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再難,也要把豫劇在臺灣傳下去
在長安大戲院後臺看到王海玲的那一刻,蔡芳詠難掩激動。蔡芳詠出生於臺灣高雄左營,現在是中國音樂學院的研究生,而左營正是王海玲所在的臺灣豫劇團駐地。「這是臺灣唯一的豫劇團,太珍貴了。我從小看豫劇長大,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夠站在老師身邊,拍張合影。」在蔡芳詠看來,王海玲唱功紮實,能把每一部作品都詮釋得完美到位,是她心目中的「女王」。
-
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早年演唱錄音:尊夫君切息怒堂前坐穩
豫劇《雙官誥》選段 王海玲 飾 王春娥王海玲老師早年唱腔還是很不錯的,花腔中聽出來些花桂榮的味道。 王海玲早年演出劇照 王海玲原名王桂仙,祖籍湖北黃陂,1952年出生於臺灣高雄市
-
2021新春特輯|王希玲 豫劇《劉姥姥》劉姥姥騎毛驢眉開眼笑 選段
王海玲(1952年11月12日-),原名王桂仙,豫劇演員,有「臺灣豫劇皇后」之稱。出生於臺灣高雄市,祖籍湖北黃陂,師從張岫雲學習豫劇表演藝術,工旦行,現在是國立臺灣豫劇團(前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2008年3月6日脫離國立國光劇團獨立)1等演員(曾兼代理團長);兼任臺灣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
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退休之作即將登臺(圖)
11月23日,在臺灣戲曲中心,王海玲(中)在彩排豫劇新戲《觀·音》。下載手機APP、與AI機器人問答、穿越時空對話……這些現代科技元素將與傳統的豫劇表演在臺灣豫劇大師王海玲的退休之作《觀·音》中同臺,展現豫劇在臺灣的傳承和創新。
-
聽臺灣豫劇人講述寶島臺灣的豫劇故事
在即將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豫劇節上,他們將演出團史上規模最大的豫莎劇《天問》。什麼是「豫莎劇」?《天問》究竟是怎樣一部戲?臺灣豫劇團的現狀如何?7月13日,臺灣豫劇團演出規劃科科長鄭曜昌先生在鄭州接受了大河報記者的專訪。演出規劃科是負責劇團整年演出推廣與規劃的部門,進入臺灣豫劇團18年的鄭先生也是目前最了解臺灣豫劇現狀的人之一。
-
臺灣"豫劇皇太后":咱漯河老鄉!
張岫雲之所以在臺灣能以精湛的表演技藝紅遍全島,除了她繼承了豫劇傳統演唱和表演藝術之外,還得益於她大量學習了京劇的表演藝術。1954年,張岫雲曾率「飛馬豫劇隊」進行環島巡演,所到之處好評如潮,被譽為「臺灣豫劇皇后」。她培育出王海玲、劉海燕等許多優秀的臺灣豫劇演員。
-
臺灣「豫劇皇太后」張岫雲老照片、珍貴視頻賞析【梨園戲曲·119期】
張岫雲之所以在臺灣能以精湛的表演技藝紅遍全島,除了她繼承了豫劇傳統演唱和表演藝術之外,還得益於她大量學習了京劇的表演藝術。自40年代開始,她就十分留意學習京劇的表演藝術,到臺灣後,在與許多京劇藝術家的交往中,取長補短,不斷創新,使其表演較之40年代的豫劇來說已「雅化」了許多。
-
40度高溫,豫劇《玄奘》在臺灣南華大學起高臺找「初心」
他說,豫劇,本來就發源於民間,過去都是在鄉間野外演出,被稱為高臺演出,後來在城市逐漸走向劇場,成為劇場藝術的一種。但是豫劇生存的更廣大空間不能忘,不能丟,這次在南華大學,不經意間回到了高臺時期,可謂豫劇的回歸,也是對豫劇發展的一種考驗:如何保持那種原始的生命力和激情。
-
【大眾劇院】豫劇《張娘娘傳奇》 楚淑珍等主演 羅雲導演
2、為豫劇表演藝術家虎美玲執導7部戲:《粉黛冤家》《寶蓮燈》《虎美玲折子戲專場》《花木蘭》《大祭樁》《抬花轎》《豫韻流芳——虎美玲從藝五十年》。3、為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執導三部年度大戲:《武后與婉兒》《豫韻臺灣情》《慈禧與珍妃》。
-
第四屆中國豫劇節八月盛大啟幕,30場劇目亮豫劇「壓箱底」絕活!(附完整演出時間表)
全國現有163個國有豫劇專業藝術團體,1300多個民營劇團,從業人員10多萬,影響遍及河南、新疆、河北、陝西、山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甘肅、四川、臺灣等十餘個省份(地區),深受各地老百姓的喜愛,在全國乃至海外都有著廣泛影響,是中原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紐帶,是講好河南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藝術力量。
-
年少不懂劉姥姥。讀懂已看盡滄桑(好文)
作者:夢舒(富書專欄作者)劉姥姥,是《紅樓夢》裡到賈府打秋風的窮親戚。為了求幾兩銀子,買過冬物資,劉姥姥在鳳姐面前百般討好,在大觀園裡醜態百出。少年時讀到此處,只覺得劉姥姥又是可笑,又是可憐。論年齡,論輩分,劉姥姥都高於鳳姐,她卻能放下身段,對鳳姐百般奉承。鳳姐心情大為愉快,就送了她二十兩銀子和一吊錢。在鳳姐,不過隨手的施捨,在劉姥姥,卻是莊戶人家一年的嚼用。
-
我為臺灣豫劇團執導三部大戲隨筆
到了臺北演出,雖解除了「非典」旅遊警示,但「非典」疫區尚未除名,觀眾依然是戴著口罩、手套,量著體溫把劇場坐得滿滿堂堂,沒有座位的只好站在劇場內周圍,反響極其強烈,那種對臺灣豫劇50年奮鬥歷程的由衷鼓勵,對《豫韻臺灣情》演出的高度肯定,著實讓我激動不已。臺灣戲劇專家汪其楣向演員表示祝賀說:「全劇多樣完整,你們的演出很成功,觀眾都不願離場了!」
-
臺灣豫劇團推出「紅紅火火」賀歲戲 盼傳承「長長久久」
11月15日,臺灣豫劇團演員蕭揚玲在彩排記者會上演出豫劇《一樹紅梅》片段。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新華社臺北11月15日電(記者彭培根、趙博)「雪欺紅梅飄零盡,唯願來生再逢君。」舞臺上,臺灣豫劇團蕭揚玲飾演的李慧娘彩綢揮舞、身姿動人,唱盡戀人剛相知即相離的無盡感傷。 這是臺灣豫劇團即將在農曆新年推出的作品《一樹紅梅》中的一幕。據介紹,豫劇團為賀歲共準備了兩部劇,另一部為經典豫劇劇目《紅娘》,同樣也是名中帶「紅」,寓意「紅紅火火」。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豫劇賦予新美學臺灣豫劇團為賀歲準備了兩部劇,《一樹紅梅》在春節前打頭陣,《紅娘》在大年初八登場,前後呼應,一路「紅火」。臺灣豫劇團藝術總監王海玲說,《一樹紅梅》改編自川劇《紅梅記》,並邀請河南豫劇院張廷營編曲、「國光」劇團王冠強導演掌舵,揉合京劇的細緻、川劇的特技,講述李慧娘與裴舜卿的愛情故事,展現豫劇在臺灣的多元奔放。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的音樂風格,它的演唱藝術
並對它的音樂藝術特色進行研究的時候,除去應該研究它的唱腔、伴奏之外,研究它的演唱藝術必然應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和中心。豫劇形成以來就是個重唱的劇種,故有「寧唱十句戲,不道一句白「的藝諺。據說早期的豫劇常常是一唱就是一二百句,有一出傳統戲叫《打監生》,演出三個來小時,每個角色登場全是唱,全刷沒有一句道白。因此,豫劇演員無不在演唱方面嘔心瀝血,下盡功夫。
-
豫韻綿長系兩岸,以戲會友一家親——臺灣豫劇團鄭州巡演
會議由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吳亞明主持,會議圍繞豫劇創作的現代化、豫劇的傳承及深化交流合作、加強兩岸豫劇發展、臺灣豫劇的發展等議題諫言獻策、暢談展望。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巡視員康潔首先進行了致辭,首先向出席研討會的各位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向來自臺灣的各位專家、藝術家致以親切的問候,向支持本次巡演的各界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康廳長表示「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研討會」自2001年開始以來,已成功舉辦了12屆,成為河南與臺灣文化交流的品牌項目。
-
豫劇「六大名旦」及珍貴視頻賞析
1980年,豫劇流派匯演確立了豫劇「五大名旦」——常、陳、崔、馬、閻,當時桑振君大師退出比賽成為豫劇的一大憾事。2000年,河南省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廳等確立了「桑派」藝術,形成如今的豫劇「名旦六大家」。 豫劇「名旦六大家」分別是: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 【梨園戲曲】對六位名家進行介紹,並傳送珍貴視頻。
-
戲曲綜藝節目《梨園春》中高飛演唱豫劇《朝陽溝》視頻合集賞析
梨園春:曲劇《屠夫狀元》豫劇《朝陽溝》這是啥樣的味兒都有啊!梨園春:何賽飛演唱越劇版《朝陽溝》這調調聽的小香玉忍不住尖叫 梨園春:歌手郭峰把豫劇改成搖滾,這《朝陽溝》唱的大變樣!梨園春20190526完整版:共唱世紀金曲豫劇《朝陽溝》
-
著名板胡演奏家李永志豫劇板胡獨奏
點擊標題下的藍字「大鼎豫劇」,我們將免費為您提供經典戲劇、曲藝、新聞軼事及深度哲文,為您的生活增光添彩。 李永志豫劇板胡獨奏:《中州韻》作曲:李永志 改編、配器:李恆 指揮:溫鋒超 協奏:河南省民族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