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師不順路,醫不扣門」?

2021-01-07 漁樵講史

中國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古人以各種俗語和詩歌的形式,流傳下來無數經驗與智慧,如「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有錢不買河邊地,好漢不娶活人妻」等。

當然,時移世易,有些俗語如今已經不太適用,而有些卻是在任何時代都能普及開來的,就像「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師不順路,醫不扣門」這句。

這四句話的出處已不可考,但很好地總結了一些各種行當裡的經驗,如不聽從,是很容易吃大虧的。

法不輕傳

這裡的「法」,狹義上指的是法術,廣義上則代表一切技術、方法,如木匠的手藝、琴師的指法、劍客的劍法等。

在古代,一門手藝是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賴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很少有人會將其輕易傳授給別人,一般都是敝帚自珍。他害怕傳出去後,「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所以即便收徒,也都是要麼收「兒徒」,讓人給他當兒子一樣侍奉孝順他,要麼收學徒,給他家免費幹很多年活,考察清楚這人秉性後,才會將手藝慢慢傳給他。

中國古人的這一習慣,如今屢屢遭人詬病,認為正是因為如此,古代很多優秀的技藝都失傳了。但設身處地地想一下,換了你,你會將自己發財賺錢的秘訣隨便公之於眾嗎?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能夠打破「法不輕傳」桎梏的人,都是值得被後人稱頌的,如第一個開辦平民學校,主張有教無類的孔子,以及如今在網際網路上免費上傳分享各類知識的人。不過這些人也是承擔了一些風險的,畢竟這樣做會打破一些人的飯碗。

道不賤賣

「道不賤賣」與「法不輕傳」類似,但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說「道」不能輕易地施展,總要讓對方付出點代價才行,否則不會被人重視,甚至還會被人輕視侮辱。

人,就是這麼賤皮子。幾毛錢的東西,再有用,但因為便宜,他就是不會珍惜;幾萬幾十萬的東西,即便再沒用,他也會視若珍寶。

所謂「千金不傳無義子,萬財不度忘恩人。寧可街前飢餓死,不將道法情!」說的就是「道」,不可賤賣。

師不順路

這裡的「師」,原指的是風水師,意思是不能在風水師給別人看風水時,順便請他為自己家也看一下。為什麼不能呢?因為順道請人去看,略顯輕浮,其心不誠,也代表了他其實並不重視,或者有多麼相信風水之說。

如果答應了這種順路的邀請,往往也因臨時起意,準備工作不足,而不能得出一個比較準確的結論,這樣其實對主家也是不好的。

「師不順路」,這句話延伸開來,其實也可以說成不要輕易答應別人隨口提出的要求。

醫不扣門

這句話是指醫生不能在別人未開口的情況下,主動上門診斷治病,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是一般人們很忌諱醫生主動跑到家裡來指出自己身上的疾病,就像《扁鵲見蔡桓公》裡記載的那樣,扁鵲主動對蔡桓公說他有病,蔡桓公根本就不信。其實大部分都跟蔡桓公是一類人,如果有人闖進你家說你有病,你不把他打出去才怪。

即便古代的遊方郎中,行走鄉野山村之中,也不會主動去某某家,看人家有沒有病,而是路過時等著病人主動邀請他去家裡看病問診。

二是涉及到一個責任劃分的問題。醫生主動上門說這個人有病,治好了還好說,而萬一治不好的話,在如今走路跌倒訛馬路,遊泳淹死大海的年代,這名好心的醫生很可能就會被訛上了。

結語

「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師不順路,醫不扣門」,短短十六個字,揭示了行走社會的大道理。古人智慧,不可小覷。

本文原創首發,請勿洗稿、抄襲

相關焦點

  • 老人言:法不輕傳,道不賤賣,醫不叩門,師不順路
    在這裡,我要給大家說的是另四句古話,對我們的人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法不輕傳,道不賤賣。醫不叩門,師不順路。這四句話是什麼含義呢?聽我慢慢道來。法不輕傳。道不賤賣。人們走向社會,總需要工作,通過付出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收入。古人說:「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也就是說,你學得的一身本領,最後是要像貨物一樣「出售」的,最好能賣給一個識貨的主,給你開個比較高的價錢。這裡的「道」,是指掌握的一身本領。
  • 為何說「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師不順路,醫不扣門」?
    「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師不順路,醫不叩門」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句俗語,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大多是自家的祖輩們在教導年輕一代時所言,我們平日即便是聽到了,大概也不會深究,當作是一頓教訓搪塞過去。然而倘若真的細品其詞,我們會發現這四小句蘊含著極其深刻的道理,對我們的為人處世都有著極大的幫助。
  • 人生精華:醫不叩門,師不順路,千金不傳無義子,萬財不渡忘恩人
    一.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大家知道《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到了靈山,第一次得到了假經。後來,第二次,如來也說明緣由,真經不可輕傳,道法不可賤賣,賤賣了後輩人就沒得延續了。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經歷磨練才能獲得的,經歷和成長越多,你的道行就越深,越會明白道和法的價值所在。二.醫不叩門,師不順路劉備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最後才能三分天下。秦昭王向範睢跪了五次,才有後來其第五代子孫秦始皇統一六國。
  • 道不賤賣,憑什麼要我免費幫你卦爻預測呢?
    如果別人請你工作,不給你開工資,也沒有任何分紅,你是否願意幹呢?古人傳下有句話: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師不順路,醫不扣門。「道不賤賣」主要是說「道」不能輕易地施展,總要讓對方付出點代價才行,否則不會被人重視,甚至還會被人輕視侮辱。
  • 牙科老闆高效學習,掌握這三個方法,管理不退步
    假如你是一名牙科老闆,您要解決牙科的這些問題:怎麼招人,怎麼留人,怎麼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如何管理不聽話的員工……牙科老闆要想解決牙科的這些問題,就要持續不斷的學習。學習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以下這三個方法可以讓牙科老闆實現高效學習,讓你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層樓。
  • 醫不叩門,道不送卦,師不順路,易不空出!
    佔卜有佔與不佔之分。「善易者不佔」這句話首先關係到的是出於為人闡釋,還是私心目的。君子立易以佔,為人為公者,可求諸於神而設卦佔卜;為己為私者,則不佔不問卜。比如,預測師不應該佔卜這個求測者會給多少紅包,每天會有多少業務量,這就狹隘了。易者當如醫者般仁心,「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惜架上藥生塵」。說到這,還有「醫不叩門,道不送卦,師不順路,易不空出」這樣的規矩。古人以公為天下,以私為狹愚。
  • 萬兩黃金不賣道、法不輕傳的真正原因
    而修道者,偏要長生不死,或永死不生,以與造化相反抗。設若你沒有超群的毅力,絕頂的聰明,深宏的德量,結果定歸失敗,到了失敗以後,不咎自己資格欠缺,卻怪為師者妄語。口訣不靈,是多收一個徒弟,就多一層煩惱。因此非遇載道之器,不肯輕傳。此為第一種理由。 02、凡事著得來容易,在自己心目中。看得就不十分貴重。一旦實行,必以遊戲之態度處之。
  • 「道不可輕傳」,紫陽真人三傳非人三遭天罰
    俗話說「醫不叩門、道不輕傳」,「寧可失傳不可亂傳」,這是歷代前輩師傅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很多門派的祖訓規矩,
  • 《天道》玄而又玄,眾妙之門,法不可輕傳,名不見經傳
    道是智慧、道是規則,道是秩序、道也是規律,道可以化身萬千,但萬千不能成為道,只能合道、修道、悟道,法是變化,追尋道道軌跡就要觀察事物發展變化的邏輯,以及人性發展的過程。變與不變,發展的眼光看世界,你以為不變的確實在變,你以為要變的不一定會變,變化的契機是時機、因緣、以及事物發展本身。人思維的慣性是建立在自己文化屬性上的,所以被觀念綁架很容易,相反做到一個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人,反而更容易看到事情的本質。這裡面有關兩個道,一個是大道,一個是天道。
  • 行者不斷三毒,不守六根門,都在修邪定邪慧,必墮落於天魔外道
    不然打起坐來在睡覺,以為自己得定了,那樣他生來世的果報,可能是畜生道的豬。6、《瑜伽師地論》:「因緣相者,謂定資糧。應遠離相,復有四種,謂沉相,掉相,亂相,著相。」得定,修一切止觀,應遠離四種相,就是不應該有的。「 沉相」,是一打坐就昏沉、睡眠。「 掉相」,是掉舉、跳動,好像很清淨,突然跳出一個念頭來,發覺後又丟掉它。「 亂相」,是散亂根本坐不下去。
  • 房子賣不掉也不降價,牛奶寧願倒掉也不賤賣,誰給的勇氣?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房子賣不掉也不降價的現象讓人想起了牛奶寧願被倒掉也不賤賣的故事。如果將賣不完的牛奶低價賣給窮人,原本付得起錢喝牛奶的富人們也不可能再接受原先的價格,那麼牛奶的整體價格就要下跌。顯然,降價帶來的結果是,牛奶價格的整體下跌,賣得越多,賠的越多,掙的越少!簡單明了的辦法就是倒掉滯銷的牛奶。鮮奶由此退出市場,市場就由供大於求轉為供求平衡,價格就不會下跌了。甚至極端情況下,奶農會幹脆殺掉奶牛,以保持牛奶業不會徹底垮掉。
  • 從電視劇大宅門中聯想到的醫不治己。
    當時很多人一直不理解這種情況:白家一家大部分人都是醫生,祖傳賣藥的,為什麼家裡人生病了還要請外人?一度還以為是不是導演的疏忽。中醫行醫有三戒:醫不治己、醫不扣門、醫不戲病,這第一戒就是醫不治己,也就是醫生不給自己和家人看病。尤其是家人患危重病或需使用毒性藥時,醫生在診斷過程中,容易摻雜太多的顧慮和個人感情,畏首畏尾、猶豫不決,從而導致誤診和誤治。下面就是一個流傳很廣的醫不治己的故事。西漢有位名醫叫淳于意,他的父親得了病,他親自給父親把脈、開方、抓藥,但是父親的疾病一直遷延不愈,他百思不得其解。
  • 醫生醫病不醫命
    第一個科目是「淨業三福」,它是淨宗最高的指導原則,佛在《觀無量壽經》上說的,三條。第一條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條。第一條是佛的普世教育(人天法),我們把它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
  • 醫仙胡青牛不教的學問
    胡青牛有個外號叫「見死不救」,他原則上就是非明教中人不救。他性情古怪,他不僅沒有在張無忌面前示範過行醫救人,也幾乎沒有對他傳授過醫術原理。但後來張無忌的醫術卻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這與胡青牛這位教師不教的行為,有著必然的關係。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就從張無忌的「我要學」和胡老師的「我不教」,來體會一下教與學當中的微妙關係,希望能對我們的教學工作有所啟發。
  • 靈素之問|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
    從這段可見,遂醫自服五石散,是用石類熱藥治療裡熱病,造成了所謂的「石發」類溫病。他本身為侍醫,水平自然也不會差,為什麼要用熱藥治療裡熱呢?且看其自辨:扁鵲說過:陰石治療熱病;陽石治療寒病。本草藥石有陰陽水火之齊兩大類,所以熱病要用寒涼類陰石柔劑,寒病要用溫熱陽石剛劑。 倉公說:公所論,錯得遠了。
  • 不隨流俗,與古人爭 ——讀陳連春其人及畫
    人生箴言:道在平常,做好當下。不忘初心,勇猛精進。畢業離開韓園已經快十年了,連春兄一如既往,心無旁騖,專注繪事,用師古人的毅力和師造化的勇氣,浸淫在國畫創作中,佳作跌出。因當今網絡的便利,使我能及時觀摩佳作,驚嘆佩服之餘,我似乎明白了當初連春書寫大千先生名聯的用意。莫非學生時期的他早已從中悟出妙門,將這一名聯作為從藝發願的座右銘?
  • 神話:西遊記中,傳經的時阿難與迦葉要收人事,佛祖為何不阻止?
    神話:西遊記中,傳經的時阿難與迦葉要收人事,佛祖為何不阻止?西遊記可以說是伴隨著八零和九零後人們的童年了。看過的人都會發現,在最後一集中,唐僧師徒四人到達西天大雷音寺的時候,得到了佛祖的肯定,讓阿難和迦葉去傳佛經,但是兩個人卻向他們所要人事,這是怎麼回事呢?
  • 【每日一禪】見性不留佛,悟道不存師
    坐卻日頭,天下黑暗,上唇與下唇,從來不相識,明明向君道,莫令眼顧著,何也?日月未足為明,天地未足為大,空中不運斤,巧匠不遺蹤,見性不留佛,悟道不存師,尋常老僧道,目睹瞿曇,猶如黃葉,一大藏教,是老僧坐具,祖師玄旨,是破草鞋,寧可赤腳,不著最好!
  • 古人:讀《出師表》不哭不忠臣
    我們不知道當諸葛亮勸阻不了劉備伐吳時,是否就預見了劉備的失敗;我們也猜測不出諸葛亮在得知劉備失敗的消息後,是否對劉備心生埋怨。可是我們卻看到,在劉備死後,蜀漢的軍政大權實則盡在諸葛亮的把持之下的時候,諸葛亮並沒有自立為帝,依然選擇做一名忠臣良相,投入全部身心去輔佐劉禪,希望劉禪能做一名中興之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