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道,不足以成智者;不用道,不足以馳騁人生!
養生之道網導讀:道教音樂的養生理論可以說是音樂治療學的先河。在道教經典與文獻中,有關道樂與養生的論述屢見不鮮。在《太平經》卷一百一十三中有……
道教音樂的養生理論可以說是音樂治療學的先河。在道教經典與文獻中,有關道樂與養生的論述屢見不鮮。在《太平經》卷一百一十三中有:「樂,小具小得其意者,以樂人;中具中得其意者,以樂治;上具上得其意者,以樂天地。得樂人法者,人為其悅喜;得樂治法者,治為其平安;得樂天地法者,天地為其和……故上士治樂,以作無為以度世;中士治樂,乃以和樂俗人以調治;下士治樂,裁以樂人以召食……夫樂者致樂,刑者致刑,猶影響之驗,不失銖分也。」這裡認為音樂對人是有教育作用的,並且可以用來陶冶人的情操。
道教音樂作為一種傳統的宗教音樂, 在曲式和情調的內涵上, 無不滲透著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學思想,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韻" --虛靜柔和的道樂風格。在中國音樂中, 以"韻"稱呼音樂曲調的, 主要是道教, 早在南北朝時, 道教就以"韻"代指道樂。從"韻"考證看, 《說文解字》曰: "韻, 和也, 從音, 員聲。"當代中國美學家成復旺先生認為, "韻"是與"氣"相對而言的,氣是陽剛美, 韻是陰柔美。從這角度說, "韻"是音樂之"道", 是"道"在音樂上的體現, 是道教音樂的"神"。
道教音樂作為中國傳統音樂, 有其內在的哲學規律, 那就是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陰陽學說在道教音樂中的表現和運用幾乎貫穿於各個方面,道樂的產生是"陰陽者, 動則有音聲" , 道樂的功能是"感物類,和陰陽, 定四時五行", 道樂的製作需要"陰陽調", 若"陰陽不和", 則"音聲難聽"。而將曲調形式分為"陽韻"和"陰韻", 則是陰陽學說在道教音樂中的直接表現。就音樂的"形態"而言, 還是《漢書·律曆志》所說的"律十有二, 陽六為律, 陰六為呂"。《黃帝內經》將五音納入五行系統, 指出"宮、商、角、徵、羽"五音分別相應於"脾、肺、肝、心、腎"五臟, 及"憂、悲、怒、喜、恐"等五類情志活動。如同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一樣,從這角度說,五音六律是道教音樂的"形"。道教音樂的"音韻"、"韻律"具備傳統醫學的"形神"關係。形神關係是一種體用關係, 形為體, 神為用, 表現在道教音樂上, 是以五音六律為體, 以韻為用的一種辨證關係。
世俗音樂的美感特點以誇張情感的表現幅度為能事,悲怒喜樂,都要達到極致,這種音樂在藝術上固有其長,在養生上卻有其短。因為人感情的波動,是以精氣神的消耗為代價的。
各地道樂(這裡主要指全真道)的風格一致趨向於"虛靜陰柔"的美感。從容的節奏,悠長的旋律,平穩的旋法,一唱三嘆的唱法,不急不躁的速度,平衡一致的音量,均導向引人入靜的平和性格,使人心歸於清寧平和之境。聽這樣的音樂,人的血液流動自然減慢,身心頓時放鬆,有神清氣爽的效果。人心理上靜如止水,感情無波時,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體內能量的耗散,保養存儲生命元素精氣神,這正是養生長壽之道。
道教音樂的養生作用,更多體現在心理修養上。道樂重修心,利用虛靜的心理作用,輔以行氣法,達到神凝氣聚。修練過程中強調的虛靜心理已含有審美因素。人的美感和被感知的美是超實用、超功利、超感官感覺的,而與人的虛靜本性和純任自然的心理狀態相適應。道教音樂實踐都貫穿著"存思"、"運心"、"鳴法"、"叩齒 "、"咽氣"、"變神"等內修法術,這些都是心理修養法術行為。以《澄清韻》為例, 主要經文為"琳琅振響, 十方肅清。河海靜默。山嶽吞煙。萬靈振伏。招集群仙。天無氛穢。地無妖塵。冥冥洞清。大量玄玄也。"單從這詩意化的韻文即可感受到氣象恢弘的意境, 天地澄湛清寂的虛靜的本質。再配之《澄清韻》的音律, 起腔即用"商、羽、宮、清角"四音, 散發出一種清虛淡雅的意韻, 更加突出了此歌清雅閒適的情致。
音樂旋律發揮音聲的特長,表達出修養身心所需要的特定感情狀態,"遠距離"地渲染養生 修煉過程的基本心態。道樂的虛靜柔和是由多種音樂要素的綜合運動構成的。如旋律性格的偏柔偏靜,鄰音環繞的級進旋法,旋線的平滑柔和,輕微漸變的發展方式,節奏的自然適意,平靜順暢,速度力度的平衡自然等等。顯然這種音樂使人的新陳代謝和心律減慢,心理緊張消除,身心完全放鬆,從而阻止熱能和精神的耗散,對於心理節奏偏於緊張快速的現代人來說,這樣的音樂正可起到平衡調節的作用,進而達到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功能。
修道即是養生。這種心身修煉的道教音樂實踐,也是人之生命體的一種全身心的投入,是人同外部世界之間的一種精神性的交流、默契與融通。是心與身、靈與肉、體悟與操作的有機統一,由此不斷開拓人的內部審美時空和外部審美時空,從而達到人與天諧、人與物諧的自由境界。這一包舉天地人的博大審美觀,從始點到終點,都圍繞"虛靜"這一主旨。於此,我們不僅找到了樂與道的密切聯繫,也在根本上看到了道樂區別於世俗音樂的本質所在。而道樂正在這一點上藝術地體現了道教重視自然,重視人的本真生命價值的世界觀,它的生命科學意義也是具體展示於此。對於當代因過多追求外物而造成的各種社會病與心理病,以及對於當代文化與審美思潮的浮躁與單向性,以人為本的道教音樂無疑會有一定矯枉糾偏的良好作用。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天下道源」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歡 迎 光 臨 我 的 微 店
歡迎您如有任何建議、想法、供稿
可添加我的微信•QQ :285504286
天下道源 下期更精彩,回到頂部免費訂閱
公益推介:
聲明:圖文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平臺,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