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裡看香港

2021-12-18 市井財經

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以香港叢林式的高樓、街道和街市為背景,獲得第二十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首發|食通社(微信ID:foodthinkchina)

常去香港旅遊的人,一定對各種港式飲食不陌生了。從茶記、酒樓到豉油西餐,從大排檔、手推車,到廟街宵夜,魚蛋、燒賣、煲仔飯、車仔面、碗仔翅、燒味、點心、老火靚湯……甚至你肯定都習慣了一副包公臉的侍應行色匆匆到處不耐煩的表情了!不過,「有幸」能夠住上一間擁有廚房的公寓的香港普通人,會去哪裡買日常三餐所需的肉菜呢?

超市!無數人的第一答案。連鎖的百佳、惠康,無論生活在港九新界哪一區,你樓下的十分鐘腳程內,都能找到它們,裡面能買到蔬菜、鮮肉,副食乃至配好的湯料,而且無論你搬到哪裡,這些超市的貨架陳設都一模一樣。

不過,對大多數香港居民來說,乾乾淨淨的超市也意味著菜價偏高,而且並不算新鮮,更重要的是,你的選擇要少很多。比如說,假如我今天突發奇想要蒸一條魚,下到超市可能發現並沒有活魚賣,而就算有活魚,超市裡也不一定能配齊所需的蔥蒜調料。

所以,就算在香港這個節奏快到令人恐懼的城市,菜市場也在生活中佔有著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如果你是熱愛美食的老饕,那你的基本功就一定是和一些固定的攤販建立私人關係,不然可怎麼拿到最新鮮最特別的食材呢?

即使對遊客而言,香港的菜市場也尤其值得一逛。

在本地被稱為「街市」的菜市場,源於最早時它們直接在街道上擺開買賣。從1960年代開始,香港的市政當局就開始推動了一系列社會改造工程,使得街市、公共服務和城市空間的商業化、金融化齊頭並進。到了今天,走在香港的不同社區,能看到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誕生的不同樣貌的街市形態的變遷。行走在其中,你不僅能看到人情冷暖和滄海桑田,還能讀到香港公共服務多年來積攢的重重問題與矛盾(註:「街市」在當地語言中既可以指開放的露天菜市場,也可以用來描述封閉空間,比如一棟建築)。

一,油麻地:戰後香港的菜市場

戰後油麻地

在香港,要尋找二戰以前的公共街市建築,幾乎不可能了。因為自殖民地開埠以來,港英政府就發明了一整套靠賣地賺錢的土地財政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香港的土地其實是政府所有的,商家要競價從政府手上租用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權。所以,但凡建築舊一些,政府就會想著要不要把它們拆掉,騰出土地置換為更高密度的地產開發項目。

如今,遊客能找到的較早的戰前街市建築,一是上環招商局總部對面的「西港城」,這是一座19世紀末20世紀初維多利亞式建築,原先曾用作上環街市,現在「活化」為了一座高檔商場;二是正在「活化」中的中環街市大樓——這是香港少見的1930年代包浩斯式現代主義建築。在它尚未開始活化的空置時期,我有幸用過裡面的公廁,那兒簡直可以說是20世紀50年代的時光隧道。

而戰後的第一代街市生態就比較幸運了,到了今天仍有留存。其中之一是油麻地街市。

坐港鐵從油麻地站或佐敦站出站,往西九龍方向走幾分鐘,走過上海街,剛到新填地街——你就開始走不動了,道路變得狹窄——一字排開的綠色小鐵皮房吸引了旺盛的人流,阿伯師奶們拎著菜推著小車挪著腳步。油麻地的露天街市就在這裡。在這裡,菜販、肉店、調料鋪、小食肆摩肩接踵,除此之外還有賣鮮花、乾貨、水產乃至東南亞和南亞食品的諸多小店。行走在其中,你不僅能聽到廣東話、福建話、普通話,還會看到菜販掏著港幣,操著烏爾都語和印巴尼泊爾師奶們砍價,「Yeh wala kitne ka? Panch dollar!」 (烏爾都語,大意是「這個多少錢?五港幣。」)

油麻地露天街市

說到這個市場的歷史,就要追溯到19世紀末油麻地開始填海的年代。原先的海岸線其實在今天最繁華的彌敦道旁邊。到了19世紀末,海岸線就拓展到了街市所在的新填地街。商船、小艇、各色人士逐漸在這裡聚集起來。形成了繁榮的露天市場。

到了1950年代,戰後香港的人口快速膨脹,政府在人口壓力和土地財稅的雙重刺激下,開始對戰前的老建築清拆升級,以騰出土地。當其時,在土地財政和「現代化」面前,市政當局對小販可以說是極為苛刻的。他們被貼上不文明、不衛生的標籤,到處驅趕。在當時關注香港底層,後來成為立法會議員的英國人杜葉錫恩(Elsie Hume Elliot Tu)的觀察中,戰後香港的小販完全是「貪汙受賄者的獵物」——執法者在街上追逐小販,抄查他們的貨物,而只有和英國人「搞好關係」的小販,才能拿到許可執照。再後來政府還成立了「小販管理隊」——一支專門用來「搞定」小販的力量。

你看,在香港電影與電視劇裡,戰後的老香港似乎人情味濃鬱,但回到油麻地街市建立的1957年,情況可完全不是如此。

當市政當局開始清理出街道,讓小販駐進街市時,人們可不情願了——香港這麼熱的天氣,室內沒有空調設施,誰願意在裡面捱著?而進入室內也等於放棄了街道上旺盛的客流——這不,直到今天,油麻地街市都只有一樓有攤販營業,二樓除了幾家巴基斯坦肉店之外,幾乎乏人問津。

 

相比喧嚷的馬路市場,油麻地的兩層樓街市設施,可以算是戰後港府開始推行加強管理與城市風貌「現代化」的初步產物。儘管今天看來它已是最接近菜市場原生態的一種,但從那時開始,一種適應高密度城市生活的菜市場綜合體,已經開始萌芽了。

油麻地街市裡的巴基斯坦店

二,港式烏託邦:公共街市綜合體

在油麻地街市剛剛落成(1957年)前後十年裡,香港社會發生了許多公共事件,主要衝突發生在本地的左派社會運動與港英政府之間。這個時期的香港,外來移民大量湧入,居住條件差,貧富差距大,腐敗嚴重,再受到內地的政治形勢的影響,種種抗議和衝突此起彼伏。

1960年代香港一處普通街市

於是,從1960年代末開始,在英國本土的工黨政府的要求和港英政府自身維持社會穩定需要的驅使下,香港啟動了十多年的大型建設計劃。這個計劃的最大賣點就是用大量的公共房屋把巨量的人口全部容納起來——讓人們變成依賴政府的「小有產者」,就不那麼容易再產生社會動蕩了。從1960年年代建設徙置大廈(英文稱Resettlement Area,是香港早期的出租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75年間興建)和公共屋村,到1970年代初提出的「十年建屋計劃」——前後二十年以上的建設,幾乎將香港變成了一個大型的烏託邦城市——在以自由市場號稱的香港,公共住房容納了全城一半的人口。

香港的公共屋村

既然修了那麼多公共房屋,公共服務也就同時要跟上。菜市場因此成為了許多屋村的「標配」。不過,大多數公屋街市,其實也就是北京家門口幾家菜店合起來那麼大,容不下太多攤檔。價格也和超市相差不大。只有那些大型的公共街市,才能體現出菜市場的價值來。在今天的屋村中,港島西側的華富村是附帶大型街市的經典例子。1967年開始落成的華富村前後可以容納5萬以上居民,坐擁半山海景,並自帶大型街市和各類公眾設施。

香港大多數大型的街市是在1970年代到1990年代修建落成的。這些街市配有行速緩慢的扶手電梯和冷氣系統,通常有好幾層——雞鴨魚肉、蔬菜水果、乾貨調料、日用雜貨層層分開。再往樓上,政府常常將圖書館、體育館等設施整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大型的公共綜合體——「街市大廈」應運而生。

上環街市大廈

這些街市大樓裡面還藏著香港街坊們的一處美食勝地——熟食中心。所謂熟食中心,就是政府提供公共場地,讓經營食物的小販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生存,同時也方便社會中購買力不那麼旺盛的人群,其結果就是在許多街市中誕生了一批大隱隱於市的美食據點。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北角渣華道街市的「東寶小館」(只是價格已經遠非街市水平了)。而距離旅遊區較近的地方也不乏這類神隱之地,比如在銅鑼灣距離時代廣場不遠的鵝頸街市的熟食中心,就有好幾家極具特色的燒臘飯店和粉面小館。只不過要想在尖峰時間吃上這幾家的出品,排個長隊是在所難免的。

緊挨著香港仔避風塘的鴨脷洲街市及熟食中心以海鮮著稱,可以在樓下魚攤買了海鮮後拿到二樓的熟食中心加工。圖片:常天樂

東寶小館裡熙熙攘攘的食客。圖片:常天樂


鵝頸街市的隱秘美食

然而,香港通過公共支出形成的人人有房住,買啥都方便的「準烏託邦」社會,從1990年以來問題不斷。最大的問題便是,港英政府「自古以來」就依賴土地財稅,然而修建那麼多公共住宅和公共商業設施,地產商還如何賺錢呢?地產商不賺錢,政府的財稅收入又從哪裡來呢?這個雞和蛋的問題,就顯得很困擾了。

到了2000年代,街市逐漸陷入「老齡化」的危機:城市人口逐漸老齡化,年輕人在消費時代成長起來,逛街市開始變成老年人的專利。比如,在新界粉嶺的聯和墟,2002年落成的體量巨大的街市綜合體打一開始就以全部冷氣化、環境舒適而招徠顧客。但裡面的菜販卻抱怨說冷氣費用高,導致菜價也高,生意不好。而區內的上班一族,從住地「出市區」上班,往往回家時已是很晚,街市早已關門,根本來不及到街市買菜。香港冠絕全球的超長工時(平均下來每周超過50個小時)更是讓人在上班之外已經精疲力盡——除了老人家,誰還有時間做飯呢?

聯和墟街市

街市的烏託邦正在老去,成為舊日香港美好生活的象徵。年輕一代雖然時時說要幫襯街市,但畢竟生活上已經是「自身難保」。隨著政府在1990年代以來放緩公屋修建,香港的居住問題明顯惡化。「籠屋」、「床位」,乃至「太空艙公寓」中住著的人,又有誰有條件去逛街市呢?

三,「領展霸權」與光怪陸離的菜市場

今天,香港的公共街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產權歸屬政府房委會,另一類則是歸食物環境衛生署。

要看今天的街市,我們最好去看其中最「神奇」的一部分——它們多數都是房委會的街市。

在距離市區遙遠的機場邊的東湧,其標誌性建築是東薈城——一座巨大的outlets購物中心。比東薈城距離東湧市鎮中心更遙遠的,是1990年代末發展的新公屋——逸東村。逸東村的街市,可以說是全香港最有個性的了。

經地產商規划過的逸東村「古早味」場景

這個由房委會管理的街市目前承包給了香港最大的私有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領展」。而後者將整個街市進行了「優化升級」,把它變成了一個可以「懷念舊香港」的「古早味」街市。我站在街市大門口,門旁豎立著一個帶著英國皇室標記的香港老郵筒,門旁的小店用瓷磚和假窗拼貼出1960年代香港的「風情」。進入街市,每個菜檔下都畫著一些老香港的招貼和裝飾,頭頂上像搭戲棚一樣搭出曾經九龍城的布景——最cult的是,管理方還請來紙紮師傅扎了一架巨大的紙質波音747飛機掛在天花板上,做成曾經九龍城上空啟德機場飛機不斷飛過的「懷舊」場景。但等等,難道紙紮不是給逝者用的嗎?

逸東街市的奇葩裝飾,模仿老啟德機場在鬧市上空飛過的飛機

類似的裝修路線,在不少其他的房委會街市也能看到。在青衣站出來走路10分鐘腳程內的長髮街市也是其中一例,這個靠近海邊的街市被改造成了「海洋」主題——天花板上掛滿了各種各樣的魚模型,街市入口處有一塊大屏幕不斷放映著一片海水和裡面遊動的生物,整個街市都藍幽幽的,泛著電子版的波光粼粼。

長發街市被改造成了水族館風格

這些千奇百怪的街市是怎麼出現的呢?這就牽扯到房委會街市的一段故事:2004年,在亞洲金融危機和SARS之後整體不振的宏觀環境下,政府為平衡收支,將房屋署下的大量街市、屋村商場和公共停車場打包出售,向社會募股,組建「領匯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在上市時,有議員質疑,這種做法是否是將公共服務私有化變成賺錢工具,結果被51萬入股的股民們鋪天蓋地用「唔好阻人發達」(不要阻止人賺錢)的聲音所壓過。

果不其然,領匯上市後,業績優良,不斷攻城略地,拿下更多商場,股民賺得盆滿缽滿。今天的領匯已經改名為「領展」,業務更是已經進入內地。

然而,這樣的業績,也是建立在領展(領匯)不斷整合、重組香港商場生態的基礎上。對管理者來說,要在街市和商場的商鋪出租中獲取更大利潤,首先就是要提高租金,而能夠應付租金提高的,顯然不是個體散戶,而是通過「現代管理」降低了成本的大連鎖菜店、連鎖食品店和連鎖餐廳。於是,近些年香港反覆出現的情況便是:領展商場內的小生意人不敵上漲的租金宣布離場,而空出的位置很快就被連鎖商家所佔據。

「裝修之後月租從一萬八加到三萬二!」在長發街市賣菜的阿姨這樣抱怨,其實她已經不是個體菜販,而是幫著老闆——一家小型的蔬菜販售公司工作了。「今年又加了兩個點租金」。在長發街市和逸東街市這樣的地方,領展進一步把街市經營權外包給了下家——建華集團。後者在香港各處大修「主題街市」——除了舊香港風情、海洋風情之外,還有「地中海風情」、「英倫風情」等種種。在這樣的街市買菜,「貴」恐怕是在所難免。

但在社會上各種反對領展模式的議論和運動之外,街市沒人去,只剩老人家,又的確是實實在在的問題。對於試圖保育街市生活的年輕人來說,保育的心態又如何抵得過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呢?在可見的未來,這種爭論肯定會繼續進行下去——而話說回來,作為遊客的你,會有興致去遠在東湧的街市裡「體驗舊香港的味道」嗎?

喂,阿哥吖,你唔系應該去東薈城outlets買名牌架咩?

圖為全香港擁有最多街市的沙田區。這些曾經服務了香港無數社區和人口的街市,未來將朝著各自不同的方向發展。圖片:香港《大銀》雜誌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且不構成投資建議。經作者授權發表。

---全文完---


點擊下方小程序參與眾籌


相關焦點

  • 萬萬沒想到,中國最美菜市場竟然在香港!
    今天,圈妹就帶港漂們去有趣的香港超市、菜市場逛一逛,一起去看看有沒有你想買的菜和食物!趁國慶小假期掃掃貨,在家裡約上三兩親朋好友,開一個小型派對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呀!,圈妹已經忍不住想每一種都試試看啦!
  • 香港 | 九龍城菜市場裡的傳奇人生
    菜市場裡的傳奇人生》關於平凡生活中的人間煙火,總是讓人想到菜市場的模樣。而中國有名的菜市場,九龍城街市一定榜上有名,這裡是港片的取景地,從市民到大牌明星都是常客。狗仔隊沒有什麼料好挖的時候,總喜歡到九龍城拍一拍劉青雲、周潤發又買了哪些私家食材。
  • 圖遡|疫病之下,香港菜市場轉型的啟示
    2019年12月至今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再次讓公眾發出這樣的疾呼,去審思中國傳統飲食習慣和菜市場的存在。在最初發生疫情的華南海鮮市場內,活體動物集中售賣、生猛活殺,地面溝渠之汙穢骯髒觸目驚心。菜市場,這一中國居民最主要的生鮮購買場所,卻也成為了病菌滋生之地,侵害人健康。它引發人們重新反思,在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菜市場應如何改造,以對抗公共健康安全的威脅?
  • 菜市場裡長滿了快樂的人!
    那麼用發展的眼光來看,人也不能兩次踏入同一個菜場——若干年後,同樣是那個人,卻不知怎麼覺得菜市場魅力大變,快樂無窮……01菜市場——太不一樣了!有句著名的理論是「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場。」
  • 【真實的香港】偷得浮生半日閒,走,跟我去逛逛香港的菜市場吧~
    我平時喜歡做菜,所以我對香港菜市場也算情有獨鍾,在做香港定製旅遊的時候,我會經常也會帶客人跟我去走走逛逛香港菜市場,這樣才能多了解香港,因為市場沒有粉飾的繁華跟昇平
  • 香港菜市場明星隨處可見,光膀子的陳奕迅,「熱心市民」劉先生
    香港菜市場明星隨處可見,光膀子的陳奕迅,「熱心市民」劉先生上世紀的香港極度繁榮,誕生了一大批歌星及影星,有些到了今天依舊活躍在熒幕上,給大家塑造膾炙人口的經典形象,當時的香港,無論是歌壇還是影視劇,都達到了一個現在大陸無法比擬的高度,其娛樂業繁榮程度可見一斑。
  • 菜市場裡的本味生活
    看那熱氣騰騰的,新鮮水靈的,活蹦亂跳的,香甜撲鼻的,常常讓我目不暇接,一切嘈雜又熱鬧。這種在市井氣息極濃厚的市場上買菜的習慣從小就養成了,直到今天,還在深深地影響著我。有時候會看到媒體爆料某某明星也逛菜市場,精挑細選還會砍價,不禁感嘆明星也是人,生活也離不開菜市場的。周圍最愛逛菜市場的應該是老年朋友了。相信很多人每天早上都經常見到這樣一幕:三三兩兩推著菜車子的老人們,與老友邊走邊嘮一起去買菜。滿載而歸的小推車裡是青瓜蘿蔔,茄子土豆,樣樣都有,一家人三餐的豐富滿足全賴這些五彩斑斕。
  • 逛菜市場,看一個地方的生活和人間百態
    我曾經跟笑他,上輩子應該是管菜市場的,因為他一到菜市場整個人都精神了。我們不但家宴時要逛菜市場,常常周末到外地度假,也總要逛逛當地的菜市場,不但可以淘一淘當地都有哪些好食材,還可以從菜市場看這個地方的市民生活。
  • 菜市場裡的「小確幸」
    1月6日,記者走進了南津街菜市場,感受菜市場裡的煙火氣息。「羊肉怎麼賣?」記者看到,一大早就有裹著羽絨服的市民不顧嚴寒,來到了菜市場的羊肉攤前購買新鮮羊肉。寒冷的冬天,羊肉、羊雜成了合川人餐桌上的寵兒,前來購買的人絡繹不絕,吆喝聲、討價還價聲、切宰肉類聲、搬運貨物聲在市場裡形成了一首特殊的「交響樂」,儘管聽起來有些嘈雜,但這也是生活奏出的美妙迴響。
  • 看!武漢菜市場大變樣
    看!一場疫情,促使我市菜市場、生鮮市場進行更加嚴格的管理,也加速一批老市場改造升級,湧現一批創意、創新和誠信於一身、具有文化特色的高端農貿市場。智慧型、網絡化經營的菜市場在全市應運而生。
  • 菜市場的星辰與大海
    在菜市場的海鮮池裡,你可以選擇各式各樣的魚。我常去的那個菜市場就有一個賣蛋的阿姨,她有一手挑蛋的手藝,她挑出來的鹹蛋,蛋黃都要比網購的要大很多,紅豔豔的很結實,而皮蛋是溏心的,綿密軟糯的口感,跟你在大賣場和網購中買到的那些硬邦邦的木渣渣的皮蛋,絕不是一個檔次的東西。在美加的超市裡,你可以買到大塊的雞胸、雞腿肉,但是看不到有活雞活鴨出售。因為全部都是中央屠宰的了,香港人也在非典之後,大幅減少了活雞銷售。
  • 香港街頭、菜市場到處都是大明星,最服光膀子的那位
    說到明星,我們的腦海裡立馬就會顯現出戴著口罩、墨鏡,保鏢、助理一大群,前呼後擁的場面。其實,明星也是人,也要吃喝拉撒睡,只是我們把他們神話了,見到所謂的明星就像打了雞血似的的興奮,自然也就讓那些明星們養成了高高在上的心態。在香港,明星從來不把自己當做明星,民眾也不會狂熱的崇拜明星,即使走在大街上看到某個明星,也就像熟人一樣打個招呼。不會像內地一樣,拍照合影,甚至粉絲「接機」。
  • 在香港的菜市場裡,明星隨處可見,陳奕迅光膀子出街買菜無人問津
    發哥菜市場與大姐討價還價這要是在內地,經紀人不給周潤發安排十多個保鏢的話,估計想踏入菜市場是沒戲的。影帝張家輝的妻子「陀槍師姐」關詠荷影帝張家輝的老婆「陀槍師姐」關詠荷,也是經常一個人逛菜市場明星被粉絲堵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 全國最牛逼的菜市場
    菜市場,是一個城市裡最接地氣,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 為什麼很多泰國人家裡沒有廚房,天天不做飯,看完菜市場明白了
    其實在泰國,他們之所以每天不做飯,並不是因為懶得做,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己動手做飯的習慣,去太過的菜市場裡面走一圈之後你就會發現,菜市場裡面有很多的成品,都是能夠直接食用的,跟中國的菜市場的新鮮蔬菜不一樣,泰國的菜市場還擔任了加工的重任,去到一個菜市場之後,就像是去到了一個自助餐廳一樣,想吃什麼就買什麼,逛一圈之後就飽了,完全不需要自己進行任何的加工!
  • 南北菜市場服務的差異,南方菜市場給削土豆皮,北方菜市場削你!
    最近,一場關於「南北菜市場服務」的討論再次上了熱搜,並且該源於一個小視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南北菜市場服務的差異,南方菜市場給削土豆皮,北方菜市場削你!視頻裡,一個北方人第一次來到南方,他偶然間逛了一下南方的菜市場,竟然發現了一個讓他感到不可思議的事情,原來在菜市場裡還可以這樣買菜:買雞爪的時候老闆可以幫你去指甲,買個雞腿可以幫你剔骨,魚不僅幫你去鱗片還能幫你切片,更想不到的是,即使是買一個土豆,老闆都會親自幫你削土豆皮!
  • 這些年,我去過的世界各地菜市場
    後來覺得,菜市場是一種「熱愛生活」。有個傍晚,我和朋友在三裡屯的路燈下走著,她去過不同的世界各個小眾城市,她說,「我每到一個地方,最喜歡的就是去那個城市的菜市場看一看,因為那才是生活啊。」我聽完,就一下記住了。周末,你會選擇去菜市場買一些菜,下廚犒勞下辛苦了一周的自己,還是給家人做頓晚餐?好好生活,周末快樂。
  • 那些遊蕩在香港菜市場的貓和汽修店的狗
    ChineseWhiskers ©Marcel Heijnen初到香港後,最先吸引Marcel的是香港鱗次櫛比的商店裡那些慵懶地躺在櫃檯上或在地面踱步的貓。他說:「在大多數現代化城市裡,商店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禁止養貓的規定。但在香港卻沒有這樣,對此我很感激。在這裡,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人類與貓這種動物之間奇妙的共生關係。而這正是幾個世紀前我們馴養貓的真正原因:捉老鼠和作伴。」
  • 菜市場,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底色
    古龍先生也在《多情劍客無情劍》裡寫道:一個人若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便放他去菜市場。 無論是在廣州、香港、澳門,還是在北京、上海、成都,每一座城市裡,都有各有其特色的,鬧哄哄,且充滿綠色和活力的菜市場。如果你想了解一座城市的風土人情,就一定要去逛當地傳統的菜市場。
  • 冰點周刊:菜市場開在手機裡
    來源:冰點周刊作者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魏晞網際網路公司和菜市場的爭奪戰還在繼續。當網際網路巨頭開始進軍社區團購,社區微信群裡的廣告和手機App裡的優惠券替代了菜市場熟悉的吆喝聲和殺價聲。人們只需在手機上提前預購,貨物會在次日抵達顧客選中的自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