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學生的家長,心理健康也是尤為重要的,不僅對整個家庭有影響,主要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家庭才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家長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家長如果能夠在孩子青春期給予鼓勵、支持和理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興趣,這對孩子今後的人生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現如今,中學生家長在教育上面臨很多問題。
跟別人家的孩子比
作為學生的家長,經常把孩子的各方面的成績看做優秀和差勁的唯一標準。家長常常習慣於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相比較,但是不能從正反兩面看待孩子之間的差距,常常忽略自己孩子的優點和別人孩子的缺點,試問有哪位家長沒說過「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呢。過分的家長甚至會打罵孩子,恨不得自己孩子的每一方面都勝過他人。家長的這種不正常心理容易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或者痛恨別人的心理,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將孩子視為掌中寶
父母都會愛護自己的孩子,但過度愛護也是不可取的。當自己的孩子犯錯誤時,有些父母會有這點小錯誤沒什麼大不了的觀念,也有些家長知道自己沒有被管教過但依舊能夠成功,所以認為孩子的學習和教養都是靠自己的。學生容易表現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中學生階段開始接觸社會上的不良信息,自控能力差的學生容易染上不良習慣,需要家長們通過一定的教育來幫助他們安全過度到成人。
堅持棍棒底下出孝子
從嚴心理與專制型教養方式相對應。對孩子實施「暴政」是對孩子個性的一種變相扼殺,由於對孩子缺乏關愛和熱情,不能及時表揚孩子,容易讓孩子形成自卑、焦慮、退縮和依賴等性格。大多數家長會有「棍棒底下出人才,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在高考的壓力下,家長把孩子一切的娛樂活動消除,逼迫他們進行學習,並且不斷地進行訓斥、呵責。這很容易讓孩子自我封閉並且怨恨父母。棍棒教育容易讓孩子產生心理扭曲,每天在緊張之中,不利於孩子全面發展。
給孩子竭盡所能的物質補償
父母的補償心理主要是因為自己成長過程中有缺憾,即在自己成長過程中,因生活窘迫,沒有吃好玩好,於是當自己為人父母時,覺得應該給孩子充分的物質享受,盡一切可能滿足孩子,以補償自己過去的遺憾。給自己的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減少了孩子應該經歷的困難和遭遇,會影響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傳說中的為你好
還有因為父母自己的理想和願望沒有實現,於是不惜一切代價讓自己的孩子完成心願。比如文理科的選擇,家長常不考慮孩子的意願,按照自己的認知替孩子完成選擇,這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興趣,嚴重的會讓孩子產生厭學、抑鬱等情緒。
家長的問題心理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孩子來說都是不利的。家長是孩子中學時期關鍵的影響因素,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夠幫助家庭擁有和諧的氛圍,幫助家長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幫助孩子成功過渡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