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意味著事物的新舊孕育

2020-12-23 清新觀

在十二因緣的鏈條裡,一切都是生滅變化的,世界上沒有永恆長存的事物。無常是人生命運的必然,從環環相扣上看似乎不證自明,然而因緣環的抽象性,使其中的很多具體因素難以描述。

佛陀後的亞里斯多德,給出了一個無常的描述,即時間是衡量運動變化的尺度。在十二因緣推導人生時,每個環節都是一個時間段,佛陀在觀察人生時,時間作為觀察者量被引入到十二因緣,這就意味著只要有時間就會有變化。事實上,哲學就是圍繞時間空間展開的思辯,如果對時間的認識不同,就會導出不同的世界觀,到目前為止,對時間概念大致有四種說法,一是把時間當成變化的尺度,這也是佛陀或小乘對時間的認識;二是把時空當成先驗,屬於主觀感知或大乘對時間的認識;三是時間量子論,認為時間具有方向性,是可逆可振動的量子糾纏;四是宇宙膨脹論,因為空間膨脹所以時間也在流動。

佛教裡的無常是個中性詞,因為一切本就無常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龍樹菩薩用種子不亡來類比無常,也就是說事物的不間斷變化並不意味著滅亡,而是新舊孕育的過程,把無常理解為傷感或必然滅亡,人往往就會產生消極情緒。

相關焦點

  • 無常世界處處有生機
    同時,也有感嘆人生無常,禍福難料的悲觀味道。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總是陰陽相隨,當展現其陽面的時候,必然隱藏著陰的一面,反之亦然。當事物發展好到極致的時候,必然意味首危機已然很近;同樣當事物發到不利到極點的時候,也意味著順利已經悄然路上。無常,正是世界的深情,讓世界絢麗多彩,讓生命充滿力量,無常的世界處處生機。
  • 讀《金剛經》,看人生無常
    站在任何一個時點回望過去,時常能夠感到時光的冷酷無情,昔日的青蔥少年,而今已兩鬢滄桑,有些早已物是人非……無論人間如何滄桑,人類都無力改變事物的流轉,偶然的相遇註定是短暫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悄然發生著改變,無從把握,如此一想,不免心生幾許哀傷。
  • 人生無常,努力奮鬥還有意義嗎?
    其實,佛陀所說的無常和很多人理解的無常是不同的。佛告訴我們「人生無常」,這個無常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個是現象,一個是真理。「無常」是說未來總有一天這個結果會出現,但是無常不等於死亡,這是兩個概念。佛陀告訴我們無常,正是讓我們超越無常,換句話說,是讓我們「計劃」無常,而我們是用情緒去解讀,把無常解讀成了死亡,好像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意義。
  • 如何面對人生的無常
    人生無常,自古存在。古人有「四大喜、四大悲」,今人的「喜」沒變,「悲」卻越來越多。而且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與人的交流越來越密、越來越快。一種「無常」經過網絡渲染,常常變成千萬人的「無常」;而千萬人的「無常」接著又被網絡擴散,形成隨時隨地的「無常」、千變萬化的「無常」。
  • 看破無常是不是逃避現實與消極
    問:看破無常是不是逃避現實?不執著是否過於消極?法師答:無常,是世間的真相,是人生的實質。所以,認識無常非但不是逃避現實,恰恰是要我們認清人生最大的現實,整體的現實。世人總是將無常當做人生障礙,當做破壞幸福的無形殺手,那是自身錯誤觀念造成的。
  • 人生無常
    其實,人生無常,命運無常,有好多時候,我們的命運並不是掌握在自己手裡。 沒人知道,災難會在哪個時刻降臨,也沒人能預料,末日會在哪刻突然出現。我們能夠做的全部事情,就是珍惜身邊所擁有的一切,未來也許會更好,也許沒有。 宋代詩人蘇軾在《和子由澠池懷舊》中寫道:「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蟬與日本人的無常觀
    日本最有名的詠蟬俳句是芭蕉的幾首詠蟬詩: 天籟寂靜,蟬聲滲入巖石閑さや巖にしみ入る蟬の聲 不知死將近,蟬聲如急雨やがて死ぬけしきは見えず蟬の聲 到了寫俳句的時代,日本人多詠蟬之生命的美麗與無常,佛教中無常的思想,對日本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懂得無常的人,凡事都懂這般想,透視了無常,就透視了生命的真諦
    01開篇序人生在世,沒有什麼會是一成不變的,美好的事物不會永遠美好,醜陋的東西也不會永遠醜陋,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順境時就不會那麼趾高氣揚,逆境時也不會那麼痛苦不堪。因為順境逆境隨時都在變化之中,這是顛撲不破的自然規律,正如佛說:懂得無常的人,凡事都懂這般想,透視了無常,就透視了生命的真諦。
  • 《日日是好日》無常人生,日日是好日
    影片在作出這句話解釋之前先談到了關於「一期一會」的人生思想,人生無常,有時候今天你與別人的一面之約也許就是這一生的最後一面,它倡導人要珍惜。也許用珍惜可以藉助理解何為「日日是好日」,但遠非如此。影片中嚴謹規範的日本茶道看似複雜,但是在練習過後不需要腦袋思考,手可以通過自己的記憶去操作。
  • 傳說中的勾魂使者黑白無常中的「無常」是什麼意思
    長久以來黑白無常作為勾魂的使者在中國人的思想裡深深的紮下了根、那麼不知道您有沒有想過黑白無常中的無常是什麼意思呢?無常最早是佛教的術語、指的是世間一切都不能持久。比如《涅盤經》中說「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為了說明無常的道理、佛教用了個生動的故事來說明。從前有四個兄弟擁有神通之力、預知自己七天之內將死於是商量著躲了起來。
  • 你知道佛教文化中的無常嗎?5分鐘讓你知道!
    因此,任何的現象均為無常,因緣而起,剎那生滅。佛教經典常有提到:剎那無常:一切有為法,剎那之間,有生、住、異、滅的變化。相續無常:一切有為法,相續之上,有生、住、異、滅的四相。佛教認為,於這宇宙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其變化是普遍存在的,而這種變化的過程當中,會歷經四個不同的階段,呈現出四種,分別為生、住、異、滅。
  • 佛說人生「無常」,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我們該怎麼辦?
    有一句話叫做,誰也不知道無常和明天究竟誰會先到來。是的,佛說人生無常,對於我們的未來,所有人都無法預知。哪怕就是精確到下一秒鐘要發生什麼,我們也無法準確地知道。當生活遭遇無常,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這個時候的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十分清楚。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任何人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拿人來說,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 把心打開,接受生命的無常
    我正在看《次第花開》,書中講的內容能讓我稍許放鬆些,開始接受生命的無常。「本以為相伴終身的人不是生離就是死別,健康的身體會突然被疾病打垮,一帆風順的事業會轉眼間破產。其實無常不好也不壞,它既意味著有得就有失、有盈就有缺,有聚就有散,也意味著有失就有得、有缺就有盈、有散就有聚。
  • 駐濟企業家聚力新舊動能轉換
    新舊動能轉換關鍵靠企業來實現,駐濟企業家在「新舊動能如何轉」這張答卷上如何作答?本報近日組織記者深入工業、建築、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了解駐濟企業家在新舊動能轉換方面作出的努力和探索。  作為濟南的一項新生事物,濟南軌道交通集團在創新科技方面要下大功夫,堅持技術創新戰略,藉助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工程技術中心等平臺,開展技術創新和課題攻關,並力促成果轉化,不斷推進軌道交通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陳思斌稱,軌道交通二期建設規劃要統籌考慮服務支撐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解決城區交通擁堵問題,加強老城區、中央商務區、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等的交通聯繫。
  • 從《雨月物語》看欲望與無常
    在《雨月物語》裡,我們看到的是」貪、嗔、痴」的「因果」,以及世界的「無常」。 在佛教裡有一個概念,叫做「般若」,就是「無上智」的意思。 和「貪、嗔、痴」形影相隨的就是「無常」。「無常」是佛門「四法印」之一,所謂「四法印」,即: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在《雨月物語》裡,當源十郎和藤兵衛劃著友誼的小船,漂泊在去往財富和功名的湖面上,就註定要經歷「未知」與「無常」。
  • 厲鬼勾魂,無常索命,關於民間傳聞中的黑白無常,你了解多少?
    厲鬼勾魂,無常索命,相信很多人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黑白無常,是人們談論怪力亂神所避不開的話題,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民間故事中,這兩位典型勾魂使者的故事。無常有黑白,對應著中國道教的陰陽兩極,符合道家中的陰陽學說,黑白無常是漢族民間傳統文化中的一對神邸,也是幽魂中最有名的鬼差。
  • 人生無常,且行且欣賞
    人生無常,且行且欣賞。也許你常抱怨,生命無常,苦多於樂;也許你時常感慨,人生太過乏味,缺少激情燃燒的歲月;也許你會遺憾,愛情不夠唯美浪漫,不曾轟轟烈烈的愛過;也許你曾傷感,人生起伏,不曾好好的享受過生活。
  • 馬原衝刺必背:事物的聯繫與發展
    (1)聯繫的內涵和特點   聯繫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辯證關係是以承認事物之間的區別為前提的,相互區別的事物又通過聯繫而相互過渡。   (2)事物的普遍聯繫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馬克思主義關於事物普遍聯繫的原理,要求人們要善於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繫,確立整體性、開放性的觀念,從動態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聯繫。
  • 最悲觀的定律「熵增定律」,它意味著一切事物都走向終結
    活在這個宇宙中,就意味著所有的一切都遵循熵增定律。熵增定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要了解它,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熵。熵在熱力學中是表示物理狀態量的參量之一,它表示了一個體系的混亂程度的的度量。熵是具有統計意義,是針對一個體系而言,對於只有幾個的分子意義不大。熵代表著自然界的發展方向,也就說自然界的發展是從有序到無序的。
  • 佛教的「無常觀」
    這些天災人禍的頻頻發生,是否能讓我們對人生的「無常」獲得更深刻的啟發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那些在我們人生中的「無常」所能給我們帶來的啟發。唐朝永嘉玄覺禪師曾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儘管目前的生活是如此美好,無常始終有一天會到來的,因為這是生命的實相!所以我們必須面對它、認識它、了解它、接受它,如此才能深入體悟佛法之真義,獲得真正的解脫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