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豫劇動作藝術,舞臺人物動作的戲劇性

2020-12-23 天天講旅遊

本文乃作者天天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感覺豫劇導演在結構人物行為動作的構思中,往往還注意尋求人物動作的戲劇性。所謂人物動作的戲劇性,其一是指那種充滿了巧合的、偶然的,而且趣味性很強的戲劇動作,這類動作往往會出人意外地產生劇場效果,推動戲劇情節的發展:其二是指那些強化衝突和情感力度的舞臺動作。

我們所說的第一種戲劇性的動作首先大量滲透在喜劇劇目中。如《櫃中緣》一劇,當淘氣告了妹妹翠蓮的狀,又遞過來家法板子縱恿著母親打翠蓮時,翠蓮苦苦求饒,母親無奈地嘆了口氣,將舉著的家法板子朝下一放,「」地一下恰好打在鑽到母女中間看熱鬧的淘氣頭上,疼得他直「哎喲」。這種巧合性動作具有很強的戲劇性效果。當母親又氣惱地追問翠蓮時,"」為了顯能,便不停地端著把椅子在一邊幫腔、助陣,本意討好母親,卻讓母親一屁股坐了個空。初作的戲劇性不僅生動地表現了淘氣憨直、頑皮的性格,更為全劇增添了濃厚的喜劇色彩。

櫃中緣

香囊記》中,周鳳蓮用香囊「」王定雲的動作,又屬另一種類型。周鳳蓮為吟小兄採找到定情人,便拿香囊試探王定雲,周鳳蓮一舉一放,王定雲一抓一停,反覆三次,王定雲生氣不睬,周鳳蓮又故意拋起香囊用羽毛扇接住,一個反託雲手將香囊背身扣過來。此刻,恬靜端莊的王定雲不是輕緩地取走香囊,而是一手掩臉,一手突然地攝住了香囊,將周鳳蓮猛地-推,取過了香囊。這一舉動看似反常, 違背了人物的性格邏輯,但它卻是由周鳳蓮的「三叼」而「」出來的,偶然來自必然,使觀眾睹後不僅有興趣,耐品味,且欣賞了身段造型美。

香囊記

在豫劇導演的手中,這類戲劇性動作不僅是喜劇的寵兒,而且在悲劇裡也顯示著奇異的威力。《大祭樁》裡,祭樁途中黃桂英與婆母三叉路口相遇,真相未明,衝突加劇,婆婆舉杖憤憤責打,嫂嫂攔杖連連阻擋,桂英躲杖苦苦哀求,三個人悲悲怨怨,哀哀切切,形成了濃重的悲劇氣氛。在此關頭,顫顫抖抖的婆婆一個不小心,竟將拐杖狠狠地搗在了嫂嫂腳上,嫂嫂一聲「哎喲!」引得場下觀眾破涕為笑。這一戲劇性的動作在此處發生了微妙的動作,悲劇和喜劇的兩種情愫被恰當地糅合在了一處, 不但調節了一悲到底的舞臺氣氛,又讓喜來反襯悲,同黃桂英下面那段「哭訴情由」的核心唱段形成了情緒上的反差,從而加重了悲劇成分。增強衝突和情感力度的身段動作,也經常被豫劇導演所重梘。

大祭樁

小編認為《黃鶴樓》一劇,為強化周瑜同趙雲雙方的矛盾衝突,運用了一系列激烈的表演動作:如周瑜與趙雲一見面,二人就瞪眼睛、撞膀子,上了黃鶴樓,動作衝突加劇,趙雲拍桌子,周瑜舉拳頭,趙雲雙腳輪換踢周瑜,周瑜雙手輪掌擊趙雲,連連三次周瑜竟被趙雲踢得竄上坐椅,周瑜氣得紅眼、咬牙齒,最後趙雲掀周瑜走了一個吊搶背, 周瑜以「高空飛叉」飛身竄下了樓。粗火爆的貫審動作使史雙方衝突達白熱化境地。《下燕京闖韓鋪》 一折戲,更生重加劇戲劇的緊迫情勢和人物的情感力度。當趙匡胤進得韓鋪,聽曹芥言道劉化王已將他的畫象貼得「四門四張,午門一張,哪個拿住,砍頭解京」時,趙匡胤驚得圓睜雙目,旬句緊逼曹芥,先左腳踏椅子,再雙腿站椅子,然後走單腿跳椅子,雙腿蹦椅子。當懷疑曹芥要加害自己時,眼冒寒光,又猛躍身坐式端椅踅大圈,似一陣旋風直逼曹芥。這種戲劇性動作的安排使衝突尖銳,扣人心弦,有力地刻畫了趙匡胤急中含爆,剛中蘊威的形象。

黃鶴樓

小編說說在舞臺演出的創造中,舞臺節奏和場面調度是導演的基本專業手段。戲曲舞臺節奏的音樂性和戲曲場面調度的程式性、多樣性、流動性,是戲曲導演手段的共性特徵,但在不同的戲曲劇種中,因受聲腔特徵、表演特徵和劇本文學特徵等諸多舞臺藝術因素的制約,以致使這種「導演的語言」也呈現出不同的色彩來。

舞臺節奏指的是戲劇演出的節奏,「即在一齣戲從頭至尾的演出過程中,各個部分、各種因素通過時間、空間、力度、速度等方面的不斷變化,所呈現出來的運動節奏。它是舞臺上各種非同類的藝術因素相互協調統一的重要組織手段,也是人物的內心感情得以鮮明地外化的一種重要形式。」(《中國戲曲通論》554頁)戲曲的舞臺節奏是由劇本、表演、音樂、舞臺美術、音響效果等門類綜合而成,因此導演必須要縱觀全局,統管全劇,根據劇本主題思想和規定情景的要求,運用綜合性的藝術節奏通盤構思,使一齣戲現出高低起伏,跌宕張馳的變化,以加強對觀眾的感染力。

下燕京闖韓鋪

戲曲的唱、念、做、打、弦樂、打擊樂、人物造型、服飾、裝置等等因素,以其音樂性、舞蹈性、裝飾性的優勢構成了一種最直接、最鮮明的舞臺節奏形式,它是戲曲舞臺節奏的共性特徵。然而,中國戲曲多姿多彩,各戲曲劇種的舞臺節奏也會因其品味不同,粗細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節奏特點。南曲舒級,北曲激越,此為史所鑑證,看完南國「紅豆」(廣東粵劇),再看北國「黃龍」(東北黃龍戲),給人以深刻印象的便是舞臺節奏所形成的極大反差。豫劇屬梆子腔系統,北曲之範疇,衝突尖銳的文學劇本,熱烈粗獷的表演藝術,豪放激昂的聲腔音樂,便構成了豫劇舞臺節奏對比強烈的主要特徵。豫劇導演往往擅用強烈對比的舞臺節奏來表現尖銳的戲劇矛盾,他們將舞臺上各種對立因素調動起來,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其在差異面的對立中見協調。這種對比法則的巧妙安排。

豫劇

小編感覺常常取得相反相成的戲劇性效果,構成強烈的節奏。首先看豫劇舞臺上整體節奏的安排:如夏相林導演的《唐知縣審誥命》,這是一出矛盾衝突十分激烈的戲,整體安排是「」與「」、「」與「」相對應的舞臺節奏。大和強指的是飛揚跋扈的誥命夫人和官高位尊的五臺大人,小和弱指的是七品芝麻官唐成和弱女子林秀英。大與小、強與弱的對比貫穿全劇,在整體上形成了三處大的跌宕。

參考資料《中國戲劇藝術》

相關焦點

  • 中國豫劇文化,表演藝術,即興表演
    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戲劇的表演藝術是一個歷史的流程,不同時期的戲劇有不同的表演,戲劇的總體是這樣,一個劇種也是這樣。豫劇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其友便藝術也在不斷發展演變,表現出階段性的特點,在不同階段顯示著各不相同的歷史形態。
  • 中國豫劇文化,表演藝術,從優從美
    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從優從美,追求性格化、內心化也是重要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中國共產黨「改戲、改人、改制「的三改精神指導下,豫劇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對豫劇傳統表演技藝進行了挖掘、整埋和改革。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的音樂風格,它的演唱藝術
    並對它的音樂藝術特色進行研究的時候,除去應該研究它的唱腔、伴奏之外,研究它的演唱藝術必然應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和中心。豫劇形成以來就是個重唱的劇種,故有「寧唱十句戲,不道一句白「的藝諺。據說早期的豫劇常常是一唱就是一二百句,有一出傳統戲叫《打監生》,演出三個來小時,每個角色登場全是唱,全刷沒有一句道白。因此,豫劇演員無不在演唱方面嘔心瀝血,下盡功夫。
  • 中國戲曲學院原創豫劇《石壕吏》,亮相黃河戲劇節
    杜甫與三郎一明一暗的兩條線,兼具了抒情與敘事,作曲、燈光、服裝、舞美等多部分協調配合,才最終將豫劇《石壕吏》呈現在舞臺。而這些最終的呈現是在演員的身上,所以豫劇《石壕吏》的人物形象設置力求個性鮮明,給演員帶來最大的發揮空間。
  • 豫劇人李樹建「忠孝節義」四部曲:從傳統中生發現代感
    演出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南省文聯、中國藝術報社聯合主辦,演出單位是河南豫劇院二團。此次國慶獻禮演出既有《程嬰救孤》《清風亭上》《蘇武牧羊》《義薄雲天》這樣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豫劇大戲,又有河南各大劇種包括稀有劇種的經典折子戲和唱段。作為中國豫劇界的一名老兵,今年58歲的李樹建推出了「忠孝節義」四部曲,其中《義薄雲天》2019年創排,本次演出是首次與北京觀眾見面。
  • 豫劇傳統劇目旦角服裝配件
    從服飾角度出發,對豫劇傳統劇目旦角配件進行研究,通過文獻法、實地調查法、人物訪談法對豫劇傳統劇目旦角服裝配件與劇中角色年齡、性格、家庭背景和身份地位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指出豫劇傳統劇目旦角服飾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豫劇傳統劇目旦角服飾創新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 豫劇名家馬琳的藝術人生
    都給觀眾一人千面的藝術享受。她曾同陳派傳人吳碧波聯袂主演傳統戲《克敵榮歸》和《三哭殿》中的詹妃。在移植樣板戲時,她以特有的演唱藝術造詣把《海港》中的方海珍刻劃的栩栩如生,可以和京劇名家相媲美。中國唱片社在該劇未公演之前,已將她飾演銀環的唱段灌制為唱片,至今她的老伴馬進貴仍作為珍品予以保存,因為它真實記錄了一段關於豫劇《朝陽溝》的客觀歷史。在拍攝電影時,她飾演二大妮更是真實鮮活,體現了大眾文化、生活化、平民化的藝術風格。
  • 中華傳統文化之戲曲瑰寶
    通過講解,幫助學生了解到當代戲曲現狀,學習到一些戲曲及戲曲音樂的相關知識,進而促使學生站在文化者的角度去思考在國際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去保護和傳承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美感。中國古代戲曲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
  • 陳素真先生的「豫劇人生」
    她繼承傳統,勇於創新,開創了豫劇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形成獨具一格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陳派」藝術,成為豫劇祥符調卓有影響的代表。她是戲曲教育家、豫劇改革家(將古典舞、啞劇融入豫劇)。並首創豫劇界第一個流派"陳門藝術",被觀眾和劇作家及戲曲大師們譽為:豫劇一代宗師、豫劇舞臺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蘭芳、豫劇皇后、豫劇三鼎甲之首、豫劇大王。
  • 【在線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之戲曲瑰寶
    通過講解,幫助學生了解到當代戲曲現狀,學習到一些戲曲及戲曲音樂的相關知識,進而促使學生站在文化者的角度去思考在國際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去保護和傳承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美感。中國古代戲曲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
  • 豫劇新編歷史劇《義薄雲天》:「關公戲」的守正出新
    在穿越千年的歷史浮沉中,逐漸「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聖」,被尊稱為「武聖」而與「文聖」孔丘並駕齊驅,在民間形成底蘊深厚的關公信仰,造就博大精深的關公文化。關羽,至今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包含深刻而豐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
  • 演員的舞臺呈現——豫劇傳承發展的魔法師
    如果說政策支持提供航向,資金支撐提供保障,那麼,舞臺演出才是豫劇的根本與核心。豫劇的核心是演員,演員通過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步、法將劇本的文字表述變成鮮活的形象,感動和感染受眾,名演員和明星演員都可能成為年輕人的偶像,特別是他們的現場表演和專業講授,使受眾能夠真切感受豫劇的魅力,進而實現豫劇的「祛魅」,丟棄豫劇落伍、專供老年人看的成見。俗話說「看戲看角兒」,戲曲的名角兒是一部戲的靈魂,劇目所表達的豐富內涵由演員在舞臺上精彩呈現。
  • 豫劇喜劇大師任宏恩塑造人物力求「心裡有」
    任宏恩演了不少戲,塑造了不少人物形象,豫劇現代戲《崗九醒酒》中的崗九和《糊塗盆砸鍋》中的糊塗盆這兩個形象,都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而真正使他的表演藝術得到升華和飛躍的,是在豫劇《倒黴大叔的婚事》中塑造的常倒黴大叔常有福。
  • 「關公戲」的守正出新——評豫劇新編歷史劇《義薄雲天》
    在穿越千年的歷史浮沉中,逐漸「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聖」 ,被尊稱為「武聖」而與「文聖」孔丘並駕齊驅,在民間形成底蘊深厚的關公信仰,造就博大精深的關公文化。關羽,至今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包含深刻而豐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
  • 【戲曲經典】豫劇《清風亭上》(李樹建塑造了感人至深的'中國父親'形象張元秀)
    點擊標題下的藍字「大鼎豫劇」,我們將免費為您提供經典戲劇、曲藝、新聞軼事及深度哲文,為您的生活增光添彩。豫劇《清風亭上》全劇(舞臺版)李樹建主演試論戲曲程式在表演中的運用羅雲戲曲是一種全面綜合的藝術。現有的表演程式不是夠用了,而是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今天舞臺藝術的需要。前輩藝術家能大膽地突破舊的框子,總是化程式於人物之中,對於固定的程式,根據人物的需要靈活運用,著力刻畫人物的思想性、真實性。而我們更應該大力創造新的程式,豐富和發展我們今天的舞臺藝術。不但表現現代生活的戲需要新的程式,重新處理傳統劇目,同樣也需要新的表演程式。
  • 【戲緣直播】豫劇《紅梅記》:遊不盡的西湖,折不盡的紅梅,放不盡的裴郎
    「無技不成戲」,豫劇《紅梅記》借鑑了其他劇種的表演技巧,「長水袖」、「鬼步」、「踢燈」、「叼扇」,挖掘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將符合人物情緒的動作,都運用到了劇中。這齣戲就它的曲詞的熔鑄和意境的營建方面,他的寫景、敘事、抒情、人物內心性格的刻畫,整個戲情與衝突的發展與鋪排,都已經攀上了比較高的一個臺階。該劇導演白雪峰牢牢把握戲曲傳統寫意、詩化的美學基調,融入現代的舞臺手法,精彩呈現。作曲配器有強烈的音樂感染力,舞美燈光既大氣又細膩,同時又富有表達語彙,服裝富有歷史感又塑造人物形象,主創合作聯袂生輝。
  • 菏澤籍豫劇大師馬金鳳收到總書記回信備受鼓舞:發揚光大戲曲文化
    今年98歲高齡的豫劇大師馬金鳳被公認為舞臺藝術生命力最旺盛的藝術家之一,在數十年的舞臺生涯中言傳身教,培養、影響了一大批戲曲工作者和愛好者。2009年,馬金鳳受邀成為中國戲曲學院榮譽教授,為國內首個豫劇本科班「傳道授業解惑」。河南是戲曲大省,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的豫劇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 在線劇場上線啦,話劇、豫劇、歌劇等多種舞臺藝術免費看!
    今天小旅又為宅在家的朋友們找到了一項新樂趣:在線看話劇、秦腔、豫劇、河北梆子等優秀舞臺藝術精品!怎麼樣?聽起來不錯吧~「在線劇場」是由文化和旅遊部推出的在線文化藝術服務之一,集中展示一批優秀舞臺藝術精品,包括,音舞類: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戲劇類:話劇《谷文昌》、話劇《柳青》、話劇《麻醉師》、閩劇《生命》、秦腔《王貴與李香香》、豫劇《重渡溝》、蘇劇《國鼎魂》、河北梆子《李保國》等。和小旅一起來看看吧!
  • 聽臺灣豫劇人講述寶島臺灣的豫劇故事
    在即將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豫劇節上,他們將演出團史上規模最大的豫莎劇《天問》。什麼是「豫莎劇」?《天問》究竟是怎樣一部戲?臺灣豫劇團的現狀如何?7月13日,臺灣豫劇團演出規劃科科長鄭曜昌先生在鄭州接受了大河報記者的專訪。演出規劃科是負責劇團整年演出推廣與規劃的部門,進入臺灣豫劇團18年的鄭先生也是目前最了解臺灣豫劇現狀的人之一。
  • 兩岸攜手助傳承 傳統藝術煥新顏
    文化具有感染人心的強大力量,沒有文化的興盛,就沒有民族的復興。海峽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兩岸同胞共同的責任。多年來,在兩岸同胞的攜手推動下,南音、京劇和崑曲等傳統藝術形式,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和發展,展現出新的面貌,被越來越多兩岸民眾喜愛,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