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讀書不多的我來說,知道的外國文學作品非常有限,無非是上學時候課本裡提及的那些文豪以及他們的代表作而已。但是英國作家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這部長篇小說我居然很早就聽說過,原因是這部小說先後八次被搬上熒幕,很久以前我曾經看過其中一個版本的改編電影。
年輕的勞倫斯,挺帥的對吧?
我記得那時候很流行錄像機,影院的排片極度匱乏,大家都去租借錄像帶在家看歐美經典影片。《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被標以情愛影片的標籤(當時在中國簡直可以算情色電影了),依稀記得錄像帶封面上是男女主角半裸相擁的畫面(也可能是我最近查影片時海報上的圖片,我想當時的錄像帶封面應該就是海報圖片吧),但我已經基本忘記了電影情節,也記不清究竟是哪一年的版本。所以在我的腦海中,對這部小說的定位一直是情愛小說,而且是情愛場面描寫比較直白深入的那類情愛小說。在扇貝讀書瀏覽書庫時,看見這本小說,想看看世界經典情愛小說究竟是如何描寫的,也想放鬆一下自己的閱讀時間,以為情愛小說比較通俗易懂,結果出乎我想像,這並不是一部簡單的情愛小說。
百度了一下小說的背景資料,這部小說完成於1928年,最初被英國冠以淫穢小說的罪名禁止出版,直到1960年企鵝出版社才打贏了官司,小說得以合法出版,然而此時勞倫斯已經去世30年了。中文譯本1986年出版,先後有過十幾個譯本,其中黑馬(畢冰賓)的譯本比較暢銷。《查特萊夫人的情人》雖然命運坎坷,但終以其嚴肅的寓意、社會批判的主題,真切透闢的寫實手法和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成為世界名著,並對現當代英國乃至西方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勞倫斯在天有靈會倍感安慰吧!
這部小說自1955年起被改編成電影,至2015年共八次被搬上銀幕,可見受歡迎之程度。看小說的過程中,我找到1982年的版本和2015年的版本,各刷了一遍。其他版本在視頻網站上都很難找到了,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搜索。其實這些影片在豆瓣的評分都不高,小說本身在豆瓣的評分是7.9分,各版本電影的評分則只有六點幾分,我猜大部分人和我一樣,讀完原著後都想看看這八個版本有什麼不同,男女主角都由誰來演繹,比較電影的改編版本居然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這種樂趣。因為每一版電影都由不同的導演從不同的視角來演繹,各個時代對作品的理解也具有差異性,男女主角的顏值、氣質、演技,哪一個版本更接近讀者心目中的形象,或者說接近你心目中的形象,對於讀者和觀眾來說等於把作品又回味了一遍。另一部我讀過中文原著並看過兩個版本改編電影的作品是《安娜卡列尼娜》,我喜歡蘇菲瑪索的版本。但是這部小說我讀的是英文原版,不得不說感受更深刻一些。
82版的電影,這個版本的男女主角顏值不太高,尤其梅勒斯,我個人覺得和小說原著裡的人設不太符合。克裡夫的氣質也令人反感,有種猥瑣小人的感覺,實際原著裡沒那麼糟糕。但這個版本對原著的忠誠度比較高,改動不多。
小說描寫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年輕貌美而心地善良的康妮嫁給了英國貴族地主查泰萊為妻,婚後不久,查泰萊在戰爭中負傷,腰部以下終身癱瘓並喪失了性功能。在查泰萊家的莊園中,兩人的生活雖無憂無慮,卻死氣沉沉。莊園獵場的狩獵人梅勒斯重新燃起了康妮的愛情之火,她經常來到他的林中小屋幽會,這一切,使康妮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渴望與熱情。康妮懷孕了,她和守林人決定各自離婚然後生活在一起。小說的最後以兩人都在等待離婚判決結尾,新生活在向他們招手。
讀完整本小說後,我覺得這部小說的主題其實是非常嚴肅的社會批判,只是通過男女情愛這條線索來展開和推進而已。全書對性愛的直接描寫也就五六處,相比整本書的篇幅來說所佔比重很小。而且勞倫斯對性愛的描寫雖然直接但並不低俗,過程中更注重內心感受的刻畫,把男女主角的心靈進行了細緻的解剖。尤其是讀英文原版,腦子裡還顧著要翻譯成中文,更加不覺得有任何低俗之感,只覺得描寫得真實細緻,入木三分。
說來也巧,這部小說描寫的是1917年前後的英國,距今正好一百年。當時的英國正經歷產業升級,階級壁壘逐漸弱化。在君主立憲制的英國,貴族階層和平民階層曾經有著非常森嚴的等級觀念,康妮的丈夫克裡夫是世襲男爵,康妮則是男爵夫人,而守林人梅勒斯則是礦工的後代,但他的特殊之處是受過良好的教育,年輕時曾有機會擺脫平民階層進入上層社會工作,但他內心崇尚自由、反感工業文明,對金錢視若糞土,所以選擇了遠離工業和金錢,深居樹林做一個守林人。克裡夫有著森嚴的等級觀念和清醒的階級意識,他對平民階層的態度殘酷粗暴,而康妮雖然身為貴族太太,但內心善良,對平民抱有同情心並痛恨貴族階層的虛偽和冷漠。
小說中有一段情節在我看過的兩個版本電影中都濃墨重彩地表現出來,細想起來這一段正描述了克裡夫和康妮對平民階層(梅勒斯)的態度。克裡夫和康妮去林中散步,克裡夫開著他的機動輪椅(帶馬達的輪椅),途中輪椅陷入了泥潭動彈不得,克裡夫叫梅勒斯把輪椅從泥潭中推出來。而梅勒斯在從軍期間染上了肺炎落下後遺症,身體並不是很強壯,他使勁全身力氣差點虛脫才把笨重的輪椅推出來。康妮在一邊看著心安理得的克裡夫和忍辱負重的梅勒斯,心裡產生了對克裡夫的厭惡和對梅勒斯的關愛。其中一個電影版本還添油加醋增加了克裡夫故意捏住剎車讓梅勒斯使勁推,我看到這段時以為克裡夫發現了梅勒斯和康妮的私情,故意報復他們。而書中原文並沒有這層意思,克裡夫直到最後康妮懷孕才知道梅勒斯和康妮的私情,他不顧梅勒斯死活而讓他推車只是體現他作為貴族階級的特權,身有殘疾的克裡夫陷入泥潭時心底有深深的無助和悲觀絕望,能體現他能力和價值的只有他手裡的貴族權利。所以殘疾後的克裡夫熱衷於家族產業,通過生意上的成功來填補內心的虛無和恐懼。但他內心的恐懼在康妮眼中卻無處遁形,他害怕康妮離開他而不顧一切留住她,反而使得康妮對這種關係感到窒息。
書中對於康妮腹中的嬰兒也有諸多描寫和寓意,當康妮流露出要一個孩子的想法時,克裡夫希望她從貴族青年中找一位情人,將來孩子仍然是貴族血統,可以繼承他的男爵爵位和家族產業。克裡夫甚至苦心為康妮製造機會,安排貴族男性和她接觸。但是康妮看透了貴族階層的虛偽自私和冷漠無情,她愛上了崇尚自然真情的梅勒斯。當她懷上了梅勒斯的孩子時,克裡夫認為這是對他的一種羞辱。而康妮也決定和克裡夫離婚,帶著孩子離開死氣沉沉的莊園。克裡夫想要爵位繼承人的想法落空了,也象徵著貴族階級的沒落。
2015年的版本,這個版本顏值略高一些,尤其克裡夫的顏值比82版高多了,但梅勒斯仍然不符合我心目中的形象。這個版本對原著改動比較大,選取的情節和82版有很大差異,編劇和導演的著力點不同吧。
勞倫斯崇尚人類原始的本性,他認為男女感情應達到精神和性的統一。在階級意識方面,勞倫斯也反對嚴格的階級觀念。小說中的三個人物有著鮮明的象徵意義:殘癱的克利夫象徵著他所代表的階級和制度,並預示著西方工業文明的氣數將盡;梅勒斯是旺盛的自然人性的象徵;而康妮是英國社會新生命的象徵。康妮和梅勒斯的相愛象徵著打破階級制度,追求自然和諧的社會關係。勞倫斯的父親是曠工,母親則是貴族,所以這部作品也和他自身的經歷有關。勞倫斯所生活的那個工業時代,大部分人都被冷漠的機器所控制,存在嚴格的階級觀念思想,一心追求金錢名利,卻忽視了人最基本的本能需求,包括性與真情,使人性漸遭扭曲。因此《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這部小說充分體現了勞倫斯對工業文明的厭惡,對人類本性真情的嚮往。
最後說說我讀這本原版小說的感受。這部小說前後十九章,扇貝分上下冊購買,自始至終沒有一個貝友在讀後感留言,讓我倍感孤單,仿佛沙漠裡獨行的流浪者。是不是貝友們都認為這是低俗小說呢?其實不然啊,人家可是世界名著。小說的前五章幾乎都是介紹社會背景的,一百年前的英國貴族,工業文明,一次大戰的影響,看得我暈頭轉向,覺得實在太難理解了。加上沒有貝友的評論和難點講解,理解難度更大。而當初我買這本書的時候扇貝居然把它歸類到「高中」水平,後來才改成「四級」。若不是花了貝殼,我差點半途而廢。但是從第六章梅勒斯出場後,人物關係總算佔了主線,理解起來就簡單多了。長篇小說一定要耐住前幾章,無論中文還是英文,前幾章都是背景鋪墊,尤其這部小說背景時間發生在一百年前,背景鋪墊枯燥難懂。主要情節線索通常在四五章之後展開,這時候就漸入佳境越讀越精彩了。
這部小說前後讀了一個多月,最初我還摘抄一些精彩段落,後來逐漸就放棄了。對長篇小說來說,掌握主體內容了解人物刻畫的精髓大約就達到閱讀的主要目的了。因為篇幅較長不可能精讀,不打斷閱讀思路的泛讀才是正確的方法。有時候我都懶得屏幕取詞,一個長句當中停頓下來查看某個生詞的意思,整個長句的結構就破壞了,查完生詞又得重新把這個長句再讀一篇,斷句把握結構才能連貫理解這句的意思。而如果每個長句都反覆讀兩三遍的話,故事情節的推進又被破壞,閱讀樂趣就蕩然無存了。甚至每天開始閱讀的第一頁內容有時會跟不上情節,還得把昨天的最後一頁翻出來看一下,所以連續閱讀對長篇小說是特別重要的一點,一口氣讀完是最佳狀態。有些段落囫圇吞棗過去也沒關係,主線明白了就行。當然,如果閱讀能力足夠,能夠像母語閱讀一樣完全理解,自然是更好了。我想,這也是我們閱讀原版書追求的境界,但是這個境界不是短期就能達到的,等我讀了五十本、一百本甚至更多的原版書之後,回頭再來看今天的讀書筆記,也許會有一種欣慰而自豪的心情。
推薦這本《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給大家,尤其給細膩的女性讀者朋友,相信大家會有收穫。感興趣的也可以先刷幾個版本的改編電影,但電影的表現力有限,和原著還有較大的距離,有些版本改動比較大,建議原著和電影結合起來看會更好理解。
六月底開始讀這部小說,八月初讀完,腦子裡一直在考慮如何寫讀後感,也有很多具體而零碎的感想,但不知如何組織在一起。遲遲不動筆是擔心自己文學修養不夠寫不好這篇讀後感,又擔心時間久了讀書時那些鮮活而真切的體會就忘記了。終於下定決心動筆,邊寫邊理順思路。寫文章這活計很多時候開頭並沒有把握,心裡忐忑著動筆了,把腦子裡的想法拼命組織在一起表達出來,如果不動筆就永遠錯過了這些寶貴的感受。寫生活瑣事又是另一種狀態,比如上一篇溫州閨蜜小聚,完全不需要苦苦思索,只需把心裡所想依次記錄下來即可。也許讀者們也是這樣,看生活記錄輕鬆愉快,看讀後感頗有壓力,因為文字所表述的內容離我們的日常有點遙遠。
前幾天看見好友許嶸的公眾號用了漂亮的模板,我問她如何操作,她大致跟我說了步驟,我一聽便覺勞動量倍增,寫文的時間會翻番。愛看博物館的大學老師次真卓瑪也說過,她不怕寫文但怕編輯公眾號,因為她對審美的要求高而公眾號編輯起來又特別反人類。我很愛看卓瑪的文字,但我理解她的感受。好在我對版面的美觀度並沒有什麼特別要求,喜歡看的文字即使沒有漂亮的版面我依然愛看,而沒有內涵的文章版面再花哨漂亮我也沒興趣看。所以我決定還是用最簡單的版本來發文,省下的時間讀書學習運動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