
對這個故事,《史記·五帝本紀》有較為詳細的記述。
據傳,帝堯年老後,因為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肖,不足以執掌天下——「(將帝位)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說:『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他問誰可繼任,四嶽(堯的四位大臣,分管四方諸侯,分別是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共同舉薦了舜。堯便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
後來,舜巡視南方時,死於蒼梧之野,葬於九嶷山,得此噩耗,娥皇、女英前往南方尋訪,二女在湘江邊上,望九嶷山而痛哭,淚灑青竹,淚盡而亡。被灑上斑斑淚痕的青竹,便成了今天所謂的「斑竹」,也稱湘妃竹或瀟湘竹。
自秦漢時起,湘江之神湘君與湘夫人的愛情神話,逐漸演變成舜帝與娥皇、女英的傳說,後世附會二女為湘妃或湘夫人。君山上有虞帝二妃之墓,墓前的一對望柱上有楹聯一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教員也曾藉此典抒情狀志:「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幹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比《史記》更早的《尚書·堯典》載曰(帝堯):「釐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概括來說,這則記述其實反映了我國古代比較原始的媵制婚姻,它是我國古代一種以媵人隨嫁的多妻制婚姻,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先秦雜家著作《尸子》更是明確地說「妻之以皇,媵之以英」。
不過,話又說回來,《山海經》來源太古老了,很多記述有頗多矛盾之處。比如,《大荒南經》中又寫道:「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這裡說娥皇是帝俊的妻子。對此,郭璞的解釋是:「俊亦舜字,假借音也。」後人將俊與舜形象、事跡融合,視作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