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天天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感覺豫劇導演在結構人物行為動作的構思中,往往還注意尋求人物動作的戲劇性。所謂人物動作的戲劇性,其一是指那種充滿了巧合的、偶然的,而且趣味性很強的戲劇動作,這類動作往往會出人意外地產生劇場效果,推動戲劇情節的發展:其二是指那些強化衝突和情感力度的舞臺動作。
我們所說的第一種戲劇性的動作首先大量滲透在喜劇劇目中。如《櫃中緣》一劇,當淘氣告了妹妹翠蓮的狀,又遞過來家法板子縱恿著母親打翠蓮時,翠蓮苦苦求饒,母親無奈地嘆了口氣,將舉著的家法板子朝下一放,「啪」地一下恰好打在鑽到母女中間看熱鬧的淘氣頭上,疼得他直「哎喲」。這種巧合性動作具有很強的戲劇性效果。當母親又氣惱地追問翠蓮時,"淘」為了顯能,便不停地端著把椅子在一邊幫腔、助陣,本意討好母親,卻讓母親一屁股坐了個空。初作的戲劇性不僅生動地表現了淘氣憨直、頑皮的性格,更為全劇增添了濃厚的喜劇色彩。
《香囊記》中,周鳳蓮用香囊「叼」王定雲的動作,又屬另一種類型。周鳳蓮為吟小兄採找到定情人,便拿香囊試探王定雲,周鳳蓮一舉一放,王定雲一抓一停,反覆三次,王定雲生氣不睬,周鳳蓮又故意拋起香囊用羽毛扇接住,一個反託雲手將香囊背身扣過來。此刻,恬靜端莊的王定雲不是輕緩地取走香囊,而是一手掩臉,一手突然地攝住了香囊,將周鳳蓮猛地-推,取過了香囊。這一舉動看似反常, 違背了人物的性格邏輯,但它卻是由周鳳蓮的「三叼」而「呵」出來的,偶然來自必然,使觀眾睹後不僅有興趣,耐品味,且欣賞了身段造型美。
在豫劇導演的手中,這類戲劇性動作不僅是喜劇的寵兒,而且在悲劇裡也顯示著奇異的威力。《大祭樁》裡,祭樁途中黃桂英與婆母三叉路口相遇,真相未明,衝突加劇,婆婆舉杖憤憤責打,嫂嫂攔杖連連阻擋,桂英躲杖苦苦哀求,三個人悲悲怨怨,哀哀切切,形成了濃重的悲劇氣氛。在此關頭,顫顫抖抖的婆婆一個不小心,竟將拐杖狠狠地搗在了嫂嫂腳上,嫂嫂一聲「哎喲!」引得場下觀眾破涕為笑。這一戲劇性的動作在此處發生了微妙的動作,悲劇和喜劇的兩種情愫被恰當地糅合在了一處, 不但調節了一悲到底的舞臺氣氛,又讓喜來反襯悲,同黃桂英下面那段「哭訴情由」的核心唱段形成了情緒上的反差,從而加重了悲劇成分。增強衝突和情感力度的身段動作,也經常被豫劇導演所重梘。
小編認為《黃鶴樓》一劇,為強化周瑜同趙雲雙方的矛盾衝突,運用了一系列激烈的表演動作:如周瑜與趙雲一見面,二人就瞪眼睛、撞膀子,上了黃鶴樓,動作衝突加劇,趙雲拍桌子,周瑜舉拳頭,趙雲雙腳輪換踢周瑜,周瑜雙手輪掌擊趙雲,連連三次周瑜竟被趙雲踢得竄上坐椅,周瑜氣得紅眼、咬牙齒,最後趙雲掀周瑜走了一個吊搶背, 周瑜以「高空飛叉」飛身竄下了樓。粗火爆的貫審動作使史雙方衝突達白熱化境地。《下燕京闖韓鋪》 一折戲,更生重加劇戲劇的緊迫情勢和人物的情感力度。當趙匡胤進得韓鋪,聽曹芥言道劉化王已將他的畫象貼得「四門四張,午門一張,哪個拿住,砍頭解京」時,趙匡胤驚得圓睜雙目,旬句緊逼曹芥,先左腳踏椅子,再雙腿站椅子,然後走單腿跳椅子,雙腿蹦椅子。當懷疑曹芥要加害自己時,眼冒寒光,又猛躍身坐式端椅踅大圈,似一陣旋風直逼曹芥。這種戲劇性動作的安排使衝突尖銳,扣人心弦,有力地刻畫了趙匡胤急中含爆,剛中蘊威的形象。
小編說說在舞臺演出的創造中,舞臺節奏和場面調度是導演的基本專業手段。戲曲舞臺節奏的音樂性和戲曲場面調度的程式性、多樣性、流動性,是戲曲導演手段的共性特徵,但在不同的戲曲劇種中,因受聲腔特徵、表演特徵和劇本文學特徵等諸多舞臺藝術因素的制約,以致使這種「導演的語言」也呈現出不同的色彩來。
舞臺節奏指的是戲劇演出的節奏,「即在一齣戲從頭至尾的演出過程中,各個部分、各種因素通過時間、空間、力度、速度等方面的不斷變化,所呈現出來的運動節奏。它是舞臺上各種非同類的藝術因素相互協調統一的重要組織手段,也是人物的內心感情得以鮮明地外化的一種重要形式。」(《中國戲曲通論》554頁)戲曲的舞臺節奏是由劇本、表演、音樂、舞臺美術、音響效果等門類綜合而成,因此導演必須要縱觀全局,統管全劇,根據劇本主題思想和規定情景的要求,運用綜合性的藝術節奏通盤構思,使一齣戲現出高低起伏,跌宕張馳的變化,以加強對觀眾的感染力。
戲曲的唱、念、做、打、弦樂、打擊樂、人物造型、服飾、裝置等等因素,以其音樂性、舞蹈性、裝飾性的優勢構成了一種最直接、最鮮明的舞臺節奏形式,它是戲曲舞臺節奏的共性特徵。然而,中國戲曲多姿多彩,各戲曲劇種的舞臺節奏也會因其品味不同,粗細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節奏特點。南曲舒級,北曲激越,此為史所鑑證,看完南國「紅豆」(廣東粵劇),再看北國「黃龍」(東北黃龍戲),給人以深刻印象的便是舞臺節奏所形成的極大反差。豫劇屬梆子腔系統,北曲之範疇,衝突尖銳的文學劇本,熱烈粗獷的表演藝術,豪放激昂的聲腔音樂,便構成了豫劇舞臺節奏對比強烈的主要特徵。豫劇導演往往擅用強烈對比的舞臺節奏來表現尖銳的戲劇矛盾,他們將舞臺上各種對立因素調動起來,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其在差異面的對立中見協調。這種對比法則的巧妙安排。
小編感覺常常取得相反相成的戲劇性效果,構成強烈的節奏。首先看豫劇舞臺上整體節奏的安排:如夏相林導演的《唐知縣審誥命》,這是一出矛盾衝突十分激烈的戲,整體安排是「大」與「小」、「強」與「弱」相對應的舞臺節奏。大和強指的是飛揚跋扈的誥命夫人和官高位尊的五臺大人,小和弱指的是七品芝麻官唐成和弱女子林秀英。大與小、強與弱的對比貫穿全劇,在整體上形成了三處大的跌宕。
參考資料《中國戲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