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黑化」從來不是愛而不得的最終歸宿

2021-02-14 這般女子

最近在追《緊急公關》。我喜歡娓娓道來注重細節講述的劇集,很顯然,它不是。但追劇這件事,只要夠閒,足夠有耐心,追的下去,足矣。

 

我喜歡袁未颯颯的感覺,所以最後即便林中碩酒醉把她錯認「雯雯」,我都不相信她真的會走向彈幕給的歸途:「袁律師要黑化了」。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懂套路的人明白人心:什麼年代了,多獨立的女性,遇到感情,處理方式 還在原地踏步。

 

《追風箏的人》,我就是帶了點這種「原地踏步」的套路看完的,「為你,千千萬萬遍」出現時,我以為死去是哈桑最好的結局;哈桑父子被趕走時,我以為命運給予他的,只剩下嘲諷和厄運。

 

多年以後,追隨著阿米爾的腳步,回到阿富汗的土地上,聽拉辛汗說哈桑的經歷,讀哈桑寫下的信:他依然是那個愛笑的少年,他結婚生子,他熱愛生活,他識了一點點字,他甚至已經知道了阿米爾小時候的謊言;但他依然關心阿米爾是否結婚是否有孩子是否還放風箏是否快樂;他同意並認真照看阿米爾家裡留下的院子,並為此失去生命,原因是「老爺待我就像父親一樣」。那個被阿米爾看不起、為阿米爾遭受侮辱、被阿米爾冤枉卻一言不發默默離開的人,在離開後好像從未受傷一樣認真生活、心懷感恩,記著的還是和阿米爾一起長大、玩遊戲、在街上追風箏的事情,甚至還說「如果你回來,你會發現有個忠誠的老朋友在等著你」。

 

這是我見過「報復性」最強的故事,我接受你所有的選擇及其中有意無意的傷害,實在不行,我可以離開,在其他任何地方茁壯成長,曾經所有的美好,都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滋養我成為更好的自己,留給對方的,只有一條通向「好人」的路(如果你願意贖罪的話)。

 

我問過一位朋友:你現在單身一人,會記恨那個與你相戀多年卻忽然娶她人為妻的前男友嗎?她毫不猶豫:會的。與此相比,我更喜歡惠英紅單身的故事:「如果那個男孩回來求婚,她一定會嫁給他」。他不過是問了她一句「我愛你用廣東話怎麼說」,一句話溫暖一輩子。終結一個人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從來都只能是自己,及自己的選擇。因為

 

愛,從來不是我得不到誰都別想完整擁有的毀滅;愛,是我愛你,與你何幹的坦蕩磊落。

 

以上,是為1。

 

 



相關焦點

  • 《追風箏的人》:在追「風箏」之時,你是「阿米爾」還是「哈桑」
    「所有讀過《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人都會記住這句話,又讓人許許多多的人感動的一句話。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上高中,那個時候就被感動得不行,現在再看一遍,同樣很感動。《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一個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的兒子哈桑情同手足,一起成長。然而在一次風箏比賽之後,兩個人的關係發生轉變。哈桑為了讓少爺阿米爾贏得比賽,忍受了別人的侮辱,可由於阿米爾膽小懦弱、以及內心一直嫉妒哈桑可以得到父親的寵愛,所以他目睹了哈桑被欺凌,卻選擇了逃避。
  • 鄧靜:追風箏的人
    著名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在其《追風箏的人》裡寫著這樣一句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 , 不管那意味著什麼 , 讓我們勇敢地去追。」在對鄧靜的採訪中,深刻感受到他就是一位「追風箏的人」,懷著一顆守藝的初心,跟著風的方向,追尋空中爭奇鬥豔的「點點星辰」。疫情期間鄧靜製作愛心風箏,為武漢人民抗擊疫情加油鼓勁鄧靜對風箏的喜愛源於兒時。
  • 人生必看電影《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派拉蒙公司於2007年發行的劇情片。該劇改編自卡勒德·胡賽(Khaled Hosseini)同名小說。由馬克·福斯特執導,赫立德·阿卜杜拉、阿託莎·利奧妮、肖恩·託布、薩伊德·塔格馬奧等人主演。影片講述了發生在兩個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哈桑身上的故事。
  • 【閱讀】《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賽尼
    《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賽尼這本小說太令人震撼,很長一段時日,讓我所讀的一切都相形失色。二十六年前的喀布爾,兩個少年在追逐著滿天的風箏。其中那個叫阿米爾的男孩是少爺,在他身邊和他年齡相仿的少年叫哈桑,阿米爾的忠僕和玩伴。在這一天,少年阿米爾贏得了人生中第一次勝利,像個男子漢一樣在嚴父的注視下贏得了風箏大賽的冠軍。然後,也就在這一天,他隨即目睹了發生在哈桑身上的暴行,卻因為自己的怯懦而沒有上前保護自己的朋友,一個曾經救過自己並且如此深愛自己的朋友。
  • 追風箏的人解說
    《追風箏的人》是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裡面這是一部關於人性弱點被窺視及贖罪的電影,講述一段不平等的友情,以及關於這段友情的背叛與救贖。阿米爾從小很懦弱,被人欺負不敢反抗,父親說他缺點什麼。哈桑不用看天卻總能追到風箏,有人說他是看著風箏的影子在奔跑,阿米爾知道不是,哈桑就是知道風箏會落在哪。
  • 《追風箏的人》觀影感悟
    ——題記《追風箏的人》就像是一盞明燈,點亮了人們的心。這個電影講述了一個少年成人之後為自己曾犯下的錯誤買單,並勇敢的面對曾經的人、曾經的事。主人公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原是一對非常友好的夥伴,可是在一次風箏比賽上,他們的命運被逆轉了。哈桑為了去追阿米爾割斷的風箏,而被人打了一頓暴打。雖然阿米爾目睹了整個悲劇的發生,但他並沒有出手相救,只留哈桑一人被折磨著。
  •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逐屬於自己的命運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逐屬於自己的命運,而我們的人生仿佛是一條單行線,從來容不得回頭。從呱呱墜地到白髮蒼蒼,命運饋贈給我們的每一件禮物背後,其實都上了一層枷鎖,而對於《追風箏的人》中的阿米爾來說,他的枷鎖就是那隻風箏。《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這本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其實是作者寫給自己的作品,但沒成想一經發行便風靡全美,成為當年的爆款。
  • 《追風箏的人》,有一種愛叫做哈桑:為你,千千萬萬遍
    我們沒有必要知道斷了線的風箏飛往何處,但只要你能為之付出真心,那一定就在你所追尋的方向。 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你,有沒有至真至誠的喜愛過一個人?為了她臉上的笑,願意為她付出千千萬遍。你,有沒有把一件事隱藏在心裡的陰暗角落?為了忘記這份痛苦,假裝遺忘不願提及,卻也渴望自我救贖。
  • 『書海無涯』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
    於是,就有了我們眼下這本書,《追風箏的人》。胡賽尼說,這本書自出版以後在全世界範圍內備受歡迎,你們能想像到我有多麼吃驚。《追風箏的人》很大部分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那段時期,世界到處是對阿富汗的誤解與偏見,阿富汗人更是備受歧視。可是,當讀者告訴我,閱讀這本小說讓他們對阿富汗人有了具體的認識,他們再不把我的祖國看作僅僅是一片不幸的、麻煩不斷的、災難深重的土地時,我深感光榮。
  • 追風箏的人
    聽到這段獨白的時候我不由得想起了一本書的名字——《追風箏的人》。作者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地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我相信看過它的人都會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這本書講述的是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
  • 《追風箏的人》:人終其一生,究竟是為了什麼?
    01,真正的愛孩子,是讓他成為自己在《追風箏的人》中阿米爾的父親,和大多數的父母一樣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對阿米爾寄託了極大的希望。就如同拉辛汗所說的一樣:「孩子又不是圖畫練習冊,你不能光顧著要塗上自己喜歡的色彩。」真正的愛孩子,是讓他可以做自己,按照自己的節奏與規律來過好自己的人生,經營好自己的生活。
  • 《追風箏的人》:人生的「救贖」,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輪迴」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美國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暢銷書。全書圍繞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展開,殘忍而又美麗。情同手足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在一場風箏比賽後,哈桑為了保護阿米爾的風箏被人侵犯,而阿米爾選擇了逃跑。由於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於是阿米爾逼走了哈桑,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
  • 《追風箏的人》出版10多年,讀者依然愛它,因為故事就發生在身邊
    《追風箏的人》是我最近偶爾翻翻的書,書中講了一對發小因為一次變故,兩個人的關係發生改變,主人公阿米爾一心想要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為你,千千萬萬遍」更是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有的人愛它,是因為從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的人愛它,是因為心懷感恩之心;有的人愛它,是因為看到了人性的懦弱;有的人愛它,是因為相信人性的溫暖。
  • 《追風箏的人》這部電影有宿命論的味道
    如何評判一部電影值得一看,首先,它得有一個好故事,這個故事得凸顯出「人」,還得有一個大背景,也就是特定環境下的人,如何將這些人的關係聯繫起來,需要一個線索——風箏。讓我悲傷的是哈桑,他視阿米爾為兄弟,最好的朋友,他為了這個懦弱的小主人,他深愛的兄弟,為他追風箏,以致遭到阿塞爾的性侵,一個男孩對另一個男孩,我的內心的崩潰的,哈桑的內心更崩潰,但為了阿米爾,他獨自承受下這一切,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 《追風箏的人》:一本暢銷書的十年
    封皮上印著紫紅色夕陽下一隻黑色風箏剪影。腰封上有智利作家伊莎貝拉·阿連德(Isabel Allende)的推薦,她曾被稱為「穿裙子的馬爾克斯」:「這本小說太令人震撼,很長一段時日,讓我所讀的一切相形失色。文學與生活中的所有主題,都交織在這部驚世之作裡,愛、恐懼、愧疚、贖罪。」《追風箏的人》第一年銷售15萬冊,第二年翻倍,第三年第20次加印。
  • 《追風箏的人》書摘
    《追風箏的人》書摘作者:(美)卡勒姆·胡塞尼編輯:Simone插畫:Simone 不過爸爸說起這些故事的時候,從來沒有提到阿里是他的朋友。 奇怪的是,我也從來沒有認為我與哈桑是朋友。無論如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朋友。雖然我們彼此學習如何在騎自行車的時候放開雙手,或是用硬紙箱製成功 能齊備的相機。雖然我們整個冬天一起放風箏、追風箏。
  • 張敬軒《追風箏的孩子》:即使心一死都要有心跳
    高中的時候看過《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也以為張敬軒那首《追風箏的孩子》跟這部小說有點關係。歌的開篇很沉,靜靜在敘述一段往事一樣,也沉得有點讓人聽不下去。好在副歌部分軒仔唱得足夠盪氣迴腸。當時瘋狂單曲循環這首歌的時候,是閨蜜要去廣州那邊學習,面臨分別的那段時間。
  • 讀書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結尾當阿米爾再一次放起風箏,再一次使用哈桑的絕招「猛升急降」,再一次為索拉博,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為了哈桑,為了他自己去追風箏的那一刻,他內心的愧疚已全然消散,當負罪的軀體再次輕快地奔跑,當傷口癒合的臉頰湧現笑意,如果你不曾從頭讀來,你定不會理解那一刻,那一刻讓人感覺異常幸福,然而這種幸福就像捧在手掌的水晶,如此光芒耀眼,如此珍貴美麗,卻也是如此易碎難得。
  •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好的電影!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我深切的感受到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是多麼幸運和幸福,那是一種什麼絕望我的天吶,拿槍指著你,石頭砸死人,為了一群孩子不得不出賣某個孩子,從來沒有覺得在綠綠的草原上,放一放風箏是如此美好曼妙的事情?父子情,兄弟情,主僕情,恩情貫穿全文,儘管有過糾結但最終還是遵循了本心,真好!
  • 偷影子還是追風箏?
    --唐 高駢《風箏》最近有復讀的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偷影子的人》,牽著全書的一根線,是一隻風箏。不由得讓人想起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德勒.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雖然看過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電影也搜來看過,不只一遍。風箏更是一直飛舞在全書故事情節之中的隱秘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