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二維碼▲每天早6:30準時收到
我們現在常常見到的翡翠飾品多是掛件,而清代至民國時期,常見的翡翠飾品是朝珠、翎管、扳指兒、龍鉤、別子、手鐲、戒指、耳墜、表槓、煙壺……古董翡翠長啥樣呢,今天跟您一起瞧一瞧。順便了解一下古人是如何雕刻玉石的。
朝珠是清代大臣上朝時配戴的飾物,是所有飾物中最隆重高貴的,有珍珠朝珠、珊瑚朝珠、琥珀朝珠等等,其中翡翠朝珠由108顆翡翠珠組成,上好的翠朝珠多配雙桃紅碧璽紀念,壯觀美麗。
最早是實用性的器具,在射箭拉弓時,以扳指護手指。到清代扳指兒逐漸演變為純裝飾物,上到皇帝下到大臣,平時均愛戴個扳指 兒,以表示不忘武功。扳指兒有詩文的、山水的、人物的等等,方寸之間精工細做,傳情達意。閒聊時,互相欣賞、比評一下彼此的扳指兒,也成了一種很雅的消遣。以扳指所用原料分,有青玉、白玉、碧璽、象牙、瑪瑙、翡翠等,其中以翡翠扳指兒最為珍貴。上好的翡翠不用再施雕琢,完全以翡翠本身天然的顏色、質 地、圖案取勝。
是清代官員帽頂上用來插翎子的。翎子的不同表示官階不同,翎管也成了非常重要的身份標誌。扳指兒和翎管配成一套賣叫一套「扳翎」,是最體面的禮物。
是衣服上的帶鉤,和帶扣一樣都是束腰時系帶的用具。龍鉤一頭雕成龍頭,一頭雕整隻小龍,也叫「螭虎」。人們多將翡翠龍鉤做案頭擺設,下邊配上木座,佔地不大,但非常氣派。帶扣與龍鉤的作用類似,是由兩塊翠組成。
翡翠表槓中間常鑲一金扣,用來拴繫懷表,下邊有時還配翡翠表墜。好的翡翠表槓比懷表要珍貴許多。故宮博物院亦收藏有成套翡翠表槓、表墜。
形式種類繁多,有蝴蝶、蜻蜓、蟬、螃蟹、蝙蝠、蜘蛛、蟈蟈等各種動物,佛手、靈芝等各式花草,有吉祥紋飾圖案,還有較為罕見的以龍為題材的簪。
說起翡翠圖章,不能不提一對讓我難忘的圖章。1997年的夏天,來了一對老夫妻找我,兩位老人個子都不高,老先生手裡拿把扇子,不言不語,老夫人說一口老北京話,很能說也頗有主見。他們打開手絹包,露出了一紅一綠兩枚圖章:綠的是翡翠的,四方柱形,四個面上都沒工,頂上是雲頭紋鈕;紅的是碧璽,圓柱形,頂上伏一獅子。尺寸小巧可愛,玲瓏剔透。
翡翠煙壺是煙壺中比較特殊的品種,上好的原料配上上好的做工是能賣大價錢的。煙壺專場拍賣中常能看到壓軸兒的翡翠煙壺。
擺件是首飾以外一個大項,可分為器皿、山子、人 物、動物、植物等幾大類。但由於作為收藏項目,現在能夠購買收藏翡翠擺件的人還非常少,我們就不做過多介紹了。其實人們常說的四大國寶就是翡翠擺件。擺件中可容萬物,日月、山川、河流、雲雨、樹木、房屋、小橋、船舶、天仙、神佛、凡人、花草、魚蟲動物,再配上詩文題目,儼然就是一幅立體水墨畫。可以說,翡 翠擺件的工藝完全繼承了中國數千年玉文化的傳統,並沿襲宋代開始的「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要旨。
大家看到後邊的翡翠首飾,可以看到翡翠也可以被琢成規矩的戒面,像寶石一樣用貴金屬鑲嵌成現代首飾,並可與鑽石等寶石相配。它亦西亦中,亦古亦今,這正是它生命力的表現。可以說21世紀珠寶將非翡翠莫屬吧。
翡翠戒指多為素馬鞍戒;其它首飾多以黃金(1227.70,-0.60,-0.05%)鑲嵌,與現代首飾比,金屬所佔比重較大,多與珍珠、碧璽相配。
也許珠鏈是由朝珠演變而來,珠鏈帶有隆重高貴的氣息。現代社會一串翡翠珠鏈是最能表現女性高貴氣質的飾物,也難怪近年來翡翠珠鏈的價格動輒幾百萬、幾千萬,總是位於翡翠飾品的最高位。
珠鏈和手鐲是翡翠首飾中價位最高的兩種,原因是這兩種飾物對原料的要求最高:原料要大,顏色要均勻一致,不能有綹裂、雜質。一粒戒面達到這種要求都不容易,何況一大塊翠料,所以極品的手鐲、珠鏈價格多在千萬元以上。
也叫「釧」。手鐲是唯一由清代至今加工方法、佩戴方式沒有改變的首飾。手鐲中最講究的當屬滿綠翠鐲。有一段綠的,如果種份好, 也價值不菲。有一種是白地,帶紅翡、綠翠兩種顏色,稱「福祿壽」。還有一種是紫色手鐲,稱「紫羅蘭」。如果紫色外還有綠色,叫「春帶彩」。
所謂花件其實就是玉佩,也叫別子。清以前稱玉佩,清代叫別子,現在則多叫花件。
本文由寶交中心整理,轉載請註明。
自古君子比德與玉,可是古時的科技,沒有現在這麼先進,雖然古時玉的硬度比不了翡翠,只有5度,翡翠的達到7.5度,但是當年的製作流程肯定是一樣的,同樣的艱辛困難!
故宮博物院玉器館有《制玉圖》一套,是清光緒十七年李澄淵所繪《玉作圖》,共 12 副。制玉圖風格寫實,記錄描繪出制玉的主要步驟。每圖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描繪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繪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
一、搗沙和研漿
在這圖裡,站著的玉工用手拿著杵,一下一下的用杵去搗,要把石臼裡的石沙敲得更細碎。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個好像炒菜鍋樣的大篩子,篩子的底有細洞,可以讓細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篩子中,這樣就可以把石沙按照顆粒大小分類。
二、開玉
還沒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外表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頭。開玉,就是把玉璞外表別的石頭削掉。
在這張圖裡,有兩個玉工,坐在大樹下的凳子上,兩人之間用木架架起了一個大玉璞。他們個拿著「大法條鋸」的一端,你來我往的拉著這個條鋸。條鋸上主要用來切割玉璞的,只是一條鋼絲。
三、扎碢
扎碢,即是利用碢具解玉成方塊或方條,經過設計、畫樣後,大片裁去多餘玉 料使玉器粗具雛形。
玉工坐在「旋車」前,旋車上架著的工具,結構頗複雜。這組工具適用長木棍(又叫木軸)的一端,裝上圓形的鋼盤,這個鋼盤就叫做「扎鍋」。鋼盤的周緣很薄,像刀口一樣非常鋒利。木軸上纏繞著兩根繩子,繩子下端各系一片木板。這兩片木板叫做「登板」。
操作的時候,玉工的兩隻腳輪流踏著登板,靠麻繩牽動木軸旋轉。玉工用左手託拿著玉料,抵住正在旋轉的鋼盤的刃邊。桌子的一端放著一個盛了水和紅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澆在玉料上。堅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轉而鋒利的扎邊刃,才能把玉料再切成方塊或方條。
四、衝碢
利用「衝碢」這種工具,把方塊或方條的玉料上,方方硬硬的轉角部份,「衝」成圓這個步驟也是坐在旋車上完成的,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繞著厚鋼圈(又叫做衝碢),配著和了水的紅沙,慢慢衝去玉塊上的方角。經過這個步驟,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五、磨碢
利用「磨碢」這種工具來磨細玉器的表面。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鍋」有些相似。但扎鍋是薄而銳利的,而磨鍋厚約二、三分(大約0.6到0.9公分)。可以把玉的表面磨得細膩,發出溫潤的光澤。
六、掏堂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內部。首先,用鋼捲筒旋進玉器的中央,經過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經過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會出現一根圓柱,稱作「玉梃」。
此時就得由最富經驗的老師傅振錘取出玉梃,因為如果力道不對,不是玉梃取不出來;便是整件玉器碎裂。接著,再以彎形的扁狀的錐頭慢慢琢磨,掏空玉器的內膛。
七. 上花:
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軋碢,又稱丁子,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紋。
不同的軋碢形式會留下不同的線條。例如,中厚緣銳的碢具所琢碾出的線條,往往端較窄淺,中段較寬深。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器的線條就有這種情形,因此有人推測,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已經過開始使用碢具琢碾玉器。
現代玉器上花,是以類似牙醫所使用的鑽針。馬達帶動並配合活動的軟管,因此移動相當靈活、隨意。
八、打鑽
這是對於一些要雕琢鏤空花紋的玉器,所做的一個重要步驟。打鑽的工具主要是彎弓和軋杆,軋杆底端鑲有金鋼鑽。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著玉器,抵在軋杆下端佣金鋼鑽的下面,右手來回拉動彎弓,彎弓會帶動軋杆一來一回的旋轉,杆尖所嵌的金剛鑽就可以把玉鑽出一個圓洞了。
戰國至西漢的玉工,便十分擅於利用鑽圓洞的技法,營造線條迴旋轉折處流利飽滿的效果。
九、透花
透花,也就是鏤空花紋,以「搜弓」為主要的工具。操作的時候,先把搜弓上的鋼絲解開一端,穿透這個圓洞,再綁好。玉工的右手握著搜弓,一來一回拉動著,鋼絲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按照玉片上畫的線條來切割了。
因為一般書寫作畫的墨汁,是會被墨水衝洗掉的,所以玉工是用石榴皮的汁來勾畫出要透雕的圖案,和了水的解玉沙,配合鋼絲在玉片上來回割鋸時,圖案仍是清清楚楚的不會被水洗掉的。
距今五千三至四千二百年的良渚文化,已出現以拉線透花的玉器,發展至清代鏤雕玉器薄而細,達到技法的巔峰。
十、打眼
這是專門對付像鼻煙壺、扳指、菸袋嘴之類的小見而又有固定形狀的玉器,要鑽孔時所用的特殊技巧。
因為這類玉器太小了,不方便用手拿著打鑽,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裝了水,上面安裝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形狀就和要鑽孔眼的小玉器,形狀相同。不同形狀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形狀孔洞的木板。
玉工的左手握住小「鐵盅」,右手拉著「繃弓」,一來一回的帶動鐵盅反覆旋轉,鐵盅下端所嵌的金剛鑽,就會在玉器上鑽出洞來。
技法逐漸提升後,桯鑽與管鑽取而代之。穿孔如是兩面對穿,則常有接頭不整的痕跡。
十一、木碢圖
木碢是磨光的碢,一般是用葫蘆瓤作的。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外表仔細的磨光。這時使用的工具結構是登板連繫著木軸,帶動一個圓形的轉盤,而這步驟用的圓盤,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的石沙硬度比較低,又稱「浸水黃寶料」,大約是石英沙(七度)來細細磨光。
十二、皮碢圖
皮碢是牛皮製成的,是玉器的最後工序拋光上亮用,具體呈現玉色。
古時的砣碾不象用砂輪那樣可隨心所欲。觀察比較各時代的做工,其實碾玉之法,源自遠古人對石器的加工經驗的長期積累,原始水凳的應用開始了砣碾玉器。用砣加帶水的解玉砂來碾玉,其難度超乎想像.你其實根本看不見要砣的位置,全憑手感,靠不上碾不到.稍大力靠則可能損壞砣輪或令它停下。這種技法至少需要特別的對手/臂甚至全身的控制要領和長期的專門訓練,才可能初步具備。
而其中高超的部分,一旦失傳,也是不可再生的,如良渚的繁密刀法\漢工遊絲描\漢八刀等.所以漢代以前的谷紋\蒲紋\起牆\一面坡\雙勾之類的,都為後世工匠所不能及。如我們甚至是見不到宋元至清代的器物上能有起牆的,凡有起牆,如非戰國漢代的必是現代仿品。
論功力,紅山文化和良渚玉器時的應用達至高峰,漢工只是繼承而已,其間的區別在於,史前的為石砣,夏商周銅砣,戰國漢代鐵砣,表現在史前器物上是玉工雄渾的功力,漢器上則顯格外犀利流暢,尤其在和田玉的質地上能表現的更為完美。這種絕世技藝中最高超的部分當然是漢代之前的,不見得漢代以後工匠就差出許多,可能還是精神和心態變化,失去了上古玉工對神靈的崇拜.有學者將漢以前的玉器時代稱為巫神玉時代和王玉時代,這是相當正確的。自唐以下,玉器明顯民俗化,上古神秘的無窮魅力蕩然無存。
自漢以後,玉工的功力成下降趨勢,雖有說唐宋工,碾法如刻,無隙敗矩,工致極矣,但遊絲描的功力已不復存在,明末時,或有陸子剛技法超卓,也無非,工致牟古,而尚無定論,清工的功力已於明工有別,只是在乾隆年間不惜工本精益求精而已,當然其中的區別,早中晚末都是能作出分辨的。
漢工遊絲描當然並不見得高超過良渚之密集刀法,而漢工或者說所有古時玉工的技法和功力必源自遠古玉工的世代傳承,這種傳承至民國走向了終結,五0後被機器工所取代。
古人治玉的技法,在比較任何古代手工技藝可說是難度最高的。這種技藝自五十年代失傳後,已經是一種無法再恢復的絕代技藝。
任何一件真古玉都包含著很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同時,現代機器工是不可能完全模仿出手工的,這就成為我們辨識器物真贗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所謂失傳的就是指的砣加解玉砂的傳統技法,如圖所示。再重複一次,這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絕世技藝。
也許可以舉簡單的區別例子:想要在玉上面簡單鑽個孔,如用現代金剛砂輪,你幾乎可以不用學習,在數分鐘給鑽出來,而給你木或銅或鐵的小棒加解玉砂來鑽,不藉助水凳,只怕你十天半個月連位置都定不住。或者你的毛筆字現在還不行,但從此往後你拜了名師,肯苦練十年數十年,大概就算成不了大師,應該差不了多遠。而你若想學手工碾玉,一是無師可拜,二是即便你有能力集合數百人一起幹,模仿古法,練到你孫子輩,也不可能雕出個像樣的來,大概連砣輪都還整不好。其間的區別可想而知。有心人不妨試試。
於是:可以廣義的說:凡是手工跎碾製作的玉器,才能稱做古"玉器"。也是古代玉文化的開始和終結.
也就是說:
1,原始打擊類製作的玉石製品,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玉器,只有採用砣碾技法的才是,包括最簡單的切割和鑽孔.如興隆窪出土的玉玦.
2,手工砣機碾玉的技法在五十年代末已經失傳,不可能再恢復,成為絕代技藝。可視為古代玉文化的終結。
3,只有(任何)手工碾制的玉器也才稱為古玉器。這是新舊兩類玉器的根本分別
以上為玉器加工全圖,跟翡翠一樣,只是翡翠更難於加工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