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這是每個中國人在他的初高中階段,必須掌握的一種「文化常識」。遺憾的是,這個常識並沒有堅實的史料依據作為支撐。
百回本神魔小說《西遊記》,成書於明朝中後期。今天可知的百回足本最早刊本,是明代萬曆二十年由「金陵世德堂」刊印。上面的署名是「華陽洞天主人校」,開篇有陳元之的序,裡面說:
也就是說,在這個刻本之前,神魔小說《西遊記》已經有刻本了(但沒有流傳至今),世德堂的刻本,就是依據舊刻本而來。陳元之讀過舊刻本上的序言,裡面沒有寫作者姓甚名誰。
圖:世德堂刻本《西遊記》
其他傳世的明本,還有署名為「朱鼎臣編輯」者。到了清代,則有人依據《長春真人西遊記》,想當然地將神魔小說《西遊記》的作者認定為元代道士丘處機——這種想當然,無法解釋書中的「錦衣衛」「司禮監」這些名詞的由來,除非丘處機可以坐時光機從自己生活的元代,穿越到未來的明代。
《西遊記》被署名為「吳承恩著」,是上世紀二十年代才發生的事情。
最早考證認為百回本《西遊記》整理者為吳承恩的人,是魯迅和胡適。他們的主要依據,是天啟版《淮安府志.藝文志》。該書「淮賢文目」中寫有這樣一句話:
魯迅、胡適還找到了一些其他的「旁證」,如清人吳玉搢的《山陽志遺》、阮葵生的《茶餘客話》。但是,這些「旁證」說吳承恩寫了《西遊記》,其依據也是《淮安府志》。比如吳玉搢說:
也就是說,這些「旁證」不過是在重複《淮安府志》中是說法,無法構成獨立的史料來源。《淮安府志》說吳承恩寫了《西遊記》,只是一條孤證。
對於這條孤證,俞平伯在1933年曾提出過質疑:
俞平伯如此說,是因為歷史上有許多叫做《西遊記》的著作:
圖:淮安吳承恩故居
另一位學者沈伯俊也認為,僅憑《淮安府志》裡的「西遊記」三個字,就認定吳承恩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是一種「想當然」的思路:
有些學界中人反擊稱,質疑者需要拿出確切的證據來證明《淮賢文目》中記載的吳承恩《西遊記》不是神魔小說。沈伯俊認為,這種反擊「是把本應由自己證明的問題推給了別人,恰恰是倒因為果,顛倒了考證的邏輯」。
在沈伯俊看來,吳承恩《西遊記》不是長篇神魔小說的可能性非常大。理由如下:
另一位學者章培恆,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於上世紀80年代撰文指出,在清初黃虞稷所著《千頃堂書目》的史部「輿地類」中,「吳承恩《西遊記》」,是與「唐鶴徵《南遊記》三卷」、「沈明臣《四明山遊籍》一卷」,並列在一起的。黃虞稷父子是清代江南屈指可數的大藏書家,其千頃堂藏書達八萬餘卷,依據這些藏書編纂的《千頃堂書目》三十二卷,收錄了明代人所寫的著述一萬二千餘種。《千頃堂書目》將吳承恩的《西遊記》收在「輿地類」,可知據黃虞稷所見(或所考據),它應該是一篇文人遊記——有學者認為,吳承恩的《西遊記》,所記內容乃是他晚年西行,前往湖北蘄州荊王府擔任「紀善」(王府裡的教師)職務時的所見所聞。這也與「天啟舊志」將吳承恩的著作定性為「雜記」頗為吻合。
在方言問題上,章培恆的意見與沈伯俊相同,認為神魔小說《西遊記》中出現的方言,大部分屬於吳語,而非淮安方言。以方言佐證《西遊記》作者是淮安人吳承恩,是難以成立的。
圖:連環畫《孫悟空三大白骨精》封面
此外,日本學者小川環樹、太田辰夫,英國學者杜德橋(Glen Dudbridge),美國學者餘國藩(Anthony C. Yu)等,均對「神魔小說《西遊記》作者為吳承恩」之說表示懷疑。
中華書局版《西遊記》的校注者李天飛,對於封面上「(明)吳承恩著」的說法,也持保留立場。他曾對記者說,
簡言之,因史料有限,目前沒人知道神魔小說《西遊記》的作者是誰。
參考資料
①章培恆:《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4期。
②蘇興:《也談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第1期。
③單穎文:《<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文匯報》2017年7月21日。
④沈伯俊,《「西遊記」作者補論》,《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4期。
在這個話題無孔不入且熱愛閱讀的新媒體編輯部,我們經常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公眾號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眾、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鮮玩意兒。
現在,它們都將一一出現在這個欄目裡。
我們也隨時歡迎您的參與,留言向我們推薦您讀到的低調好文。
本文由公眾號「短史記」(ID:tengxun_lishi)授權轉載,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訪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