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電視劇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寫而成,丁元英是一個被傳統文化深深影響的人,而他做人做事的秘訣就好像《道德經》中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具體闡述和解讀,身體力行,言出必踐。
道是智慧、道是規則,道是秩序、道也是規律,道可以化身萬千,但萬千不能成為道,只能合道、修道、悟道,法是變化,追尋道道軌跡就要觀察事物發展變化的邏輯,以及人性發展的過程。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不知更非知,你告訴別人的事情,是你所認為的邏輯編織的世界,別人理解難免張冠李戴,道聽途說之嫌,三人成虎不是沒發生過,所以公正、客觀、第三方,就要要求我們闡述事物本身不帶自己主觀想法和自己認知邏輯。
無為無不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爭與不爭,這其中有個度量衡的感覺,要把握時機、把握平衡,把握力度,在合適的時機做出適當的行為,使局勢按正常的節奏發展,不以控制為目的,要為順勢而為為方法。
無中生有,有和無都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東西,可以是危險可以是機遇,同卵雙生,風險和收益成正比。
變與不變,發展的眼光看世界,你以為不變的確實在變,你以為要變的不一定會變,變化的契機是時機、因緣、以及事物發展本身。
人思維的慣性是建立在自己文化屬性上的,所以被觀念綁架很容易,相反做到一個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人,反而更容易看到事情的本質。
這裡面有關兩個道,一個是大道,一個是天道。大道至簡,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既能表示宇宙星體之間的關係,又能解決自身經絡和竅體的問題。
道是什麼,說不清楚,是規則的、不規則的、變化的所有和,不能簡單用唯物,或者唯心去解釋,需要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坦然面對。
所有對立的想法、情緒、以及觀念都不是固定下來的結果,而是一種過程,好壞、善惡都是相對的,絕對的是變化,變化一直在變。
想要找到智慧的門道必須要看到規則的不規則的,以及能看到,看不到的,雖然有局限,但是不能被局限限制自己的思維、想像、以及深入了解事物背後的真相。
眾生無明,皆是幻相,千人千面,看到的景色也是不盡相同,但是智慧和覺悟卻是一樣的,修道不是為了長生,而是為了超脫,假使太過執迷天道,也不過是一個著相的「眾生」而已。
真經不在西天,而在路途;佛祖不是如來,而是自我;那成群結隊的妖精乃是人心生出來的欲望和執念. 你腳下的路,永遠是通向自我的路。
玄而又玄,眾妙之門,法不可輕傳,名不見經傳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法不可輕傳的邏輯,在於有心之人參透會破壞社會公德,所以一個人品行以及道德修養成為考驗一個人最重要的因素。
真經不在書中,是乃無字天書,就是心經,一個嚴格按照規範建立的秩序,是我們人性和人性需要遵循的規則和底線。
丁元英之所以不昧因果,就是因為內心強大到能說服自己「不沾因果」,因為他看問題的角度比正常人高好幾個維度,丁元英不會自責,不會存在偷心行為,劉冰、林雨峰、芮小丹的死亡都不足以讓他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心經的重要性,是我們的良知和私德,是我們明辨是非的重要標誌,因為內心不強大,根本就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不下去。
智慧是自悟的果,不是覺悟的因,人人都有覺性,但人人不一定都能自悟,解脫的法門需要大毅力、大智慧、和大自在。
生活中的瑣屑不僅淹沒我們的青春,同時淹沒我們的理想和追求;以及人生,就賺錢而言,僅僅是為了生存之需,除此以外,沒有任何意義。
假如變得有錢,不要坐吃山空,想著做一件讓自己一輩子都不後悔的事,因為人生只有一次,無論是輝煌還是墮落,都得我們自己去經歷。
活在別人眼中的不自在就是,你所得的幸福並沒有你期待的模樣,因為你也被人「設計」過。
不要刻意去解釋和說明什麼,也許不說沒什麼,越說問題越嚴重,因為解釋就是掩飾,掩飾就是編故事...,太過在意問題本身,就意味著此地無銀三百兩。
「天道」是規則的,也是不規則是,規則的是邏輯清楚,立場鮮明,不規則是因為天道無處不在,天道無不在變化中運轉。
即使是小和尚,需要的智慧不僅僅是下山挑水,上山做飯,因為本質上小和尚也想得道成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佛家念經混日子讓人不解,為什麼不選個更好的方式解讀,有詆毀的意味在裡面,但是無論是佛法還是慈悲,確實給我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
玄就是變化,門就是方法,想要證道;就必須合理並且理性的掌握變化的真諦,以不變應萬變,不爭為爭,以及物極必反,情深不壽,過慧早夭,因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氣是滄桑。
很多人把玄學的重,但不會修道,不會修玄,修禪、修智、修心;一味的靠借、蹭、粉等方式去「天狗」,不如自己給自己「當老闆」不受氣還獨立。
任何神秘的產生不會是為了讓我們覺知真相,而是對天地最起碼的敬畏;因為我們也是天道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