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代在看網絡小說的時候,很多人喜歡那些「穿越」,但穿越到古代社會的人都需要注意至少一個特點,就是古人的文字怎麼書寫。
當然,古人並非都是一開口就是「之乎者也」,他們日常的交流也是白話文,但古人的白話文發音也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剛穿越過去的人基本無法正常的跟人溝通。
所謂的文言文,是古人寫文章用的書面語音。
孔子的箸作《論語》就是用標準的文言文寫的
所謂的文言文,其實就是講商周時期的口語簡化後形成的,所以在春秋以前的文言文和口語白話文並沒有什麼區別,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文言文才定型,以至於在以後2000多年內都沒有什麼變化。
但口語白話文卻因為朝代的更迭和移民潮的影響導致了語言有所變化,唐朝之後因為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導致白話文和文言文區別更大,那時候的人們說話和寫文章完全就是兩回事了。
那麼,古人寫文章為什麼不用簡單易懂的白話文?
《東周列國志》是清末民初文學家蔡東藩寫的一套白話文歷史著作,因其通俗易懂深受讀者歡迎
我們要知道白話文雖然簡單易懂,但因為書寫時用字過多,同樣等量的信息用白話文會比文言文多出兩倍到三倍的字數。在古代沒有紙張之前,古人書寫的載體,基本上是用絲帛、竹簡或青銅器,這一些書寫材料在古代十分的昂貴,並且書寫過程也十分費勁。
聰明的中國古人為了省錢省力,才會在寫文章時惜字如金,而文言文這種精簡化的用語就體現出了它的存在優勢。
打個比方,如果一部書的字數在10萬字,用竹簡寫成,那麼它將接近30斤重,如果百萬字的長篇小說用竹簡寫成,這養的價格是一般人買不起的,所以古代人用文言文來書寫文章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節省成本。
東漢改進造紙術,唐宋普及印刷術,為何還用文言文?
造紙術的發明為白話文提供了存在的空間
文言文的作用就是把長篇大論複雜的文章進行精簡概述,這有助於表達優勢。另外,古人對於知識的掌控是極為自私的,這也是為了將知識分子和平常百姓區別開來,通過雙方文化的高低體現自身的優越感。
在古代封建社會,讀書人一直都是一種身份象徵,這種身份可以讓他們享受國家不同於平常百姓的待遇,而普通百姓別說看懂文言文,就連讀書的機會也是極少的。直到後來新文化運動倡導白話文後,那些看得懂文言文的讀書人的優越感才消失在歷史中。
宋朝時期,白話文書籍開始普遍
宋朝以杭州、成都、汴梁、建陽為代表的四大印刷中心,出版了不少白話文著作
宋朝時期開始興起一種新的文學形式「話本」,這其實就是說書藝人表演是所用的底本,說書藝人為了能夠讓民間百姓聽懂,所以他們在敘述時會用簡單易懂的淺近文言體,也就是白話文。
隨著民間白話文的流行,此後各種暢銷小說也開始用白話文,這用讀起來比較簡單易懂、貼近真實生活,當時四大名著就是這種小說的代表之作。
宋朝之後的白話文與現在我們平常人聊天其實差不多,歷史上記載過一段宋代官府的辦案對話,原因是一個夫人砍傷丈夫,這段對話就算現在不懂文言文的人也基本都能看得懂。原文是這樣的:「是你砍傷本夫?實道來,不打你」
明朝朱元璋見過之後,國家百廢待興,所以他經常要寫聖旨來發布命令,而因為朱元璋並沒有讀過許多書,所以他的文化水平也只能讓他用白話文來手寫更簡單方便。
其中一道對抗倭寇的聖旨是這樣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這樣簡單的書寫形式,即便是現代的小孩也能看的懂,所以比起文言文,白話文更易於溝通,不會艱澀難懂。
白話文在清朝,自官員階層到民間 都得到極大推廣,到清末已經逐漸過渡到現代白話文
清朝時期的白話文和今天的日常口語更是沒有什麼區別了,當時的雍正皇帝在給大臣硃批的時候還會經常的寫一兩句白話文,比如:朕就是這樣的漢子、就是這樣的秉性、就是這樣的皇帝。有時候在他閒暇之餘還會以「你好麼?」這樣現代人打招呼的口氣與大臣書信溝通。
但是,儘管古人講話用的是白話文,可是並不是說你穿越回去就能聽的懂,因為同樣的白話文,每個朝代的發音和現在都不一樣,如果你沒有好好學,也是無法跟平常人溝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