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臺灣豫劇人講述寶島臺灣的豫劇故事

2021-02-07 大河網

    □記者遊曉鵬

    核心提示|本周,臺灣豫劇團最大規模的一次赴豫學習交流拉開帷幕,來自寶島的6位年輕演員、兩位樂師將在鄭州完成為期42天的培訓,這也是由河南省文化廳主辦、河南豫劇院承辦的海峽兩岸豫劇培訓學員最多的一次。

    多年來,在各方努力下,臺灣豫劇團與河南保持著密切聯繫。在即將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豫劇節上,他們將演出團史上規模最大的豫莎劇《天問》。什麼是「豫莎劇」?《天問》究竟是怎樣一部戲?臺灣豫劇團的現狀如何?7月13日,臺灣豫劇團演出規劃科科長鄭曜昌先生在鄭州接受了大河報記者的專訪。演出規劃科是負責劇團整年演出推廣與規劃的部門,進入臺灣豫劇團18年的鄭先生也是目前最了解臺灣豫劇現狀的人之一。

    1

    沒有專門培養豫劇演員的學校很珍惜來河南學習的機會

    大河報記者:這次來河南的學員挺多的,現在臺灣豫劇後備人才的培養情況怎麼樣?

    鄭曜昌:這次是來河南學習的人最多的一次,往年一般最多只有4位學員,這次來的有6個學表演的戲校的孩子,另外還有兩位樂師。為什麼來的人多了呢?我們臺灣豫劇有兩個標杆,一位是開創者張岫雲老師,已經90歲了,被稱為「臺灣豫劇皇太后」;另一位是她的學生、「豫劇皇后」王海玲。但是王老師也已經65歲了,今年就要退休,豫劇人才的培養以後會越來越困難,所以我們很珍惜這樣的機會,想讓更多的人來河南學習。

    臺灣的戲曲人才其實一直在減少,也沒有專門從小培養豫劇演員的學校。前些年,我們不得不從學京劇、歌仔戲的年輕人裡來找豫劇苗子,甚至只要你有興趣,就歡迎你過來學習。學京劇的轉豫劇是最快的,團裡有不少演員就是這樣。學歌仔戲的次之,這一兩年蠻多學生願意從歌仔戲轉來學豫劇,這次的6個孩子就都是歌仔戲出身。今年我們團從戲校的歌仔戲學生裡面一下選出了18個孩子學豫劇,他們還有文化課,每個月到團裡學習兩天。

    這一次來,我們希望他們的培訓課程跟在臺灣時產生連貫。我們今年在臺灣排的劇目是《花木蘭》,這是豫劇經典,但對學生們來講還需要學很多東西。在高雄那邊,由王海玲老師來教他們,在河南,我們希望孩子們結業的時候能夠完整地表演「劉大哥講話」那一折。很多演員的豫劇底子很欠缺,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目標,教起來非常費力,所以很感謝耐心教孩子們的河南戲曲老師。

    2

    一年排一臺新戲很多是跨劇種、跨文化創作

    大河報記者:將要赴北京演出的豫莎劇《天問》,聽起來應該是一個新創劇目。

    鄭曜昌:對,這部戲改編自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所謂豫莎劇,就是豫劇與莎翁劇本的結合體,有些跨越劇種和文化。不過,我們的劇本並非生澀地從英文翻譯成中文,都經過了消化,用中國文化去詮釋莎士比亞。演完之後還會再翻譯成英文,配上英文字幕給外國人看,所以國外的莎士比亞協會都很有興趣,會問我們要碟子。

    《天問》是我們的豫莎劇三部曲之一,也是劇團的2015年度大戲,我們曾經考慮過拿傳統戲《香囊記》去北京演出,最終決定還是用《天問》。這是近年團裡最成熟最大型的戲,在臺灣演出會有100多人參加,作曲張廷營和配器陳金池兩位老師來自河南,其他主創都來自臺灣。這部戲在臺灣的演出可以用轟動來形容,4場演出票房都在九成以上。

    臺灣豫劇團這些年進行過很多這樣的嘗試,我們一年會排出一臺新戲,很多都是跨劇種、跨文化創作劇目,融入了其他舞臺劇、時裝秀甚至相聲的元素。比如豫莎劇已經做了三部曲,演到了美國、英國;還有《蘭若寺》,對之前《倩女幽魂》的感情線進行了顛覆;新編豫劇《飛馬行》的造型,在古裝裡糅合了時裝秀,還在服裝大賽中得過獎。

    3

    嘗試新戲之後更知道了老戲的重要性

    大河報記者:在老戲和新戲、傳統與創新之間,如何平衡?

    鄭曜昌:在進行了各種嘗試之後我們也發現,只做新戲也不行,很多人的基本功和戲曲的文化底蘊會被丟掉,演員身上的功夫也會消失。在各種探索都做過之後,反而知道了老戲的重要性。現在我們一年也必須有一臺傳統老戲。老戲可以給演員打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再去出新、再去發展,你才會有把握,有價值感,跟過去不會斷裂。

    比如,如果完全沒有老戲的基礎就去演《天問》,那跟外國人演的就沒什麼不一樣了。所以,即使是新戲,也一定要有底蘊,否則會很像實驗劇或者話劇。而且,我們也發現,還是《對花槍》這樣的老戲會讓老觀眾流眼淚,他們就喜歡這個味道。

    大河報記者:臺灣老豫劇人帶給年輕一代的是什麼?

    鄭曜昌:我接觸最多的臺灣老豫劇人是王海玲,她的表演每一次都非常投入,仔細研究劇本,體會每一個人物。有一次,她在排練時角色要大笑,笑完之後,我無意中說了一句,這好像是某某劇裡的笑法。她聽了就有點難過,問,真的嗎?後來我再看她排這部戲,笑得就不一樣了,一個新的笑法出來了。她一直在琢磨,甚至會把我們這種不是演員的外行人的話吸收成為意見,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王老師可以這麼厲害。所以她在臺灣非常受歡迎,她的敬業精神,對自己藝術品質的要求,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我剛到豫劇團的時候,也是王老師最年富力強、藝術成就最高的時候,她的很多戲可以把人看哭,但我看不到她身上有任何傲氣、耍大牌。她也一直有危機意識,把這種精神帶給了劇團所有人。她特別注重團隊精神,認為每個角色都很重要,因為人手不夠,她有時候還會去跑龍套。她今年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我們會特聘她回來。

    4

    很多戲演了三四場就沒有機會再演演得最多的是一部兒童豫劇

    大河報記者:劇團一年的演出情況怎樣?演得最多的是哪一部戲?

    鄭曜昌:我們每年的整出大戲在30場左右,加上小型的演出和戶外活動,約有200多場。不過比如《天問》這樣的大戲能演的次數反而不多,臺灣很多地方沒有那麼大的舞臺,協調臨時演員也不方便,很多戲演了三四場就沒有機會再演。

    但是你知道,一齣戲最好的狀態可能並不在前三場,所以很多傳統戲經過一再地展演才能打磨出來。我們很羨慕咱們這裡很多戲可以演幾百場,到處走,到處演,去實踐然後再修改,臺灣這樣的戲實在太少。所以我覺得,如果想要讓一齣戲演得更多,最好控制它的規模。

    我們劇團最近這些年演得最多的,很多人想不到,其實是一部兒童豫劇《錢要搬家啦》,2004年排的。我們已經演到演員可以在舞臺上有臨時發揮,甚至可以植入廣告。它的創作河南的藝術家也有參與,聲腔設計是三門峽的許寶勳先生。

    這部戲已經演了約40場,2015年還進行了一次創意復排。它講的是一個守財奴老太太和她揮霍無度的兒子的故事,所有的錢幣、金幣、美鈔、舊鈔票都由人穿著道具來演,刷卡、花錢這些動作的表現非常幽默,小朋友還有機會上臺互動,所以這部戲很受歡迎,也很有教育意義。我雖然不是戲曲專業,也參與了這部戲的創意,就是我們在飯桌上聊怎樣省錢怎樣摳門,突然來的靈感。

    5

    演出上座率在七成以上觀眾以年輕人為主

    大河報記者:臺灣豫劇團的票房怎麼樣?

    鄭曜昌:劇團每年的經費預算約在1200萬新臺幣(約合260多萬人民幣)左右,政府支持一半,剩下600萬新臺幣必須要靠賣票獲得。去年差了一點沒有完成,今年的預期收入已經接近700萬,可以暫時放下心來。不過,我們沒有可以樂觀的資本,我們對劇團的前景始終是擔憂的,每個人都兢兢業業,永遠怕做得不夠好。

    在臺灣看一場豫劇,最高票價可以到2500新臺幣(約合550多元人民幣),便宜的約400新臺幣。上座率都在七成以上,也有一些全滿的,比如由王海玲主演的《劉姥姥》,這部戲2014年也來過鄭州。今年我們排了一部豫劇小天后蕭揚玲的青春版《杜蘭朵》,這是舊作新編,3月份劇本還沒有修改好,僅靠網上宣傳票已經全部賣光。

    我們也積攢了一些經驗,比如提前半年就開始賣票,在每場戲演出時就來宣傳下一部戲,觀眾看完這場馬上買下一場戲票的概率很高。每一部戲我們會第一時間通過網絡把定妝照、相關視頻放在網上宣傳,告訴大家這是一部什麼戲,之後一點一點加溫,適時開放粉絲來看排練,每一次都會形成宣傳的一次契機。

    大河報記者:看戲的年輕觀眾多嗎?

    鄭曜昌:比較欣慰的是,我們劇團的觀眾老年人只有兩三成,其他都是年輕人,有很多90後、00後,劇場秩序也非常好。原因應該有很多,除了在新戲上的嘗試,我們從十多年前就開始做社區教育推廣;豫劇也在跟皮影戲、電視木偶、傀儡戲嘗試結合;我們也在從校園抓起,兒童豫劇體驗營已經做了13年,就是利用暑假期間帶著學生們體驗戲曲,這些人將來肯定是豫劇的「鐵粉」。

相關焦點

  • 「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再難,也要把豫劇在臺灣傳下去
    豫莎劇《天問》中王海玲(右二)飾演女版李爾王邠赫拉 摯友 攝三個關鍵詞:莎士比亞、臺灣、王海玲8歲進入豫劇團,師從豫劇大師張岫雲,因聰慧過人,學戲迅速,獲得「八齡神童」美譽。14歲首挑大梁演出《花木蘭》,至今已主演150多部戲。文武不擋,生旦皆能,師徒兩代,在寶島傳承豫劇,王海玲書寫了戲曲舞臺上的傳奇。
  • 臺灣"豫劇皇太后":咱漯河老鄉!
    豫劇,是中國最大、普及面最廣的地方劇種(不帶"之一"),但您能想到嗎?在我國寶島臺灣竟然有位「豫劇皇太后」,還是咱漯河老鄉!後來王海玲被譽為「臺灣豫劇皇后」,張岫雲自然被推崇為「臺灣豫劇皇太后」。在臺灣,蔣介石與蔣經國經常邀飛馬豫劇隊演出,蔣氏兩代"總統"與豫劇結下了不解之緣。
  • 豫劇小皇后王紅麗在1997年率河南小皇后豫劇團臺灣寶島的輝煌之行!優秀劇目"五鳳嶺"的誕生.
    王紅麗把臺灣方面的要求給父親說了說,想聽取一下他的意見。王豫生是個頗有名望的作曲家,又在以演傳統戲為主的省豫劇二團工作多年,因而對許多傳統劇目都十分熟悉。《五鳳嶺》他同樣知道,因為這齣戲中的一些內容比較落後,與當代人們的思想和認知很不合拍,精華與糟粕並存,因而幾十年來在戲曲舞臺上幾乎銷聲匿跡,別說年輕人了,就是有一定年歲的人也不一定看過。
  • 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退休之作即將登臺(圖)
    11月23日,在臺灣戲曲中心,王海玲(中)在彩排豫劇新戲《觀·音》。下載手機APP、與AI機器人問答、穿越時空對話……這些現代科技元素將與傳統的豫劇表演在臺灣豫劇大師王海玲的退休之作《觀·音》中同臺,展現豫劇在臺灣的傳承和創新。
  • 臺灣「豫劇皇太后」張岫雲老照片、珍貴視頻賞析【梨園戲曲·119期】
    河南省臨穎縣人。她8歲時曾受教於豫劇名旦「玻璃脆」,一年後入「萬家班」學藝,之後又曾拜豫劇名家楊金玉門下學藝,工青衣、閨門旦。還曾拜師於豫劇名小生「筱火鞭」。因其拜師多,學的行當、劇目多,因此在她16歲後演出於豫東及界首等地時就以能文能武有了較大影響。張岫雲於1949年隨國民黨軍隊撤往越南,1953年又隨軍赴臺,先後在越南參加了軍中康樂組織新生劇團、中州劇團。
  • 臺灣豫劇《劉姥姥》窮富論||王海玲 朱海珊演唱
    王海玲所說的恩師就是豫劇大家張岫雲。張岫雲是河南臨潁縣人,她成立的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於1953年赴臺,開豫劇入臺的先河。談起恩師,王海玲十分感慨,她說,張岫雲老師不僅教會我們發聲、表演,更教會了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肩上的責任,如何摯愛從事的職業。恩師的教導,我一直銘記於心不敢忘卻。
  • 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早年演唱錄音:尊夫君切息怒堂前坐穩
    豫劇《雙官誥》選段 王海玲 飾 王春娥臺灣豫劇團早年錄音 唱詞 夫君 尊夫君切息怒堂前坐穩 待妾身上前去見她二人
  • 40度高溫,豫劇《玄奘》在臺灣南華大學起高臺找「初心」
    臺灣豫劇皇后來了!90歲的河南老鄉也來了!被稱為臺灣豫劇皇后的王海玲、豫劇小天后蕭揚玲等臺灣豫劇團一行7人,專門從高雄乘車過來觀看,看後王海玲表示,河南豫劇院的演出好精彩,這麼熱的天氣,唱念做打不走樣,功夫非常了得,專業精神和高水平的演出,值得我們臺灣豫劇團學習!
  • 不老的豫劇
    擁有年輕的演員和觀眾,豫劇的味道很時尚  總有一些事情在意料之外:當大部分地方戲正發愁後繼無人時,豫劇舞臺卻從不缺年輕演員。  在河南,豫劇就是「流行歌曲」——不少普通百姓或許不認識當紅影星、歌星,但一定能叫得上幾個有名氣的豫劇演員,或者張口來上兩段。  據統計,豫劇從業者有10萬之眾。
  • 【名家名段】豫劇第一小生王希玲《白蛇後傳》經典唱段
    文 | 佚名 來源 | 網絡····················································王希玲:豫劇《白蛇後傳》選段,抬頭望雷峰塔心如江河掀巨瀾(音頻)王希玲演唱 豫劇《白蛇後傳》風悽悽霧漫漫腥雨伴血淚(音頻)王希玲,女,1955年進入鄭州市豫劇團。
  • 第四屆中國豫劇節八月盛大啟幕,30場劇目亮豫劇「壓箱底」絕活!(附完整演出時間表)
    全國現有163個國有豫劇專業藝術團體,1300多個民營劇團,從業人員10多萬,影響遍及河南、新疆、河北、陝西、山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甘肅、四川、臺灣等十餘個省份(地區),深受各地老百姓的喜愛,在全國乃至海外都有著廣泛影響,是中原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紐帶,是講好河南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藝術力量。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臺灣豫劇團《紅娘》劇照。「國光」劇團《彩樓配》宣傳照。「國光」劇團《虹霓關》宣傳照。爆竹辭舊歲,好戲慶新年。庚子新春開工大吉,寶島梨園界也捧出了連臺好戲。豫劇賦予新美學臺灣豫劇團為賀歲準備了兩部劇,《一樹紅梅》在春節前打頭陣,《紅娘》在大年初八登場,前後呼應,一路「紅火」。
  • 著名板胡演奏家李永志豫劇板胡獨奏
    點擊標題下的藍字「大鼎豫劇」,我們將免費為您提供經典戲劇、曲藝、新聞軼事及深度哲文,為您的生活增光添彩。 李永志豫劇板胡獨奏:《中州韻》作曲:李永志      改編、配器:李恆     指揮:溫鋒超     協奏:河南省民族樂團
  • 【大眾劇院】豫劇《張娘娘傳奇》 楚淑珍等主演 羅雲導演
    2、為豫劇表演藝術家虎美玲執導7部戲:《粉黛冤家》《寶蓮燈》《虎美玲折子戲專場》《花木蘭》《大祭樁》《抬花轎》《豫韻流芳——虎美玲從藝五十年》。3、為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執導三部年度大戲:《武后與婉兒》《豫韻臺灣情》《慈禧與珍妃》。
  • 2021新春特輯|王希玲 豫劇《劉姥姥》劉姥姥騎毛驢眉開眼笑​ 選段
    王海玲(1952年11月12日-),原名王桂仙,豫劇演員,有「臺灣豫劇皇后」之稱。出生於臺灣高雄市,祖籍湖北黃陂,師從張岫雲學習豫劇表演藝術,工旦行,現在是國立臺灣豫劇團(前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2008年3月6日脫離國立國光劇團獨立)1等演員(曾兼代理團長);兼任臺灣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 為何山東人偏愛豫劇,難道豫劇真的起源於山東嗎?
    在這檔節目中,主要是以豫劇比賽為主,每年會決出一屆總擂主。而令人詫異的是,從這些總擂主的地域分布來看,山東人與河南人幾乎不相上下。以至於,有人竟然會認為&34;。的確,山東人與豫劇的關係匪淺,尤其是在魯西南一帶,豫劇幾乎佔據了當地人的民間娛樂生活:濟寧,菏澤,聊城南部,泰安西南等地,大街小巷全是梆子腔,白事兒發喪時唱幾段,走街串巷的小販也會拿個大喇叭,播放幾段豫劇的經典劇目來吸引人氣,或者是《抬花轎》
  • 我聽廣播看大戲|豫劇名家韓玉生深情講述常香玉大師的故事
    我以前經常聽河南戲曲廣播木子、月陽老師主持的戲曲節目,記得有一次是紀念常大師的專題,邀請了豫劇名家韓玉生,回憶和常香玉老師在一起的故事。
  • 大年初一聽三叔拉板胡——豫劇《朝陽溝》選段
    估計五十歲以下的人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翁子」為何物?「板胡是豫劇中的領奏樂器,也可以獨奏,俗稱主弦,它的名稱是因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清代時曾別稱板琴。」三叔一邊介紹,一邊領我們走進樓後面的平房裡,簡陋的房間裡,只有一張桌子和一個席夢思床,上面空空如也,能看出來三叔平常不是在這兒休息。
  • 陳素真先生的「豫劇人生」
    17歲即被譽為「豫劇皇后」,22歲又獲「梆子大王」,「河南梅蘭芳」的美稱。1937年她去北京學習京劇武功,發展了豫劇的武戲。同年與樊粹庭合辦獅吼劇團,並開始在唱腔、表演、化妝、服裝等方面進行了革新,從而豐富了豫劇的表演手段,期間演出了樊編的《三拂袖》、《霄壤恨》、《女貞花》、《滌恥血》等新戲。
  • 豫劇(大漢賢后)
    按照組委會安排,平煤神馬集團豫劇二團創作排演的新編歷史故事劇《大漢賢后》7月7日晚在遂平縣文化藝術中心參加集中展示演出。1985年參演的豫劇《七品芝麻官後傳》,參加河南省首屆戲劇大賽獲優秀演出獎;1988年參演的豫劇《八月十五雲遮月》,參加河南省第二屆戲劇大賽獲演出特別獎、參加河南首屆藝術節獲「榮譽杯」。1994年參演的豫劇《岸上的妹妹》參加河南省第五屆戲劇大賽獲銀獎,1995年《岸上的妹妹》代表河南省參加在北京舉辦的95全國戲曲現代戲交流演出,獲演出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