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於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的檢測組合|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腎小球...

2020-12-22 健康界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我國18歲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從2002年的4.2%迅速上升至2017年的12.8%,據估算,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約為1.298億,中國成人糖尿病前期比例約為35.2%。

糖尿病患者通常伴有機體多個系統的損傷,其中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最終可發展為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為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脅。據統計,1型糖尿病患者中有40%的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20%的患者可發生糖尿病腎病。

目前,臨床上多通過尿微量白蛋白(mAlb)及其與尿肌酐的比值(ACR)等指標來評估早期腎損傷情況,但由於糖尿病腎病早期臨床症狀不明顯,通過常規指標檢測容易發生漏診。

有研究顯示,有10%的早期進行性腎功能減退糖尿病患者尿mAlb處於正常水平。因此,尋找早期腎損傷的敏感指標與尿ACR聯合檢測,以提高早期DN的診斷準確性是臨床醫生和實驗室工作者長期以來的研究方向。近年來有多篇文獻研究使用血清澱粉樣蛋白A(SAA)、胱抑素C(Cys C)、視黃醇結合蛋白(RBP)等指標與ACR聯合檢測對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

組合一:聯合檢測SAA+Cys C+ACR

張如霖等的研究(參考文獻2)中,DN組的血清Cys C、SAA水平及尿ACR均明顯高於2型糖尿病(T2DM)組及正常對照組(P<0.05),DN組血清Cys C、SAA均與尿ACR呈正相關。

ROC曲線分析顯示,尿ACR單項檢測診斷DN的曲線下面積為0.881,大於血清Cys C、SAA單項檢測及2項聯合檢測;血清Cys C、SAA和尿ACR聯合檢測診斷DN的曲線下面積為0.935,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2.1%和90.1%,見表2。

臨床廣泛採用腎小球濾過率(GFR)和尿mAlb測定作為診斷和篩查DN的方法,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GFR和尿mAlb在提示DN早期腎損傷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SAA和Cys C作為早期腎臟損傷敏感的生物標誌物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血清Cys C、SAA及尿ACR聯合檢測對早期DN診斷有更高的準確性。

Cys C是一種鹼性非糖化蛋白,人體內所有有核細胞均能分泌 Cys C,且不受年齡、性別、炎症、體質量、肌肉量等影響,Cys C不與其他蛋白質形成複合物,只可被腎臟清除。

當腎功能出現輕微異常時,Cys C水平便即刻升高,故Cys C可作為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的敏感指標。2型糖尿病(T2DM)早期腎病患者在接受全面治療後,Cys C水平明顯下降,且降幅與糖化血紅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4 h尿白蛋白降幅呈正相關,與GFR降幅呈負相關,因此提示Cys C可作為早期DN治療效果的評價指標。

SAA的降解產物能以原纖維的形式沉積於各器官,造成器官嚴重的慢性炎症併發症。SAA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當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損傷,基底膜功能減弱時,其水平隨之升高。作為炎症因子,SAA也可以激活中性粒細胞,增加其胞內活性氧的產生,使組織處於氧化應激狀態,從而導致腎臟實質細胞和腎血管的變性壞死;而且中性粒細胞在受到刺激之後,可分泌大量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和腫瘤壞死因子α作用於腎臟,從而增大炎症效應,促進腎小球增生肥大,合成更多的膠原,最終導致腎小球硬化,進一步促進DN的發展。

此外,SAA+Cys C+ACR與腎穿刺活檢相比符合率高。

熊學燕等(參考文獻3)分析了血清澱粉樣蛋白A、胱抑素C與ACR聯合檢測診斷符合率為 96.67% (58/60),聯合檢測靈敏度為 98.31% (58/59),且診斷符合率與金標準(腎穿刺活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下表:

組合二HbA1c+SAA+Cys C+血清RBP聯檢

李志偉等的研究(參考文獻4)中,早期 DN 組 HbA1c、Cys C、SAA、RBP水平且陽性檢出率均明顯高於對照組( P<0.05) ,4項指標診斷早期DN靈敏度為HbA1c > Cys C > RBP > SAA,特異度為Cys C > SAA > RBP >HbA1c,準確度為HbA1c > Cys C > RBP > SAA,當上述4項指標聯合檢測時,靈敏度及準確度均明顯提高( P<0.05),提示聯合檢測可彌補單項檢測的不足,有效減少誤診及漏診。

HbA1c是紅細胞內血紅蛋白與葡萄糖經緩慢、不可逆的非酶促反應結合而成的穩定酮胺化合物,其不受採血時間、短期生活方式、是否空腹等因素影響,可有效反映採血前 2 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當患者體內長期處於高糖水平時,HbA1c水平升高,導致紅細胞攜氧能力下降,引起微血管循環障礙,損傷內皮細胞,加重腎臟缺血,引發基底膜屏障受損,導致微量白蛋白量增加。

RBP是一種相對分子質量約為21×103 的單鏈蛋白質,主要由肝細胞合成,廣泛分布於人血清和尿液中。RBP半衰期約為18h,是一種快速轉運蛋白,正常情況下,RBP與視黃醇結合形成RBP-視黃醇複合物(holo-RBP),holo-RBP與甲狀腺素轉運蛋白結合形成大分子複合物,剩下的游離RBP可通過腎小球濾過,並被腎近曲小管重吸收然後分解。

RBP穩定性強,血壓和PH對其影響較小。當腎臟疾病導致腎臟濾過功能降低時,血液中RBP在體內蓄積,濃度即可升高。RBP與ACR呈正相關;隨著腎功能損傷越來越嚴重,血清RBP水平越來越高,說明RBP有可能是糖尿病腎病發生、發展的病理基礎之一。

目前的文獻研究雖然研究病例數有限,還有待更多的臨床試驗驗證。但SAA、RBP等多種指標的聯合檢測為腎臟損傷的檢測提供了更多參考依據,為減少腎組織活檢等操作提供了可能的解決方案。國賽生物可提供SAA、RBP、Cys C、mAlb、HbA1c等多種指標的檢測,為臨床與科研應用提供解決方案。

(本文著作權歸國賽生物所有,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更多IVD資訊請關注國賽生物)

參考文獻

1.《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

2.張如霖,王弘明,彭霞,等.血清澱粉樣蛋白A、胱抑素C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聯合檢測在早期糖尿病腎病中的診斷價值.檢驗醫學,2018,33(002):97-100.

3.熊學燕,鄒曉霞.血清澱粉樣蛋白A、胱抑素C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聯合檢測對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診斷價值.臨床合理用藥,2020,13(6)179-180.

4.李志偉,李彩紅,郭輝.聯合檢測糖化血紅蛋白、胱抑素C、血清澱粉樣蛋白A、視黃醇結合蛋白對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診斷價值.現代醫學,2019,047(005):590-593.

5.李光榮,劉靳波,明蘭.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檢測對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腎功能損傷診斷的價值.國際檢驗醫學雜誌,2015(08):1057-1058.

6.Li Y,Teng D, Shi X,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in mainland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study[J]. bmj, 2020,369.


相關焦點

  • 糖尿病合併高血壓,腎病風險增加,怎麼辦?
    據美國早年醫學統計,腎衰的前兩位原因分別是糖尿病(43.8%)和高血壓(26.8%)。由此看來,如果高血壓與糖尿病共存,對腎臟的損害更為嚴重。有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即使被控制,腎衰照樣發生。而高血壓不但是腎病的病因,也是腎病的結果。腎病進展,出現腎結構變化,會導致血壓升高。綜上所述,早期發現血壓升高並早期治療,對預防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的腎損害也非常重要。
  • 魏茂國主任-得了腎病6大早期症狀很明顯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高血壓、糖尿病等的高發導致慢性腎病的發病率也逐年升高。在每10個人當中,就可能有一個人是腎病患者。腎病如果沒有及早發現、治療,就會愈演愈烈,最終可以發展為尿毒症。許多早期腎病患者症狀都不明顯,魏茂國主任提醒,如果出現以下症狀,要儘快到醫院的腎臟專科就診。
  • 糖尿病腎病可能變成尿毒症,不想去醫院透析,牢記此5點
    1.糖尿病腎損害的病因   糖尿病腎損害的主要原因是球囊內高血壓,導致腎小球內臟層上皮細胞損傷,濾過膜通透性增加,尿蛋白增加,同時糖尿病患者的腎基底膜結構改變是由高血糖引起的,導致血管緊張素Ⅱ(Agii) 生成增加。Agii 可導致血管纖維素樣壞死,直接累及腎臟,導致腎實質缺血缺氧、腎小球纖維化和腎小管萎縮。
  • 出現這5個症狀,糖尿病腎損害已經出現了,要提前進行這4個檢查
    視力下降,視物模糊: 糖尿病病發的腎病常常會伴有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的早期症狀是非常不明顯的,甚至沒有任何症狀。當患者出現上述症狀的時候,可能就已經出現了腎功能的嚴重損害,病情已經達到不可逆的程度,非常可惜。
  • 糖尿病引起腎臟疾病有4個早期症狀,及時治療還能逆轉
    今年62歲的朱女士說,之前一直沒感覺到什麼不適,最近感到腰背部不適,小便中泡沫比較多,於是到當地診所,做個尿液檢測,結果發現尿常規中尿蛋白定性(+-),尿微量白蛋白也偏高了。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除了每日監測血糖之外,還要關注身體的變化。
  • 防微杜漸,「腎」入人心:瑞格列奈助力糖尿病腎病的防與治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孫敏 目前我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達11.2%,疾病負擔嚴重[1]。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器官受累,糖尿病腎病(DKD)是其中嚴重的微血管併發症之一[2]。大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的比例達21.3%[3]。
  • 教你自測|如何通過皮膚狀態,判斷糖尿病腎病?這5點要記牢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病人最重要的合併症之一。我國的發病率亦呈上升趨勢,目前已成為終末期腎臟病的第二位原因,僅次於各種腎小球腎炎。由於其存在複雜的代謝紊亂,一旦發展到終末期腎臟病,往往比其他腎臟疾病的治療更加棘手,因此及時防治對於延緩糖尿病腎病的意義重大。
  • 你一定想不到:這些常見症狀,其實是腎病的早期徵兆!
    腎病被稱為「沉默的殺手」,隱匿性往往很強,一般不容易被發現,畢竟現在很多人都不會沒事去醫院做一次體檢。那麼,除了泡沫尿這種比較明顯的信號之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能從哪些蛛絲馬跡中早期發現腎臟疾病。信號二:長期痛風痛風患者往往血尿酸長期偏高,而如果血尿酸偏高持續5年以上,就會累積到腎臟,對腎臟造成傷害,痛風引起的腎病被稱為尿酸性腎病,或痛風腎。
  • 「最難治腎病」異軍突起,10年後將成為尿毒症的最大來源
    如果要評比哪種腎病最難治,糖尿病腎病和狼瘡性腎病應該會位居榜首;另一方面在腎病患者數量排行榜上,糖尿病腎病和腎小球腎炎在第一梯隊並駕齊驅。 而將眼光看向未來的話,則沒有哪種腎病能與糖尿病腎病爭鋒。
  • 27個腎病要查的指標,一文讓你成為半個腎病檢驗專家
    廢話不多說,開篇進入正文:尿常規1.尿蛋白定性(加減號)尿蛋白陽性,最常見於腎小球疾病,比如慢性腎炎、腎病症候群、IgA腎病、膜性腎病、微小病變腎病、狼瘡性腎炎、過敏性紫癜腎炎、糖尿病腎病等,需要激素、免疫抑制劑、中醫藥
  • 糖尿病人發生水腫,是腎病引起的嗎?
    糖尿病人會引起腎病變,腎病變有時會引起水腫,尤其是下肢浮腫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一種症狀,但是,「下肢浮腫」並不完全是「糖尿病腎病」引起的,一定要區別開來!首先來了解一下,因腎病引起的浮腫情況:水腫不一定是糖尿病腎病,如果要診斷糖尿病腎病,需具備以下條件:①足夠長的糖尿病病史;②尿的改變是從微量白蛋白尿發展到臨床蛋白尿,再到大量蛋白尿;③且從臨床蛋白尿到大量蛋白尿時會逐漸出現腎功能減退
  • 10年糖尿病,突然查出尿蛋白2+,白蛋白尿31.1,怎麼辦?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常發合併症之一,長期血糖升高,會引起血管血液流通紊亂,引起全身的血流異常,從而影響到腎臟的供血情況,造成腎小球等腎細胞的缺血,引發損害,另外,腎臟會出現糖代謝紊亂,造成腎小球高濾過,促進腎小球基底膜增厚,損害腎功能。
  • 符合這4個條件的腎病,大多都不難控制!佔到2個也為你高興
    有些腎病患者發病時沒有明顯症狀,血肌酐、尿酸、血壓等指標也沒有升高,看起來風平浪靜,但可能腎功能實際損失較嚴重,比如糖尿病腎病患者,而有些腎病患者的病情來勢洶洶,剛發現就有大量尿蛋白、嚴重的水腫等症狀,一些病因就被嚇住了,實際上腎功能損傷也不並不一定很嚴重,有的積極治療完全可以控制住。
  • 糖尿病腎病新藥!拜耳finerenone III期臨床成功:顯著降低腎臟+心...
    具體而言,finerenone通過降低首次出現腎功能衰竭、估計的腎小球濾過率(eGFR)在至少4周內從基線水平持續降低≥40%、腎臟死亡的複合風險,延緩了CKD進展。此外,finerenone還降低了關鍵次要終點(首次發生心血管[CV]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心衰住院的時間的複合)的風險。該研究的數據將在即將召開的科學會議上公布。
  • 腎病預後看24h蛋白尿還是微量白蛋白?一文幫你弄清,別被忽悠了
    尿液的形成與腎臟組織腎小球和腎小管有關,正常尿液中腎臟幾乎不會濾過出蛋白,當蛋白質漏出來,也就說明腎小球或腎小管出問題了。針對不同病理類型腎病導致的尿蛋白,具體檢測的指標也有差異。常做的包括:尿蛋白、24小時尿蛋白定量、8小時尿蛋白定量、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
  • 糖尿病腎病治療的新藥明星——Finerenone
    不過我們今天重點不是社論,是糖尿病腎病的新藥明星:Finerenone。該項臨床試驗選取的是18歲以上II型糖尿病伴有慢性腎病(CKD),已接受最大耐受劑量ACEI或ARB藥物治療的患者。從2015年9月到2018年6月,來自48個國家共有13911患者登記參加臨床試驗,經過4-18周的入組和篩選階段後共有5734例患者按照1:1比例隨機分配接受Finerenone或安慰劑治療。
  • 腎病的2個必查項目,你查過嗎?
    對於腎病患者來講,尿常規和腎功能是2個必查的項目。而這兩個檢查項目包含多個指標,這些指標各是什麼意思?1.尿紅細胞高說明什麼?答:紅細胞大於3個/高倍鏡視野即為鏡下血尿。增多見於泌尿系統的炎症、腫瘤、結石性等疾病。2.尿蛋白高說明什麼?
  • 糖尿病水腫是腎病引起的?身體發生這6種變化,也可成為「禍首」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最害怕的是身體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一有症狀就擔心是併發症來臨。尤其是下肢水腫,有人認為下肢水腫是糖尿病腎病的表現,其實並不盡然。糖尿病水腫都是因為腎病引起的嗎?確實糖尿病腎病可引起身體水腫,因為患者的腎小球濾過率下降,使得尿量減少,從而導致水鈉瀦留。還有尿蛋白增加會使得大量蛋白丟失,引起低蛋白血症,下降血管吸收組織間隙能力,最終引起水腫。還有哪些因素會引起糖尿病水腫?
  • 糖尿病腎病新藥!拜耳首創藥物finerenone在美歐申請上市:顯著降低...
    慢性腎臟病(CKD)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在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中,大約40%的患者會發展為CKD。CKD是終末期腎病和腎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在晚期,患者可能需要透析或腎移植以維持生存。
  • 女子雙腳水腫,診斷腎病症候群,直到出現咳嗽醫生才發現是肺癌
    自己既往身體還不錯,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好端端的怎麼就腎臟出問題了呢,百思不得其解。完善了其他檢查,醫生給周女士的診斷是「腎病症候群」。這突如其來的診斷,讓周女士夫婦束手無策,終日彷徨。是的,只有穿刺腎臟,拿到病理組織去化驗,看看到底是什麼病理類型的腎病症候群,再針對性治療。另外,也有很多腎臟以外的疾病會導致腎病症候群,比如糖尿病腎病、澱粉樣變性、骨髓瘤性腎病、惡性腫瘤等等都會導致腎病症候群。有些腎病症候群是可以控制的很好甚至可以治癒的,有些就比較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