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智慧,很多都蘊藏在約定俗成的話語裡。
比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告訴我們做人要有包容心。
正如《增廣賢文》(簡稱《增光》)裡說:「饒人算之本,輸人算之機。」多寬恕別人,這是做人的根本;多讓讓別人是你處好人際關係的關鍵。
古人云:「學會增廣會說話。」《增廣賢文》幾乎系統梳理了中國人做人做事的理念,多讀《增廣賢文》,你不用擔心不了解世態人心,不用擔心和別人沒有共同語言。比如,《增光》裡還說:「將相頭頂堪走馬,公候肚內好撐船。」一個人胸懷越大,成就越大。
在這裡,我要給大家說的是另四句古話,對我們的人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法不輕傳,道不賤賣。醫不叩門,師不順路。
這四句話是什麼含義呢?聽我慢慢道來。
法不輕傳。中國古代但凡有謀生一技之長的人,大多會立下「傳媳不傳女,傳徒不傳婿」的規矩。這是因為,兒媳婦嫁過來,生兒育女,傳遞香火,就屬於自己家的人了;女兒遲早要嫁出去的,「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自然就屬於外姓外戶了。
古人養家不易,好不容易掌握的一門手藝,輕易外傳,甚至於「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豈不是摔了自己的飯碗?因此,就是傳也要傳給能給自己「養老送終」的人。
古代的學徒,大多稱教會自己謀生本領的老師為「師父」,而非「師傅」。「師傅」通常是指跟自己沒有太多情感聯繫的手藝人,「師父」則如同自己的再生父母。正如古人所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由此來看,門徒是和兒子相似的。相比較而言,女婿則屬於外姓外戶。正因為此,古人才有「傳徒不傳婿」的說法。
當然,上面的說法主要用於古代的環境,對於現在而言,已經有所發展變化,「兒女都是傳家人」,我們要在家庭內部有效溝通,正確處理家庭關係。
可見,「法不輕傳」是告誡我們,一個人謀生的方法,不要輕易外傳。你謀生的方法,可以說是你琢磨出的一套「商業盈利模式」,如果「核心機密」外洩,你還怎麼玩?當然,如果迫不得已要外傳,就不能讓他人輕易獲得,比如收費授徒等。現在很多培訓機構遵循的正是「法不輕傳」的古訓。
實際上,人活一世,你越是輕易得到的,往往越是無價值的。
道不賤賣。人們走向社會,總需要工作,通過付出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收入。古人說:「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也就是說,你學得的一身本領,最後是要像貨物一樣「出售」的,最好能賣給一個識貨的主,給你開個比較高的價錢。
這裡的「道」,是指掌握的一身本領。
有些人在求職時不夠自信,甚至還有曝出「0月薪」求職的。當你要去一家用人單位時,你要明白:公司不是養老院,也不是福利院,你有什麼能為公司盈利,促進公司發展的本領?如果你刻意降低自己的身價,希望「賤賣」自己達到就業,只能說明你的能力不行,你的「就業」只能稱為「入坑」。
韓信當年先是投靠項羽,不得志,便投靠劉邦,仍不被重用,便連夜離開劉邦準備他投。當時,劉邦倚重的蕭何知道韓信是軍事奇才,於是月下追韓信。對於之前毫無領兵打仗、只會「紙上談兵」的韓信,劉邦很是不屑一顧,打算隨便任用韓信做個將佐了事,誰知韓信張口就要做大將軍,統管劉邦的所有兵馬。礙於蕭何的力薦,51歲的劉邦只得拜26歲的韓信為大將軍。後來事實證明,「道不賤賣」的韓信果然不負眾望,幫助劉邦取得了楚漢之爭的勝利。
醫不叩門。醫生是為人看病的,人在患病時,巴不得遇見扁鵲,華佗那樣的名醫,可在平時健康時,誰又喜歡讓醫生總是問自己有病沒病呢?再高明的醫生,假如不是病人求醫,「主動出診」的,總會被拒絕。還記得「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嗎?扁鵲見了蔡桓公,好心好意說對方「有病」,不治將很危險,結果蔡桓公沒好氣的說「寡人沒病」,就連扁鵲這樣的神醫,在對方沒有症狀時「主動出診」還被碰了一鼻子灰,可見醫生這個職業通常不便於主動直接說對方「有病」的。當然,對於現代人而言,一定要有積極預防的意識,不要等到大病來臨時才投醫。
師不順路。一個人要拜師學藝,就不要偷懶,更不要畏難,不要覺得老師距離遙遠,或者路途坎坷就放棄了求知,更不要總是「捎帶腳」地請教別人。在很多武俠小說裡,世外高人通常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鬼谷子培養的學生裡,最出名的是四個,分別是軍事學上的龐涓和孫臏,口才學上的蘇秦與張儀。據說鬼谷子就隱居在雲蒙山,常人不經一番跋涉是很難見到鬼谷子的,更比說成為鬼谷子的學生。
再比如,禪宗二祖慧可拜師達摩老祖時,為達到無我境界,不惜斷臂求法,終得達摩心傳。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不辭辛苦拜師後,學習一定要專心。
因此,拜師要誠,學藝要專。
總之,「法不輕傳,道不賤賣,醫不叩門,師不順路」,古人總結出的智慧,對我們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