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題材的科幻片,相信大家看過很多。
《阿波羅十三號》、《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等經典太空大片,已經造就了這類題材科幻片難以超越的優秀線。
而12號在國內上映的《太空救援》,給了院長很大的驚喜。
原因有三點:
一、影片成本只有4000萬美元,對於大多數看得過去的太空科幻片來說,算非常少了。
二、片子不爛,且產自爛片頻出的國家,俄羅斯。(不得不說近幾年俄羅斯電影質量正在大幅提升)。
三、改編自真實的太空人英雄故事。
目前它在豆瓣上的評分是7.7,是同期上映的電影裡的NO.1:
首先要說的,就是它對航天機械和浩瀚太空視覺和專業上的還原程度。
雖然相比較那些經典,這部電影在這方面也沒有特別亮眼之處,但對於俄羅斯科幻電影的發展來說,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
它真正的做到了好萊塢大片的工業化水準,美輪美奐的太空場景,院長在畫面上幾乎看不出有什麼瑕疵:
對於「艙內外」的畫面,電影也用了非常頂尖的特效技術,把太空人的失重狀態和一系列危險遭遇和操作,通過3D效果呈現出來:
甚至是水滴都做得十分的精緻逼真:
且影片的背後還有俄羅斯太空總署的大力支持,在技術上和專業度上一般人也都挑不出來什麼毛病。
再說故事。
《太空救援》表達的主題依然是人類在面對未知宇宙時的那份勇氣和探索之心。
作為觀眾,我們總是會驚嘆於科幻大片中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和發現,會感嘆宇宙之大,會敬畏生命之美。
而取材於真實科學事件的科幻電影,更能讓人認識到人類文明與太空探索的偉大。
在格局上,《太空救援》並沒有用高層矛盾來營造大的深度,
但它的故事原型來源於讓萬千地球人肅然起敬的「「禮炮七號」意外失聯與維修重生」事件。
1982年,蘇聯發射了最後一個「禮炮系列空間站」——「禮炮七號」。
可順利的運行了兩年多後,「禮炮七號」突然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繫。
經專家們各種分析,預估是其電源系統出現了故障。
由於當時的大環境正處於「蘇美冷戰」時期,這裡除了科學使命,也涉及了很嚴重的政治問題。
經過商討,蘇聯人打算派兩名太空人前去進行維修任務,不願放棄這個空間站。
但問題來了,即便是在今天的2018年,在太空中執行維修任務都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更何況是相對落後的80年代。
兩位太空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自己乘坐的飛船與「禮炮七號」對接的問題。
打個比方,你要將一輛快速行駛的汽車,準確無誤的停入一間正在高速移動+旋轉的車庫,有多難?
不僅如此,你還會面臨碰撞後粉身碎骨的風險。
但對於他們來說,對接只是個開頭,「禮炮七號」內部的處境,他們一無所知。
到底是哪裡沒電了?是不是只有發射機出問題了?溫度有沒有失控?還有氣壓、設備運行狀態等等,他們都不知道。
在一次次排查、修理的過程中,還有很多災難和事故等待著他們。
太空是個浩瀚卻又十分恐怖的地方,
隨著修理時間的推移,疾病、飢餓、缺氧、失重、寒冷、二氧化碳中毒等等,都是需要嚴肅面對的問題。
這樣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他們還是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去努力完成檢修工作。
院長十分佩服這樣的「夢想家」。
歷史上,在執行航天任務過程中犧牲的太空人有不少,蘇聯這兩位太空人可謂是給我們帶來了一場「航天奇蹟」。
(上為電影截圖,下為歷史真實照片)
雖然大家都知道故事的結局,但可貴的是,這部電影並沒有囿於這次真實歷史事件,而是對事件進行了改編和二次藝術創作。
既展現了這一事件背後所產生的戰略和博弈,還原真實,也對兩位太空人英雄的工作使命和真情實感做了極其充分的表達。
這不禁讓院長想到了自己國家的太空人們。
從03年中國首次載人航天成功飛行以來,中國共發射了七艘航天飛船。
其中六艘是載人飛行,分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和神舟十一號。
共計把12名中國籍太空人送入太空。
從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如今已過去十五年,
無論他們多麼優秀和出色,都要隨時接受「犧牲」這種可能性的存在——
他們所付出的這一切,極有可能是得不到回報的。
所以,院長想對那些為了人類文明發展,獻出寶貴生命或者冒著獻出生命風險的航天英雄們,致敬。
倘若你也敬佩他們,可以去看一看這部電影,去感受一下太空人們的勇敢與艱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