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食神》裡的「爆漿撒尿牛丸」當做藝術品的話,那火雞的「雜碎面」就是生活。
什麼是生活?生活就是家常便飯與柴米油鹽,只有填飽肚子的我們,才可以去追求所謂衣食住行上的優渥生活,才可以從食物中汲取能量來維持生命的基本特徵。用現在流行的一句網絡用語來說的話,那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
《食神》是1996年上映的香港電影,它講述了一個關於「食」的故事,也是關於生活的故事。這部電影很有名,因為它是周星馳的代表作之一,當然,如果只有實力派演技而沒有好看的劇情,它也不會如此成功。
個人認為,《食神》是周星馳最接地氣的一部作品。它源自生活,源自我們身邊,畢竟,誰家每天不做飯呢?雖然做飯是一個繁瑣的過程,但看到家人心情愉悅的吃著飯菜,這能帶給人一種充實的成就感。
其實,《食神》中的做飯情節不是很多,它的主題雖如片名一般,但其過程卻用「食」之一字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當然,其中也包含了江湖義氣與正反派的恩怨情仇。
起初看過《食神》之後,心裡又一次感慨的說:可能這就是周星馳的魅力吧…他總能用電影主題來體現自己獨特的觀點,也是能讓人產生共鳴的人生價值觀(這也是他的作品能吸引人們二刷三刷的原因)。
就像沒有人可以順風順水的度過一生一樣,每個人的生命過程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煩惱,《食神》中的史蒂芬·周不就是這樣嗎?!遭遇背叛的低谷,遇到火雞並做出「撒尿牛丸」後的新生。
人生的潮起潮落全在他身上完美體現(這也映射了現實中的我們),就像生活中總會有一些煩惱找上我們一樣。
《食神》的成功之處不止是把生活中的「食」講的透徹,也有通過它把人生感悟串聯其中的緣故,就像史蒂芬·周在少林寺的「修煉」一般。
其實,如果沒有火雞的拼死相救,他不可能領悟屬於自己的道路,更做不出這最後的「黯然銷魂飯」。
雖然這只是一碗叉燒飯,但滿漢全席也比之不過吧…他用心做出了屬於自己人生且最接地氣的一碗飯,也成功的化身為真正的「食神」。
最後,藝術源於生活,生活源於家常便飯,就像周星馳的電影藝術一樣,他用親生經歷改編成的電影感動了多少人?!可能這些源於生活中的故事才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吧…
那周星馳的電影到底是喜劇還是悲劇呢?就像在問生活是喜是悲一樣,可能這些全都有吧…人生如同食物一般,五味雜陳樣樣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