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美中國攝影40年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阿秋 印客美學

提到攝影,我們總認為總是得端著長槍短炮穿街走巷的那些馬甲大爺們才是玩攝影的。

但是iphone卻打破了這個固有印象,不是只有相機才叫攝影,只要有一顆發現美的心,一個小手機也能成為超越單反的存在。

前不久蘋果官方公布了2020年iphone攝影大賽的獲獎名單,來和小印一起來看看這些驚豔的照片吧~

1

生活就是一門攝影的藝術

今年iphone的攝影比賽的作品,可以說是各類攝影技巧大師雲集,不論是構圖還是光影,亦或是調色,觀看完整個作品集大家總會get到一兩個簡單的攝影技巧。

其實近幾年iphone的攝影大賽已經有越來越多專業人士參與,整個作品的工匠氣息特別濃厚,但是對於生活的記錄總感覺有些局限於浮華,雖然是生活中的場景,卻很難讓人有共鳴感。

當然不是說工匠氣息不好,而是我們應該反思手機攝影大賽最基本的目的,是為了證明「手機可以代替單反」還是「手機足以勝任日常生活攝影需求」。

總冠軍年度攝影師

Dimpy Bhalotia(英國) | iPhone X

年度第一名

Artyom Baryshau(白俄羅斯) | iPhone 6

年度第二名

Geli Zhao(中國)| iPhone XS Max

年度第三名

Saif Hussain(伊朗) | iPhone X

建築類第一名

Haiyin Lin(中國)| iPhone X

抽象類第一名

Tu Odnu(中國)| iPhone 7 Plus

動物類第一名

Xiaojun Zhang(中國)| iPhone X

兒童類第一名

Ekaterina Varzar(美國) | iPhone 6

花卉類第一名

Peiquan Li(中國)| iPhone 8 Plus

風景類第一名

Dan Liu(中國)| iPhone XS Max

生活方式類第一名

Audrey Blake(美國) | iPhone X

自然類第一名

Lisi Li(中國)| iPhone 7 Plus

新聞事件類第一名

Fernando Merlo(西班牙) | iPhone X

其他第一名

Danielle Moir(美國) | iPhone 6

全景類第一名

Bojan Pacadziev (法國)| iPhone 8

人物類第一名

Omar Lucas(秘魯) | iPhone 4

肖像類第一名

Mona Jumaan (巴林)| iPhone XR

系列類第一名

Dan Liu(中國)| iPhone 11 Pro Max

靜物類第一名

Joao Cabaco(葡萄牙) | iPhone XR

日落類第一名

Leo Chan(中國香港)| iPhone 11 Pro

旅行類第一名

Kristian Cruz(美國) | iPhone X

樹木類第一名

Glenn Homann(澳大利亞) | iPhone 11 Pro

其實看到這些照片的獲獎名單中有那麼多中國的獲獎者,小印還是挺驚訝的,說明中國的攝影作品在國際上也是能夠拿得出手的了。

那麼提起中國當代攝影,你首先會想到什麼呢?

是凹著誇張造型的時尚大片,還是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藝術攝影?

李世雄《燦爛的寧靜》

可能不少人對「中國當代攝影」這個概念還不甚了解。

的確,攝影在19世紀中期才被發明出來,自出生之日就在傳統藝術的鄙視鏈底端掙扎著。而中國攝影作為一門單獨的藝術門類,更是要等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才被逐漸重視。

在中國攝影這四十多年的發展中,一代代中國藝術家不斷犯錯,創新,探索著攝影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帶來藝術表現的可能。

今天,小印就帶大家梳理一下中國攝影坎坎坷坷的幾十年發展,其中的一些實驗性影像,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從未過時。

2

可不要小看,攝影是一門藝術

當代攝影第一次引起人們的重視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那時候,站在人群外沿的攝影師開始舉起鏡頭記錄下街頭人們的集會活動,攜帶著集體記憶的瞬間永遠地曝光在了底片上。

羅小韻《廣場悼念活動》

王立平《誓》

這些照片後來被民間攝影師們系統地編輯成冊在社會上傳播,引起了廣泛的反響,每個人好像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這些圖片不僅是對歷史時刻的記錄,而且凝聚了那個時代每個人的情感,激蕩起長久的共鳴。人們開始意識到攝影作為一種記錄和表現手法的魅力,攝影熱潮席捲而來。

王立平《憂國》

獨立攝影團體就在這種氛圍中成形。

從1976年的「星期五沙龍」到1979年成立的「四月影會」,這些自發形成的社團把有志於攝影的年輕人聯繫在了一起。

他們開始系統地了解攝影史的信息和材料,並對自己提問:攝影作為一門藝術,它獨有的特質是什麼?

「星期五沙龍」的十渡採風之行記錄

在1979年舉辦的「自然·社會·人」攝影首展中,攝影師們回答了這個問題。攝影,並不是政治宣傳的利用工具,也不是繪畫的劣質替代品。

作為一個藝術門類,攝影需要「為藝術而藝術」,鏡頭的速度感和將瞬間留為永恆的能力已經註定攝影會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蓬勃壯大。

「自然·社會·人」展覽現場

我們可以看到攝影師們敏銳的眼力開始在大街小巷上掃蕩,他們捕捉街上突如其來的事物,留下光影變化時微妙的景象。

多虧了這些珍貴的圖像,現代人才可以一窺幾十年前的生活影像,一幕幕定格的瞬間還是如此生動。

齊國華《挑個歡實的》

廖增益《死水微瀾》

李英傑《無題》

魯忠民《晨妝》

同時,一些攝影師也開始進行先鋒的攝影實驗。

即使這些技巧在我們今天看來會稍顯不成熟和刻意,但在那個精神文化大爆炸的時代,任何前衛的試驗都是被鼓勵的,沒有對錯。

許涿《我愛你》

許涿《SOS救命》

金伯宏《綠地》

3

80年代生活全圖景,多虧攝影師

如果說70年代中期是中國攝影的萌芽,那麼從80年代開始當代攝影師就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

除了剛剛提到較為早期的兩個攝影團體,這時還湧現了大量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攝影組織,比如「陝西群體」,上海的「北河盟」,廈門的「五個一」,北京的「裂變群體」,廣州的「人人影展」。

他們風格多樣,極具冒險精神和探索精神,在中國各個地方留下影像的足跡。

廣州「人人攝影展」合影」

廈門「五個一」群體合影

那個時候,也正值文學藝術「信息爆炸」時期,之前被禁止的各類西方藝術通過複製和展覽在這一時期內被大量介紹入中國。

數百種理論著作在短期內得到翻譯出版,激起了年輕藝術家們的極大興趣,使得20世紀初以來的主要西方攝影風格都集中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得到重現。

侯登科《陝西關中》

同時,80年代也中國社會急速發展的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被在和世界的接觸中被震驚著,被改變著。一切都是那麼的新奇,一切都是那麼的充滿活力和生機。

安哥《兒童電影院的「超人」海報(「超人」是從美國好萊塢進口的第一部大片)》

陸元敏《90年代的上海(組照)》

但攝影師們不滿足於僅僅記錄表面的繁榮,他們也看到了時代動蕩的激流下隱藏的不安。那些帶有些許畸變的畫面,模糊的身影,都在傳達著這種不穩定因素的存在。

顧錚《1980s之02》

顧錚《1980s之05》

莫毅《「搖蕩的車廂」系列》

還記得80年代的火車嗎?

熱鬧,沒什麼秩序,充斥著泡麵的味道和人們叫嚷的喧囂。可這些充滿活力的時代都已經一去不復返,只停留在攝影師的畫面中,一個個動態的瞬間即使在靜態的畫面中也要吵鬧地像要爆發出來。

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

這不再只是攝影技巧的玩弄了,中國攝影師在迅速成長。

在他們的相機中,中國發展的全圖景被保留下來,你可以同時感受到那凝固瞬間的歷史意義和美學意義,在感慨於歷史進程的變遷時也被那充滿張力的構圖、光影所深深折服。

呂楠《一個孩子的葬禮》

陳寶生《黃土高坡圖》

牛國政《「矸石山」系列第9號》

牛國政《「矸石山」系列第54號》

4

搖起實驗攝影的大旗

在紀實攝影迅猛發展的同時,實驗攝影的開啟了腳步。

90年代之後,實驗攝影被更多年輕大膽的攝影家所青睞,一部分人開始脫離現實,而走向了將攝影帶入夢境的轉向。

洪磊《紫禁城的秋天(太和殿東迴廊)》

你可以看到畫面中各種超現實的存在,觀念攝影極其流行。

中國攝影師的出版物《新攝影》第三期的前言中寫道「觀念攝影進入中國攝影時,就好像塵封多年的屋子裡忽然開啟的一扇窗戶,我們可以舒服地呼吸,可以獲得『新攝影』的定義」。

在這個潮流中,攝影家把概念和話語置於表現智商,通過藝術實驗解構現實。

蔣志《屜中物01》

楊福東《情氏物語之四季青2》

施勇《憧憬5》

管策《窒息NO.2》

用「攝影師」來稱呼這些作者已經不夠分量,「藝術家」可能更加符合他們作品的內容。

它們不再致力於捕捉生活中的瞬間,而是更多地關注藝術表現的方式並努力掌控對作品的觀看,導致「人為組構」影像的流行。

馮立《男人與鳥》

陳哲《身體/傷#005,「可承受的」系列》

蔡東東《光環》

我們看到中國當代攝影這棵小苗已經開始茁壯生長。照片中藝術家們強烈的風格和情緒感染者我們,完全不輸任何一種已經成形的藝術門類。

任航《無題》

當代攝影發展的四十多年來,中國攝影師已經逐漸沉澱出了屬於自己的攝影思考。

同時,在國內也出現了新的攝影展示場地、研究中心、商業渠道,攝影進入了新的、機構化的階段。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2007年成立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2015年成立

當代攝影作品不但在大型雙年展、三年展中佔有顯著地位,而且與大眾文化混合,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型攝影節。有關攝影的寫作也更為頻繁地出現,預示著這一藝術史和藝術批評領域的建立。

廖逸君《吻的檢查》

廖逸君《凹凸》

然而在這個時候我們回過頭去重新審視一路的發展歷程,還是會為前輩們富有才思的不懈努力所打動,多虧有他們。

中國當代攝影在崛起,你看到了嗎?

黃曉亮《一個期待或者新的奇蹟No.2》

參考資料:巫鴻《中國當代攝影四十年》

看一場藝術的展覽 訪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個美好的物品 辦一場文藝活動

原標題:《絕 美 中 國 攝 影 40 年》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