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板橋阿家村:推行肉牛代養新模式,探索產業扶貧新路子

2020-12-23 保山資訊

日前,記者走進板橋鎮阿家村的隆陽區鑫盛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看到,養殖場裡衛生乾淨且整齊劃一,拌料區、養殖區分區管理,一頭頭壯實的肉牛在悠然地吃著草料,一頭頭胖墩墩的牛仔在不安分地「哞哞」叫著。

楊從武是阿家村的養牛大戶,他從一開始的7、8頭牛發展到現在的170多頭,年淨收入20多萬元。2014年,在外做生意虧了不少錢的楊從武發現,肉牛養殖已經成為當地農民發家致富、增加收入的一個快速致富項目和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但由於受市場等方面因素的制約,零星分散的種植、養殖和銷售勢單力薄,無法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難以規避市場風險。同時,種植、養殖和銷售也存有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楊從武為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切實增加農民收入,便在家鄉開始著手創辦農村合作社,於同年7月,成立了隆陽區鑫盛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

成立後,板橋鎮以合作社牽頭,將雙脈、阿家、秋山等17個村的72戶有意願發展養牛產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本地或異地入社,形成合作社代養+貧困戶入股運作模式,並採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通過推行「統一技術培訓、統一肉牛品種、統一飼料標準、統一管理規範、統一疫病防治、統一產品銷售」為一體的產、供、銷運作模式,最大限度降低肉牛養殖技術、疾病、市場等風險,保障農民切身利益,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在合作社成立之前,為了提高鄉親們對成立合作社重要性的認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加入合作社,我挨家挨戶到農民家中去宣傳,反覆講述合作社聯合之路的好處,以及合作社可以提供的服務和農產品種養殖的發展前景等,好在我的努力沒有白費,首批就有106戶農民愉快的申請加入了合作社。看到村民們的收入都增加了,我就開心了。」楊從武這樣說到。

「我很快就能脫貧啦!我現在每天上午到養牛場來喂喂牛,打掃一下衛生,下午回家做做農活,到了年末還有分紅,拿著三份工資,這都得好好感謝國家對我們的大力幫扶。」在養殖場見到因病致貧的何鳳琴時,她正在廠房裡翻整青稞。從去年開始,何鳳琴家的生活發生了極大變化。「幾年前我得了乳腺癌,為了治病原本就很拮据的生活變得更艱難了,老公又患有中風後遺症沒有勞動能力,兩個孩子都還在上學,整個家的重擔就落在我一個人身上,以前四處打工不僅錢賺的少而且家裡也照顧不了,自從合作社成立以後我就再沒出去過。這裡的活路清閒錢又多,光是去年兩個多月,我就賺了八千多,加上平時攢下的和年底分紅的,我也成為萬元戶了!以後的日子也更加有盼頭了!」

2018年—2019年,雙脈、阿家、秋山等17個村的7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領到了2.32萬元現金分紅,阿家村集體經濟收入分紅2.58萬,合作社入股收益率達到10%。板橋鎮阿家村通過異地合作合作社代養模式,將無養殖條件的農戶與合作社建立捆綁,用活財政補助資金,實現了一把鑰匙破解集體經濟和貧困戶多元增收兩把鎖。

【田欣】

相關焦點

  • 伊利探索實踐精準扶貧模式用產業帶動「伊起小康」
    作為行業領軍企業,伊利集團積極探索實踐「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推進脫貧攻堅。6月17日,「伊起小康」脫貧攻堅項目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進行了籤約,並同步啟動了敕勒川30萬頭奶牛生態牧場示範項目暨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基地,未來伊利將通過「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打造土默特左旗脫貧樣板,全面助力內蒙古脫貧攻堅和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 保山偉農公司肉牛養殖發展勢頭良好
    保山偉農農牧有限公司是由保山市和隆陽區畜牧獸醫局通過招商引進的企業,公司肉牛養殖場位於保山市隆陽區芒寬鄉西亞村,地處六曼公路旁,於2013年底開始投產。公司養殖場佔地35畝,先後投資800餘萬元,現建有標準化牛舍2棟3000平方米、青貯窖600立方米以及辦公用房、生活用房、過磅房、大型倉庫、拌料房等配套輔助設施1000平方米。飼養肉牛有西門塔爾、夏洛萊、安格斯等品種。
  • 宣威大橋村:「合作社」帶領村民走出致富新路子
    掌上曲靖訊近年來,宣威市雙河鄉大橋村立足實際,緊扣「兩不愁三保障」和產業扶貧,下功夫調整優化種養結構,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和村黨總支領辦合作社的組織方式,成立村社一體合作社2個,通過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擴大種養殖規模,探索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助推產業發展
  • 大理祥雲縣鹿鳴鄉:走出「一村一品」產業扶貧新路子
    黨員帶頭發展表花椒大理祥雲縣鹿鳴鄉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以「兩業有保障」為工作重點,引導和支持有勞動能力的群眾發展青花椒、柑橘、美國山核桃、生豬養殖等特色種養產業,走出「一村一品」產業扶貧新路子,實現發展產業脫貧一批的目標。
  • 石康鎮創新扶貧車間「管理費模式」 村、企產業合作給鄉村振興注入...
    豹狸村這間扶貧車間表面上和其他地方的並無兩樣,但實際上,它是石康鎮在全市首創的村、企產業合作「管理費模式」最典型的例子:僅今年2月19日至2月底,該扶貧車間就向村民發放了4萬元工資
  • 會寧安格斯肉牛產業推進會:緊盯十萬頭目標 做「牛」產業
    自2018年8月會寧縣人民政府與北京雄特牧業合作,推行安格斯肉牛「4225」籌資引種模式,打造中國西部安格斯肉牛引進繁育示範縣以來,全縣共引進澳大利亞、烏拉圭等國家安格斯基礎母牛6551頭,涉及14個鄉鎮。
  • 幸福保山:芒寬鄉規模化養牛見成效,群眾增收致富笑開顏!
    來源:保山日報近年來,保山市隆陽區芒寬鄉為積極響應打造「綠色食品牌」,適應市場需求,2013年引進保山市偉農農牧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規模化肉牛養殖,通過企業帶動,養殖業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帶動本地群眾增收致富。
  • 清水縣探索多種帶貧機制釋放疊加效應
    帶貧模式「組合拳」 跑出脫貧「加速度」——清水縣探索多種帶貧機制釋放疊加效應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景春燕 馬凱三月的清水,綠漫山野,百花競放。近年來,清水縣堅持走「造血式扶貧」路子,大力推進企業帶貧、產業帶貧、種養業帶貧、光伏帶貧等多種帶貧模式,既注重因地制宜,又注重深度融入,既注重帶貧的數量,又注重帶貧的效果,釋放出產業扶貧的疊加效應,穩定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形成了產業發展和產業帶貧雙向齊飛的良好局面。
  • 星巴克再次攜手中國扶貧基金會 啟動咖啡產業扶貧二期普洱項目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侯雋)4月16日,星巴克宣布向中國扶貧基金會捐贈12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816萬元), 啟動「共享價值」咖啡產業扶貧計劃二期項目,助力雲南省普洱市下轄的兩個國家級貧困縣咖啡產業扶貧戰略,以期幫助當地咖農種出「好咖啡」過上「好生活」,同時,通過持續的努力推動高品質的中國雲南咖啡走向國際市場。
  • 看永新高橋樓鎮產業扶貧的新探索新作為
    原標題:萬畝果園四季飄香「紅得發紫」 ——看永新高橋樓鎮產業扶貧的新探索新作為□本報記者李夏署「一開春,油菜花金燦燦開遍田野;到了三四月,紫紅的桑葚掛滿枝頭;五六月,紫紅的楊梅引得遊客紛至沓來;七至九月,在巨峰葡萄的引領下,身價不菲的無核紫提緊跟其後;十一月,井岡蜜柚
  • ...產業村長「扶貧記」丨安順市西秀區雙堡鎮軍馬村產業村長呂東君
    我叫呂東君,是青島榕昕集團貴州榕昕康樂生態有限公司總經理,也是安順市西秀區新聯會理事、雙堡鎮軍馬村產業村長。青島與安順是東西部扶貧對口協作城市,2016年3月,我帶領團隊在安順市西秀區雙堡鎮大壩村建了生態農牧產業園。項目總投資1.5億元,規劃用地2000畝我以奶牛生態養殖、生態休閒觀光旅遊為主線,通過產業融合,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經營,大大延長產業鏈。
  • 駐村扶貧幹部董瑞宜扶貧9年 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9 年來,董瑞宜三踏選派徵程,先後到廬江縣金牛鎮古城社區、山南村駐村扶貧。在他帶領下,古城社區三年內由「上訪村」轉變為「模範村」;省級貧困村山南村在2016 年底從貧困村出列,2017 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64戶、469人均已脫貧。
  • 富錦市長安鎮:養殖「扶貧牛」 蹚出致富路
    本網訊(荀文文) 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長安鎮積極培育扶貧產業項目,建立了「政府+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幫扶模式,帶動貧困群體增收。長安鎮通過扶持貧困戶養殖「扶貧牛」 ,蹚出了一條致富路,圓了貧困戶致富夢想。為保障貧困群體持續穩定增收。
  • 陝西留壩縣:推行食用菌產業「三統一分」發展模式
    近年來,留壩縣推行食用菌產業「三統一分」發展模式,由村扶貧社組織統一制筒、統一技術、統一銷售、農戶分戶管理。村扶貧社購置食用菌生產設備(包括:制筒生產設備、大棚、保鮮庫、烘乾房等)。村民幾乎不需要投資任何設施,只需要有償租用,既降低了食用菌產業門檻,也解決了農戶大量投入資金的難題。     「三統一分」模式推動下,留壩縣依託73個村級扶貧社發展食用菌3000萬筒,人均650筒,帶動就業5000餘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季節性務工人均年增收1.1萬元。
  • 保山:板橋中心小學開展新進教師亮相課活動
    2020年9月,該校又迎來了3位新進教師的加入。為幫助新進教師儘快適應新的教學環境,融入隆陽區板橋中心小學這個大家庭。學校在教導處的安排下,有針對性的對每一位新調入教師進行幫扶。經過3個月的適應和準備,12月8日,新進教師亮相課展示活動在冬日暖陽的擁抱中拉開了序幕。
  • 【經濟發展】科右中旗:優化畜牧業產業結構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肉牛產業產值、產業聚集度、綜合發展能力穩步提升,對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助力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作用。「一羊獨大」的畜牧業生產格局走上「穩羊增牛」的發展路子。作為全旗肉牛產業發展集聚平臺——百利舸肉牛產業園區規劃面積12平方公裡,投資5.7億元,其中,肉牛育肥小區佔地7平方公裡,飼料加工小區佔地0.5平方公裡。
  • 【脫貧·行動】群眾「點菜」~政府「下廚」~阿壩州繪就產業扶貧...
    產業扶貧是解決貧困地區群眾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也是脫貧的必由之路。今年以來,阿壩州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頭戲、主戰場,全面實施「一戶一策」精準到戶扶貧政策措施,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產業扶貧新模式,構建起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產業基礎。
  • 青川:抓住產業扶貧「牛鼻子」 讓群眾穩就業穩增收
    青川縣自然資源富集,生態環境優越,為了一改往日傳統的種植模式,增加經濟效益,青川縣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生產方式,大力發展黑木耳、羊肚菌、茶葉等六大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推進「三園聯動」,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園10個、村特色產業示範園190個、戶辦產業小庭園1.39萬個(其中貧困戶建5372個)。
  • 創新產業「鏈長制」 鞏固脫貧促振興
    今年以來,宜賓市筠連縣創新推行扶貧重點產業「鏈長制」,促進產業責任鏈、資金鍊、人才鏈、市場鏈、增收鏈「五鏈相融」,推動全縣肉牛、茶葉、中藥材等產業持續高效發展,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