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專稿 記者/王啦啦 五柳
很多人一定還記得,在武漢方艙醫院,曾經有一張走紅網絡的照片——一位男患者戴著口罩躺在床上安靜地讀著書,在容易讓人心生焦慮的疫情之下,這種內心世界的安寧與強大更顯難能可貴,這大概就是閱讀帶來的力量。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很多人利用「宅家」時間通過讀書汲取精神力量,尋求心靈慰藉,自我提升。近日某社交平臺發布的《2020網民閱讀報告》顯示,疫情期間31.6%的網民讀書量超上一年總和,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們一起來聽聽疫情之下的閱讀故事。
疫情「打亂」了我的閱讀計劃
讀者一:胖瓜
年齡:20+
身份:北京某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肯定是有變化的,我的書單換了不少。」
這是疫情發生以來,胖瓜讀書的最大感受。作為一名「自律」的讀者,胖瓜每年都會給自己列一個詳盡的書單,內容包括:今年大概要讀多少本書,讀哪些類別的書,甚至會明確到每一本書具體是什麼,但疫情的到來,「打亂」了這個計劃。
「現在這個特殊時期,一些書『加塞』了,比如《鼠疫》、《霍亂時期的愛情》、《獨居日記》等跟當下情況更貼合的書。如果不是因為新冠疫情,它們應該還在我的書架上『吃灰』,不知道哪年能安排上,或者是一直都安排不上。」
武漢封城、全國各地醫護人員馳援抗「疫」,胖瓜翻出了加繆的《鼠疫》,這也講了一個抗「疫」故事。書裡有一段描述了奧蘭解封後的情景,大部分人歡呼雀躍,與久別的親人相擁,但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另外一部分因為鼠疫「喪失了親人,也喪失了一切快樂」的人。
胖瓜的讀書筆記
胖瓜對這段描寫產生了共情:「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是它又跟我們正在面對的現實非常近。武漢封城期間,一些人失去了親人,面對武漢解封,他們也許並沒有自由、放鬆或者期待的心情。」
讀完了《鼠疫》,胖瓜又把目光轉向了《獨居日記》,這本書算是梅·薩藤隱居避世時的手記,書中談論思考和創作,談論戀情與友情,記錄日常瑣事和對四季的細緻觀察。從老家安徽淮北回北京復工後,單位要求大家居家辦公,胖瓜也當起了「宅女」,獨自住在北京通州的出租屋裡,泡泡花茶、種種多肉、做做飯、讀讀書、彈彈古琴。她認為,長期處於恬淡閒適的狀態下的自己應該能與梅·薩藤「神交」一把,「大多數時候重複又平凡的生活讓人厭倦,但總是有美好的事情發生,窗外的柳樹發芽、樹梢小鳥嘰嘰喳喳、牆角二月蘭綻放,一切都是生命怒放的樣子!」
「鳥雀呼晴」 跟著花間詞去雲遊
讀者二:雨文
年齡:30+
身份:南京某雜誌編輯
與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平時的雨文喜歡抱著手機進行碎片化閱讀,比如看看荔枝新聞、新浪微博、知乎、朋友圈等等,新冠爆發後,她就把古詩詞重拾起來,每天抄一首,細細品讀,「平時節奏比較快,沒有那種心境去讀,這種就需要慢慢來欣賞。」
雨文說,一開始讀的時候,人還是比較浮躁的,看兩眼就刷一下手機,漸漸進入狀態後,能堅持近一個小時不去看手機。
雨文是個感情細膩的人,平時有空的時候總喜歡出去看看風景、拍些美照、發個朋友圈,再配上一兩句很美的句子,所以花間詞是她的最愛,初夏即將到來,她戀上了周邦彥的《蘇幕遮》:
蘇幕遮
宋·周邦彥
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簷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品讀這些描寫美景的花間詞,跟著古詩去雲遊,心情就會好很多。」雨文說。
除了讓自己心情輕鬆起來,雨文說,這樣的閱讀也讓她有了意外的收穫,「前段時間,需要寫一篇與古城相關的文章,很多詩句自然而然在腦子裡蹦了出來,『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十裡秦淮生春夢,六朝煙月薈金陵』……寫得非常之順手,以前寫這類文章的時候還是很費勁的,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現在很自然地就能想到這些句子。」
閱讀和思考讓未來更明晰
讀者三:陳工
年齡:30+
身份:青年創業者
「疫情期間閱讀的時間更集中了,書的選擇也更多了。」
疫情之前,陳工讀1本書要花一個半月的時間;疫情期間,同樣的一個半月時間,陳工讀了10本書。
以前讀的書很少涉及企業管理和金融,疫情期間,這些書都被納入了陳工的書單。同時,作為一位「80末」的老爸,這段時間,他還研究起了親子教育。
陳工擁有一家小型的建築設計公司,管理著十幾號員工。創業初始,他認為做好一家企業就是「有事兒一起做,有錢一起賺,大家開心最重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意識到,一家公司若想良性有序地運轉,僅憑接活賺錢這種單一的方式是遠遠不夠的。疫情期間,長時間居家隔離的空閒給了他閱讀和思考的時間。
「最近,我讀了裡德·霍夫曼的《聯盟》,啟發很大。書裡說企業裡的每一個成員都應該有各自的規劃,無論是企業合伙人還是普通的員工,成員們的成長軌跡決定了公司未來的走向。」
陳工坦言,讀這本書之前,他從沒考慮過這些問題,但讀完以後,他開始督促合伙人和員工擬定自己的職業規劃,推薦大家一起學習提升。「今年5月份有註冊建築師考試,我們有一位同事今年要參加,我認為通過這樣的考試提升自己,遠比完成眼前的一單業務意義大。所以就把他手上的活兒接過來,讓他安心備考。如果大家都有所提升,那公司未來發展的思路也會更廣一些。」
陳工最近的書單
除了創業者,陳工的另一重身份是「80」後老爸。他的妻子是一位媒體人,疫情期間報導任務繁重,於是,陪伴兒子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他的肩上。「教育小孩我也是照書學的,我剛讀完一本親子教育的書叫《終身成長》,裡面會有一些方法教我們通過誇獎把好的品質內化成孩子的習慣,這個技能我就學會了。」
「比如今天老師教的英語單詞他都學會了,要在以前我可能會誇他把英語學好了,但後來我意識到這種表揚太浮於表面了,孩子有可能為了獲得我的表揚而去學英語,並不是自己想要去學。所以我現在會誇獎他學英語堅持得不錯,同時鼓勵他要為了自己能說好英語而去自主學習,把堅持學習慢慢內化成一種習慣。孩子對『堅持』『自律』這種抽象的詞彙是沒有概念的,作為家長,我們得在平時去引導他。」
作為一名「實用型」的讀者,陳工把通過閱讀收穫的想法都適用到了工作和生活中。
閱讀讓人平心靜氣 心生智慧
讀者四:趙先生
年齡:40+
身份:研究人員
「我是個比較喜歡買書的人,但是因為工作繁忙,又身處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買來的書大多數根本沒時間閱讀,只能束之高閣,疫情期間,時間變充裕了,正好把這些書拿出來讀一讀。」趙先生說。
作為研究人員,趙先生不但讀了一些平時沒有時間深度閱讀的專業書籍,給自己充了電,還閱讀了不少人文類的書籍,他最愛的就是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這本書原著是用英文寫的,後來進行了中文翻譯,所以讀起來有些許晦澀,以前嘗試了幾次都沒能讀下去,這次倒很快讀完了。在書中,烏臺詩案之後,蘇東坡僥倖留下性命,但仍被貶黃州,途中他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這首詩。」
和子由澠池懷舊
宋·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趙先生說:「蘇軾在詩中寫道:『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飛鴻這麼優雅的鳥,它不是在天上飛,而是在雪泥裡踐踏,「我們每個人會被人生當中沉重的、累贅的東西拴在這個地面上,這其實是大多數中年人的生活狀態。」
「但結尾他又寫道:『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他們兄弟倆在崎嶇的雪泥裡跋涉,沒有騎馬,而是騎驢,還是蹇驢,又有一些幽默在裡面,蘇東坡能夠活下來,靠的就是他的幽默和樂觀,人生總歸會遇到一些無奈,要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它。」
作為父親,疫情期間,趙先生還陪著孩子讀完了卡爾薩根的《宇宙》,作者是物理學家霍金的偶像,也是一位非常有人文關懷的美國天文學家,從他的著作中便可感受一二:
「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存在過的每一個人,都住在這裡——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我們DNA裡的氮元素,我們牙齒裡的鈣元素,我們血液裡的鐵元素,還有我們食物裡的碳元素,都是曾經大爆炸時千萬星辰散落後組成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星辰」。
「地球也只是『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我們人類又何其渺小,面對病毒會恐懼,關在家裡會覺得無能為力,但依舊努力不放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星辰』,在這樣的時期陪孩子讀這樣的書,是特別有意義的。」 趙先生說。
楊絳先生說,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有時遇到心儀的人,聽到愜意的話,或者對心上懸掛的問題偶有所得,就好比開了心竅,樂以忘言。」疫情之下的閱讀,讓人平心靜氣,沉澱內心的淤泥,生出智慧來,待疫情過後,再重新出發!
以下是荔枝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書單,閱讀「閱」美哦!
《霍亂時期的愛情》
《美了千年 卻被淡忘》詩經名物圖解
《蘇東坡傳》
《人間詞話》
《宇宙》
《三體》
《活著》
《鼠疫》
《論語》
《燦爛千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