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清照的一首《醉花陰》中,有一句「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其中提到的「瑞腦」,是一種香料,又叫龍腦、瑞龍腦、冰片,為自然結晶而成,在古代多為名貴香料。冰片不僅僅可以作為香料使用,也能入藥——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便是冰片。
冰片又名龍腦、梅花冰片、梅片,載於《新修本草》,系龍腦香科植物龍腦香樹的樹脂中析出的天然結晶性化合物——採取乾燥的樹脂,進行加工;或砍下樹幹及樹枝,切成碎片,經水蒸氣蒸餾升華,冷卻後即成結晶為冰片。冰片物如其名,有冰的質感,也有冰的涼意,其味辛、苦,性微寒,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之功效。冰片氣清香,味清涼,可作為香料點燃,燃燒時無黑煙或微有黑煙。其中,冰片以片大而薄、色潔白、質松、氣清香純正者為佳。
冰片無特殊的炮製方法,天然的冰片——龍腦香冰片,為龍腦香樹的裂痕自然分泌形成「冰片」。古代炮製與現代炮製多相同:《太平聖惠方》:「細研。」《本草述鉤元》:「用舊瓷缽輕輕捶研,急則缽熱,便隨香竄耗也。」現行炮製天然冰片的方法為,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研成粉。冰片淨制後粉碎生用,可提高藥物潔淨度,便於發揮療效,利於調劑與製劑。
冰片製品如今分為兩大類,除了天然製品外,就是合成製品。合成冰片大多是對其他植物蒸餾提取,其原料種類較多,以松節油、樟腦為原料合成機製冰片;以菊科艾納香屬植物大風艾的鮮葉為原料,經蒸氣蒸餾、冷卻所得的結晶,稱「艾粉」或「結片」,艾片有時亦作冰片入藥。
冰片味辛、苦,性微寒,有通諸竅、散鬱火,消腫去翳等作用,亦可清熱散火、闢穢化濁,用於因血熱,內熱蘊結所致諸證:熱病神昏、痙厥,中風痰厥,氣鬱暴厥,中惡昏迷,目赤,口瘡,咽喉腫痛,耳道流膿。如治急中風目瞑牙噤的開關散(《聖濟總錄》);治咽喉口齒新久腫痛的冰硼散(《外科正宗》);治痰結咽喉,咯之不活的冰梅丸(《區經會解》);治眼赤痛,卒生浮白翳的龍腦膏(《太平聖惠方》);治臁瘡、流黃水發癢的黑靈丹(《海峰驗方集》)……氣血虛者忌服冰片,孕婦慎服。《本草經疏》中有言:"凡中風非外來之風邪,乃因氣血虛而病者忌之;小兒吐瀉後成驚者為慢脾風,切不可服,急驚屬實熱可用,慢驚屬虛寒不可用;眼目昏暗屬肝腎虛者不宜入點藥。"
冰片取材於龍腦香,而龍腦香和冰片又有所不同。龍腦膏香,出自《唐本草》,又稱婆律膏、龍腦油、婆律香,為龍腦香科植物龍腦香的樹脂。《南海藥譜》認為龍腦膏香"性溫,味苦",其功能主治為祛風開竅,主耳聾。
冰片可入藥口服,也多外用,有清涼之感。而同樣有清涼感的晶體,少不了薄荷腦。
薄荷腦,又名薄荷醇、薄荷冰,是由薄荷的葉和莖中所提取出來的白色晶體,為薄荷和歐薄荷精油中的主要成分。薄荷腦為無色針狀或稜柱狀結晶或白色結晶性粉末;有薄荷的特殊香氣,味初灼熱後清涼,廣泛用於牙膏、香水、飲料和糖果等的賦香劑和日用、食用、煙用香精;在醫藥上用作刺激藥,作用於皮膚或黏膜,有清涼止癢作用;內服可作為驅風藥,用於頭痛及鼻、咽、喉炎症等。
薄荷腦多採用水蒸氣蒸餾法和有機溶劑提取法由薄荷油中提取。薄荷油為無色至淡黃色或綠黃色的油狀液體,具有純馥的薄荷香氣,帶辛辣而清涼,有強烈的竄透性。其味辛,性涼,無毒,有疏風清熱之功,用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痛,齒痛,皮膚風癢。
注意:以上諸藥請在正規執業中醫醫師指導下使用,請勿自行處方。
參考書籍:《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
文案:李婧
編輯:清風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