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軍:最全圖文解讀《新冠肺炎CT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中)

2020-12-23 雷鋒網

上篇內容回顧:在第一篇內容中,趙振軍主任分析了新冠病毒的來源以及人體吸入之後所擁有的影像學表現,這成為影像科醫生對疑似病例進行正確診斷的重要依據。詳情請點擊:《趙振軍:最全圖文解讀《新冠肺炎CT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上)》

2月初,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CT影像診斷結果被納入湖北省臨床診斷標準中,「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者」,即為臨床診斷病例。

方案發布之後,全國各省市醫院的放射科CT掃描工作量激增,但是CT設備短缺、診斷經驗不足、CT掃描室易交叉感染等問題也成為提高放射科「產能」的一些挑戰,尤其是「如何對新冠肺炎的疑似病例進行正確診斷」,成為放射科醫生們短時間內需要強化的一項技能。

為此,廣東省人民醫院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講座,放射科主任醫師趙振軍做了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T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的主題演講。

PS.講座主要內容包括:CT掃描技術和診斷要求、診斷把握原則、典型病例講解、總體分析思路、影像分析思路、相關病理改變、鑑別診斷原則、總結等。雷鋒網將趙振軍主任的講座內容分為上、中、下三篇陸續推出,詳情可關注公眾號AI掘金志。

在1個多小時的講座中,趙主任圍繞了一個核心——篩查過程中遇到疑似病例怎樣診斷,深入淺出地分享了多個寶貴的病例。

他提出,排查的時候有四個要求:CT掃描要使用正常劑量,以免丟失細節;其次,要有1.25毫米以下的薄層圖像;再次,要將標準重建算法和高解析度重建算法相結合;最後,還要多平面重組的觀察。

在具體的診斷環節,趙主任模仿小區保安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一個簡潔易記的診斷口訣:從哪裡來,來幹什麼,到哪裡去。

1、新冠病毒從哪裡來?從空氣中來,由支氣管吸入。吸入有什麼表現?多發、外周、胸膜下分布為多。吸到肺裡之後病毒擴散,是一個多發性、團塊狀、煙花樣的改變。

2、來幹什麼?病人在肺部的表現就是一個磨玻璃病變;細小網格狀影子;胸膜下小條索狀影子;血管間隙清楚。

3、到哪裡去?沿著肺泡孔擴散。

以下是趙振軍講座的精編內容,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作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趙振軍:我們把握第一件事「從哪裡來」之後,第二件事是「來幹什麼」,看病毒進入肺部以後產生哪些改變。

我們需要了解病毒的一些特徵:

第一、病毒很小,我們查了相關資料,新冠狀病毒是60~140納米,SARS是60~220納米,MERS是120~160納米,以及巨細胞性病毒等。所有的病毒都非常小,小到納米級別,很容易在肺部彌散。

第二、病毒本身沒有細胞結構,自己不能獨立生存,它就是DNA或RNA或一些蛋白質成分,一定需要通過對細胞侵犯而進入細胞,並在內部生長。這一點它和細菌不同。細菌進入肺泡後可以在肺泡內生長,而病毒只到肺泡並不能生長,還要進一步入侵肺泡上皮,在肺上皮細胞中複製。由此看來,病毒感染一定累及細胞,這就是我們講的病毒特徵。

不管是SARS病毒、MERS病毒、NCP、還是巨細胞病毒都是這樣的特徵,只是目前網上及文章還沒有新冠病毒的病理學改變。所以大家也不知道到底新冠狀病毒在肺部發生了什麼病理改變,都還只是推測。

有一個病例可能對我們理解新冠狀病毒的發生、發展有一定幫助。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病人有哪些臨床特徵?

首先是胸片,顯然有一些多發的高密度影,這些高密度影大多呈條索狀網格狀分布。所以我們把這個病人的影像學表現稱為間質性的改變。病人臨床特徵表現為發燒、咳嗽、氣急、血象不高、同時淋巴低,跟常見的新冠狀病毒感染表現是一樣的,且病人氣促非常明顯。我們給他做了CT,可以看到肺部是多發的磨玻璃樣病變,同時沒有發現胸腔積液和肺實變,這也跟我們新冠病毒感染後的表現非常相似。

這個病人是在十年前住到ICU的,當時情況非常嚴重,來之前也有兩個病人有類似表現,但因為病情發展很快,至病人死亡都沒有做出確定診斷。所以在這個病人來後,當時的ICU主任也很著急,希望我們能儘快對疾種類做出判斷並給出診療方案。

根據臨床特徵並查閱相關資料,我們先將一切可能疾病排除,對病人進行所有可能的甲流、乙流等病毒檢測,血裡的結果都是陰性,細菌、真菌檢測也都是陰性。而此時病人表現為不斷的氣促加重、發燒,所有藥都沒有效果,後來呼吸困難進一步加重,上了呼吸機。臨床醫師找到我,希望能做個肺部穿刺,明確病理,也許是治好的唯一希望。我說不能穿,上了呼吸機表明病人情況很重,一旦穿刺出現DIC或是肺出血,可能在CT機上就沒有生命體徵了。

後來ICU主任找我談話,說病人家屬非常堅決,病人自身年紀也不是特別大,生病前身體狀況良好,家裡經濟條件也允許,即使出了事情,家人願意承擔責任。我們也就答應家屬,同時醫院全力支持,把呼吸機、吸痰儀、除顫儀都帶上了,醫生、護士也時刻準備就緒,為病人保駕護航,如果有什麼事情就全力進行搶救。

病人過來後,躺到掃描床上,接下來一個問題出現了,選擇什麼部位穿刺?顯然可以看到右側肺相對還可以,但我們不能穿,因為穿刺後右側本來還可以的肺可能會更糟糕,所以我們選擇穿左側。左側風險也非常大,整個磨玻璃樣改變,血管很粗,支氣管也非常明顯,穿刺很容易把血管弄破出血,血流到支氣管中,沿支氣管擴散病人就窒息搶救不過來了。

最後我們選這個區域可能會好一些(左圖紅圈),外周血管沒那麼多,周圍的支氣管也沒有伸到裡面,在這取一些組織可能會得到相應診斷。我們把一根針扎到裡面,想取這一條(右圖),希望能對診斷有幫助。好在穿刺結束後病人回去沒有出現明顯出血,只有一點氣胸。

取出的結果給我們的診斷幫助非常大,通過病理學報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大家看這個區域(左圖),就是病理看到的結果。為什麼出現磨玻璃的改變?大家可以看到,這是病人的一個肺泡,上皮細胞有明顯的腫脹。大家都知道,正常的肺泡上皮(下圖)分為I型細胞和II型細胞,I型細胞是扁平的,II型細胞是圓柱的。但是通過病人的病理片子,我們可以看到病變細胞受到累及後明顯的腫脹,所以這代表是肺泡上皮細胞出現了問題。

由於肺泡上皮細胞腫脹造成密度增高,所以出現磨玻璃影,這是病人的一個特點,病變主要累及肺泡上皮細胞。大家再看,肺泡腔裡沒有液體,和我們以往看大葉性肺炎、細菌感染會出現一片滲出的現象不同,這個病人肺泡腔裡面沒有炎症細胞、少許脫落細胞,這是另一特點。

同時,我們進一步發現肺泡與肺泡之間的肺泡間隔明顯增厚了,裡面有淋巴細胞的浸潤;而正常的肺泡間隔非常的薄,所以正常人肺組織氣體非常容易彌散,而這個病人肺泡間隔厚,彌散困難,所以才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也可以解釋臨床表現:

首先,病人是肺泡上皮細胞腫脹、肺泡間隔增厚為主,因此病變區影像學表現為密度增高,但由於肺泡裡面還有氣體沒有完全實變,所以我們才看了一些磨玻璃樣改變;

這個病人的磨玻璃樣改變是因為肺泡上皮細胞腫脹和肺泡間隔的增厚造成的。而肺泡腔裡沒有液體,所以這個病人才發生乾咳;

有些病變雖然累積到肺和支氣管,但是裡面沒有液體,所以病人表現為刺激性乾咳而沒有痰;

病人肺泡上皮細胞腫脹、間隔增厚、氣體彌散受到明顯限制,所以病人表現出漸進性氣促;

因為肺泡腔裡沒有液體滲出,所以病人沒有痰,胸腔也沒有積液,也沒有發現其他的液體滲出。

我們看到肺泡間隔增厚,除了淋巴細胞造成間隔增厚以後,還有肺泡腔的縮小,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們都知道正常情況下肺泡有表面張力,就像肥皂泡一樣,表面張力讓肥皂泡及肺泡整體縮小,我們稱為表面張力的拉伸作用。肺泡裡還有個細胞叫II型細胞,II型細胞分泌一些表面活性物質,它抵抗這些張力,來維持肺泡的正常大小。

但是由於這個病人II型肺泡細胞功能受到影響,表面活性物質分泌少了,所以肺泡有所縮小;兩個肺泡縮小以後把間隔拉寬,拉寬後造成周圍產生負壓,所以血管裡面的液體很容易就滲入到周圍間隙,肺泡與肺泡的間隙除了淋巴細胞也還可以看到液體的滲出,進一步加重了氣體的彌散。

所以我們肺部出現一些小的間隔,我們叫肺泡內的間隔增厚。

我們看到細胞腫脹、間隔增厚,有淋巴細胞及液體滲出,那麼造成這種改變的到底是什麼病?

我們對圖像進行放大,大家可以看到,在箭頭所指的這個細胞核中有一個粉紅色的巨細胞包涵體,因此病理科主任明確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巨細胞病毒造成的感染。這就是穿刺及病理圖片得出的診斷,可以看出巨細胞病毒大小與新冠狀病毒相似,病人感染後的臨床特徵也相似,同時由於都是累及到肺胞,所以與新冠肺炎病人相比,兩者也都有類似的影像學表現。

因此回到我們提到的問題:病毒到底來幹什麼?

首先侵犯肺泡上皮,造成肺泡上皮細胞的腫脹,所以我們新冠狀病毒的影像學表現,先看到一個磨玻璃影。

為什麼是磨玻璃狀?

因為肺泡上皮腫脹,肺泡腔裡還有氣體沒有完全造成實變,所以密度增高,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血管的影子,這叫磨玻璃病變。

磨玻璃樣改變的構成是什麼?

其實是細胞成分,因此我們還可以大概可以勾畫出病變輪廓,相對來講邊界還是比較清楚的。這也是因為構成它的是細胞成分,我們看到磨玻璃病變就是因為病毒感染而侵犯的上皮細胞。

同時,我們看到肺泡間隔的增厚,新冠狀病毒的靶點就是肺泡上皮細胞。肺泡上皮細胞的新冠病毒的表面受體表達很多,入侵後累及最多的就是肺泡上皮細胞的II型細胞,II型細胞又影響到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分布,活性物質分泌減少使肺泡有收縮趨勢,收縮後造成間隔的增厚,進而出現條索狀、網格狀的影子。

所以網格狀影子的病理基礎是什麼?一是淋巴細胞,二就是液體在裡面的集聚。

從病理學來講,我們看到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比肺泡上皮的通透性要大,所以液體很容易從毛細血管滲透到周圍;如果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和肺泡上皮通透性一樣,它滲到間質很快就到了肺泡。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由於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比較大,相對肺泡的通透性比較小,所以血管滲透不多,大多停留在肺泡的間隙,沒有到了肺泡腔,因此我們看到很多的肺泡內肺泡小葉間隔的增厚都是因為液體的積聚,這點在胸膜下表現得最明顯。

我們看這個病人放大以後(下圖),也是胸膜下小葉間隔增厚。這一點更加說明病變主要累及到間質,造成間質細胞侵潤和液體的集聚,而沒有累及到肺泡腔,沒有發生肺實變。


所以,病毒性感染多以累及間質為主要的影像學改變。同樣我們將這個病人片子放大後看到也是出現肺泡和胸膜下的一些間隔的增厚,這點非常重要。我們從影像學改變看到胸膜下小葉內間隔的增厚跟小葉內的間隔的增厚,可以解釋為是肺泡間發生浸潤和液體集聚造成的改變。

在我們的臨床工作中還經常發現有些新冠狀病毒感染的病人,磨玻璃樣改變后里面會出現一個囊腔,是不是累及到支氣管?實際上我們認為並不是這樣。前面提到新冠病毒都很小,累積到肺泡上皮細胞,而這個病人是磨玻璃影中出現很多小的肺氣腫。

結合這個病人基礎疾病,是一個老年患者,進一步仔細觀察發現周邊沒有新冠病毒累及的地方,也有肺氣腫。只是在沒有磨玻璃樣改變,沒有受到病毒累及時肺氣腫不那麼明顯。而受到新冠病毒侵犯後對比出來顯得肺氣腫更明顯了。

因此,磨玻璃樣改變中的囊腔並不是新冠病毒本身造成。當然病毒除了累及上皮,細小終末支氣管內膜也會造成影響,也會產生小葉中央型的一些肺氣腫改變,但相對比較少一些。更多的還是因為病變的密度增高,把原來不明顯的肺氣腫更明顯的對比出來,而非病毒本身產生的這種空洞。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病人,這也是我們排查的病人。

可以看到,病人的表現為外周的磨玻璃改變(左圖)。這個病人臨床特徵也是咳嗽,雖然沒有發燒,血象也是正常,那麼到底這個病人是不是新冠的感染者?

我們將圖放大(中圖),可以看到病變密度增高不均勻,更關鍵的是病變呈一個開放性的,整個磨玻璃病變我們畫不出一個明確的邊界。也就是說,這個病人病變密度的增高是一個周圍滲透性的開放性改變,而不是像我們講的呈煙花樣,同時以一個中心發出的膨脹性的改變。

我們再看這兩張圖(右兩張圖),分別是一個冠狀面和矢狀面,我們可以看到密度增高不均勻,且靠近胸膜處沒有分隔。仔細觀察進一步發現,這個開放性的改變是單發的,這一點也與新冠狀病毒的感染特徵不符。新冠病毒感染像煙霧狀很容易在肺部彌散,應該呈多發,不會局限為一點。

新冠病毒雖然也呈磨玻璃樣改變,但是以一個中心向周圍煙花樣膨脹,同時整體我們也可以大致看出邊界;而這個病人都是開放的,又是單發,所以這個病人不符合新冠病毒感染的表現,而是一個非特異性炎症,儘管病人有咳嗽及血象正常特點,但結合影像學表現我們排除了新冠肺炎的可能。

我們再舉個例子,這個病人是我們發熱門診的護士,也是突然發燒、咳嗽、血象也不高,剛開始查淋巴細胞也低,且病人有明確的新冠病人接觸史。

在第一次核酸檢測陰性的情況下,我們儘快做了CT檢查。我們看到病人的影像學表現為肺部病變的整體是由很多小結節構成,且均為密度增高的結節。同樣我們看下一個層面也有很多小的密度增高的結節,通過這些結節的組織學變現,我們可以基本確定這是一個細菌感染。

大家看這是一個肺泡腔,裡面填滿了大量的炎症細胞,肺泡腔裡面密度很均勻。而新冠病毒它所造成的表現不是一腔一個腔的,而是網格狀改變。那麼這個病人出現的結節我們叫腺泡結節,腺泡結節意味著肺泡腔裡面填滿了一些滲出的液體。而新冠病毒的感染沒有腺泡結節,它是一個磨玻璃樣網格狀改變,與這個病人不相符。這個病人填滿的腺泡結節沿大葉形分布,我們進一步判斷這是一個典型的大葉性肺炎表現。

所以我們發現,新冠病毒肺泡腔是好的,表現為肺泡間隔的增厚,出現密度增高、小網格狀,特別是胸膜下的條索狀影。而這個病人是肺泡腔裡填滿了腺泡結節,是肺的實質性病變,而新冠病毒是間質性的改變。

這個病人的片子我們再進行放大(右上),也看到不一樣的地方,這個病人有很多的腺泡結節,不像我們新冠病毒中片狀的磨玻璃影裡面出現網格狀,同時伴有肺泡間隔的增厚。我們這個病人沒有任何的間隔增厚,只是在肺泡裡面有細胞填充。因此儘管看起來像是一個磨玻璃影,但仔細分辨它其實是一個肺泡的實變,這個病人只是細菌感染。

同樣我們又排查一個病人,病人73歲,咳嗽、發燒、血象也是正常的,我們做5毫米厚的CT,又是磨玻璃病變。

我們看到薄層CT確實也有磨玻璃病變,七十幾歲是新冠肺炎的易感年齡,那麼這個病人到底是不是?真正比較以後,我們可以看到1月17號的CT、2月5號的CT裡結節沒有發生明顯改變。再看這個結節的構成,大的結節由更多小的結節構成,看起來的磨玻璃樣改變其實也是更多小的實變結節,並不是我們之前講的磨玻璃樣網格狀改變,因此這是一個肺癌病人。

那麼,肺癌跟病毒性感染有很多相似地方:肺泡腔表現為肺泡上皮為腫瘤細胞、肺泡間隔出現間質增生、淋巴炎症細胞浸潤,也會出現密度增高影。但是腫瘤性的改變如果侵犯了間隔,會變成多發的高密度結節,而我們新冠病人不會出現高密度結節,它更多的是間質性改變和磨玻璃樣改變。

當然,我們在排查過程中,所有住院發熱疑似的病人都要排查,在體檢篩查時也會發現磨玻璃樣病變,AAH(不典型腺瘤樣增生)。 如果這個病人剛好也有多發的、不典型的增生,又結合臨床有咳嗽、發燒、血象正常,有些醫生會把患者作為一個疑似病人對待,實際上,有很多病例最後都會排除新冠肺炎的診斷。

一般來說:第一、AAH比較小,第二、密度增高,第三、邊界相對比較清楚,第四、密度均勻。它裡面不會出現我們講的一些小的分隔,儘管肺泡跟肺泡之間的間隔會增厚,但它增厚的構成是我們講的淋巴細胞及一些炎症細胞的浸潤而非液體,所以增厚不會出現我們講的網格狀細小分隔的改變,這是我們在鑑別排查過程中要注意的。

(未完待續)

《新冠肺炎CT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第三篇內容預告:把握第一件事「從哪裡來」之後,第二件事是判斷新冠肺炎「來幹什麼」。在最後一篇講座中,趙振軍主任從疾病影像變化趨勢上對新冠肺炎和細菌感染等其他症狀進行辨別,著重圍繞「到哪裡去?」這一問題進行案例分享和講座總結。

首發平臺:AI掘金志 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趙振軍:最全圖文解讀《新冠肺炎CT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上)
    為此,廣東省人民醫院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講座,廣東省人民醫院放射科行政副主任趙振軍做了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T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的主題報告。講座主要內容包括CT掃描技術和診斷要求、診斷把握原則、典型病例講解、總體分析思路、影像分析思路、相關病理改變、鑑別診斷原則、總結等。
  • 金徵宇:放射學診斷是新冠肺炎診療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在海量影像數據中挖掘有效信息,以此優化診斷和治療方法,使臨床醫學影像診斷有了質的飛躍,對疾病的診斷也越來越精準。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主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系系主任金徵宇及其團隊通過論文及臨床實踐經驗,論述了新冠肺炎的影像學特徵,為新冠肺炎的早期診斷與鑑別、病情嚴重程度評估、及時防控、診療決策及治療評估提供了重要依據。
  • 聯影智能聯席CEO沈定剛:如何將AI應用到新冠肺炎診斷全流程?|CCF-G...
    在8月9日的醫療科技專場上,聯影智能聯席CEO、MICCAI 2019大會主席、IEEE Fellow沈定剛教授發表了開場報告,介紹了醫療AI在新冠肺炎診斷全流程中的應用。沈定剛教授表示,目前新冠肺炎仍然在全球蔓延,全球有1800多萬人確診,CT成為新冠肺炎診斷、評估和隨訪的重要手段。
  • 16種常見急性腹痛的診斷與鑑別
    中上腹隱痛經數小時後轉移至右下腹痛是急性闌尾炎腹痛的特點,約佔70%至80%。可伴噁心、嘔吐或腹瀉。重者可有發熱、乏力、精神差。右下腹固定壓痛點是診斷急性闌尾炎的最重要體徵,典型的是麥氏點(Mc Bunery點)壓痛或伴有肌緊張、反跳痛;結腸充氣試驗、腰大肌試驗或閉孔內肌試驗陽性不僅有助於診斷,還有助於術前闌尾定位。直腸指檢及婦女盆腔檢查對鑑別很有必要。
  • 乾貨丨一文教你心包積液的診斷與鑑別診斷
    就此話題,在2020年長城會心肌與心包疾病論壇中,江蘇省人民醫院周蕾教授對心包積液的診斷和鑑別診斷進行了詳細解讀,一起來看看吧。 心包積液病理生理及病因 正常心包可有10~50 ml的血漿滲出液,起到潤滑作用。當病理過程導致液體吸收減少或生成增加,則會形成心包積液。
  • 新冠肺炎可被「聽見」 同濟醫院新冠人工智慧分級診斷研究獲突破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暴發後,由於傳播性強、致死性高,對其快速鑑別、實時診斷極為重要。對此,華中科技大學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以下簡稱同濟醫院)曾和松教授團隊日前開展了以「基於心肺聽診的新冠肺炎(COVID-19)人工智慧分級診斷研究」,即「聽見」新冠肺炎。在全國乃至全球率先對於新冠肺炎進行心肺音聽診記錄並進行智能診斷。
  • 白癜風和斑駁病怎麼鑑別診斷
    那麼,白癜風和斑駁病怎麼鑑別診斷呢?怎麼才能避免誤診、漏診呢?一起來了解一下相關的知識。白癜風和斑駁病怎麼鑑別診斷?先認識一下什麼是斑駁病。斑駁病又稱圖案狀白皮病或稱限局性白化病。生活中部分人對斑駁病了解不多,一方面也是因為斑駁病比較少見到。
  • 骶髂關節 MRI 如何診斷早期強直性脊柱炎
    AS 首先侵犯滑膜,其次是骨髓,而後是軟骨;早期病理標誌為骶髂關節炎;晚期出現關節囊的纖維化、韌帶的鈣化、及關節骨性強直 以往:附著點炎 新論斷:滑膜炎及關節旁骨髓炎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可出現滑膜炎、滑膜缺失、關節旁骨髓炎其骨旁骨質破壞,軟骨表面破壞、軟骨深部破壞
  • 眾說紛「暈」 ·第6期丨圖文並茂:BPPV的診斷與鑑別診斷要點
    希望大家從中獲益,共同進步。 第6期內容由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聽覺與平衡醫學中心姚壽國副主任醫師為大家介紹——BPPV的診斷與鑑別診斷相關要點。 往期回顧
  • 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核心競爭力是人才
    近年來,隨著新醫改推進分級診療和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辦醫和醫師多點執業以及發展網際網路+醫療的制度背景下,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應運而生,且呈現較快發展的態勢。高尚醫學影像匯集了一支由全國重點放射學科創建人肖湘生教授、知名專家趙軍、吳華、李文華、魚博浪、黃穗喬、王榮福、劉興黨、趙振軍、尹吉林等教授、博士生導師領銜組成的專業骨幹團隊,並按照影像亞專業聘請全國著名專家和各省主委級專家、領銜學科建設、質量控制、疑難病會診、臨床特色項目創新和科研學術教學等醫教研並進,同時開展常規遠程會診以及多學科疑難病會診等全系列醫學影像診斷服務
  • 新冠肺炎第七版指南發布,肺炎診斷標準變了,但是出院標準沒變
    曾醫生來給大家解讀一下,一些主要的變化。警惕新的傳播途徑在糞便和尿液中分離到新型冠狀病毒,應該注意糞便及尿液對環境汙染造成氣溶膠或接觸傳播。增加病理解剖結果根據目前有限的屍檢和穿刺組織病理觀察結果,總結了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理解剖結果。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要點解讀
    隨著新的循證醫學證據不斷積累,歐洲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病學會和美國心臟協會等先後對STEMI診斷與治療指南和抗血小板治療指南進行了修訂。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我國也已完成多個STEMI及相關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和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胸痛中心和STEMI區域協同救治網絡更加完善,有了更多來自國人的證據和實踐經驗。
  • 原來,新冠肺炎在CT上是這副模樣
    >很多疾病都會引起小葉內間隔增厚,最常見的是各種間質性肺炎。間質性肺炎常有其他間質性改變,臨床上大多數起病緩慢,不像新冠肺炎那麼急驟,常無發熱,鑑別一般不難。一般的肺炎很少有小葉內間隔增厚。所以,小葉內間隔增厚對診斷新冠肺炎價值較大。小葉內間隔增厚在CT上表現為細小的網格狀陰影,甚至鋪路石徵。仔細看CT,你會發現新冠肺炎的磨玻璃、斑片狀陰影內常有細小的網格狀陰影。
  • 呼吸困難可能是哪些病因,該如何鑑別診斷?
    呼吸困難的病因較多,使診斷具有一定難度。快速的評估和診斷呼吸困難的病因對降低死亡率和疾病負擔至關重要,本文主要介紹呼吸困難的鑑別診斷。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呼吸困難是一種很常見的症狀, 其中,在緊急醫療救援、醫院急診和全科醫療實踐中,呼吸困難更常見。
  • 先天性肺氣道畸形的CT表現及診斷要點
    >大小 不定 較大的病變可導致肺發育不全、胎兒水腫,甚至胎兒死亡 形態學 囊性CPAM最常見;多房厚壁或薄壁囊腔;放射學分類:大囊型,多數囊腔>2.5cm;小囊型,多數囊腔≤2.5cm
  • 有助於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的檢測組合|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腎小球...
    有研究顯示,有10%的早期進行性腎功能減退糖尿病患者尿mAlb處於正常水平。因此,尋找早期腎損傷的敏感指標與尿ACR聯合檢測,以提高早期DN的診斷準確性是臨床醫生和實驗室工作者長期以來的研究方向。近年來有多篇文獻研究使用血清澱粉樣蛋白A(SAA)、胱抑素C(Cys C)、視黃醇結合蛋白(RBP)等指標與ACR聯合檢測對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
  • 狗狗嘔吐的鑑別診斷
    連續的嘔吐會導致動物脫水和丟失電解質(尤其是嘔吐伴隨腹瀉的動物)。據嘔吐特點可將其分為真性嘔吐、噴射性嘔吐和假性嘔吐;據病理學分類可將嘔吐分為中樞嘔吐、外周性嘔吐和生理性嘔吐。犬是雜食動物,極易發生嘔吐,其中幼犬表現更為突出。引起犬發生嘔吐的疾病有很多種,不論是什麼病因引起的嘔吐都應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臨床症狀。對嘔吐的鑑別診斷在犬疾病的診斷中有重要意義。
  • 科普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早診斷,早治療
    研究數據顯示,帕金森病的臨床診斷存在一定比例的漏診和誤診,這是由於帕金森病病因複雜,患者臨床症狀表現多樣,給診斷帶來了諸多的不便。 理論上確診帕金森病的標準 帕金森病以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缺失、黑質染色變淡和路易小體形成為病例特徵,這也是診斷帕金森病最直接的標準。
  • 做強基因診斷 勇當「病毒獵手」
    來源:經濟日報圖集 上海之江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保障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供應——做強基因診斷 勇當「病毒獵手」在醫學領域,對於某種新型病毒或疾病的鑑別和診斷顯得尤為重要談及之江生物成立的初心,邵俊斌表示,為臨床治療提供「靶點」、為民眾安全提供保障,是成立之江生物的美好願景,能否對病毒進行高效、及時的鑑別,是該公司一直以來奮鬥的目標。自2005年成立以來,之江生物先後經歷了2009年H1N1流感、2013年H7N9人感染禽流感病毒、2014年非洲伊波拉病毒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並在每次疫情防控中都貢獻出自己的技術力量。
  • 全球最頂尖CT設備FORCE CT在胃癌中的應用
    FORCE CT也稱為開源CT,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先進CT設備,Force CT是西門子公司研發的最新一代雙源CT,具有新一代雙源架構,全球獨創的超強Vectron球管和全新的Stellar Infnity全息光子探測器等獨特的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