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碑妹
排版 / Whishaw
官宣、定檔、撤檔、消失、急速定檔…
被「軟禁」了整整一年之後,再看《八佰》,戲裡戲外竟產生了一種令人始料未及的互文,儘是足夠濺你一身血的悲壯。
你自然還是可以從其中看到不少的「肢解」痕跡,看到它與審查底線不斷迂迴的前塵往事。
但至少踏過泥濘,它站到了你面前,以大規模點映的方式,出現在日本無條件投降75周年的前夜。
導演管虎,這樣形容這部電影:
「作為圈內還算有點話語權的人,如果連我都不做這件事,今後可能就沒人做了。」
哪件事?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方不可一世,許下「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妄言。
日軍兇蠻猛攻,北平、天津、太原接連失陷…
8月13日,正面戰場挪至上海,由於重武器缺乏,鏖戰近3月,我方始終無法突破日軍的火力封鎖,慘敗,傷亡33萬。
這場戰役,史稱,淞滬會戰。
10月底,淞滬會戰末期,日軍不斷增援,上海淪陷在即。
國軍數十萬主力撤得一乾二淨,惟剩一支孤旅固守上海,抵抗並拖延日軍。
被留下的,是第三戰區88師524團第一營,加上幾個被日軍衝散隊伍的散兵,總共412人,大半是新兵。
而他們的對手,是之後製造了南京大屠殺的松井石根親自指揮的日本王牌軍第三師團。
為壯聲勢,團座謝晉元對外宣稱,共800人。
你發現了,說是抵抗拖延,其實就是送死。
說是固守,其實這412人,對於國民黨政府而言,就是用犧牲作秀,換取國際社會支持的棄棋。
畢竟,七十萬國軍都沒有幹成的事,憑這幾個人能成?
但謝晉元沒想那麼多,他帶領隊伍來著四行倉庫,對弟兄們說:「死也得守住這裡,這個倉庫,就是我們的墳墓。」
四行倉庫建築十分堅固,背靠蘇州河,過了橋就是英租界,在當時,整個上海,只有這裡還能在堅守戰中做掩體。
倉庫以北,是硝煙瀰漫的地獄。
以南,是歌舞昇平的天堂。
多荒誕,極度奢靡的天堂與暗無天日的地獄,壓縮在同一時代的橫切面上。
南岸租界上的百姓,與倉庫裡的士兵,隔橋相望,產生了微妙奇詭的聯結。
一條橋,隔著生死。
彼時,日軍依舊狂妄:「三個小時拿下四行倉庫。」
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這412人決定,為這個國家獻出生命,誓與四行倉庫共存亡。
他們血戰4天4夜,以血肉之軀,抵住了日軍的多番進攻。
31日,謝晉元接到撤軍令,率領隊伍衝橋撤入租界。
這場向全民和全世界直播的戰鬥,就此結束。
它也成為了中國抗日戰爭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第一次局部戰役的勝利。
史稱,四行倉庫保衛戰。
導演管虎,前期籌備499天,用了230個日夜,以全程數字IMax拍攝方式,還原了這場戰鬥。
回到前文,說說「這件事」,管虎有沒有做成。
先放結論。
你肯定已經聽到很多大呼牛逼的盛讚,但坦率地說,它距世界一流戰爭電影,還有很長很長的距離。
電影前半部分極佳。
尤其是當戰力懸殊,20歲的陳樹生情急之下綁了幾顆手榴彈從5樓跳下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時候。
按理說,這部分,該煽情了。
管虎怎麼處理?
連臉的特寫都來不及看清,你就看著陳樹生急了眼,大罵一句「我X你X」,視死如歸地跳下倉庫,用一條命,換了20多條敵人的命。
這樣的處理才是對的,因為十萬火急之下,來不及猶豫,來不及告別,更來不及落淚煽情。
後來士兵們排著隊準備自爆,他們喊著自己的名字,縱身一躍時喊出的那句「娘,孩兒不孝了」,勝過無數蒼白生硬的說教與煽情。
老實說,到這裡,我一度以為看到了近年來最好的戰爭電影。
包括那些配樂和畫面上不得不稱讚的細節,也在試圖拓寬我國主旋律的邊界,稱它為國產電影製作最高級別也不為過。
比如這個長鏡頭。
冷色調渲染氣氛,由近及遠,以靜寫動,一輛自行車橫穿畫面,與鏡頭運動方向平行移動,南岸上圍觀的群眾依次入鏡。
不得不讚嘆,攝影指導曹鬱,將鏡頭語言用到最盡。
但後半部分開始頻繁而猛烈地煽情催淚後,影片逐漸走向失控,觀影節奏瞬間降級。
這是影片最大的問題,與審查無關,而是創作者自身的創作衡量。
你當然會因為那些反覆的慢鏡頭而流淚,可這眼淚,是淚腺被硬生生捅開的催促。
另外,很多人說它貢獻了最佳的群像戲,我卻覺得不然。
其一,電影雖然刻畫了很多角色,但主要還是圍繞著那麼幾個士兵展開,鏡頭對整個八佰壯士並沒有太多停留。
不信你可以看,除去張譯、姜武、李晨、鄭愷、魏晨、歐豪、杜淳飾演的角色。
剩下的群演,是不是依舊淪為了背景牆,依舊沒有迸發出太多的人物弧光,但明明,剩下的400人,也是這場戰鬥的主角。
其二,不知是不是刪減原因,細想之下,很多角色人物動機殘缺,一些故事線虎頭蛇尾,甚至凌亂。
比如小湖北那條線,比如方記者那條線,比如容姐那條線,比如老鐵那條線,比如演員何香凝那條線,比如敢死隊那條線…
還有一些文本及剪輯上的小問題,舉個例子,突然弄個14小時前的插敘是否必要?
雖然有很多的不滿意,但我還是希望你能為它走進電影院。
因為,拋開戲外宣發的那些爭議,我相信管虎是真誠的,也相信這部《八佰》是絕對難得的,稀缺的。
難得在於,電影中有很多R級血腥鏡頭,對屍體鮮血毫不忌諱,那些割喉、斷臂、血肉模糊、身體上巨大的彈孔…隨處可見。
在這場血與肉混戰的大熔爐裡,你可以看到普通人的怯懦,軟弱,麻木。
哪怕是最堅強的士兵,也是血肉之軀,會害怕,會發抖,會想家。
它的起筆是人,落筆也是人。
這是我們很多國產戰爭電影所沒有的。
長期以來,我們很多抗日電影,不知道為何而戰,在一句「衝啊」之後,就是一段毫無章法的大亂鬥,子彈揮霍,轟轟烈烈,主角卻刀槍不入。
但,真正會使用暴力的導演,應該明白暴力背後的「反暴力」。
戰爭片最好的歸宿和目的,也應該是「反戰爭」。
而《八佰》的難得就在於,它用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脆弱,來呈現戰爭的荒唐。
也正是這些人性的脆弱,讓同時迸濺出的犧牲,勇氣,悲壯顯得更具力量。
稀缺在於,在這部商業電影裡,你能看到作者電影的魄力和勇氣。
一個在影片中出現了數次,卻容易被忽略的意象,白馬。
往淺了看,白馬代表陣營,敵方身騎黑馬,我方以白馬出戰,哪怕在小湖北的想像中,以一擋百的英雄場面,也是如此。
再看,白色代表和平,當白馬衝出倉庫,在滿目瘡痍的蘇州河畔自由奔跑,在所有人的目光下放肆狂奔,它仿佛從這場戰爭中出逃。
你很難從其他任何戰爭片中看到這理想主義與浪漫主義迸濺的私人表達。
白馬,此刻是和平與自由的象徵。
往深了看,白馬從最開始被關著,與世界的交流被阻隔。
到後來它的領地被外來者發現並佔據,驚恐無比。
再到出逃,奔跑,哪怕過程中它身陷囹圄,遍體鱗傷,所有人為它捏一把汗,但它卻依舊能從戰火中走出,獲得覺醒,獲得力量,乃至更加強大。
你看,封閉——被佔領——驚恐——狼狽——覺醒——復甦——強大。
你想到了什麼?
不正是近代中國的縮影。
這匹白馬,簡直是整部電影中神跡一般的存在。
所以,哪怕這部《八佰》並不完美,我也依舊願意為它的難得和稀缺鼓掌。
哪怕它瑕疵眾多,我也依舊在黑暗中數次淚流滿面。
我隨著電影中那匹白馬來到那個倉庫,412人,來自全國各地,說著不同的方言。
有些尚未成年,有些還是學生,有些一把年紀了還未嘗過摸胸的滋味,有些妻兒還在家裡苦苦等待,有些還未來得及盡孝…
那個時代,每走一步,都要用戰友的屍體鋪路。
而那個時代的人,他們可能大都不懂政治,不明白作秀為何意,不知道什麼是持久戰,不知道這場仗何時能打完,甚至不知道勝利是否能夠到來。
他們唯一知道的,是國家到此等地步,除了為其死,再無其他選擇。
他們自告奮勇靠著凡胎肉體捆起炸藥衝向敵軍時喊的名字和濺起的彈塵,守住了上海,留在了上海。
這412人,是整部電影最大的力量。
他們真真實實地存在過,為這個國家付出過生命,轟轟烈烈,滿是濺出一身血的悲壯。
電影不會忘記。
上海不會忘記。
歷史不會忘記。
我們更不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