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面對負能量時,怎麼自處?
作為兩位資深照顧者,張曼娟和郭強生在長期陪伴父母的過程中,不免遭遇壞情緒的困擾。如何應對這種負能量,他們給出了各自的解決之道。
郭強生:「不要覺得抗拒,你一開始心裡覺得抗拒,或者覺得時間花下去沒完沒了,這件事就永遠做不好了。」
張曼娟:「照顧者肯定會受到被照顧者的影響很深,尤其是有情感的時候,所以我還蠻喜歡阿德勒所說的課題分離(人格理論)。有時候你會覺得父親為什麼跟我抱怨這抱怨那,難道我什麼地方沒做好嗎,其實想想他不是在抱怨你,他只是在抱怨給你聽。所以你這時候就要立刻跳出來想:他其實是在抱怨的是大哥啦,我不要自己跳進去。照顧者想辦法讓自己保持比較好的元氣,這樣才能在照顧這條道路上走得更心安理得、愉快輕鬆一點。」
▼
點擊觀看#我輩中人#會客室第四期
作為照顧父母的過來人,他們給出的建議
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分享你的經歷與體悟
#我輩中人#會客室是一檔由張曼娟老師發起,邀請她的朋友、作家一起來聊中年生活的困境與心態的短視頻欄目,共十期,於7月9日起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官方微信、微博、當代文學編輯部官方微信、微博同步上線,逢周二、周四播出。你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微博公號,第一時間觀看該視頻。
第一期連結:#我輩中人#會客室 VOL.1:什麼是老?
第二期連結:#我輩中人#會客室 VOL.2:父母的脆弱,我們的堅強
第三期連結:#我輩中人#會客室 VOL.3:當父母說出傷人的話,怎麼自我調適?
沒有勝利者的戰爭(二)
文|張曼娟
節選自《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
/
我的朋友近來糾結得很厲害,她三年前為了照顧失智的母親,提早退休了。當母親過世之後,她正在規劃生活,鄉下的婆婆又中風了,先生拜託她回去照顧。他們結婚後搬出老家,來到城裡生活,婆婆始終不能諒解,每次見面都不給她好臉色看,她們的婆媳關係是相當緊張的。
「現在我老公請了半個月的假,在照顧他媽媽,再過幾天,就該我搬過去了,我每天失眠,還掉頭髮。那天我女兒從美國打電話來,叫我乾脆搬去美國跟她住,我說我還是去出家比較好,六根清淨。」朋友的聲音異常地亢奮,我知道她真的不太好。
「為什麼要你去?」我問。
「因為我已經退休啦。」
「你為了照顧你媽媽所以退休,他也可以提早退休,照顧他媽媽呀。」我直覺地說出口,朋友瞬間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她說她應該跟先生好好談談,我想的卻是,先生是在佔太太的便宜吧?
太太已經提早退休,盡完了自己的照顧責任,為什麼還要繼續照顧婆婆?尤其是先生也知道婆媳關係並不好,將母親和太太放在一種緊張的狀態中,讓兩個人都很不快樂,是很愚蠢的做法吧?這件事若照著先生的安排發展下去,只是成全了先生的逃避心理,如此而已。
「如果我是中國傳統婦女就好了,就不會有這些離經叛道的想法了。」朋友和先生談過之後,傳了這樣的訊息給我。
我給了她一張擁抱的貼圖,什麼都沒再說。
「人生一世,只對生我們的和我們生的負責就好。」我認同這種說法,甚至覺得所謂負責,也是有限度的,不是予取予求的。
不想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就是「離經叛道」嗎?在我看來,所謂的「經」,就是自己的父母自己顧 ;所謂的「道」,就是自己的責任自己擔。不逃避,不推脫,就是作為一個人的品格。
女性在家庭和照顧上,總被要求或期待負擔更多,或全部負擔。
作為一個女兒、妻子、媳婦,並不代表要無窮無盡地付出,女人存在的意義,並不是犧牲。兒子、丈夫、女婿,也有付出的義務和奉獻的快樂,千萬不要剝奪了他們的人生啊。
/
當老父母發生狀況的時候,兒女的反應各有不同。
有人總是站在第一線,有人便站在第二線,
有人根本不出現。
這些情況好像不能那麼果斷地用「孝順」或「不孝」來判定。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與父母有千迴百轉的糾結,
不足為外人道的種種。
於是,到了最後,有人選擇了承擔,有人選擇了逃避。
愛,是幸福的,
愛,也是艱辛。
/
年輕時候,因為單身的緣故,父母擔了許多心,常常對我說:「現在有爸媽陪著你,將來我們都走了,你一個人孤零零的,怎麼辦呢?」那時候我就有預感,覺得爸媽和我相伴的時間會很長,因為他們是很自律的晨運者,吃食比較清淡,生活習慣良好,又沒什麼疾病。
如今,父母年紀大了,毛病也多了,反而不再問我,他們走了之後,我要怎麼過生活?也或許是他們看見了我的生存能力,覺得沒什麼好擔心的吧。
經過了兩年的磨練,我已經成為一個合格的照顧者。這是我引以為榮的事,並沒有人教導我該怎麼做,一切都是在混亂、艱困、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摸索著走過來的。
一個照顧者的日常是怎樣的呢?
在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六日這一天,我把鬧鐘設在清晨五點五十五分,醒來後,在網絡上為母親掛好了神經內科門診,接著再躺下讓眼睛休息。因為母親之前住院的焦慮感,我的針眼又腫了起來,眼科醫生只叮嚀:「要放輕鬆,多休息。」七點之前振作起床,在十四度的低溫中穿好外套,裹緊圍巾,戴上帽子,喝完一杯溫熱開水,就拉著菜籃車買菜去了。
七點鐘的菜市場很冷清,仿佛才剛剛甦醒,菜販忙著搬貨,排列菜蔬,於是,我可以在買雞的時候,和老闆娘聊上幾句,一點都不被時間催趕。蔬菜和肉類買齊了,回到家立刻為熬湯做準備,雞骨架和雞腳用高壓鍋燉煮起來,吃完早餐,摘掉黃豆芽的根,特意看了時間,耗時四十五分鐘,這是為雞高湯煮西紅柿黃豆芽準備的。九點鐘準時出門,陪媽媽去萬芳醫院,等候門診、批價,等候領藥。回到家已經十點半了,我和印籍家務助理阿妮一起下廚,趁著午餐前陪伴父母逗弄兩隻貓咪——它們已經跑了一個上午,懨懨地睏倦了,縮著身子睡覺,實在可愛。
吃完午餐交代過阿妮,我便來到辦公室,專注打稿,今天的進度是三千字。黃昏時完成了,一時興起,和工作夥伴們相約上山泡溫泉吃砂鍋魚頭,沿路悽風冷雨,可是在溫暖的車上感覺非常安全。
到了中年,成為照顧者才明白,人生不是戰場,不必追求勝利,也沒有勝利可以追求,最重要的其實是經歷。照顧者的經歷,讓我成為更成熟、更完整的人,也讓我更加認識到自由與快樂的可貴。
/
同樣照顧著老父母的朋友請我分享心情,
我說:「這樣的日子不會愈來愈好的。」
這是實話。
父母親愈來愈老、病、弱,而後我們失去他們。
等我們完成照顧重任
我們也要邁入老、病、弱,怎麼可能會好?
「可是,會變得自由。」
當我們預習著老去,明白老後所需,
只是出門時一臺輪椅,想睡覺時一顆安眠藥,
便會擺脫更多的欲望與紛擾,
獲得自由。
「變得自由?那真是好啊。」朋友讚嘆。
是啊,我也覺得,自由真好。
這本書,始於曼娟照顧失智的父母……
將近3年前,曼娟90高齡的老父罹患急症,家裡的生活遭到重擊,變得四分五裂。她奔波在心臟科、精神科、泌尿科、骨科、牙科、神經內科、消化科,陪伴著父母候診,在等待的零碎時間裡,一點一點的拼湊出陪伴並承擔父母老病的意義,寫下一系列「照顧著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專欄,在臉書上與數百萬名照顧者分享。
中年,照顧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
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到了這個年紀,面對父母衰老的心疼與挫敗,在照顧父母與工作之間的兩難,思想底層的孝道倫理,太多無可言說的痛苦與煩惱需要獨立承擔。照顧,最煎熬的部分並不是病痛,而是情緒。這些情緒沉沉地壓在我們身上,要用多大的氣力才能鎮住一切崩壞,繼續活下去?身為作家、大學教授、主持人、填詞人以及「小學堂」孩子王的張曼娟,現在多了一個身份:獨力照顧者。通過這段照護的經驗,曼娟也得以重新觀照人生與父母的關係。
京東、噹噹、天貓各大網站已全面上市
歡迎參與活動
敬請持續關注#我輩中人會客室#
——
張曼娟
臺灣作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為目前臺灣、香港地區以及美國、東南亞各國的華人地區最具知名度與最受歡迎的華文女作家之一。現任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代表作《海水正藍》自1985年出版以來,締造了超過五十萬冊的輝煌銷售紀錄,是臺灣當代最長銷的小說,同時該書也被讀者票選為「最愛百大小說」以及「臺灣四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十本小說」之一。第一本散文集《緣起不滅》創下二十五萬冊的再版紀錄,成為臺灣史上最暢銷的散文集。
《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繁體版自2018年4月在臺灣地區出版以來,感動萬千讀者,併入圍臺灣地區最大網絡書店博客來「2018年度總榜華文創作類」Top1、「誠品書店2018年度暢銷新書」Top7、「金石堂書店2018十大影響力好書」等多種榜單。
——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