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隔壁小區有一間錄音棚,是我錄製課程的地方,往年夏日步行穿過小區的時候,我會看到許多老人家帶著還在牙牙學語的孫子、孫女在玩。老人家們大多坐在凳子上扇扇子,孩子或者在地上蹣跚學步,圍繞小區的基礎設備遊戲,或者直接就被放在推車上,左看看右看看,推車上的收音機播放著各種風格的歌曲。
每回經過這些地方的時候,我總是很想上前去給長輩們出主意,其實還有很多遊戲是合適各種年齡段的老人家和孩子一起玩的,在小區裡散步的一上午,可以搗鼓的遊戲當然也可以很豐富。
我們現在大多都明白,「陪在孩子身邊」不等同「高質量的陪伴」。有時候可能覺得自己已經陪伴了孩子的成長,但從現代兒童發展心理的角度來說,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陪伴。但有時候理念更新的速度太快,對於老人家來說,接受難度不能過於苛責。太複雜的道理和步驟,到底是否合適長輩的思維和思考方式,當然也需要我們琢磨清楚。
老人陪孩子玩耍,其實也能做到輕鬆、簡單、質量高。所以,我打算將這幾年我家玩過的祖孫遊戲梳理出來,供大家參考。雖然因為疫情影響,戶外聚玩的機會少了,但不會影響活動開展的,我們把場所換成家裡或者安全的空曠地方就可以了。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這些遊戲的做法,我給大家做一些簡明扼要的要點示範,也把遊戲目的和步驟做了一些針對性的調整。希望全天下的長輩們也能享受寓教於樂的祖孫樂,樂融融。
可愛小豬
按摩和撫觸,其實是我家孩子出生後,我和婆婆一起在兒科醫生那裡上的第一個親子遊戲。當時兒科醫生說,要是擔心老人家腰一直彎著脊椎不舒服,也可以讓孩子躺在床上,老人家坐在旁邊,或者有一個比較高的尿布臺幫忙。
在我家哥哥弟弟還是個小嬰兒的時候,每次洗完澡,我和婆婆都會給他們做按摩,孩子們很喜歡,每次給他們摸摸,他們都是躺在床上或一動不動,或衝著我們哈哈笑,我也能感受到孩子們的享受。給嬰幼兒按摩的好處有很多,比如可以協調五感,刺激腦神經發育等,同時,按摩也是我們和孩子增進感情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安全,也能讓他體會到我們對他的關愛。
初生的孩子,有著很敏銳的觸覺,不同的觸摸方式會讓孩子有不同的感覺。隨著孩子對語言節奏有一定的感覺,將觸覺與聽覺結合起來,可以讓孩子有全新的感覺。比如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這一個「可愛小豬」的按摩遊戲。
遊戲目的:協調視覺和觸覺,刺激腦神經發育;增強信賴感和安全感;豐富孩子的認知結構。適合年齡:0-12個月實操要點:孩子平躺在床上,我們用一隻手握住孩子的手,並將孩子的手打開。用另一隻手接觸孩子的手心,並念「我有一隻小小豬」。再用手在孩子手心畫圈圈,說「轉呀轉呀轉不停」。接著用兩根手指豎直交替順著孩子的手臂往上移,說,「忽然開始往前走,一步,兩步,三四步」。手指移到孩子下巴或其他地方處,為孩子撓痒痒,說「停在這裡嚕嚕嚕」。每次遊戲時間不超過20分鐘。
小提示:這首兒歌比較簡單,對於老人來說,記憶起來難度也不會太大。如果有其他的比較熟悉的兒歌,也可以用自己熟悉的兒歌,再配合動作進行。只需要記得要形成一個固定的童謠歌曲,重複練習和固定環境是嬰幼兒學習的必備條件之一。要注意的是,在做動作時儘可能符合兒歌節奏,使親子互動更加有趣。可以多做幾次,也可以在孩子的另一條手臂或兩條腿等任意地方上做這個活動。
另外,在做這個遊戲時,我們還可以和孩子進行一些語言上的互動,來達到豐富孩子認知結構的目的,比如我常用來引導孩子的敘事示範法,都是很好地幫助孩子提升認知結構、提高智商的辦法:
在遊戲前,問孩子「寶貝,我們一起來唱兒歌吧。」,是對所進行的事情進行客觀並簡約的敘述;
問孩子「開心嗎?」,是對孩子的情緒和回應進行陳述和命名;
問孩子「我們再來一次,看小豬多可愛呀。」,是對所處環境進行引導和敘事描述,大家都可以試起來。
黑白圖卡
孩子一生下來就有視力,但是還不具備視覺。對於只能感覺到明暗光線、和模糊物體輪廓的新生兒,我們可以適當給他一些視覺刺激,提升視覺功能。
這裡有一個優先順序大家可以都記錄下來,對於剛出生的嬰兒,圖畫書的選擇,圓形圖案大於立體圖案,黑白的垂直長條圖卡是很好的選擇。因為剛出生的孩子更喜歡看那些明暗相間、黑白交界的地方,而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的色彩鮮豔的東西。處在視覺敏感期的孩子,明暗對比強烈的事物更能吸引與維持他的注意力。=
所以在我家哥哥弟弟小的時候,我給他們準備了一些黑白圖卡(註:圖卡不等於閃卡),讓老人在孩子清醒的時候陪孩子玩,因為遊戲比較簡單,也比較輕鬆,老人也很樂意。不管是做推車,還是躺在床上,都很方便進行,因為水平式地掃描圖片,也是新生兒觀察事物的方式。
遊戲目的:提高孩子的視覺敏感度;豐富孩子的認知架構適合年齡:0-5個月實操要點:將孩子抱在懷裡,儘量讓孩子和老人面朝同一個方向。取出圖卡,置於孩子眼睛前方20-20釐米的位置。將圖卡從孩子左眼前方慢慢移至右眼前方,再慢慢移回來,活動持續20-30秒,然後從左到右,從右到左,做反覆練習。每次遊戲時間不超過20分鐘。
小提示:給孩子看卡片很簡單,在給孩子看圖卡時,仍需要與孩子保持多一點的互動,多對孩子說說話。即便是簡單幾句招數,讓老人家重複說就好,絕對是沒問題的。因為都同樣開拓孩子的智力發展。
例如可以對孩子說:「寶貝,看看這張圖片。圖片裡有兩種顏色,一種是黑色,一種是白色,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這是幫助發展孩子的顏色認知;「寶貝,你喜歡這張圖片嗎?」這是藉由對話促進和孩子的交談,記得一定要給孩子幾秒鐘讓孩子嘗試回應;「你真棒,一直在看這張圖片呢!」這是用正向肯定來鼓勵孩子繼續發展好的遊戲習慣。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也可以嘗試其他的方式刺激孩子的視覺神經。例如,將卡片貼在牆上,讓孩子趴著看;或者在房間擺設一些閃爍的小燈,每天開三到四次,每次給孩子看幾分鐘,這些都對孩子的視覺發展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度過了剛開始的幾個月後,大家可以用顏色鮮豔的圖畫書來替代哦,隨著孩子的視覺發展,孩子對色彩的辨識能力也會逐漸出現。孩子會逐漸適應和喜歡色彩鮮豔的東西,比如藍色、綠色、紅色和黃色,所以圖畫書也要及時更換。
散步遊戲
運動量對於嬰幼兒的身體發展,甚至視覺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這裡也包括帶孩子散散步、曬曬太陽。
平時可以讓老人帶孩子出去散散步,曬個太陽(不要暴曬,做好物理防曬)。特別是早上晨起這回事兒,這個老人家比年輕人的早睡早起的意識可好多了。但這個散步過程,早上呼吸新鮮空氣、伸展肢體動作,對於孩子來說,確實是很好的生活習慣養成。當太陽光比較烈的時候,我也見過很多老人家會帶自家的孩子在陽臺上,藉助著一些遮陽地理位置的幫助,來「曬曬太陽」,這也是很好的方式哦,記得可以讓孩子多眺望。因為帶孩子散散步,不等於帶孩子去太陽底下暴曬。
遊戲目的:增強孩子的體質;幫助孩子體驗良好的情緒;培養視覺發展。適合年齡:0-12個月實操要點:讓孩子躺在小推車裡,和他一起出門去戶外散步。
一邊散步,一邊給孩子介紹今天的行程,介紹周圍的風景。當孩子不想躺著時,將他抱出小推車,引導他觀察一下花朵或者蝴蝶。小提示:
正如我在今天文章開頭描述的,很多老人帶孩子到戶外曬太陽,都是孩子看孩子的,老人聊老人的。老人和孩子的互動很少,尤其是1歲以下的孩子。其實,多跟孩子說話,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智力發展都有極大的幫助。
這裡說的多說話,不是要求老人家一定要強制性地、和孩子漫天說豐富的、複雜的、浩瀚的故事,這個是很多讓老人家膽怯的任務。簡單地重複練習,一點點增加認知關鍵點,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會更好,也會更符合孩子的發育特徵。
比如「今天天氣真好啊,我們一起出去曬太陽吧。」、「太陽照在身上是不是暖暖的啊?」、「看這裡有這麼多人啊,你高興嗎?」、「這朵花真漂亮啊,你喜歡嗎?」這些都是很好的示範。
隨著孩子的月齡長大,我們可以每次疊加一個信息,將「天氣真好」,逐漸疊加為「天氣真好,雲很白,風很舒服」等,這些都是很好的延伸變化。
會說話的玩具
孩子不會說話,但是他能從聽到的語言中得到相關的信息。隨著外部話語信息的越加豐富,他的表達方式和內容也會相應增加,語言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是我們常說的「接受性語言技巧」和「表達性語言技巧」。
下面介紹的這個遊戲,就是我家玩得比較多的動物模仿秀——會說話的玩具。我當時,結合婆婆的愛好和習慣,做了一些遊戲包的改良,讓老人家和孩子的聊天,每次的話題都可以比較聚焦。遊戲目的:發展表達性語言技能;傾聽和發聲練習;練習溝通技巧適合年齡:3-9個月實操要點:讓孩子躺在床上或地上。依次取出不同的動物玩具,用不同聲調模仿動物作自我介紹。在介紹一種動物之後,讓孩子抓一抓這個動物。
小提示:孩子雖然聽不懂大人說的什麼,但是他會根據成人說話的頻率而得到不同的信息,當成人語速較快時,他往往會跟著做一些快速的動作;而當成人語速較慢時,他也會跟著慢下來。所以,平時,我們在與孩子互動時也要注意語速。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得到放鬆與休息,說話的語速也要慢一些。再回到我們這個遊戲中,由於這個遊戲需要模仿各種聲調,如果老人一個人做不來,也可以作為一個全家的遊戲,例如由奶奶做開場,爸爸扮演老虎,媽媽扮演小白兔,孩子一定會很開心:奶奶:「寶貝,我今天要給你介紹幾個動物朋友。」爸爸:「你好,我是大老虎,我可是森林之王哦。」(聲音兇兇的、粗粗的。)媽媽:「你好,我是小白兔,我最乖巧哦,小朋友們都喜歡我。」(聲音溫柔的,細細的。)不用我多描述,這個場景我想你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有趣,對吧。喊名字遊戲
喊名字遊戲,很多老人都喜歡跟自家孩子玩,我家長輩們也是。剛開始,我也習以為常,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再深究一下,就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遊戲,並且是非常有意義的裡程碑遊戲。
3個月的孩子聽力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而且由於頸部肌肉的發展,孩子已經能轉動頭部來關注某個物體了。喊名字遊戲除了能讓彼此持續發展信任關係之外,更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步。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嬰兒並不認為自己和我們是分離的個體,在第一年或者第一年半的時間裡,我們可以觀察到孩子正努力發展自己的自我認同感,從認識自己的身體、探索自己的環境、到觀察自己的家人。促進這個發展的一個方式,就是我們時常以孩子的名字來稱呼他,這是孩子自我認同感發展的重要一步。
遊戲目的:發展自我認同感;培養家庭關係的信賴度適合年齡:3-12個月實操要點:
讓孩子平躺在床上。在孩子四周的不同方位叫孩子的名字。當孩子轉過頭來看你時,對孩子報以微笑,鼓勵他的這一行為。小提示:
雖然三個月的孩子不能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但是對於聲音的敏感性還是高的,所以他們做的只是回應家長的聲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將自己的名字和聲音聯繫起來,家長不妨用孩子的名字代替「寶寶」、「寶貝」的稱呼。在玩喊名字遊戲時,還要記得時不時誇一下孩子,例如:「你又找到我了,真棒!」「哇,你知道了自己叫Joshua是不是!」
隨著孩子的月齡增加,我們可以增加更多的描述內容,來幫助孩子搭建自己的自我意識,比如遞給孩子玩具並且描述它,「Joshua,我有一個大象玩具給你玩」,比如描述孩子的行動,「Joshua,你正握著大象,你正在用你的手碰大象的鼻子」。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的萌芽期,其實奧秘也是在於我們如何去啟發孩子感知自己的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個狀態。喊名字遊戲,其實背後不僅僅只是為了逗孩子笑一笑。
趴著玩時光
讓孩子可以趴著自己好好玩,讓孩子俯臥抬頭,是孩子很重要的啟蒙遊戲。平時老人在家帶孩子,就可以鼓勵老人和孩子多玩這個遊戲,也可以讓老人解放一下雙手,少點抱孩子,減輕一下身體的負擔。一舉兩得。
對於小小的嬰兒來說,只是趴著這個動作就需要他完成包括從脖子、肩膀、胳膊到背部的肌肉訓練,這相當於一個小嬰兒完成了自我提升的馬拉松。要知道孩子最終能學會坐、爬、走和跑,每一個環節都是因為身體肌肉的牽動才能實現。
所以讓孩子多趴的遊戲,還可以給孩子創造從小鍛鍊的機會,孩子才有積攢足夠的力量,才能夠讓自己的身體也移動起來。最終這個能力的高低就成了真正影響孩子坐、滾、推和爬的關鍵。對於一歲之前的孩子來說,趴著玩的時間進度應該是這樣子的:
- 0到1個月的嬰兒,肚皮時間應該維持在3-5分鐘一次,每天進行2-3次。- 1到4個月的嬰兒,一天總共趴著的時間可以維持在20分鐘左右。如果寶寶的狀態很好,我們可以鼓勵寶寶每天趴著的時間達到一小時。- 超過4個月之後,孩子喜歡趴多久,就鼓勵孩子趴多久,因為慢慢地,孩子會在趴的狀態裡學會翻滾、爬和坐,可以靈活地調整自己的運動姿態。遊戲目的:提高孩子頸部肌肉的力量;提升孩子的大運動發展能力適合年齡:0-12個月實操要點:
將孩子放在地上或床上。幫助孩子由仰臥的姿勢調整為俯臥的姿勢。蹲下,在孩子視線前方說話,引導孩子抬頭看你。隨著活動的展開,以後可以逐漸增加孩子抬頭的時間。小提示:剛開始,孩子抬頭維持的時間很短,很可能就只有幾秒,以後可以逐漸增加他抬頭的時間。我家兩個孩子在「趴著玩時光」遊戲中,孩子對趴的接受度的提高主要得益於下面這三個法寶:
有趣的玩具。我會挑選一些有趣的玩具擺放在孩子的視線面前,比如鏡子、手偶或者鈴鐺,讓孩子可以凝視前方,並且有動力抬起頭來去看清楚到底是什麼物品。
舒服的遊戲墊。事實證明選擇一個舒服柔軟的接觸面,絕對可以提高孩子趴的信心,比如運動球、毯子,以及哺乳枕這類的U型枕頭也非常合適作為孩子胸部的支撐。
和孩子一起趴著。我們可不能只是讓孩子在那裡趴,然後就去忙別的。一是不安全,我們要防範孩子的窒息風險;二是正向的鼓勵很重要,很多時候讓孩子有信心堅持下去的動力,都是我們在旁邊的鼓勵。所以當我家孩子趴著的時候,我們也會和孩子一起面對面趴著,讓他可以看見我們的表情,這種不同視角的變化對孩子來說特別有趣,孩子咯咯笑了起來,也相應地提高了孩子趴著玩的有趣度。
動動手動動腳
音樂總是離不開節奏,節奏是姿勢的一部分。跟音樂和節奏相關的肢體活動,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3個月大的孩子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音樂的敏感性,表現出最原始的節奏意識。讓老人帶著孩子一起和節奏律動,孩子開心,老人在音樂中身心也能得到舒展。
遊戲目的:培養孩子對節奏的敏感性
適合年齡:3-12個月
實操要點:
讓孩子躺在床上或地上。播放音樂,輕輕握住孩子的兩隻手腕,隨音樂的節奏擺動。抓住孩子的腳踝,隨音樂節奏擺動。將孩子雙手或雙腳合在一起,隨音樂節奏擺動。小提示:
這裡的樂曲選擇不是重點,體驗不同類型的音樂對孩子的情緒能力發展是很有幫助的,比如我家娃爹喜歡放 Jon Crosse 的爵士樂音樂 CD 給孩子,其實也是合適的。如果老人喜歡唱歌,也可以自己哼唱樂曲,這樣更容易控制節奏和速度,如果體力不錯,還可以抱著孩子隨著音樂的節奏踏步、搖擺、晃動,甚至起舞呢。
我們一定要留意和孩子玩遊戲的信號交流狀態,注意和孩子的眼神交流。我家喜歡爵士樂,我們在播放的時候配合一種溫柔、撫慰的聲音和孩子討論音樂,是可以讓孩子學習自我放鬆的技巧。
如果是動態感很足的音樂,那麼在做動作的時候,大家的表情也要足夠豐富哦,我之前見過戶外老人家和孫子玩過這個遊戲,放的是老人家很喜歡的小蘋果,但是老人家的表情一點都不開心,沉重著無意識地動動腳和動動手,這個是我們常說的「信號阻滯」。
很多時候為什麼明明在陪孩子玩,孩子卻可以很生氣,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訊號沒有反應,忽略了孩子的環境信號。
藏貓貓
沒有孩子不喜歡藏貓貓吧,直到現在我家哥哥弟弟都非常喜歡,每回玩藏貓貓,他們的笑聲都能響徹整棟樓。回想一下,從小時候簡單的藏一藏躲躲看,到現在發展為複雜的高階藏貓貓遊戲,我也算是妥妥地和孩子好好玩轉了藏貓貓的無限關卡哈。
回到小月齡的藏貓貓遊戲,大多數孩子在4個月末的時候開始著迷於藏貓貓遊戲,出現和消失的變化會令他們驚奇不已(當然,有時候也會大哭)。這是因為這個月齡的孩子還未建立「物體恆存」的原則。
掌握物體恆存的原則,對孩子的認知發展非常重要,這同樣也是孩子發展因果關係、培養解決問題技巧的基礎。我們需要引導孩子明白,物體即使不在實現範圍內了,但是它仍然存在的概念。
藏貓貓遊戲可以分為兩種類型,藏人和藏物,功能有點微妙區別:
藏人遊戲可以增進家庭關係的信賴度,臨近1歲和1歲後引入的藏人遊戲還可以幫助孩子渡過人生必須要經歷的分離焦慮;而藏物遊戲可以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在這個階段,同樣伴隨著孩子通過線索和提示,來學習搜尋並且找出物品的過程。遊戲目的:初步培養孩子的物體恆存概念;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發展解決問題的技巧適合年齡:4-12個月實操要點:讓孩子平躺在床上,給孩子一個有趣的嬰兒玩具,比如小的填充物。用小毛巾蓋住玩具的頭部,1-2秒再掀起小毛巾。讓孩子平躺在床上,我們和孩子面對面。遮住自己的臉,然後1-2秒後放開,遮住,放開。可以引導孩子也模仿並且主動玩這個遊戲。藏物和藏人遊戲可以交叉一起玩哦。小提示:剛剛說了,藏貓貓(藏物)遊戲同樣也可以發展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那我們可以怎麼樣引導呢?一,在與孩子對話時,儘量使用令孩子感到好奇的語氣和語調。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好的提問方式會讓遊戲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在給孩子一個有趣的嬰兒玩具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先結合遊戲「會說話的玩具」,跟孩子來一場有趣的開場白呢?這些都會增進孩子的參與力度,並且會讓孩子的生活每時每刻都是啟發要素。
二,我們要引導孩子去尋找線索。在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的過程中,要記得對於年幼孩子來說,拆解步驟勝過於長篇大論。每次說完一個簡短的指令,停下來,觀察孩子的表情,然後等待孩子的反應,慢條斯理是很好的心法。比如問問孩子,「小狗去哪裡呢?」,如果發現孩子並沒有去尋找玩具,或者不知道如何回應你,當然也可以提供暗示或建議鼓勵,「 Joshua,我們一起來找玩具」,「你可以嘗試把毛巾掀起來」。藏貓貓(藏人)遊戲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家庭信賴感,並且在關鍵時候可以幫助孩子過渡
動感瓶子
孩子4個月末時,已經可以嘗試著兩手分別轉一個玩具,再往後一些,他還可以準確地抓住正在運動的物體。瓶子是一個很好的玩具,不僅易得,而且方便孩子抓握。讓孩子抓握滾落的瓶子,能練習孩子的抓握反射,培養孩子手眼協調的能力。
遊戲目的:練習抓握反射;培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適合年齡:4-8個月實操要點:扶著孩子讓他靠著我們坐穩。在孩子面前,將枕頭一端抬高,成為一個斜坡,把空塑料瓶子放在枕頭最高處。放手讓塑料瓶沿著枕頭斜坡自然滾落。引導孩子伸手去抓滾落下來的瓶子。
小提示:選擇塑料瓶子,是因為它裡面可以裝東西,製造高度差滾落的過程可以有遊戲的驚喜感,促進孩子不同知覺的協調,比如讓眼睛和耳朵(視覺和聽覺)作用在一起。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圓球來代替塑料瓶,或者用不同大小的瓶子來調節遊戲的難度。老人可以在瓶子向下滾落時發出一些可愛的聲音如「咕嚕嚕」、「啪嗒」等,來增強遊戲的趣味性。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給老人家準備一些裝滿各種東西的瓶子,讓孩子來聽聽聲音,比如在引入瓶子之前,可以讓孩子伸出手先接觸瓶子,搖動瓶子讓孩子聽聽裡面的聲音,和孩子說「Joshua,你在玩瓶子,讓我們聽聽它發出來的聲音」,都是非常重要的鼓勵口語示範。當然,為了方便老人家收拾,可以選擇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玩耍這個遊戲,也不要太高或太低的高度,沙發是很合適的地方,免得讓老人家總是彎腰撿東西。
踩線走
我家哥哥Joshua在1歲的時候,那時候剛學會走,我帶他去上了蒙特梭利的早教班。其中有一個固定的環節,就是踩線走。整一年的早教班,每周一次,一個小時的課時,其中有3分鐘是留給踩線走的。
遊戲目的:鍛鍊孩子的平衡和秩序技能;強化孩子的肌肉力量和協調能力實操要點:如果孩子剛學會走路,平衡感和跨出的步伐還不太穩定。可以試著讓孩子在筆直的線上行走,有助於孩子腦部的發展。
等孩子走得不錯了之後,再試著畫一條彎彎曲曲的線來走。除了學走路,也可以學習停下來,還可以多試著換玩法。
踩線走其實挺難的,理論上說,1歲孩子的大腦發展,很多已經可以維持身體的平衡,固定姿勢,靈活的運用手腳了,但實際上,如果你給孩子劃一條線,或者沿著家裡的磚頭縫之間的線條走,孩子能堅持的時間其實也沒多久。
玩這個遊戲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加入一些活動手腳的動作,比如當時老師會引導我們做很多模擬動作,比如學習小魚S 型遊的姿勢,手舉高,倒後退走等等,這些細節的變化看似隨性和隨機,但其實是在刺激孩子的智力發展,會讓孩子的腦神經的發育更加發達。
請你跟我這麼做
哥哥弟弟學會走路的時間不一樣,但是表現都很相似,左右搖晃像只小企鵝,非常可愛。可能全部小孩子都差不多,但就是這麼個走路還不太穩的小不點,卻非常愛學別人走路。
我家爺爺走路愛把手放在背後,他們學著爺爺的樣子把手放在背後,像個小幹部,特別有趣。這便是孩子的模仿能力的發展。學習模仿他人的行為,讓孩子可以好好觀察,並且開始對重現和調整動作產生認同感。
遊戲目的:培養孩子的肢體協調性,開拓孩子的創意和想像能力實操要點:讓孩子觀察老人走路方式,然後跟在後面學他走。再請孩子模仿老人進行各種活動的情境:當他喝水的樣子,他掃地的樣子,他吃東西的樣子……等孩子熟悉規則後,讓孩子來做動作,其他人來模仿
其實別看「請你跟我這麼做」很容易,其實它是一個玩法細節非常豐富的遊戲。等孩子熟悉了基礎的遊戲規則之後,你要記得刺激孩子的玩法創意。
一種是讓孩子來模仿被模仿者最引人注意的特質,比如我家哥哥模仿爺爺手放在背後的姿勢,延伸開就是模仿老人進行各種活動的情境,喝水、掃地、吃東西等等;
另一種是讓孩子自己來設計動作,其他人模仿他。這個時候,你可以放一首音樂,讓孩子來思考和做動作,其實開場很簡單,但是你可能會發現,當你決定這麼做之後,孩子就停不下來了。
「請你跟我這麼做」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學習精細化運動、身體平衡、甚至還啟發孩子和人的社交交流能力,而對於一些不怎麼會陪玩的家人來說,或許還有一個更大的啟發是,把主導權還給了孩子。
味覺冒險
之前都挺流行一個詞叫做「食育」,其實是自然教育的一個範疇,包括從最簡單的認識食物差異、到廚房烹飪、到複雜的餐桌禮儀等等。國內挺多幼兒園和早教機構都有開展這類型的課。但是在我看來,讓孩子學習食育,享受食物帶來的樂趣,還真的不需要特定去上一個食育早教班。
小嬰兒加輔食後,我們就可以慢慢地通過輔食添加,來引導孩子去感知食物搭配和飲食習慣等。而等孩子一歲後,吃的東西越來越多,食物質地和結構越接近成人,日常生活中多和食物相關的遊戲,比如這個味覺遊戲,其實便是一個很重要的很基礎的入門啟蒙。
特別對於一些飲食結構比較單一的孩子來說,這個是很好地對於孩子3、4歲挑食的預防遊戲。遊戲目的:通過比較物品之間的相似和不同,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豐富孩子的認知架構,整合五感發育實操要點:請老人準備各種各樣的食物,分邊放在小盤子裡,例如:1/4顆橘子、一點麵包、一點蔬菜粒等(注意避開過敏和危險食品)。請孩子仔細觀察區別和質感,並把每一樣食物都仔細品嘗一小口。難度高一點可以讓孩子閉上眼睛,去抓瞎品嘗。讓孩子說出食物的味道,如果孩子不太會表達,也可以只用一個字甜、酸、乾等代替。把食物混合在一起,再讓孩子嘗一嘗,感受一下味道有什麼不同,哪一種吃法更好吃。對於兩歲之前的孩子來說,他是通過體驗式的學習過程來掌握和豐富自己的認知架構的,說白了,就是要想讓孩子更聰明,讓孩子自己動動手,準沒錯。
小小指揮家
音樂啟蒙怎麼玩?很多家長從胎教就開始關心了,但是可能當你給肚子裡的孩子播放了半年的莫扎特之後,會發現孩子出生後似乎也沒有多容易帶啊,還是一樣很難睡覺,夜醒頻繁等等。1歲以上的音樂啟蒙也容易陷入這個誤區。
我們常見的老人家帶孩子的音樂常場景裡,覺得播放背景音樂就夠了。播放合適孩子狀態的背景音樂,的確是可以培養孩子的情緒和認知能力的,從腦神經科學家的角度來說,孩子對於音頻和音色的分辨和記憶能力天生優於我們,但是僅僅只是播放背景音樂是不夠的。
正因為早期的聽覺刺激是孩子理解能力和語言發展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我們要經常和孩子玩一些音樂遊戲,比如我推薦的這個「小小指揮家」。玩的過程中,
遊戲目的:培養孩子的節奏感,建立孩子對音樂的初步認知
實操要點:
請老人拿一些小盆子小碗拿出來。使用筷子敲擊這些餐具,示範給孩子看。如果孩子指盤子,老人就敲擊盤子;如果孩子指碗,老人就敲擊碗。如果家裡有幾個大人,可以一起玩,或更好玩。孩子如果自己很感興趣,想要嘗試,不妨讓他自己也來玩一下。玩遊戲的時候還要記得注意兩個要點:
一是跟小孩子玩音樂遊戲,要重視隨機性。
我們可以讓老人把孩子放在膝蓋上,然後跟著兒歌或者童謠的旋律,搖擺晃動,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著鍋碗瓢盆,敲敲打打,培養節奏感。除了鍋碗瓢盆可以成為樂器,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也能成為樂器。老人還可以和孩子一起以拍手和拍膝的方式配合兒歌歌詞做肢體節奏,讓孩子不斷地體驗長與短、快與慢的節奏。
這些隨機組合,別看好像很沒有章法, 卻是能讓孩子體驗音樂的豐富組合性裡,大大增強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是跟小孩子玩音樂遊戲,要重視微表情的即興、放鬆和忘形。
一個好的鋼琴家在彈奏鋼琴的時候,腦海中所浮現的,一定不會只有技巧和步驟,讓整個旋律動人的,往往是演繹者的內心的豐富程度,這些指尖細微的差別,都會帶來旋律的感染力的高低。投入是必備的心法,但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忘性、即興和放鬆的音樂遊戲,不等於瘋狂的音樂互動。
我也有長輩親戚和我抱怨,為什麼孩子和他不親,很多時候我都只能好委婉地告訴他,「我想孩子是被嚇到了」。當長輩納悶地問著我,祖孫兩好好的玩遊戲,怎麼會嚇到孩子,我還真的挺不好意思去和他解釋的。
我那長輩親戚,在跟孩子音樂互動的時候,其實特別用力,比如敲打鑼鼓的時候發出特別高的、興奮的聲音,然後唱著語速極快的音樂,還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參與進來,不停地拉著孩子的手搖擺,結束的時候還用力地抱著孩子轉圈圈……(瀑布汗)等下一次長輩親戚再邀請孩子玩音樂遊戲的時候,孩子就躲得遠遠的。這些,就是過度刺激的「後遺症」。
小孩子因為情緒調節能力不夠,對於2歲之前的孩子來說,他更需要安撫式的引導,比如輕柔對話和輕輕晃動等方式。我們要注意和孩子玩的過程中,我們的興奮水平和孩子的興奮水平是一致的,並密切留意孩子會不會被我們的熱情嚇到了,比如出現煩躁、逃避、或者抗拒等狀態。
有時候孩子被嚇到的當下沒有表現,但是過幾天當你想和孩子再玩這個遊戲,發現孩子躲著你了,很多時候都是因為過度刺激。這個原理適用於我們常見的問題,為什麼平時孩子和你玩的好好的,突然拒絕和你玩了等等,如果孩子出現這個特徵,不妨多追溯一下看看有沒有給過孩子這樣子的體驗。
跳房子
如果你已經不記得跳房子的玩法了,可以在這裡溫習一下:
跳房子的遊戲規則很簡單。就是用粉筆在地上畫出幾個格子,然後按照順序,將小石頭(或沙包)踢進第一格,單腳跳進這一格;
再用另外一隻腳將小石頭踢進第二格,再單腳跳進(並列的格子可以雙腳跳進),依次跳到「天」字格。
順利完成後,站在「天」字格內反身將小石頭扔到1到8中的一格裡,這一格就變成自己的「家」(再跳時,這一格可以雙腳落地),誰的"家"多誰就贏。
這種玩法對於2-3歲的孩子來說相對會難一些,畢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多甚至還不會雙腳跳。但是,我們可以將遊戲簡單有趣化,讓遊戲變得更適合我們的孩子。這裡我給遊戲進行了兩種改良。
遊戲一:跳房子集物
適合年齡:會雙腳跳的孩子
遊戲介紹:首先將孩子喜歡的小玩具依次放到格子裡,由年齡最小的玩家先開始。第一關:將玩偶放到方格「1」,玩家要跳到方格「1」,才能拿到玩具。第二關:如果第一關完成,將第二個玩具放到方格「2」,玩家跳到方格「2」,才能拿到玩具。如果第一關未完成,改由第2個玩家開始遊戲。……(依次進行下去)最後,老人和孩子比比看,誰的「戰利品」更多,玩起來更開心。第一次和我家哥哥弟弟玩這個跳房子遊戲時,奶奶也很興奮,對孩子直呼:「你爸小時候也玩過。」 可是沒多久,她就發現和她玩過的那個跳房子遊戲並不是完全一樣,但是,這個是降低難度版的,玩法也很簡單,老人家玩起來依然開心。
而哥哥和弟弟因為互相陪著一起玩,自然也是馬達充分開啟,玩得很盡興。跳房子本身對於發展兒童的跳躍、平衡等身體能力就非常有益,我在遊戲中加入了「撿東西」的環節,需要孩子彎腰撿東西,又鍛鍊了孩子的腰部肌肉。
最後比比看誰的「戰利品」多,還需要孩子數一數數量、比一比多少,也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數學,將知識和遊戲完美融合,真正做到了玩中學學中玩。
遊戲二:帶小猴找朋友
適合年齡:適合還不會跳的孩子遊戲介紹:首先用粉筆畫出或者用膠帶貼出一個房子迷宮,標註起點和終點。在起點、終點,房子迷宮迷宮中各放幾個小玩偶。讓孩子帶著玩偶小猴(可以換成任意孩子喜歡的玩具),沿著迷宮,一路撿起所有的玩偶。最後到達終點,撿起最後一個玩偶。這個迷宮不需要現成的模型,你當然可以根據網上現成的簡單迷宮來畫這個地上迷宮,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設計這個迷宮。我相信,孩子更喜歡後者。
和我家弟弟一起玩這個走迷宮遊戲時,他就設計了一個「停車場」:「我們要避開這個停車場哦,這裡會有很多車開來開去,很危險的。」很有意思是不是,孩子的巧思總能給我們驚喜。在遊戲結束後,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回憶並想像一下小猴一路「找到了哪些朋友」,這些朋友被小猴找到時「正在做什麼呀」,他們「說了什麼呀」……不用擔心孩子講不說來這些,孩子的想像力可是很豐富的呢。
這是一個訓練孩子「講故事」能力的好辦法。講故事的能力多重要,我在這裡不多說,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培養孩子「講故事」能力,除了多帶著孩子讀繪本聽故事,最重要的還是要多說。
兩三歲的孩子正處在語言爆發期,這個遊戲為孩子提供了「說故事」的素材,也訓練了孩子在講故事過程中的語言組織能力,孩子今後的寫作能力就與這些故事息息相關。
而我們作為家長,只需要鼓勵他講出來,然後欣賞他的故事就行啦。
東西南北
「東南西北」是我小時候非常喜歡的一個遊戲。外面寫上東南西北四個大字,裡面寫上懲罰什麼或是獎勵什麼,遊戲就可以開始了。朋友說「我要東,16下」,「翻16下,東,哈哈,孫悟空」,朋友就必須模仿一下孫悟空了。
這個小遊戲帶給我們實在太多美好回憶。但其實,這可不僅僅是個「惡作劇」遊戲,它還能給老人和孩子的互動增加很多趣味性呢。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幾種「東南西北」的新玩法。
玩法一:誰來唱首歌
老人家經常希望孩子能為自己唱首歌呀,背個詩啊什麼的,如果直接讓孩子唱歌背詩,很多時候都是孩子不樂意老人不開心。但是如果把這個過程變成遊戲就不一樣了:「西,8下」,寶寶唱歌,哈哈,孩子開開心心地唱首歌;「南,5下」,刮爺爺鼻子3次,爺爺樂呵呵地把鼻子伸過來。除了表演節目,其實,在生活中,讓孩子吃什麼東西,選擇看什麼書,做什麼事情,都可以用「東南西北」的遊戲形式來進行。孩子抗拒少了,老人和孩子的關係也更融洽了。
玩法二:顏色大集合
孩子在出生後只能看到黑和白兩種顏色,到一歲能辨認紅色,兩歲可以掌握黃綠藍三種顏色,到三歲,就能夠識別紫色、粉色等複合顏色。三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喜歡在生活中不斷尋找不同的色彩。
我們將「東南西北」裡面的八個面都塗滿不同的顏色,就變成了一個「找顏色」的遊戲了。
「東,7下」,是紅色呢!家裡有什麼東西是紅色的呢?紅色的蘋果寶寶的帽子是紅色的剪刀的手柄是紅色的。將東南西北翻出來的顏色與家裡具體的物體配對,孩子在找的過程中,不僅對顏色更熟悉,也因為「找」這個過程,訓練了孩子的觀察能力。
玩法三:形狀配配對
找顏色的遊戲也可以變成找形狀遊戲,只需要把顏色換成形狀就可以了。讓孩子把二維的畫面和三維的物品相對應,難度其實還較大的,遠高於找兩個相同的三維物品,或是找兩幅相同的二維畫面。
和孩子做這個遊戲,他便有機會了解,真實世界與紙面世界之間的關聯,將物品歸為一類所參照的屬性,以及如何將三維語言轉換成二維語言等等。由此他們也能漸漸理解二維畫面是一種符號,代表著真實的物品,做到這一步,孩子也就可以逐漸理解書面語言代表事物、動作以及想法了。
玩法四:東南西北小動物
沒有想到吧,小小一個東南西北,貼上五官,居然就變成動物了。我做的這個是小蛇,還可以做小貓小狗小豬呢,可以讓老人和孩子一起設計出更漂亮的小動物造型呢。
適合老人家帶孫子孫女玩的遊戲就梳理到這裡啦,大家喜歡這樣子的介紹方式嗎?
祖孫遊戲,是非常需要考慮老人的體力和精力特點的。讓孩子在遊戲中成長,也讓老人在與孩子的遊戲中享受天倫之樂,其實並不矛盾。我們提供好的創意和提點精華,其實是很好的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感情是需要培養的,用不同的視角重新學習,彼此其實也可以其樂融融,而各種的心思離不開遊戲。遊戲,往往是治癒家庭關係最好的橋梁。
今天的文章來自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作者萌芽是兩個男孩的媽媽,也是世界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創辦了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研發了孩子的第一門百科動畫課、0-5歲的早教啟蒙課、正面管教課、情緒管理課等針對孩子或父母的系列課程,在各大知名育兒平臺均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同時也是噹噹排名第一的育兒暢銷書《教養力》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