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再難,也要把豫劇在臺灣傳下去

2021-01-07 澎湃新聞

「王老師眼裡有一種特別的神採。」在長安大戲院後臺看到王海玲的那一刻,蔡芳詠難掩激動。蔡芳詠出生於臺灣高雄左營,現在是中國音樂學院的研究生,而左營正是王海玲所在的臺灣豫劇團駐地。「這是臺灣唯一的豫劇團,太珍貴了。我從小看豫劇長大,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夠站在老師身邊,拍張合影。」在蔡芳詠看來,王海玲唱功紮實,能把每一部作品都詮釋得完美到位,是她心目中的「女王」。中國豫劇北京展演月期間,得知臺灣豫劇團要來演出《天問》,蔡芳詠抓住機會,圓了兒時的夢。

豫莎劇《天問》中王海玲(右二)飾演女版李爾王邠赫拉 摯友 攝

三個關鍵詞:莎士比亞、臺灣、王海玲

8歲進入豫劇團,師從豫劇大師張岫雲,因聰慧過人,學戲迅速,獲得「八齡神童」美譽。14歲首挑大梁演出《花木蘭》,至今已主演150多部戲。文武不擋,生旦皆能,師徒兩代,在寶島傳承豫劇,王海玲書寫了戲曲舞臺上的傳奇。但王海玲又很樸實,她說:「我實在不是聰明,我只是多一點努力,什麼戲都看,什麼戲都去學。」在「豫莎劇」《天問》中,王海玲飾演女版李爾王,紮實的基本功再一次充分展示。

演出開始前,記者探訪後臺,看到了克服困難漂洋過海來的各種道具。路途遙遠,運輸不便,河南豫劇院曾建議減少道具,但王海玲說,既然要來參加豫劇展演,就要把最好的表演帶過來,道具、布景都不能含糊。

舞臺上場門附近,兩副兵器架引起記者注意,與平常所見不同,架子上的槍棍,兩端都加裝了明晃晃的骷髏頭,異常炫酷。其實拿到《天問》宣傳冊時很多觀眾就產生了好奇:莎士比亞、臺灣、王海玲,這些關鍵詞構成的豫劇,再加上迥異於傳統戲曲的少數民族服裝設計,這齣戲究竟怎樣?

65歲依然功夫在身

《天問》在臺灣演出時長達3個多小時,為適應北京的觀演習慣,這次臨時壓縮到兩個多小時。雖然情節缺少了一些鋪墊,但節奏更加緊湊,女版李爾王讓人過目難忘。首先是創作上不斷出新,氣勢上先聲奪人。誰能想到,王海玲以65歲的年齡,還能在舞臺上演出武戲,而且是「靠旗出手」這種當下很難看到的絕活。「出手」在戲曲中又稱「打出手」,以一個角色為中心,拋擲傳遞武器。王海玲的「出手」,並非手腳接拋,而是用刀馬旦靠旗杆的彈力將擲來的兵器彈回。此外,她還自創大靠挑刀、絞刀技法,令人耳目一新。王海玲自小有武旦基礎,靠旗出手原非難事,不過《天問》戲服是全新設計,靠旗有別於傳統,又增加了表演難度。

應該說服裝是《天問》一大亮點,設計者出生於臺灣洋裁世家,「80後」,作品廣泛涉獵不同舞臺門類,進入戲曲創作自然帶來很多新鮮元素。不過在演出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刀馬旦的靠旗以藤製成,質地較軟,力度不足,最初嘗試「出手」,靠旗竟滑過王海玲的臉斷成兩截,還有一回險些傷到眼睛。後來又加長靠旗,焊定靠把,改良槍桿太輕、易滑等問題,在槍桿上纏布,兩端加上骷髏頭,這也就是記者在後臺看到的一組奇特道具,現場表演時發揮了很好的效果。

不僅僅是靠旗、刀槍,實際演出中,水袖、盔頭都遇到了類似的問題。比如水袖,不是絲綢質地,加了花飾,好看卻不夠順滑;盔頭高大,但易鬆動。跨界合作,讓臺灣豫劇團嘗到了甜頭,相比大陸豫劇是一個巨大優勢,但跨界也帶來了問題。為什麼要做這麼多嘗試?王海玲說,要讓年輕人對傳統戲曲更有興趣、更加了解。「專業的服裝設計師對戲曲表演缺乏了解,但多次磨合之後,他們已經能夠把傳統的表演、身段加進去,感覺結合得蠻好的。我們要讓戲曲美好的技藝永遠活在舞臺上。」

多行當演繹女版李爾王

《天問》由臺灣師範大學教授、編劇陳芳為王海玲量身打造,改編自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李爾王》,底本參照臺灣莎士比亞研究專家彭鏡禧的翻譯。在陳芳看來,表面上《李爾王》是一個頑固暴躁的老父親被不孝女活活氣死的故事,但深究主題,其中又鋪陳了人類複雜的生存狀態,不易把握,而最難得的是演員需要兼具王者氣度與生命厚度,能在大喜大悲中演繹人生況味。所以搬演《李爾王》必須克服許多困難,跨文化改編為「豫莎劇」,更是難上加難。

對於王海玲主演的女版李爾王,陳芳給予了高度評價:飛揚跋扈有之,故作姿態有之,靜觀體悟有之,碎裂心肝有之……如何能做到如此多面地刻畫角色?演出結束,王海玲接受記者採訪時道出了一個秘密:多行當立體詮釋。為了演好女版李爾王,她使用了青衣、刀馬旦、老旦等不同行當。唱腔上既有青衣柔、潤、穩的唱法,又吸收武生等男腔樸、直、昂的特色。李爾王複雜的個性,喜怒無常,大喜大悲,這些特點本就適合豫劇,她又通過多行當的展示,完成了豐富的人物塑造。

王海玲之女劉建華在豫莎劇《天問》中飾演端木蒙 摯友 攝

唯一的希望是女兒傳承豫劇

演出結束,觀眾湧向臺前,高聲喊著,「再來一段兒!」王海玲返臺,還未開嗓,旁邊遞過來了一個水杯。遞水的是王海玲的女兒劉建華,在《天問》中飾演小生角色。

很多人以為王海玲是河南人,其實她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講一口閩南話。為學豫劇,她先學普通話,再學河南話。老師張岫雲當時規定,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一定要講河南話,如果講閩南話就要挨打,而且一人犯錯,全部挨打。劇團人少,老師就希望一個人當幾個人用,演員們既能唱旦角,也能唱小生,就這樣,生旦淨醜,王海玲什麼都學,什麼都演,這也讓她後來的表演之路越走越寬。

臺灣豫劇團的前身可追溯到誕生在越南富國島上的「中州豫劇團」,1953年漂洋過海到高雄左營落地生根,至今耕耘超過一甲子。王海玲說,她學戲時,豫劇團裡八成是河南人,後來老一輩逐漸退休,「現在團裡50多人只剩下半個河南人,就是我女兒,因為我先生是河南人。」

女兒劉建華半路出家,跟王海玲當年一樣是鬧「家庭革命」出來的。王海玲深知學戲苦,不讓女兒學戲。可女兒大學畢業後又跟她講:「已經給你讀畢業了,我現在要過自己的人生,我要學戲當演員。」「好吧。」王海玲也沒有辦法:「你這麼大了才學戲,如果真不怕吃苦,就跑跑龍套吧。」跑龍套女兒也願意。不過王海玲又說:「唱戲可以,我唯一的條件就是你要唱豫劇。」臺灣歌仔戲多,王海玲當初不讓女兒跟自己學戲,她就偷偷學歌仔戲。王海玲說:「臺灣的豫劇團只有我們這一個,人少,演員少,媽媽唯一的希望是你能傳承豫劇。」

二十幾歲才開始學戲,王海玲就讓女兒專攻小生,唱點文戲,剛好和自己的大弟子蕭揚玲珠聯璧合。劉建華談到戲曲時,有一個比喻說得特別好:畢卡索的畫,看不懂的,感覺就是亂畫,看懂的,才知道有多深奧。「我希望戲曲能更現代化,不僅僅是外觀上,而是要跟現代生活有所呼應。相信豫劇會在臺灣一直走下去,和其他劇種互相學習、交流、碰撞,產生更好的火花。」

在風雨中成長,很小就有危機意識

從2008年開始,臺灣、河南兩地開始實施「兩岸互派戲劇人才培訓計劃」,兩岸豫劇交流日益緊密。臺灣豫劇團有兩點讓大陸院團印象深刻,一是創新劇目多,二是觀眾群體年輕。王海玲說,臺灣豫劇團現在的觀眾80%都是年輕人。大陸同行看到後很驚訝,對她說,你們的觀眾怎麼這麼年輕?而且素質還高,看戲時那麼安靜,劇院裡掉跟針都能聽見,觀眾還懂戲,有一點好的馬上就有回應。

先說劇目創新。臺灣豫劇團人數雖不多,但每年均能推出一兩臺年度大戲,而且創作陣容強大。比如《天問》的創作,編劇彭鏡禧、陳芳,一位是臺灣莎士比亞研究的權威,一位是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學者深度介入戲曲創作,這在大陸尤其是在豫劇創作中還不多見。舞臺、燈光、服裝設計多是年輕人跨界參與。《天問》的舞臺設計,就是在臺灣專門參與莎士比亞劇目創作的。《天問》的編腔、配器則來自河南。王海玲說:「臺灣很小,排一出新戲,很快巡演完。不像大陸,地域廣闊,一齣戲可以唱一輩子。而且臺灣也有很多演藝團體,豫劇團還要和他們競爭市場,所以逼得我們就要不斷排新的劇目。」

怎麼吸引年輕人?在這一點上,臺灣和大陸面臨一樣的問題,只是臺灣更早意識到這一點,更加積極地進入學校、社區推廣。「戲曲進校園,不僅僅是演一個折子戲,演完就走,還要開設講座,教學生認識豫劇、欣賞戲曲,教大家學說一兩句河南話,然後再現場唱一段。」王海玲說,現場聽感覺不同,有一個人有興趣買票了,其他人就會跟著買,買了票就不會忘記去看戲。演出前,劇團會再聯繫買過票的老師和學生,讓他們幫忙推廣。

「臺灣以前也有很多地方戲,但現在都沒了。一個是因為語言,另一個就是缺少傳承。」王海玲說:「其實我們也經歷了很多危機,我小時候就一直聽說豫劇團要被裁編,我們都是在風雨中成長的,很小就有危機意識。」

河南話不能放棄,這是豫劇的根本

演了一輩子豫劇,在被問到動力來自哪裡時,王海玲回答:「我有一種使命感。從小學豫劇,從老師手裡接了這一棒,就要把接力棒再傳承下去。」

有一件事讓王海玲一直很憂心,臺灣藝術教育體系中,京劇、歌仔戲都有一席之地,但沒有豫劇。「感覺把豫劇的根給鏟了。」現在豫劇團只能從京劇、歌仔戲演員中找苗子,然後再學河南話、唱河南腔。王海玲說,當年老師對他們的要求嚴苛,不行就打,但是現在不時興打,再打就更沒人來學了。「大家都吃不了苦,所以要用愛的教育。」學戲曲的,身段什麼差異不大,但念白唱腔必須改造。為此臺灣豫劇團還多次送學生到鄭州學戲,學說河南話。今年又有8名學生在河南豫劇院學了40天,所有的吃住費用由河南負責。

「唱還好,唱有一個腔調,主要是念白,白口要有河南韻味。其實我都說得不夠標準,下一代可能在河南韻味上就會差一點。但是你不用河南話、不唱河南腔就不是豫劇,失掉自我了。」王海玲說,河南話不能放棄,因為這是豫劇的根本。

(原標題為《 「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再難,也要把豫劇在臺灣傳下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臺灣豫劇《劉姥姥》窮富論||王海玲 朱海珊演唱
    近年來,該團先後推出新戲《大腳皇后》、《杜蘭朵》、《武后與婉兒》、《豫韻—臺灣情》、《曹公外傳》、《劉姥姥》、《慈禧與珍妃》、《約束》、《李爾王》等新戲,展現臺灣豫劇全新風貌,受到各界高度評價。《劉姥姥》移植自河北評劇《劉姥姥》,在臺灣知名編劇劉慧芬的巧妙布局下,以劉姥姥三進榮國府的架構,讓觀眾見識到她的平凡與不凡,她三次進賈府,展現出三種不同的性格層面與人情應對。飾演劉姥姥的王海玲有著「豫劇皇后」的美譽,從藝50多年來主演過150出劇目,詮釋過151個不同的人物,演遍生、旦、淨、醜各個行當,對豫劇的發揚與改革貢獻巨大。
  • 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退休之作即將登臺(圖)
    11月23日,在臺灣戲曲中心,王海玲(中)在彩排豫劇新戲《觀·音》。下載手機APP、與AI機器人問答、穿越時空對話……這些現代科技元素將與傳統的豫劇表演在臺灣豫劇大師王海玲的退休之作《觀·音》中同臺,展現豫劇在臺灣的傳承和創新。
  • 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早年演唱錄音:尊夫君切息怒堂前坐穩
    豫劇《雙官誥》選段 王海玲 飾 王春娥王海玲老師早年唱腔還是很不錯的,花腔中聽出來些花桂榮的味道。 王海玲早年演出劇照 王海玲原名王桂仙,祖籍湖北黃陂,1952年出生於臺灣高雄市
  • 聽臺灣豫劇人講述寶島臺灣的豫劇故事
    我們臺灣豫劇有兩個標杆,一位是開創者張岫雲老師,已經90歲了,被稱為「臺灣豫劇皇太后」;另一位是她的學生、「豫劇皇后」王海玲。但是王老師也已經65歲了,今年就要退休,豫劇人才的培養以後會越來越困難,所以我們很珍惜這樣的機會,想讓更多的人來河南學習。    臺灣的戲曲人才其實一直在減少,也沒有專門從小培養豫劇演員的學校。
  • 臺灣"豫劇皇太后":咱漯河老鄉!
    1954年,張岫雲曾率「飛馬豫劇隊」進行環島巡演,所到之處好評如潮,被譽為「臺灣豫劇皇后」。她培育出王海玲、劉海燕等許多優秀的臺灣豫劇演員。張岫雲的得意弟子王海玲,17歲獲得臺灣第十屆「戲曲表演」獎章,是臺灣歷年裡最年輕的獲獎者。1991年年底,王海玲獲「亞洲最傑出藝人獎」。
  • 臺灣「豫劇皇太后」張岫雲老照片、珍貴視頻賞析【梨園戲曲·119期】
    在豐富、提高表演技巧的同時,張岫雲同其他一些熱心豫劇的人士如楊桂發、李淑君等人一起移植了許多其他劇種的劇目,進一步豐富了飛馬豫劇隊的上演劇目。同時,為了使「飛馬」豫劇事業在臺灣後繼有人,1959年,「飛馬」招收了首批學員26名,張岫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她盡職盡責,任勞任怨,培養出了王海玲、劉海燕等一批臺灣豫劇藝術的中堅力量。 張岫雲對豫劇在臺灣的發展貢獻巨大,她也因此多次獲得各種嘉獎。
  • 40度高溫,豫劇《玄奘》在臺灣南華大學起高臺找「初心」
    臺灣豫劇皇后來了!90歲的河南老鄉也來了!被稱為臺灣豫劇皇后的王海玲、豫劇小天后蕭揚玲等臺灣豫劇團一行7人,專門從高雄乘車過來觀看,看後王海玲表示,河南豫劇院的演出好精彩,這麼熱的天氣,唱念做打不走樣,功夫非常了得,專業精神和高水平的演出,值得我們臺灣豫劇團學習!
  • 2021新春特輯|王希玲 豫劇《劉姥姥》劉姥姥騎毛驢眉開眼笑​ 選段
    王海玲(1952年11月12日-),原名王桂仙,豫劇演員,有「臺灣豫劇皇后」之稱。出生於臺灣高雄市,祖籍湖北黃陂,師從張岫雲學習豫劇表演藝術,工旦行,現在是國立臺灣豫劇團(前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2008年3月6日脫離國立國光劇團獨立)1等演員(曾兼代理團長);兼任臺灣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 豫劇小皇后王紅麗在1997年率河南小皇后豫劇團臺灣寶島的輝煌之行!優秀劇目"五鳳嶺"的誕生.
    豫劇小皇后王紅麗與臺灣著名豫劇活動家趙明普教授合影 女兒在千裡之外的寶島演出之時,王豫生夫婦正在家裡惦念此事,坐臥不寧的他們實在有些不放心,就打過去電話探尋消息。當時被臺灣人尊稱為「於大佬」的於鎮州先生,曾是部隊軍官,時年已經85歲了,但依然顯得精神矍鑠,很有風度。看完演出後,他十分認真地親筆書寫了一個灑金的正楷條幅「中原正音,臺胞所親;弘揚豫劇,全民共飲。——贈豫劇小皇后王紅麗」,並贈給王紅麗一面書寫著「金聲玉振」的紀念牌。臺北市豫劇改進會也為王紅麗贈送了「劇藝超群"的獎牌。
  • 第四屆中國豫劇節八月盛大啟幕,30場劇目亮豫劇「壓箱底」絕活!(附完整演出時間表)
    全國現有163個國有豫劇專業藝術團體,1300多個民營劇團,從業人員10多萬,影響遍及河南、新疆、河北、陝西、山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甘肅、四川、臺灣等十餘個省份(地區),深受各地老百姓的喜愛,在全國乃至海外都有著廣泛影響,是中原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紐帶,是講好河南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藝術力量。
  • 不老的豫劇
    豫劇「名演」紛紛露面,這些名演有表演藝術家,有電視名人,還有新崛起的「網紅」。  但豫劇演出並不囿於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河北……甚至於新疆和臺灣,全國13個省有專業的豫劇團,而且每家都有帶頭人和看家劇目,如山東的「二度梅」章蘭,河北的梅花獎苗文華,以及西安市豫劇團打造的《秦豫情》。
  • 【大眾劇院】豫劇《張娘娘傳奇》 楚淑珍等主演 羅雲導演
    2、為豫劇表演藝術家虎美玲執導7部戲:《粉黛冤家》《寶蓮燈》《虎美玲折子戲專場》《花木蘭》《大祭樁》《抬花轎》《豫韻流芳——虎美玲從藝五十年》。3、為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執導三部年度大戲:《武后與婉兒》《豫韻臺灣情》《慈禧與珍妃》。
  • 【名家名段】豫劇小皇后王紅麗豫劇《一品夫人》經典唱段專輯
    點擊標題下的藍字「大鼎豫劇」,我們將免費為您提供經典戲劇、曲藝、新聞軼事及深度哲文,為您的生活增光添彩。豫劇小皇后王紅麗1991年演出《一品夫人》選段之一豫劇小皇后王紅麗1991年演出《一品夫人》選段之二豫劇小皇后王紅麗1991年演出《一品夫人》選段之三················
  • 豫韻綿長系兩岸,以戲會友一家親——臺灣豫劇團鄭州巡演
    會議由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吳亞明主持,會議圍繞豫劇創作的現代化、豫劇的傳承及深化交流合作、加強兩岸豫劇發展、臺灣豫劇的發展等議題諫言獻策、暢談展望。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巡視員康潔首先進行了致辭,首先向出席研討會的各位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向來自臺灣的各位專家、藝術家致以親切的問候,向支持本次巡演的各界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康廳長表示「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研討會」自2001年開始以來,已成功舉辦了12屆,成為河南與臺灣文化交流的品牌項目。
  • 臺灣豫劇團推出「紅紅火火」賀歲戲 盼傳承「長長久久」
    11月15日,臺灣豫劇團演員蕭揚玲在彩排記者會上演出豫劇《一樹紅梅》片段。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新華社臺北11月15日電(記者彭培根、趙博)「雪欺紅梅飄零盡,唯願來生再逢君。」舞臺上,臺灣豫劇團蕭揚玲飾演的李慧娘彩綢揮舞、身姿動人,唱盡戀人剛相知即相離的無盡感傷。  這是臺灣豫劇團即將在農曆新年推出的作品《一樹紅梅》中的一幕。據介紹,豫劇團為賀歲共準備了兩部劇,另一部為經典豫劇劇目《紅娘》,同樣也是名中帶「紅」,寓意「紅紅火火」。
  • 豫劇「六大名旦」及珍貴視頻賞析
    她原習豫西調,後在演出中逐漸融豫東、祥符各調於一爐,並廣徵博採,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劇種之長,大膽創新,開豫劇唱腔改革之先河。後因病不能再演武戲,乃更加潛心鑽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藝術。日寇侵華,她首演抗日時裝戲《打土地》,顯示了她作為一位愛國藝人的民族氣節。1938年西向長安,在陝甘演出,名聲大振,得「豫劇皇后」之譽。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校,致力於培養青年演員,後改建為香玉劇社。
  • 「豫劇皇后」陳素真
    豫劇表演藝術大師陳素真在她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嘔心瀝血、孜孜追求,博取眾長,革故鼎新,文武生旦不擋,唱念做打俱佳,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血肉豐滿、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在她的人物畫廊中,內蘊上積蓄著美,境界上洋溢著美,形表上揮灑著美。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戲曲從業人員常自稱「梨園子弟」,據傳唐玄宗雅好樂舞,設置「梨園」為宮廷樂舞組織,因此後世戲曲界奉唐明皇為「祖師爺」。1971年,「臺北市中華京劇學會」成立,寶島梨園子弟共同設立「祖師堂」於臺北市環河南路,據傳祖師爺神尊及書畫家溥心畬先生對聯墨寶,皆為梅蘭芳愛徒顧正秋女士所贈。
  • 我為臺灣豫劇團執導三部大戲隨筆
    到了臺北演出,雖解除了「非典」旅遊警示,但「非典」疫區尚未除名,觀眾依然是戴著口罩、手套,量著體溫把劇場坐得滿滿堂堂,沒有座位的只好站在劇場內周圍,反響極其強烈,那種對臺灣豫劇50年奮鬥歷程的由衷鼓勵,對《豫韻臺灣情》演出的高度肯定,著實讓我激動不已。臺灣戲劇專家汪其楣向演員表示祝賀說:「全劇多樣完整,你們的演出很成功,觀眾都不願離場了!」
  • 陳素真先生的「豫劇人生」
    17歲即被譽為「豫劇皇后」,22歲又獲「梆子大王」,「河南梅蘭芳」的美稱。1937年她去北京學習京劇武功,發展了豫劇的武戲。同年與樊粹庭合辦獅吼劇團,並開始在唱腔、表演、化妝、服裝等方面進行了革新,從而豐富了豫劇的表演手段,期間演出了樊編的《三拂袖》、《霄壤恨》、《女貞花》、《滌恥血》等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