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成的天才:葉嘉瑩先生講杜甫(一)

2021-03-05 章黃國學

我們下面開始講杜甫的詩。講杜甫的詩以前,我忽然間想到前兩天我的學生施淑告訴我說,一份報紙上刊載了楊振寧先生的一段演講。我和楊振寧先生很熟,他新婚之後,請我到他家裡吃飯,我也見到了他新婚的夫人,一個非常可愛的女子。楊先生雖然是研究物理的,但是他很喜歡詩歌,我們見面的時候,他常常給我背詩,也把他寫的詩給我看,還要求我給他寫詩。

施淑跟我說,楊振寧先生在演講中說,年輕人不一定非要追求獲得諾貝爾獎。你們應該追求的,是像愛因斯坦那樣提出「相對論」,或者是像杜甫那樣,成為有偉大創造的天才。要不然,以現實的國家、社會來說,需要的是經濟的發展,你們可以像比爾蓋茲那樣,賺一大筆錢。

楊振寧先生在演講中所舉的科學家的例子,像愛因斯坦呀,比爾蓋茲呀,大家容易理解,可是杜甫怎麼會跟愛因斯坦相提並論了呢?我問施淑,報紙報導楊先生的講演,有沒有刊載楊先生為什麼說杜甫是偉大的天才,可以和愛因斯坦相提並論?施淑說,沒有,報紙上沒有報導。我沒有聽到楊先生的演講,但是他的話引起了我的反省。我們現在就要講杜甫了,杜甫如果像楊先生所說的,像愛因斯坦一樣偉大,那麼他的偉大之處表現在什麼地方呢?杜甫只是一個詩人,所以他的偉大之處只能從他所創作的詩歌中去尋找。杜甫的詩集有幾種註解的本子,註解得最詳細的是《杜詩詳註》,作者是仇兆鰲。《杜詩詳註》後面有附錄,附錄裡邊收錄了唐朝的元稹所寫的《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並序》,元稹說出了杜甫為什麼偉大,他說:

 

相關焦點

  • 葉嘉瑩先生為什麼熱愛杜甫?《葉嘉瑩說杜甫詩》可以找到答案
    始終懷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志向的杜甫,自然不願淪陷在敵人的鐵蹄之下,一心想要逃到中央政府的所在地。結果杜甫在逃亡途中「為賊所得」,家喻戶曉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是寫於這個時期。葉嘉瑩特別講到《哀江頭》,「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到曾經繁華熱鬧的曲江江頭去,要偷偷摸摸地去,走在街上,連哭也不敢哭出聲音來。一個「潛」字,一個「吞」字,蘊含了多麼巨大的悲傷。
  • 葉嘉瑩:詩詞的女兒,風雅的先生
    葉嘉瑩模仿顧隨的風格,用這兩句詩寫成了一闋《踏莎行》。12年後,顧隨同樣用詞牌《踏莎行》填了一闋詞。但此時,師生二人已失去聯繫多年。1977年葉嘉瑩從加拿大回國,開始整理顧隨文集。一向不喜歡麻煩別人的她為此事託關係找朋友。「內行」人看出來,葉嘉瑩講課、為文與為人都深受顧隨影響。中國古典詩詞曲研究家鄭騫曾評價她,「走的是顧先生的路子,傳了顧先生的衣缽」。
  • 葉嘉瑩丨我的詩詞中之杜甫(三)
    在這一段漫長的時間內,我寫作的詩詞極少,這一則是因為我自1948年結婚赴臺灣後不久就遭遇了意外的憂患,其間不復讀書寫作者蓋有數年之久,此後又忙於教書兼課為養家餬口之計,也不復更有時間與心情為詩詞之創作。不過我雖然不複寫作有關杜甫的詩篇,然而我與杜甫詩卻不僅未曾疏遠,而且反而有了更密切的交往。那就是我在臺灣的幾所大學中,分別開設了「杜甫詩」的專書課程,而且寫作了多篇有關杜甫詩的論文。
  •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葉嘉瑩先生提出的這一概念,出自對詞這一文體美學特性和內在意蘊的研究,最早見於其《從豔詞發展之歷史看朱彝尊愛情詞之美學特質》一文。從「柔蠶枉自絲難盡,可有天孫織錦成」,到「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相隔七年光景,迦陵詩詞同樣的意象,風格一變,由戚婉到豪健,由憂思惆悵到雄心萬丈,仿佛杜甫筆下「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迦陵心態可見一斑。
  • 葉嘉瑩:諸生與我共生痴
    葉嘉瑩先生說「我留下的一點海上的遺音,也許將來會有一個人聽到,會感動……」 從「伶倫吹竹自成痴」到「諸生與我共生痴」,葉嘉瑩先生傳遞詩詞之美,當我讀到她對詩歌的理解,當我悟到她的詩句,當我熱淚盈眶,我便為諸生之一;當我發現他人的筆記,發現曾經的筆記,諸生便如我一樣,與君共生痴。葉嘉瑩先生的老師顧隨先生曾論「一切世法皆詩法」,葉嘉瑩先生的人生與詩詞,正應一句「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 先生葉嘉瑩:掬水月在手,以詩為舟
    葉嘉瑩出生時正值直奉大戰,其後一生完整經歷了抗戰、內戰,建國、改革開放;少年喪母,中年喪父喪女,晚年喪夫。她對於苦難的承受能力是驚人的,呈現出來卻又十分克制,幾乎把痛苦消化、提煉為在詞學中的創見——弱德之美。「葉先生是以弱德之美,以風中蘆葦,而不是一棵大樹的態度去面對暴風雨,即使有再大的強風暴雨,風雨之後依然存在。」陳傳興說。
  • 劉夢溪:我和葉嘉瑩先生的相遇相熟
    本文作者(左)和夫人陳祖芬先生一起到天津看望葉嘉瑩先生(中),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我認識葉嘉瑩先生,完全是巧合。雖然很早就讀過她的《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雖然我熟悉繆鉞先生,繆先生和葉先生合作的《靈谿詞說》,我也很早就留意。那是1993年,馬來亞大學召開的國際漢學研討會,於11月18日至20日在吉隆坡舉行。我提交的論文為《陳寅恪的家學淵源和詩學傳統》,按主辦方安排,我和葉嘉瑩先生同一場發表論文。更沒想到的是,會後應《星洲日報》邀請,擔任「花蹤講座」主講嘉賓,又是我和葉先生共同主講。我先講的,題目為《當代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
  • 葉嘉瑩:故園春夢總依依
    60年前顧先生談講詩詞之興會淋漓、音容神韻,終於落定於紙幅之上。好待秋成佳實熟,說與西風盡浪吹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葉嘉瑩赴南方結婚,離開了故鄉北平。不久就因國內形勢變化,隨丈夫去了臺灣,誰知一去故土便是禍難加身,流離多年。1949年12月,葉嘉瑩的丈夫因白色恐怖被捕。次年夏,她也因白色恐怖被捕,不得不攜著尚未斷奶的女兒一同入獄。
  • 葉嘉瑩先生:獨陪明月看荷花
    隨著陳傳興導演拍攝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熱映以來,大家對葉嘉瑩先生的生平探究又增加了新的熱度,許多讀者都希望多了解葉先生的故事。葉先生究竟是怎樣的一位君子?如何身體力行地體現弱德之美?為什麼說先生平凡而偉大?願這篇經過葉先生審核過的詳實、清晰的生平故事能為您解惑。
  • 葉嘉瑩敏於細微處,鈍於現實中.
    她十歲開始寫古體詩,填寫令詞。後抗戰爆發,父親隨公司遷往後方,杳無音訊,葉嘉瑩遂在伯父教導下成長。1941年,17歲的葉嘉瑩考入北平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詩詞名家顧隨先生,打下深厚的古典詩詞功底。幾乎同年,其母因病去世。   1945年,葉嘉瑩畢業後即在北京數所女中任教。1948年,與國民黨軍官趙東蓀結婚,並隨之前往臺灣,任教於彰化女中。
  • 葉嘉瑩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
    隨著《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的公布#99歲的葉嘉瑩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這一話題隨即登上了新浪微博熱搜榜葉嘉瑩先生的一生歷經坎坷,在海外飄零數年,直至晚年才回到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葉嘉瑩    上世紀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學教授的葉嘉瑩,願不要任何報酬回國教書。    1979年,葉嘉瑩來到南開大學開始執教。40年來,她應邀到國內幾十所大學巡迴講學,舉行古典詩詞專題講演數百場。
  • 記錄葉嘉瑩近百年的詩詞人生,其實《掬水月在手》並不高冷
    片中不少葉嘉瑩先生的吟誦和訪談《掬水月在手》通過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了葉嘉瑩坎坷堅韌、追尋初心的一生。看得出來,其攝製組去到了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臺北、澳門、溫哥華、波士頓等10多座城市。紀錄片中,也有對葉嘉瑩先生本人的深度訪談,從資料顯示,攝製組進行了17次的訪談拍攝。令人驚喜的是,片中還有多段葉嘉瑩先生的吟誦。
  • 明月照積雪,夜深千帳燈——論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更為遺憾的是引發世界政治的喧囂紛嚷。葉嘉瑩先生提出並由她本人展現的「弱德之美」,仿佛驚鴻一瞥,給了我們很多思考。何為「弱德之美」?葉嘉瑩先生提出的這一概念,出自對詞這一文體美學特性和內在意蘊的研究,最早見於其《從豔詞發展之歷史看朱彝尊愛情詞之美學特質》一文。
  • 葉嘉瑩: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詩裡來
    中國古典詩詞曲研究家鄭騫曾評價她,「走的是顧先生的路子,傳了顧先生的衣缽」。  2  葉嘉瑩講詩詞被公認的特點是「跑野馬」。  唐朝的皇帝,她一口氣說來十五個。「小山重疊金明滅」裡的「小山」,她能講上3頁紙。
  • 領讀人張靜|從古詩詞講到葉嘉瑩先生,「活出來」才最重要的課題
    這是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繆鉞先生贈予葉嘉瑩先生一首《相逢行》中的最後一句。新年第一天,在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錢江晚報主辦,浙江圖書館特別支持的2021「書香迎新 閱享美好」TALK SHOW上,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電影《掬水月在手》學術顧問及聯合製片人張靜女士在題為《四季讀書》的演講中,以這一句詩作為結尾。
  • 葉嘉瑩先生講《前赤壁賦》
    點上方聽葉嘉瑩先生講《前赤壁賦》第八講
  • 席慕蓉:葉嘉瑩先生有一個剛強陰柔相疊合的生命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已經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同名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同期首發,以電影的大量採訪素材為基礎進行系統整編,將葉先生的自述、詩作與他人的回憶、感發熔於一爐,力求以多元視角呈現葉先生的一生。
  • 葉嘉瑩:一輩子都和詩歌戀愛
    葉嘉瑩是蜚聲中外的著名學者,且不說她在詩詞創作、理論研究方面的貢獻,光是教書育人這一項,90高齡的她仍然站在講臺上,70年的教齡培養出無數人才,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就可說功不可沒。著名紅學家馮其庸贊葉嘉瑩講解詩詞「闡說精妙,啟發無窮」,學生說她「老師你不但寫詩是天才,講詩也是天才」;更有人無限仰慕:「她站在那裡,就是對古典詩歌最好的註解。」
  • 葉嘉瑩:葉落歸根再出發
    葉嘉瑩說,不能回到祖國的時候,就讀杜甫的詩,「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鬥望京華」。  「我當年每每念到這個詩,就感覺像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中國的語言文字真是有特殊的美好的效果和力量。」  懷著歸鄉的渴望,葉嘉瑩把強烈的鄉愁寫進了詩詞裡。她在美國哈佛校園內感嘆「秋深客夢遙」、「天涯人慾老」、「從去國,倍思家」。
  • 葉嘉瑩《掬水月在手》電影與圖書同步亮相
    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辦的影片首映禮上,導演陳傳興、聯合製片人張靜等亮相,未能來到現場的96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也錄製了VCR。對於影片在北京首映,葉嘉瑩先生十分高興,並自稱「老北京」,對北京感情深厚。《掬水月在手》攝製團隊對葉嘉瑩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相繼採訪了42位葉先生的好友與學生,包括作家白先勇、詩人席慕蓉、書法家謝琰等。《掬水月在手》的音樂由日本音樂家佐藤聰明創作,樂曲創作靈感來自於杜甫的《秋興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