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進老師與毓老師合影
節選自林明進《毓老師的私房課/去「悟」吧!》
林明進 | 作者
明明 | 編輯
網絡、林明進 | 圖源
那一年我大三,第二次聽四書課,論語課下課,老師留我下來。學長們走了以後,老師問我今天《裡仁篇》的其中一章: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去年你聽過了一次,你怎麼看待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和曾子「忠恕」的解釋?」
愛新覺羅·毓鋆
我把前一年老師講過的話,如數家珍,大致回答了一遍。集中在:
孔夫子和曾子境界的不同,以仁道做為「吾道一以貫之」的核心論點,曾子提出的「忠恕之道」是曾子的體會與詮釋,未必是孔夫子「一以貫之」的原汁原味,但是曾子從實踐的角度解讀,仍然沾上一點邊。
那時候太年輕,豆腐做的腦袋瓜以為抓到了好答案,自以為答得很周整。
老師又問:「那怎樣叫做忠恕之道呢?」
心中暗自竊喜,自忖統統在掌握之中。接著繼續掉書袋: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雍也第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大學》:「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中庸》:「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忠恕」,盡己之謂忠,推己及人之謂恕。孔門的弟子以忠恕作為貫通孔子學說的核心內容,是「仁道」具體的運用,忠恕成為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之一。
老師微哂,喝了一口茶,徐徐的說:
愛新覺羅·毓鋆
我不懂老師說話的意涵,直接問老師:「老師,文人?我沒懂?」
毓老師簡單回了兩句:「不要只做想做個舞文弄墨的書呆子,要做經天緯地的有用之人。」
我臉又熱又脹,如燒紅的灶!
一念之間,結結實實打醒我,不要只是做個賣弄文字的書呆子。
老師又輕輕說了一句:「接著繼續悟吧……」
我知道老師的意思是我沒真懂,遑論力行。
留宿一晚,老師徹夜暢述他小時候的陳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