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上師大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張忠祥:非洲是正在崛起的大陸

2020-11-17 澎湃新聞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非洲一直都是一片遙遠而陌生的大陸,他們的認知大概就是非洲很窮,非洲人長著黑色皮膚和大大的眼睛,還有大草原和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對於非洲的真實狀態和環境,基本上很少人真正了解。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經濟體越來越密切的來往和交流,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和個人都將非洲視為一片亟待開發的處女地,仿佛非洲處處都是機會。在這種情況之下,對非洲的深入介紹和分析就變得越來越有必要。

《未來非洲》一書的兩位作者傑克·布賴特和奧布裡·赫魯比結合自己數年的經歷,採訪了非洲各領域領軍人物,納入了非洲人內部的視角,給我們介紹了非洲的歷史、困境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非洲聯繫越來越緊密的今天,如何解讀未來非洲會對我們現在選擇怎樣的發展路徑給出一定的啟示,這也是這本書的價值之所在。

圍繞著「未來非洲」這個主題,我們對上海師範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張忠祥教授進行了專訪,從他個人對非洲的研究興趣出發,追溯近三十年來外界對非洲這些年發展趨勢看法的變化以及變化後面的原因,進而去探索未來非洲的發展,以及中國應該如何更好地跟非洲進行合作以達到互利共贏。

張忠祥

澎湃新聞:

您什麼時候開始對非洲感興趣,開始研究非洲?個人的興趣來源在哪裡?您現在主要的研究內容集中在哪方面?

張忠祥:

這個起源很早了,一開始是一種巧合,是一個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因為我大學本科畢業時就留在省屬高校裡當老師。因為雖然那時候學校的要求不是很高,本科生畢業就能當老師,但是你不能滿足於現狀。那時候我考上華東師範大學世界史的研究生,導師是國內著名非洲史研究專家艾周昌教授。

我從1990年開始跟艾老師學習非洲史,1993年畢業後回到浙江師範大學當老師,這樣就一直從事非洲歷史的學習和研究工作。在學了一段時間以後,覺得這一塊對中國來說確實很重要。尤其是從2000年開始,中非合作論壇定期召開,代表整個國家都重視起來了。1998年至2001年,我又回到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學位,我的博士論文其實寫的是印度問題,這並沒有影響我對非洲的研究,再加上國家也很需要,所以就一直堅持下來了。我於2007年底來到上海,先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即現在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工作近四年,2011年進入上海師範大學,一直工作到現在。

我在做非洲現狀和中非關係研究的同時,也在做非洲史的研究。這幾年在做一個項目,就是研究20世紀非洲的歷史學與歷史學家,這個項目是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在2019年已經結項了。

非洲長期遭受殖民侵略和殖民統治,殖民史學在非洲史研究中留下很深的印記。在殖民史學家看來,非洲沒有歷史,假如非洲有歷史的話,也是殖民者在非洲活動的歷史。所以,非洲國家獨立之後,需要在歷史研究領域清除殖民主義的影響,要恢復非洲歷史的本來面貌。這是第一代非洲的歷史學家他們所提出的觀點,就是要從內部的視角來研究非洲歷史,要恢復非洲歷史的本來面目,尤其是要寫殖民統治之前的非洲歷史,因為殖民之後的非洲歷史都是殖民者的角度書寫的,中間有很多歪曲的地方。這個工作他們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包括奈及利亞的伊巴丹歷史學派,以及坦尚尼亞的三蘭港學派等等,這個對我們理解非洲史和非洲的現狀都是非常重要的。

澎湃新聞: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西方社會其實對非洲的態度一直在轉變。起先很多歐美國家的企業都撤回了,在2000年《經濟學人》將非洲稱為「無望的大陸」,但是十年後又將非洲稱為「崛起的大陸」,麥肯錫也在2010年和2016年分別發布了兩篇報告《雄獅在邁進》,好像一時間對於非洲的未來開始持有樂觀的態度。您自己在這期間也多次到非洲訪問和求學,從您的研究和觀察中,您認為西方主流媒體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觀念的改變?您自己對非洲的未來看法持什麼態度?

張忠祥:

冷戰期間,美蘇在非洲爭霸,它們的策略都是拉一批,打一批,所以會援助一些非洲國家,其目的是為了爭取非洲國家的支持。冷戰結束以後,這些傳統大國對非洲的興趣急劇下降,剛好那時候福山也提出了歷史終結論,認為資本主義勝利了,那爭奪非洲也失去了價值。

20世紀80年代末起非洲的重要性下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非洲推行多黨民主制,觸發了非洲原有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索馬利亞、賴比瑞亞和剛果(金)等一些非洲國家陷入了內戰。而這個時候西方國家對非援助減少了,非洲債務趨於嚴重,非洲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趨於邊緣化。而我們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抓住機遇,整個20世紀80、90年代發展挺快的,年均兩位數的增長,成為新興經濟體,在21世紀之初,成為金磚國家的重要一員。這時,中國與非洲都需要加強相互合作,共謀發展,所以在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論壇。

中國的崛起對非洲的經濟實際上起到了一個拉動作用,我們在國際市場上買什麼,什麼就漲價,所以原材料的價格漲得很快,大宗商品的價格一路走高,這個對非洲是非常有利的。非洲的經濟從2000年到2013年,有5%到6%的增長率,有些國家更快,甚至達到10%左右。

到2010年左右,西方也開始認識到非洲正在崛起,因為非洲大的戰亂都停下來了,非洲經濟取得了中高速的發展,非洲的一體化也取得積極進程,比如非盟的建立。有一點我要糾正一下,當西方國家對非洲不看好,認為它是沒有希望的大陸時,中國一直跟非洲非常好地進行合作,我們一直是非洲真誠友好的合作夥伴。近年來,在中非合作論壇的框架下,中非合作的力度進一步加大,2015年在約翰尼斯堡的中非峰會上,我們承諾三年提供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到2018年北京峰會時,面對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中非合作方面我們的力度並沒有減少,還是維持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當然,在這個三年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中,除了少部分無償援助,更多的是投資,是有償的,有的是優惠貸款,也包括企業投資,總之都是互利互惠的。

所以總的來看,西方對非洲的看法在21世紀最初的十年有一個明顯的轉變,從「失望的大陸」變成「希望的大陸」或「崛起的大陸」,西方國家現在認為非洲在崛起,是一種對非洲比較好的發展態勢的肯定,也說明了我們國家一直堅持的對非策略是正確的。

澎湃新聞:

您剛才大致講了一下非洲過去簡單的發展過程,以及外界包括西方和中國對非洲發展的看法,那您覺得非洲未來會是一個怎麼樣的發展途徑?

張忠祥:

關於非洲的未來,我比較認同《未來非洲》這本書的基調,即未來非洲會是一個崛起的大陸,成為全球的經濟引擎。

為什麼呢?一是非洲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世界的資源寶庫;二是非洲現在人口有13億,青少年人口的佔比在世界上所有大陸中最高。所以它既有資源還有勞動力,加上現在大部分非洲國家主觀上要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再加上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技術和資金投入進去,這幾方面結合起來,非洲幾十年以後成為世界工廠,我覺得還是可期的。因為產業轉移是有一個梯度的,西方的主要國家發展起來以後,首先帶動亞洲四小龍發展,後面我們中國內地也發展起來了,中國發展起來以後也帶動了周邊國家的發展,比如東南亞還有印度,慢慢地最後就到非洲去了。這是一個逐漸轉移的過程。而且現在非洲國家的學者也好,領導人也好,都在強調要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就等於說不能白白地進行資源輸出,要在本地加工製造成工業品以後再出口,推動製造業的發展。

我們剛才也講到了,非洲國家為什麼在20世紀頭十年發展那麼快,是因為那段時間原材料價格上漲,那現在為什麼它們日子比較難過?就是因為原材料價格下跌,這樣就會受制於人了,所以要發展工業,很多非洲國家也開始辦一些工業園區,這也起到了一個示範帶動的作用。

還有我覺得有些人說非洲人很懶,沒有前途,這個我是反對的,因為觀念是可以改變的。中國改革開放之初,西方人可能認為我們中國人也是很懶散的,但是這些年發展下來,現在世界上素質最高的工人就在中國了,富士康有多少萬人在裡面的流水線上工作,假如放到1970年代、1960年代是不可想像的,怎麼會在那裡幹活,對不對?觀念會變的。總的來說,對非洲未來的發展前景,我是充滿希望的。

《未來非洲》,【美】傑克·布賴特、奧布裡·赫魯比/著 敖軍/譯,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萬墨軒,2020年2月版

澎湃新聞:

我們剛才聊的是技術製造業,在《未來非洲》一書中,作者著重描述了非洲的科技產業的崛起,一些非洲的科技創業者不僅在他們的國家取得了成功,有一些甚至擴展到了其他國家及大陸,比如肯亞Safaricom公司推出的行動支付系統M-PESA,肯亞甚至正在以「草原矽谷」的名號崛起,您對這種趨勢的看法是什麼?非洲有可能出現第二個矽谷嗎?

張忠祥:

我覺得這恰恰是非洲當前經濟的新亮點,這幾位作者很敏銳地抓住了,其中有一個作者在非洲跑得也比較多,見識也蠻廣,抓住了這個非洲發展的新動向。

非洲現在經濟總的體量不大,大概只有2.6萬億美元,中國現在GDP在100萬億人民幣,大概相當於14萬億美元左右,(所以)它的經濟體量比較小,人口數量又跟我們相當,在13億左右。非洲的經濟發展速度,這兩年總體來看可能不是太快,假如不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的話,今年大概可以達到3.9%,去年還不到3.9%,等於說現在每年增長率都在4%以下。但這裡面出現了新的亮點——數字經濟的發展,這也是我們國家這兩年在提倡的,所以非洲人現在幾乎跟我們同步吸收世界上一些比較前沿的東西。雖然跟我們比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但是非洲有些國家還是不錯的,比如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這幾個國家,在數字經濟上發展相對是比較好的。

數字經濟的發展對非洲來說尤其重要,為什麼呢?因為非洲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後,造成了銀行網點少,要用錢要取錢的時候很不方便,現在使用手機就可以取就可以轉,彌補了這個不足。而且數字經濟起來了,還可以帶動就業。總的來說非洲的零售業沒有我們發達,雖然非洲國家的大城市比如各個國家的首都也有大型超市,買東西很方便,但是農村地區基本上沒有這樣的超市。在網上購物興起以後,大家開始利用手機買東西,物流和送貨上門的快遞都需要人力,這就產生了一種新的業態,給一些年輕人提供了就業機會。所以數字經濟在非洲有發展的土壤。前兩年肯亞手機支付的比例甚至超過了中國的平均水平。

但是這些國家的網速可能沒有那麼快,基礎建設還需要進一步發展,而且也不能統一來看,因為非洲國家太多,不同國家的差異性很大,而且差距也很大。將來數字經濟有可能成為一個突破口,這是現在整個非洲發展的新態勢,也契合迅速發展的中非關係的現實需要,這本書很好的提到這一點,應該說是有前瞻性的。

澎湃新聞:

非洲現在是中國「一帶一路」共建的重要夥伴,而未來推動非洲的發展,非盟制定了一個議程叫《2063議程》,在今年年初時非盟發布《2063年議程》執行情況評估報告,完成情況並不是很理想,平均執行水平只有32%。您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怎樣才能與這個議程有效對接,幫助他們實現這個目標?

張忠祥:

非洲《2063議程》是一個遠景規劃,假如說已經達到30%,我覺得很不錯了。因為對非洲來說,真正要做好實現也挺不容易的,要達到各方面的要求,而每個國家的情況也不一樣,需要進行很多地區性的協調,這個地區協調對非洲來說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剛才你講到這個數字能夠達到30%多,已經很了不起了。

《2063年議程》的總目標是要在2063年,也就是非洲統一組織成立100年之際,實現非洲的復興,是跟我們中國兩個100年差不多的概念。這裡面還列了17個比較大的目標,包含了方方面面,包括非洲國家和平穩定、經濟發展、基礎設施,還要改善青年人和婦女的地位、增加就業機會、給予平等權利等等,還有整體基礎設施的建設,所以這個規劃是很了不起的,這首先是要肯定的。

確實,我們「一帶一路」的倡議要和非洲的《2063年議程》對接。其實,在很多方面的合作已經開始了,例如基礎設施的對接,我們在非洲造鐵路、修港口、建公路,早在20世紀60、70年代就開始了,最近一二十年已經取得很多成就。當然這一對接不是一兩年能做好的事情,是一個中長期的過程。實際上有一些標誌性的成果已經出來了,像亞吉鐵路、蒙內鐵路都已建成通車,奈及利亞的萊基深水港的建設已經啟動。當然也不是只在這一個方面,很多都已經在進行當中,現在也初見成效,這對於我們雙方都是非常有利的。現在總的情況就是非洲國家普遍對我們的「一帶一路」倡議,持非常積極的態度。

我們的「一帶一路」倡議在美國這些西方大國那裡可能會受到質疑,甚至周邊大國也會表示疑慮,但是我們在非洲能夠得到非常大的歡迎,非洲國家的發展也非常需要跟我們合作。非洲54個國家裡面有43個國家跟中國籤了「一帶一路」合作協議,這個比例很高了。雖然「一帶一路」在非洲很受歡迎,但是我們在具體落實的時候,還要把工作做細做好,還需要消除民間的一些誤解,把合作成果更多地惠及當地民眾。

肯亞「2030年願景」宣傳圖(圖片來自網絡)

澎湃新聞:

很多西方的媒體對於中非關係有這樣一種批評,認為中國企業在非洲紮根是一種新殖民主義,利用經濟優勢對當地進行經濟和文化的掠奪,您怎麼看待這一觀點?

張忠祥:

新殖民主義理論就是西方一些學者和政客強加在我們這個中非關係頭上的,我們不承認也不接受。據我所知,新殖民主義論的論調也不是這兩年才有的,2005年就有這個說法。這個說法講起來就有點酸溜溜的感覺,西方國家看到我們在非洲的成就,在實際上沒什麼影響力,就從口頭上詆毀。

為什麼西方要拋出這個理論呢?因為他們把非洲看成他們的勢力範圍,然而你跑進去了,而且做得比他們好,他們當然不舒服,就開始詆毀你。我覺得我們對西方政客和媒體說的這些話不需要太在意,中非合作對中國和非洲都是有好處的,中國在非洲發展的評價也很高,這就足夠了。

其實西方國家在非洲的影響,包括經濟影響還是很深的。以石油合作為例,西方國家在非洲國家往往佔據大部分品質好的區塊,中國可能只有一些邊邊角角,比如說蘇丹,而中國在那裡發展的石油項目運營得非常好,西方國家炒作達爾富爾問題,並利用蘇丹南北民族的矛盾,最後這個國家分裂成兩個國家,中蘇(丹)石油合作因此受損。

總的來說,我認為新殖民主義這些觀點就是西方國家在輿論上打壓你,是維護他們本國的利益的,而中非合作是互利共贏的,不是什麼新殖民主義。

澎湃新聞:

在《未來非洲》裡面有介紹說非洲的未來可能面臨著一些發展的阻礙,有一個主要是說可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全人類的災難,今年的新冠疫情明顯是一個,到現在對非洲影響也非常大,非洲各國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狀況各方面都遭受了打擊,您怎麼看待疫情對非洲的影響?他們應該如何應對疫情的影響?

張忠祥:

疫情對非洲的影響還是挺大的,非洲開發銀行今年1月份的報告預測2020年非洲經濟發展是增長3.9%,現在受到疫情的衝擊肯定是達不到了,肯定是負的了,那到底是-1.6%還是-4.8%,這個都要看疫情的整個發展情況,現在還不好說,而且影響肯定是滲透到方方面面的。

非洲國家經濟實力不夠,醫療水平十分有限,但是他們在應對新冠疫情方面還是做了不少的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其重要表現是,非洲沒有出現新冠病例的大範圍失控,整個非洲大陸病例相對較少,大概有100萬多一點,主要集中在南非、埃及等幾個國家。現在各地的疫苗開發已接近尾聲,而且將陸續投入使用,我相信疫苗上市以後,儘管非洲在開發疫苗方面會困難一些,但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有了之後,也會向非洲伸出援手,中國肯定也會支援非洲一些。所以只要疫苗開發得比較順利,整個世界的新冠疫情可以得到控制,那麼疫情對非洲的影響也是有限度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專訪中國非洲研究院經濟研究室主任楊寶榮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馬子倩)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呈加速傳播趨勢,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3月31日表示,此次疫情是二戰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全球性危機。與美歐多國相比,非洲整體上確診和死亡病例相對較少,且境外輸入型病例佔比較大。
  • 以保育非洲大陸各種龜類為目標-----非洲龜類協會
    烏龜所生活的偏遠地點,使得研究的進行非常困難,況且烏龜在整個非洲大陸都被當成一種食物來源遭人獵捕。針對非洲水龜和陸龜品種以及其原棲地的整體知識、處置和保護,遠遠落後世界各地對於烏龜的保育成效。大部分的焦點都放在亞洲的烏龜危機上,然而非洲的許多烏龜品種也同樣身陷危險。然而,目前幾乎沒有任何關於大部分品種的資料和紀錄,以便了解或確認。
  • 非洲電影:重塑非洲文化形象
    儘管如此,非洲的電影活動在獨立前一直為歐洲的宗主國所控制,直至20世紀60年代非洲大陸掀起民族獨立浪潮,其本土電影正式發端。弔詭的是,由於文化霸權的存在,告別了殖民統治之後,有關非洲的電影形塑仍為好萊塢統治,並在長期的文化灌輸下成為全球觀眾想像非洲的主要資源。於是,真實的非洲往往被屏蔽。因此,從事非洲電影研究,既是從批評意義上為非洲正名,也是從跨文化視角重新理解當今非洲的文化藝術生態。
  • 首屆中國非洲研究年會和中國非洲研究院第五屆大使講壇舉行
    人民網北京12月7日電 首屆中國非洲研究年會和中國非洲研究院第五屆大使講壇於12月5日在北京舉行。此次活動由中國亞非學會、中國非洲研究院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非洲研究中心聯合舉辦。活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首屆中國非洲研究年會開幕式及中國非洲研究院第五屆大使講壇,第二個階段為研討會,第三階段為閉幕式。外交部非洲司司長、中非合作論壇後續行動委員會秘書長吳鵬在中國非洲研究院第五屆大使講壇上發表「非洲形勢和中非關係」主旨演講。中國亞非學會副會長、中國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所長李新烽主持了開幕式及大使講壇。
  • 鴨嘴龍曾「漂洋過海」來到非洲大陸
    該項研究負責人、巴斯大學米爾納進化中心尼古拉斯·朗裡克(Nicholas Longrich)博士說:「在距離卡薩布蘭卡幾個小時車程的一處礦井中發現這具恐龍化石,這是『最意想不到的事情』,這完全是錯位的,就像在蘇格蘭發現袋鼠一樣,當時的非洲完全被水域隔絕,那麼鴨嘴龍是如何到達非洲的呢?」
  • 非洲宣布小兒麻痺症絕跡 非洲製藥之路未來在哪裡?
    非洲製藥—通往成功的處方 非洲藥品市場的價值正在迅速增長,但非洲大陸仍有70%以上的藥品依賴進口。大衛·託馬斯(David Thomas)對非洲的製藥研發和生產的促進方式進行了調研,以期發現改善非洲醫療現狀的鑰匙。
  • 首屆非洲咖啡貿易中心非洲咖啡冠軍咖啡師...
    「這是一款來自衣索比亞的咖啡,是東非精品咖啡的代表,有著蔗糖般的甜味、柔和的柑橘酸,衝泡的最佳溫度是......」 12月22日,在雨花區高橋國際商品展示貿易中心舉行的2020年非洲咖啡貿易中心非洲咖啡冠軍咖啡師挑戰賽上
  • 非洲文化月|非洲文化藝術系列講座|徐薇:非洲·人類學·情緣
    十年,且聽徐薇博士講述她的非洲情緣。   徐薇,人類學博士,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副院長、浙師大非洲研究院中國非洲人類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長期從事南部非洲種族與族群關係研究、非洲華僑華人研究。作為非洲研究者,徐薇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將她在非洲的生活娓娓道來。衣帶翩躚,不過少女莞爾一笑。
  • 專訪:疫情後非中將迎來更廣闊的合作空間——訪奈及利亞中國研究...
    新華社阿布賈1月5日電 專訪:疫情後非中將迎來更廣闊的合作空間——訪奈及利亞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奧努納伊朱新華社記者郭駿奈及利亞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查爾斯·奧努納伊朱4日在阿布賈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非洲和中國的關係建立在長期相互尊重和政治互信的堅實基礎上,不會輕易受外部因素影響,疫情後非中在公共衛生
  • 《非洲藝術史》:完整的非洲,完整的非洲藝術
    近日,由浙江師範大學陳鳳姣副教授、潘江龍副教授翻譯的著作《非洲藝術史》出版。這是國內非洲藝術通史譯著,非洲藝術研究的重要著作。《非洲藝術史》是非洲研究協會藝術委員會眾多專家應教學需要研究的結晶。非洲研究協會藝術委員會會員親自捐贈實地照片和歷史照片,為讀者提供豐富的文化語境,帶領讀者全面深入地了解非洲藝術。諸多學者通力合作完成的這本書,內容橫跨整個非洲大陸,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還包括馬達加斯加、尼羅河流域和北部非洲,並涵蓋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歷史作品。全書分為5部分,按照非洲藝術的地理和時空順序,詳述整個非洲藝術的歷史。
  • 專訪:中國經濟亮眼成績為非洲經濟復甦帶來希望——訪辛巴威中非...
    新華社哈拉雷12月19日電  專訪:中國經濟亮眼成績為非洲經濟復甦帶來希望——訪辛巴威中非經濟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唐納德·魯沙布瓦  新華社記者張玉亮  辛巴威中非經濟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唐納德·魯沙布瓦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 美軍在非洲建立前哨基地網 已含60個基地
    資料圖:美軍在吉布地基地參考消息網12月1日報導 美國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計劃網站11月26日發表了美國國家研究所研究員尼克·特斯的題為《美國在非洲的基地帝國擴張》的文章,編譯如下:在曾被稱為「黑暗大陸」的非洲,一場爭奪來了又走了。如果你對此一無所知,是因為這就是想要達到的效果。
  • 非洲自貿區:阿爾及利亞是否在非洲市場上擁有競爭力?
    在當時,阿爾及利亞貿易部長卡邁勒·拉齊格強調,加入這一地區將使阿爾及利亞能夠從非洲大陸上豐富的潛力與機會中獲益。根據這項協議,從明年年初開始,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關稅將逐步降低,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涉及高達90%的關稅稅目,而對於最不發達國家而言,則僅涉及10%的關稅稅目,時效長達5年。
  • 千萬年前,變色龍從非洲大陸漂洋過海,來到馬達加斯加
    由於世界上大部分的變色龍在馬達加斯加,於是傳統上人們認為世界各地的變色龍是由馬達加斯加的變色龍遷移過去的。也就說,非洲大陸的變色龍應該是馬達加斯加變色龍遷移過去的。怎麼遷移的?那就是在海上抓著漂浮的木頭過去的。
  • 尼萊塢的崛起:「非洲好萊塢」如何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基地?
    在中國,相比「美國好萊塢」與「印度寶萊塢」的耳熟能詳,尼萊塢這座非洲的電影「寶藏」,時至今日還「埋藏」在這塊廣袤大陸之下,不為大多數世人所熟知。在尼萊塢崛起之前,非洲大陸上唯一的自製電影形式就是非洲導演所拍攝的膠片電影。
  • 非洲手機之王傳音崛起的邏輯
    它是如何崛起的?它在非洲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它做了哪些有意思的事?它如何在貧乏、分散的非洲攻城略地?它的故事對行業有哪些重要的啟示?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認識一下這家神奇的公司——傳音。 因此為了節省花費,很多奈及利亞市民會隨身攜帶3、4張SIM卡,為了就是隨時切換,市場研究公司Informa曾有數據顯示,奈及利亞的移動手機用戶平均每人擁有2.39張SIM卡。 當時諾基亞、三星等主流廠商當時只支持單卡,於是一個重要的差異化策略就是出爐了——雙卡雙待。
  • 「非洲之王」的崛起與困獸之鬥
    另一方面,傳音手機在非洲做的一系列本地化應用、創新以及打法策略也需面臨在印度、東南亞等不同市場的磨合考驗。此外,招股書顯示,傳音核心技術形成專利共計630項,正在申請且受理的境內和境外專利合計項1655件,其中受理的發明專利1064件。
  • 奇幻非洲大陸,再次啟程
    那讓我們再次跟隨路虎徵越之旅 踏上納米比亞這片奇幻大陸。 路虎徵越之旅·納米比亞探險之旅 現實版「冰與火之歌」 沙漠與海洋,德國型格和非洲風情
  • 智庫 | 非洲研究學術團隊就春晚涉非節目發聲 國家高端智庫功能再次凸顯
    索馬利亞籍學者、非洲研究院東非區域國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和丹博士在Blackface on the Chinese New Year Gala- A Classic example of Cross-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一文中認為,中國對於這個小品中的「塗黑臉」的理解與其他文化對於這一現象的理解不管是在語言,歷史還是在文化背景上來說都是不同的。
  • 非洲,難上加難
    作者:德米特裡製圖:豹妹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儘管有無數人高呼非洲將是本世紀的希望大陸,但如今非洲依舊是地球上最貧困、最混亂、最不為人關注的大陸。非洲的疫情中心新冠傳播到今天,其重災區分布呈現出明顯特點:發達國家的中心城市為最嚴重區域,由於交通便利、國際間人流物流頻繁、城市人口密度大、聚集性場所多,病毒一旦在早期流入便難以控制。加之快速提高的檢測能力,病例也就以爆發之勢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