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宋高僧傳》卷二十一記載,唐末亂世,在一場洪災中,彌勒轉世為人,被一對農民撿回收養,取名「契此」。契此長大成人後,就在結婚當晚,他拋下養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嶽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卻屢遭三個假和尚誣衊,成為世人眼中偷吃葷腥、貪戀女色的花和尚,像過街老鼠一般受盡欺辱。在萬念俱灰之時,經無名老僧指點修行,終於在彎腰插秧時重拾本來面目,從此背起布袋四處遊蕩,見人就笑,更在嬉笑怒罵、瘋瘋癲癲的言行中教化眾人:少一點心眼,多一點豁達。
相傳他的圓寂很是奇特,他在後梁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於奉化嶽林寺東廡下石凳上,留有辭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直到他圓寂前說出這一偈,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挺著大肚子遊走街頭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彌勒佛!
布袋和尚偈畢安然而化之後在其它州有人見和尚亦負布袋而行。於是四眾競圖其像。今嶽林寺大殿東堂全身見存。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賜號布袋和尚為「定應大師」,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嶽林寺住持募建閣時,將彌勒菩薩塑像於寺內,宋徽宗賜閣名為「崇寧」,從此天下寺院才開始供奉布袋和尚。他不僅被請進中國的寺廟,安放在天王殿正中。還漂洋過海到東南亞、朝鮮半島、日本……凡是佛教流傳的地方,都有大肚子彌勒的開懷笑容。
布袋和尚為人笑口常開,體胖腹大,話出無定,寢臥隨處,行為類似瘋顛。隨身行李只布袋一個,禪杖一根,或以仗荷袋,到處行化。見人進食,伸手便乞,所得食物,無論葷素,均咬一口,便納袋中。袋滿,分給兒童,故每過村莊,兒童喜隨其後,互相追逐,分享袋中食物。
布袋和尚行動怪異,不可思議事跡頗多。每到冬天,常臥雪中,雪不沾身,天欲下雨,便穿潮溼草鞋在村莊急行;若遇天旱,則著高齒木履跑到橋上,豎膝高臥。有人請示兇吉,每示必應,靈驗非常,世人不識,以為其語言行動,類似瘋顛,實則其語言既富詩意,又含禪機。
有一次,走在一個出家人之後,突然伸手一拍其肩,出家人回首看時,他說「給我一文錢」。禪師說:「道得出,給你一文錢。」他立即放下布袋,叉手而立。白鹿和尚問他:「如何是布袋。」他放下布袋,默然不語。又問:「如何是布袋底下事?」他背起布袋離去。保福和尚問他:「如何是佛法大意?」他又放下布袋。又問:「更有向上事否?」他又負起布袋邁步向前。
一日,他站立十字街頭,有一禪師問他:「和尚在此何為?」答:「等一個人。」那禪師說:「來也、來也」。他說:「不是你這個人。」禪師問:「如何是這個人?」他突然伸手說:「給我一文錢。」處處是禪機。
又有一次,在途中遇見一宰牛人,即說偈曰:
殺牛之人號羅剎,殺他自殺誰驚怕,
刀山斧斫暨鍪前,何劫何時得解脫。
一日接受農夫供養後,說偈: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有一強盜向他打主意,他說:
由貪淪墮世波中,舍卻貪嗔禮大雄,
直截凡情無所得,圓明寂照汝心中。
當他在十字街頭看見世人,熙往攘來,行色匆匆時,不禁慨然而說:
趣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
疾須返照娘生面,一片靈心是覺皇。
有人問他法號,他說: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恚礙,
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有人問他行李,他說: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有人問他如何是佛性,他說: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其隨口而出類似詩歌之偈語甚多。其中誡人是非,及勸人忍辱之偈語,讀之,得益無窮。茲錄於後: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笑口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守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其忍辱偈是:
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
我也省氣力,他也沒煩惱。
這樣波羅密,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曾有居士恭請和尚再留齋宿,以盡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師復書一偈於居士之門上曰: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
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清淨常皎潔。
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