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臺灣豫劇團執導三部大戲隨筆

2021-02-08 河南戲


那時,大陸的「非典」從南到北蔓延開來,而臺灣的「非典」由北到南日趨嚴重。《豫韻臺灣情》的排練雖受一定的影響,但在各界的企盼下於6月21日、28日分別在高雄、臺北隆重推出。高雄的觀眾是戴著口罩、手套,量著體溫觀看演出,兩千多個座位的至德堂劇場,上座率竟高達80%。到了臺北演出,雖解除了「非典」旅遊警示,但「非典」疫區尚未除名,觀眾依然是戴著口罩、手套,量著體溫把劇場坐得滿滿堂堂,沒有座位的只好站在劇場內周圍,反響極其強烈,那種對臺灣豫劇50年奮鬥歷程的由衷鼓勵,對《豫韻臺灣情》演出的高度肯定,著實讓我激動不已。


臺灣戲劇專家汪其楣向演員表示祝賀說:「全劇多樣完整,你們的演出很成功,觀眾都不願離場了!」臺灣政治大學蔡欣欣連連稱許「這是一次新的藝術嘗試和突破,戲真的很棒,好感人,讓我抑制不住多次流下眼淚」。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見到我和王海玲讚不絕口,興奮地說:「比我到高雄看彩排,有了全新的變化,結構完整,技藝全面,滿臺生輝,演出相當成功。戲還沒看一半,我就控制不住眼淚了……」她說著說著淚水又溢出眼眶。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主任柯基良給予充分肯定「你們把豫劇在臺50年的奮鬥歷程化為全新的藝術形象,演出了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精神,鼓舞人心,很值得讚譽」。國光劇團團長陳兆虎認為《豫韻臺灣情》的成功演出,是共譜豫劇薪傳四代同臺的樂章,他說:「此次可謂結合老乾新枝,展現枝葉繁茂的盛大演出,絕對是難得一見。」


臺灣資深記者紀慧玲在她的專著中寫道:「遍數大陸那麼多地方劇種,除了發揚於北京的京劇外,浙江戲、陝西戲、山東戲、四川戲、廣東戲、湖南戲全沒在臺灣生根發展,獨獨河南戲屹立不搖。」可以說《豫韻臺灣情》不但是演出的成功,而且是極大地彰顯豫劇人不屈不撓的奮進精神和豫劇頑強的生命力,這不就是臺灣豫韻情的深邃意蘊嗎?


2006年初春,我正在永城市排演《張娘娘傳奇》,接到臺灣豫劇隊韋隊長從高雄打來的電話,意向說明了邀我執導曾永義教授新創的歷史劇《慈禧與珍妃》。7月10日,當我收到所寄的劇本閱讀後,被《慈禧與珍妃》別開生面、複雜的人物關係,厚重的歷史內容,以及整體架構所吸引。隨即給作者寫了回信,闡明我對此劇的感受和修改設想。曾永義教授在《權勢的悲劇》一文中寫道:「我大約花了一星期左右的時間完成初稿,隨即呈送導演羅雲先生審閱,他頗為認同我的綱領架構,他很用心地提出他對劇本的整體思考,用了幾近四千言,提出他的想法,我既感激又佩服,認為他的盛名實緣自他的誠懇和敬業。於是我用了整整一天十幾個小時將初稿重修一遍,儘量將他所希望營造的情境氣氛呈現出來……而對於羅導演最後的話語我既認同更非常感動。他說『《慈禧與珍妃》這部原創歷史劇,被選定為國光豫劇隊2007年的年度大戲,將會帶來一次藝術上的自我超越,顯得彌足珍貴。這就需要全體同仁付出更大的努力,積極調動一切藝術力量,組成強大的舞臺陣容,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創造出引人入勝、動人心魄、發人深思的整體舞臺藝術形象,把精美的視聽藝術盛宴,提供給廣大觀眾欣賞、品嘗』。羅導演這些勉勵和期待的話語,我想不只是我也是國光豫劇隊同仁所樂於接受的。」8月28日就收到了曾教授寄來的修改本。9月14日,韋隊長、王海玲、林課長,邀曾教授和我一起到唐山觀摩第四屆中國評劇節,參觀了清東陵,並在北京交談了對劇本再次修改的具體意見,達成共識。曾教授不厭其煩對劇本修改四稿,為導演的舞臺創造提供了方便。為了提前與《慈》劇的主創人員進行溝通,擬定創作指向,我於2007年3月13日赴臺在臺北與舞美設計付寯、燈光設計李俊餘闡明我的導演構思。《慈》劇布景定位於虛實結合,創造出空間意象,不求繁雜、豪華,但求簡約、空靈,有助於表演的發揮。燈光在升降、點面變化的運勢中,凸顯人物的心理歷程和情緒營造。運用燈光手段切割舞臺時空轉換。重點渲染慈禧60大壽煙花的光色,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的烈火升騰,追捕維新黨人的煙霧瀰漫,殺害六君子的血染大地,慈禧出逃的風雨雷電,以光色對比透出內在涵義。在高雄向服裝設計林恆正、舞蹈設計石惠珠提出:服裝要與人物的身份相吻合,色調隨著人物情緒而改變。呈現服裝的歷史感和清裝優美細緻的質感。舞蹈以民族舞和戲曲身段的化合,編創光緒大婚中的宮女穿蓮花盆鞋的舞步和隊形變化;御苑中宮女擬人化的花扇舞;八國聯軍的旗舞。舞蹈以緊扣戲的內容為前提,以伴、託、造勢為目的,以肢體語言視覺形象達到舞以盡意。返回大陸後又與音樂設計左奇偉、配器安之語確定《慈》劇音樂唱腔立足豫劇本體適度新變,浸潤時代韻致,運用伴唱、合唱豐富演唱形式,加強情感力度,充分發揮豫劇的聲腔優勢。讓各個藝術部門理解導演對《慈》劇的總體構想和創作走向,及早投入設計和製作。

9月中旬我二次赴臺後,就全面展開排練工作。首先引領演員研讀劇本熟悉歷史,掌握人物的心路歷程。進入拉場時,要求他們一掃過去的因襲負擔,從人物具體行動入手,走向人物的內心。首先改變扯腔拉調的「韻白」念法,還原口語化、情感化的說話方式,排除一搖三擺、一步三扭的臺步規範,回歸生活化的行走常態。嚴格杜絕以造作狀和矯情替代真情交流,以慣性和惰性掩蓋藝術創造。要想改變他們走程式套路的表演習慣非常不容易,但是,我堅持不懈地提醒、糾正他們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當看到演員有所適應時,我又強調指出:道白口語化決不是大白話,表演貼近生活,是要實現對生活的超越。只有沿著人物的情感線,在音樂唱腔節奏的制約下,滲透道白的韻律和步態表演的動律,這樣才能實現古典美與現代美的契合。


在處理《慈》劇的擬音效果上,要求動效為戲服務。如大婚的鐘聲,李連英宣旨的腳步聲,光緒與珍妃御苑遊玩的鳥叫聲,珍妃被打的巴掌聲,八國聯軍攻北京的犬吠聲、槍炮聲、群眾的哭喊聲,慈禧出逃時的風聲雨聲雷聲等。組成既真實又誇張的系列聲音氛圍,隨著場景的變化和人物的行動,或強或弱,可長可短,襯託著典型環境中人物特有的心理反映和情感表達。

相關焦點

  • 臺灣豫劇團年度大戲《龍袍》將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
    新華社臺北4月15日電(記者李建華 劉剛)記者15日在此間召開的記者會上了解到,臺灣豫劇團全新製作的年度大戲《龍袍》將於5月18至19日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  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於3月28日開幕,將持續至6月2日。  據介紹,《龍袍》脫胎於20年前臺灣豫劇團演出的全本《狸貓換太子》。
  • 臺灣豫劇團推出「紅紅火火」賀歲戲 盼傳承「長長久久」
    11月15日,臺灣豫劇團演員蕭揚玲在彩排記者會上演出豫劇《一樹紅梅》片段。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新華社臺北11月15日電(記者彭培根、趙博)「雪欺紅梅飄零盡,唯願來生再逢君。」舞臺上,臺灣豫劇團蕭揚玲飾演的李慧娘彩綢揮舞、身姿動人,唱盡戀人剛相知即相離的無盡感傷。  這是臺灣豫劇團即將在農曆新年推出的作品《一樹紅梅》中的一幕。據介紹,豫劇團為賀歲共準備了兩部劇,另一部為經典豫劇劇目《紅娘》,同樣也是名中帶「紅」,寓意「紅紅火火」。
  • 豫韻綿長系兩岸,以戲會友一家親——臺灣豫劇團鄭州巡演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臺灣莎士比亞學會理事長陳芳,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臺灣豫劇團科長鄭曜昌,以及長期支持參與河南與臺灣文化交流的藝術家和新聞媒體參加了本次會議。對臺灣豫劇團攜跨界改編劇目《完美合同》到鄭州交流演出表示感謝,指出在雙方的共同努力、密切合作下,兩地的豫劇交流一定會產生更加廣泛的影響,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 豫劇團年度新戲《龍袍》上演改編版「狸貓換太子」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宣布將推出年度新作《龍袍》,並於5月11日『高雄春天藝術節』在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首演,5月18日的『臺灣戲曲藝術節』於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演出。傳藝中心表示,《龍袍》內容敘述宋真宗寵愛的劉妃與內監郭槐合謀,以剝皮狸貓調換李妃所生嬰兒,李妃因此被打入冷宮,宋真宗死後,仁宗趙禎即位,包拯受理李妃冤案,並為其平冤。
  • 西演LIVE·豫劇雲劇場首開大幕|西安市豫劇團再現經典《三上轎》
    西演LIVE·雲劇場首度唱響豫劇大戲!7月11日至12日晚19:30,西安演藝集團·西安市豫劇團打造的大型豫劇傳統戲、陳派經典劇目《三上轎》,將通過西演LIVE·豫劇雲劇場與廣大戲迷在「雲端」見面。此次付費直播,既是西演LIVE與西安市豫劇團首次深度聯合,亦是西演LIVE·雲劇場在積累了10餘場線上直播經驗後,首次呈現經典的豫劇演出。《三上轎》是「豫劇皇后」陳素真大師的經典劇目之一。上世紀30年代,陳素真大師憑藉在《三上轎》中的優美唱腔、真切表演,加之該劇的曲折劇情,從而形成了豫劇陳派藝術風格。
  • 鳳協鸞和比翼飛 ——記南陽市豫劇團演藝有限公司著名演員倪順德、朱元秀夫婦
    、朱元秀夫婦本報記者 大軍 三歌/文   大軍 佚名/圖南陽市豫劇團演藝有限公司前身為南陽市豫劇團,始建於上世紀40年代。長期以來,該團堅持「兩為」方向和「雙百」方針,面向基層,服務人民,培養了馬麗霞、師淑青、柏青等一批優秀表演人才,排演出《穆桂英大戰洪州》《大刀王懷女》等一批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優秀劇目。豫劇大師常香玉當年看了該團的演出,大加讚賞,稱讚其為「豫西南的一顆明珠」。星轉鬥移,歲月荏苒。
  • 河南小皇后豫劇團唱紅靈寶市唱響崤函大地!
    河南小皇后豫劇團(劇團小程序) 鄭州東方人和文化傳媒(影像製作)         河南小皇后豫劇團在著名表演藝術家豫劇小皇后王紅麗的率領下攜弟子李詩、周紅梅、王曉一、胡孟培、優秀青年演員詹俊堯、張素霞、劉家瑞等登臺獻藝,把九場大戲奉獻給靈寶廣大觀眾。
  • 新鄉市豫劇團#程素榮 豫劇《五世請纓》一家人歡天喜地把我來請 選段
    豫劇《五世請纓》 一家人歡天喜地把我來請 選段 演唱:程素榮 演出單位:河南新鄉市豫劇團 一家人歡天喜地把我來請 佘太君我穿宅越院來到前廳
  • 【陳素真與武漢市豫劇團】
    代表作有《宇宙鋒》、《梵王宮》、《春秋配》、《三上轎》、《拾玉鐲》等百餘出劇目。先生祖籍陝西富平,生於河南開封,後輾轉河北、陝西、甘肅、天津等地工作和生活,其中有一段與武漢有緣的經歷。1951年7月改為市群眾豫劇團。1952年8月改組為市豫劇工作團。1953年7月定名為武漢市豫劇團,初期由民眾樂園派員管理,1956年4月隸屬市文化局。1971—1972年9月,一度歸屬「豫越評聯合指揮部」。1972年,恢復原名,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83年該團與漢陽劇場合併,從民眾樂園搬出,遷至漢陽劇場。1988年武漢市豫劇團轉向解散。
  • 淡淡的雲‖漫憶隨筆之三:一臺特別的晚會
    漫憶隨筆之三:一臺特別的晚會 作者:淡淡的雲 朗誦:貝西17:36來自神農文藝漫憶隨筆之三:一臺特別的晚會淡淡的雲因長年觀看河南衛視《梨園春》戲曲欄目的節目其醇厚甜美的唱腔,熟練的扇子功,如行雲流水的繪畫題詩:我畫藍江水悠悠,愛晚亭上楓葉愁,秋月溶溶照佛寺,香菸嫋嫋繞經樓。使表演和書法渾圓一體趨向完美,活脫脫把個風流才子展示在觀眾面前,使人有種極美的享受。接著上臺的是童星孔瑩。她三歲獲《梨園春》少兒組金獎,四歲獲全國戲曲小梅花金獎,五歲登上世界藝術殿堂雪梨歌劇院,多次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演出併合影。
  • 舞臺上下見真功 ——記漯河市豫劇團著名演員楊文麗
    幾年下來,她先後在《穆桂英掛帥》中飾演刀馬旦穆桂英,《柴郡主掛帥》《無佞府》中飾演刀馬旦柴郡主,《封神榜》第一部中飾演紅生蘇護,第二部中飾演娃娃生殷嬌,第三部中飾演老生薑子牙,《秦香蓮後傳》中飾演青衣秦香蓮、娃娃生英哥,《清風亭》中飾演老旦賀氏,《慈母淚》中飾演老旦孫淑林,《白蛇傳》中飾演小生許仙,《白蛇後傳》中飾演白素貞,《擂鼓戰金山》中飾演武生韓世忠等,除了沒唱過淨沒唱過醜,戲曲的大部分行當她都演遍了
  • 聽臺灣豫劇人講述寶島臺灣的豫劇故事
    臺灣豫劇團的現狀如何?7月13日,臺灣豫劇團演出規劃科科長鄭曜昌先生在鄭州接受了大河報記者的專訪。演出規劃科是負責劇團整年演出推廣與規劃的部門,進入臺灣豫劇團18年的鄭先生也是目前最了解臺灣豫劇現狀的人之一。    1    沒有專門培養豫劇演員的學校很珍惜來河南學習的機會    大河報記者:這次來河南的學員挺多的,現在臺灣豫劇後備人才的培養情況怎麼樣?
  • 「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再難,也要把豫劇在臺灣傳下去
    蔡芳詠出生於臺灣高雄左營,現在是中國音樂學院的研究生,而左營正是王海玲所在的臺灣豫劇團駐地。「這是臺灣唯一的豫劇團,太珍貴了。我從小看豫劇長大,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夠站在老師身邊,拍張合影。」在蔡芳詠看來,王海玲唱功紮實,能把每一部作品都詮釋得完美到位,是她心目中的「女王」。中國豫劇北京展演月期間,得知臺灣豫劇團要來演出《天問》,蔡芳詠抓住機會,圓了兒時的夢。
  • 衛輝豫劇團?這麼厲害?過?
    乖乖,這一驚非同小可,至於她頭戴的什麼身披的什麼統統不記得了,也聽不懂喊出的是戲情還是世情,只感覺到黃河像被什麼撞傷了腰,九曲十八彎用它噴張的喉管,在喊出大地深處的疼痛。當時從山西洪洞、澤州等地遷過來許多移民在郭全屯、大司馬一帶定居,這些人不光會耕田勞作,還把上黨地區的落腔也帶到了這裡,唱得有板有眼。到清鹹豐年間,此劇種又迅速蔓延到東鄉和北鄉,且有了發展提高,但主要腔調和味道仍與上黨落腔相似。
  • 豫劇小皇后王紅麗在1997年率河南小皇后豫劇團臺灣寶島的輝煌之行!優秀劇目"五鳳嶺"的誕生.
    和臺灣方面商定此事時,已經將近年底。這時候雖然天氣極冷,可對於劇團來說,卻正是演出旺季。再者,春節之後的兩三個月,都是各劇團爭相演出的最佳季節。對於小皇后豫劇團這麼一個自負盈虧的民營劇團來說,這樣的機會更是不能耽誤。可是《五鳳嶺》《劉榮下南京》《審誥命》這三齣戲必須要在5月份之前排出來,時間之緊、任務之重,可想而知。沒辦法,只能利用在各地巡演間隙抽空排練了。其次,是對劇目的重新整體創作。
  • 韋有義 || 洛寧豫劇團的鐵三角
    逢人就炫耀說,某年某月某日,太發哥親自說我「蛋球疼!」鐵三角時期的洛寧豫劇團,在洛陽地區名列前茅,在西邊的三門峽以至陝西、山西的周邊地區,都小有名氣。但那時候的洛陽地區與洛陽市,是兩個平等的地市,洛陽市對洛陽地區的洛寧豫劇團,並不了解。有次劇團在洛陽青年宮演戲,接的是豫西著名豫劇演員周愛雲的臺口,劇院經理看劇團上下土裡土氣,滿口的洛寧話,很不待見。
  • 「河南臺灣月」活動??「兩岸戲曲展演周」開幕
    9月7日晚,由省豫劇二團打造的大型古裝豫劇《臺北知府》,作為豫臺「兩岸戲曲展演周」的開場大戲,在河南人民會堂上演。來自臺灣的藝術家和省會千餘名觀眾共同觀看了演出。  《臺北知府》是根據首任臺北知府陳星聚(漯河籍)為原型創作的大型古裝豫劇。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於1月30日大年初六,在臺灣戲曲中心熱熱鬧鬧地舉行了開箱儀式,演出《群仙伏妖》《五福靈官》《財神進寶》《加官晉爵》等吉祥戲。臺灣民眾紛紛到場免費求票觀賞,一同分享新春喜氣。臺灣豫劇團同樣在今春獻演好戲,《一樹紅梅》《紅娘》兩部劇名都帶「紅」字,寓意「紅紅火火」,喜慶農曆金鼠年。
  • 臺灣"豫劇皇太后":咱漯河老鄉!
    1949年,張岫雲從大陸經越南到臺灣,其間創立「中州豫劇隊」,繼而在1953年開始為臺灣「飛馬豫劇隊」奠定深厚根基。後來王海玲被譽為「臺灣豫劇皇后」,張岫雲自然被推崇為「臺灣豫劇皇太后」。在臺灣,蔣介石與蔣經國經常邀飛馬豫劇隊演出,蔣氏兩代"總統"與豫劇結下了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