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史:分析荷蘭東印度公司職員的主要類型

2020-12-28 公子若虛

引言

博克塞分析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職員主要分為如下四種類型:最重要的是商業僱員,從資深的商人到書記員,他們是官僚機構成員以及管理人員, 隨著公司業務後來在印度尼西亞、錫蘭以及南非的展開,他們的人數也越來越多,主要發揮管理的職能,這些資深的商人要比軍官或者海事官員的地位更高。

在一些陸地的或是海上的軍事遠徵的時候,他們往往也被授予軍銜,如將軍或者戰地指揮官,這種情況與後來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非常相似;大量的低級僱員,他們是軍事以及從事航海活動的各級人員;人數較少的神職人員,其中有全職加爾文教派牧師以及教會指派的領讀《聖經》的信徒以及病員安慰者 ;來自社會底層的技工以及手藝 人,其中熟練的手藝人的工資要比海員或士兵更高一點。從最高到最低的階層,階級分明,等級森嚴。當時荷蘭人對於東印度公司各級職員,無論是商人、傳教士、海員或者士兵的觀感是相當負面的,許多人對他們持批評的態度。

「17紳士」從一開 始就一直對他們在東方的職員懷著懷疑的態度懷疑他們是否誠實以及工作的效率。他們嚴格禁止公司的職員在亞洲從事私人的貿易,但是除了高級職員以外的其他人所拿的工資很低,所以這種禁令流於形式,往往成為一紙空文。後來的歷史表明,許多各級職員在亞洲各地都從事私人的貿易活動,不僅如此,在他們中許多人看來,去東方的唯一目的就是不擇手段讓自己致富發財,還有一些人則希望在東方過上奢華的生活,這種生活是他們在自己國內無法想像的。另一些人則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之下,如銀行破產等情況發生以後就選擇去海外移民。

有一些人則是為了擺脫家人以及親朋好友的束縛去了東方。研究荷蘭共和國歷史的著名學者J.I.伊斯列爾指出:「東印度公司是一個綜合政治的和商業的機構,在當時世界上任何別的地方都是難以仿效的,因為聯省國家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聯邦國家,它是城鎮政府的結合體,由此來推進商業、工業以及航海的事業,同時也擴大陸軍和海軍的力量。東印度公司是荷蘭國家的產物,是商人們實際上開闢了通往東印度的道路,他們自然地不可避免地要投資於這項事業,或者深思熟慮去這樣做,他們對於公司的管理、總的戰略以及目標也有很強烈的自己的考慮和立場那就是堅持公司的壟斷權。」

日本學者羽田正教授指出:「荷蘭東印度公司雖然取得政府的特許狀,但是終究是民營公司,不是荷蘭政府成立的國營企業。這點只要仔細觀察特許狀到期、需要重新延長時,公司的表現就能夠明白。公司請求政府給予壟斷的許可,而政府也要求公司的回饋,於是公司只好支付150萬荷蘭盾給政府。此外,1665年第二次英荷戰爭爆發之際,共和國政府軍艦不足,也以更新特許狀作為交換條件,要求公司提供20艘軍艦。公司的船隻雖然也配備大炮,但是依然不屬於荷蘭海軍。荷蘭國家與荷屬東印度公司 並非一體,不過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不同,公司的色彩稍微強烈一點。荷蘭政府在公司成立的交涉中扮演著協調者的角色,各都市的政界有力人士,也都投資了以都市為單位所設立的公司分部。

除此之外,公司的幹部也必須宣誓效忠荷蘭議會,返回的船隊也有向政府報告的義務。」正是由於這些特徵,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公司的發展畢竟對推動荷蘭成為強大的海洋國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為荷蘭最初的海軍建設與公司的事業是密不可分的。1588年,荷蘭省的一位海軍上將誇口說僅荷蘭一個省就能夠在14天內動員30000名能投入戰鬥的海員。1650年,荷蘭擁有2000艘船隻的商船隊,還有無數的漁船以及從事內河航運的船隻,海員的人數在60000至80000人之間。1673年,被關押在巴達維亞監獄中的囚犯愛德華·巴洛寫道:「在東印度荷蘭人比任何基督教國家的人都更強大,他們總是呆在東印度,不是在這裡就是在那裡,他們有150艘至200艘 的船隻以及3000名僱員。

1625年,公司已經僱用4500名歐洲人在亞洲工作,還有2500人正在前往亞洲的途中,700人在返國途中。在荷蘭共和國國內,公司又另外僱用了2000至 3000人。1688年,英國住阿姆斯特丹的外交人員威廉·卡爾說荷蘭東印度 公司擁有30000名常年支付工資的僱員、200艘大型戰艦以及許多單桅縱帆船、快艇、護衛 艦、小船。1689年,公司擁有22000名僱員——它不僅是荷蘭最大的公司,可能也是當時 全世界最大的公司。在該公司鼎盛時期,包括在荷蘭本國和海外的工作人員有35000人左 右。荷蘭東印度公司還擁有龐大的船隊。

博克塞在《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它們的海員、航海家以及船上的生活:1602年至1795年》一文中指出該公司從1602年成立起就有 僱傭和建造屬於自己的船隻的能力,在1615年以後絕大部分的船隻都是由分屬於6個不同地區即阿姆斯特丹、米德爾堡、鹿特丹、代爾夫特、霍倫以及恩克赫伊曾的造船廠製造出來的。在17世紀裡的大部分時間,公司建造的船隻的類型是很不一樣的,每一個部都根據自己訂立的規則建造船隻。大體上說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分為兩大類型:第一種類型被稱為「回航船」,就像它們被命名的名稱一樣,其用途要是用於運輸尼德蘭與東印度之間的貨物;第二種類型是更小一點的船隻,主要是用於亞洲各港口之間的貨物運輸和貿易。

「回航船」建造得要比一般荷蘭的商船的規模更大,在 17世紀的時候,其中有一些船隻在規模以及載重量方面屬於荷蘭最大的船隻。在1665年6 月3日至13日發生於英格蘭東部羅斯託夫特的海戰中荷蘭艦隊兩艘被擊沉的 最大的戰艦分別配備有70門和80門大炮。到了18世紀的時候,荷蘭再也沒有建造過如此之 大的艦船,只有少量配備60門大炮的戰艦。除了大型的「回航船」以外,荷蘭東印度公司還 擁有大量的其他類型的船隻如「飛船」、快艇、中型艇、漁船、帶槳 的小帆船、護衛艦以及一種被稱為「沒有耳朵的貓」 的飛船,還有一種普通的「貓船」。

由於其航速比較慢而被稱 為「驢」。另外還有一種平底船,它們的載重量為400噸至600噸,它們都有一根很高的桅杆,有一點像中世紀教堂的塔樓,船的尾部則相當寬闊。最初的時候荷蘭東印度公司去東方的來回航程需要20至30個月,但是在荷蘭人的好望角居留地建立以後,這裡就成為提供船隊補給和獲取糧食的基地,外出的以及回航的艦隊可以節省至9個月的時間。荷蘭是新教國家,他們的船的命名也與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很不一樣。加爾文派的教會反對使用聖徒的名字來命名船名。荷蘭人的船名大多是使用動 物的、色彩的或者是地理的名詞。

如「黃金」「紅色」「綠色」「黑色」和「黑牛」「金龍」「黃熊」「紅 獅」「虎」「象」「鴕鳥」「鯨魚」「蟹」「梭魚」「犀牛」「錫蘭」「中國」「日本」「印度」以及「爪哇」等。還 有一些船隻是以地名或市鎮的行政機構所在地命名的,如「代爾夫特市政廳」等。只有一艘 船比較特別,是以聖徒的名字命名的,即「彼得和保羅號」,因為俄羅斯的彼得大帝曾經在這艘船上學習過造船技術,就以俄國人心中崇拜的聖徒的名字命名了這艘船。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六個分部會在船隻出航以前招募必要的人員,它們要與聯省共和國的海軍和陸軍、在歐洲地中海上進行內海各地貿易的各國商船以及其他各國的海事部門爭奪人才。

但是因為薪酬水準以及人力資源的來源方面沒有太大的不同,而且必須常年在遙 遠的海外領地進行辛苦的工作,還要面對很高的生病以及死亡的概率,所以沒有很大的競 爭力。於是,公司只能委託被稱為「靈魂的出賣者」的掮客招募人,嘗試招募人員。掮客則說服那些不明情況或是負債的人前往東印度,成功以後與他們籤訂確保公司支付薪酬的專屬借據,這些掮客中不乏認真工作的人,他們會提供應募者直到出發 以前的住所、飲食以及出發所需的物品。但是也有一些黑心的掮客會引誘那些應募的人員 前往自己在各港口經營的旅社、妓院、酒館等地方消費,讓他們欠下債務以後再奪走他們的借據,為了避免他們逃亡,掮客將應募者監禁在屋內或者地下室,每天只給他們一點點食物,直到出發為止。

後一種掮客的行為幾乎與人口販子沒有什麼不同。即便如此,依然 不足以應付東印度公司日益增長的人力資源需求。越到後來,公司人力資源的素質日益下降。到了18世紀的時候,荷蘭的人口只從100萬增加到150萬,不僅人口不足,而且對外戰爭不斷,荷蘭的陸軍為了能夠僱用到大量的年輕人而提高薪資。在此情形之下,荷蘭東印 度公司的徵募條件並沒有改變,甚至因為僱用不到最低員額的水手人數而導致船隻推遲出航。公司人員素質的下降使得有人甚至說它幾乎成了「惡棍、破產者、落榜者、公司倒閉者、失敗者、失業者、逃犯、告密者、流浪者的避難所。」

相關焦點

  • 西方史: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間的爭端
    引言在整個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一直在與中國澳門地區的葡萄牙人以及馬尼拉的西班牙人爭奪與中國人貿易的商機。1644年清兵入關以及先前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都使得中國的內陸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與對外貿易遭到嚴重破壞。在清朝建立以後不久,又在1678年至1682年爆發了「三藩之亂」。
  • 荷蘭史:淺析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在海上防禦措施
    羽田正則指出在17世紀中葉以後,在荷蘭東印度公司船上服役的 人員約有65%的士兵以及35%的海員是外國人。到了1770年,士兵與海員中外國人的比例,更是分別高達80%以及50%以上。出於明顯的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斯堪地那維亞人以及德意志人經常受到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隻的僱用,因為他們共同信奉新教,這些外國僱員主要信仰的是路德宗。即便到18世紀30年代以後,雖然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海域航行的船隻數量在不斷地減少之中,但是外籍僱員的人數,特別是德意志的路德宗信徒以及斯堪地那維亞人的數量還在增加。
  • 分析17世紀80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貿易活動情況
    從17世紀80年代至18世紀50年代,荷蘭共和國在歐洲海域的服役人數有所減少,但是東印度公司在亞洲海域的服役人數卻在增加之中,1610年的時候,在東印度公司服役的海員人數僅僅佔總數的6%,到1680年的時候佔17%,到1770年的時候已經不少於1/4。這位 歷史學家還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一些具體的要塞和商站的人數做過統計。
  • 淺析荷蘭黃金時代以後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發展情況
    引言在荷蘭的黃金時代以及後來的時代,無論是荷蘭人還是他們的競爭者都聲稱荷蘭東印 度和西印度公司,特別是前者,是荷蘭聯省共和國商業繁榮的主要的支柱和幹城。到1758 年的時候,由於航運量的萎縮,人們在對東印度公司的地位也不再抱積極的看法了。儘管如此,包括東印度公司領導者「17紳士」之一的凡·德·奧登姆倫認為東印度和西印度公司對荷蘭經濟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亞洲內部商業的興起
    在17和18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也被稱為VOC(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或聯合東印度公司),在建立覆蓋幾乎整個區域的網絡過程中,在維持這些聯繫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VOC的存在時期(1602-1799)對應於日本前兩個世紀的德川統治(1603-1867)。
  • 市值8萬億,有史以來最大的公司:縱橫兩百年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鄭成功其實趕走的是一家公司,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簡稱VOC,但你說他說國家也可以,他在海外擁有類似於國家的權力,包含發動戰爭、囚禁犯人、籤訂條約,甚至在自己的殖民地發行自己的貨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家公司有多猛!17世紀初,荷蘭人一方面以尼德蘭七省共和國的名義正在與西班牙打獨立戰爭。
  • 荷蘭史:科恩的開拓與馬特索爾科的全盛時代
    也就在同年,《十二年停戰協定》訂立,荷蘭東印度公司的「17紳士」鑑於 海外的屬地距離遙遠,聯繫不易,決定設立總督一職以及東印度公司在遠東的「評議會」,以便更加有效地管理其貿易活動以及對亞洲其他地區進行徵服。 最初荷蘭人指揮在亞洲的貿易帝國的總部設在爪哇島西部的萬丹島。
  • 鄭成功為何會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上對決?17世紀的全球化解析
    這是因為我們生活在20到21世紀,我們已經沒有了17世紀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眼界,17世紀鄭成功在臺灣的對手,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它和荷蘭、荷蘭國、荷蘭人,-它和荷蘭、荷蘭國、荷蘭人,它和荷蘭、荷蘭國、荷蘭人,The,絕對不是一個主,絕對不是一個主體,17世紀是一個絕對全球化的世紀,雖然說只有帆船。
  • 西方史:分析荷蘭城鎮居民的財力和物力
    荷蘭的主要城鎮,就像是歐洲其他城市的城鎮一樣,它們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維持著正常情況的,如果沒有外來的流動人口補充血液,就會迅速地減少,後果是災難性的。在17世紀的聯省共和國,大約有10萬名工人在從事加工業,約佔總人口的5%,這 還沒有加上船運業中的僱傭勞工。這些社會地位低下的無產階級中有大量的外來移民。
  • 開普敦荷蘭東印度公司後花園,曾經東印度公司菜地,如今鳥語花香
    開普敦的荷屬東印度公司花園是遊玩觀光的好去處。在這裡,遊客大可流連休閒,探尋自然魅力,感受建築魔力,一連數小時都興致盎然,絲毫不倦。 花園就在母親城的心臟地帶,交通方便,遊玩樂趣極多,冒險攬勝極多!來「母親城」開普敦旅遊一趟,就絕不能不到市中心」公司花園「逛逛! 有時也簡稱」開普敦花園「,歷史建築林立,博物館遍布,還有很多宗教場所,甚至還有一座美術館。
  • 是什麼造就了荷蘭的「黃金時代」
    第五個因素,也可以放在前面的經濟裡講,就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有的歷史學家稱荷蘭共和國是第一個現代經濟體,而荷蘭東印度公司就是第一個現代公司,這是它的LOGO。為什麼是VOC呢?是因為VOC是用弗蘭芒語寫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三個詞的首寫字母拼出來的,你要按英文拼是拼不出這個的。VOC後來造的貨幣,上面都有它的標誌,這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上傳。
  • 俄羅斯驅逐莫斯科荷蘭大使館兩職員
    俄羅斯驅逐荷蘭大使館的兩名職員,俄羅斯國家新聞社RIA和路透社新聞報導說。 驅逐是對荷蘭驅逐兩名俄羅斯外交官的反應,這些外交官被荷蘭國家情報局AIVD視為間諜,兩人於12月被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物,不得不離開了荷蘭。 他們被懷疑在荷蘭高科技領域從事間諜活動。
  • 荷蘭史:介紹荷蘭地圖集發展歷程
    布勞家族與洪第烏斯楊森尼烏斯兩個家族之間在製圖業上的激 烈競爭對於後來荷蘭共和國出版世界地圖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布勞為了追趕洪第烏斯楊森尼烏斯的出版業,準備出版由奧特裡烏斯和麥卡託地圖集以及當代荷蘭的地圖集合併 而成的以四種語言做解釋的世界地圖集。
  • 英劇《禁忌/Taboo》裡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是什麼來頭
    這對當時的資本大鱷東印度公司來說是極其有吸引力的,也是為什麼劇中東印度公司和湯老溼對著幹的原因所在,東印度公司本打算男主父親死後接手這個島,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湯老溼一時間變成了東印度公司的眼中釘肉中刺,專門負責在劇裡找湯老溼的各種茬兒,更不可理喻的是連國王都畏懼它三分。
  • 荷蘭史:淺析愛國者運動的興起過程
    書中表達了當時的荷蘭人民——主要是行會、民兵以 及各地的市政廳的議員們想要恢復「尼德蘭反叛」的時代精神,廢除執政官以及攝政團的腐 敗的權力的強烈願望。其中談到要以美國革命中的武裝民兵為武力,迫使執政官和攝政團 尊重中產階級即擁有財產和技術的專業人士的利益和權利,還要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宗 教派別。總而言之,就是要促進人民行使主權。
  • 從鯡魚看荷蘭獨特的商業文化及海上馬車夫的由來
    浮世繪裡的荷蘭商船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股份制公司,是現代公司的雛形。當時東印度公司剛成立沒有什麼資本參與全球貿易,怎麼解決錢的問題?精明的荷蘭商人採取了眾籌的方式,通過全民持股籌措資金,然後由貿易產生的財富反過來給股民派息。據說連阿姆斯特丹市長的女僕也入了股,從那時起產生了股票的概念。很多金融詞彙也都是從荷蘭率先產生,比如剛才提到的股票,還有董事會,員工,分紅等,它基本奠定了現代公司運作的組織架構。
  • 盞間閒談|那些年紅茶挑起的戰爭之英國vs荷蘭!
    那個時代,世界各國間的貿易交往主要是靠海上交通實現,而荷蘭造船業極負盛名。因此,荷蘭藉機完全壟斷了世界的茶葉貿易,由此被稱為「海上馬車夫」,國家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荷蘭畫家艾曼努爾德維特(Emanuel de Witte)作於1678年的這幅作品,描繪了荷蘭的一個富裕家庭。
  • 荷蘭史:介紹荷蘭的「戴假髮時代」
    這兩個因素是否影響到荷蘭不得而知,不過一個長期居住在荷蘭的英國人在1743年的時候指出在「荷蘭婦女中的引人注目的不孕症」是荷蘭人口沒有增加的原因之一。博斯維爾於1764年在烏特勒支寫道:「他們的主要城鎮都可悲地衰落了,你會遇到大量的窮人,在失業中苦苦掙扎。烏特勒支明顯地荒蕪了。可憐的人們除了土豆、杜松子酒以及他們所稱的茶和咖啡以外別無果腹之物。最壞的是他們如此習慣於這樣的生活以至於即便提供給他們工作他們也不想幹。這裡的情況與大部分英國人想像的非常不一樣。
  • 見微知著:從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處境變化,看日不落帝國的興衰
    強制從英國東印度公司購買茶葉這種''壟斷''式銷售也是一個問題。並且,在波士頓通過走私茶葉來維持生計的居民也很多,他們逃過英國的高額關稅,以較為便宜的價格購進荷蘭和瑞典的東印度公司以及法國商人運入歐洲的茶葉,然後再運往北美殖民地。是否接受上述條例,對他們來說是性命攸關的大事。上述背景疊加之後相互影響,最終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
  • 起起落落的歐洲列強尼德蘭(荷蘭)
    一想到荷蘭大概大家會想到足球,想到鬱金香,想到東印度公司等等,荷蘭緊跟著葡萄牙一起來東方倒賣香料發了發財,但是可不是荷蘭政府,而是荷蘭的超級神話公司東印度公司,原本應該屬於列強行列的荷蘭在近代一戰,二戰時期變得存在感薄弱,感覺沒有絲毫話語權,什麼讓一個海權強國變成了邊緣人?我們今天來詳細聊一聊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