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因緣的鏈條裡,一切都是生滅變化的,世界上沒有永恆長存的事物。無常是人生命運的必然,從環環相扣上看似乎不證自明,然而因緣環的抽象性,使其中的很多具體因素難以描述。
佛陀後的亞里斯多德,給出了一個無常的描述,即時間是衡量運動變化的尺度。在十二因緣推導人生時,每個環節都是一個時間段,佛陀在觀察人生時,時間作為觀察者量被引入到十二因緣,這就意味著只要有時間就會有變化。事實上,哲學就是圍繞時間空間展開的思辯,如果對時間的認識不同,就會導出不同的世界觀,到目前為止,對時間概念大致有四種說法,一是把時間當成變化的尺度,這也是佛陀或小乘對時間的認識;二是把時空當成先驗,屬於主觀感知或大乘對時間的認識;三是時間量子論,認為時間具有方向性,是可逆可振動的量子糾纏;四是宇宙膨脹論,因為空間膨脹所以時間也在流動。
佛教裡的無常是個中性詞,因為一切本就無常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龍樹菩薩用種子不亡來類比無常,也就是說事物的不間斷變化並不意味著滅亡,而是新舊孕育的過程,把無常理解為傷感或必然滅亡,人往往就會產生消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